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小數大小的比較》教案

《小數大小的比較》教案

人教版三年級下安排了《小數的認識》這一節,從讀教參和對教材的理解中,我感知到這部分小數的認識是藉助“元、米”為單位的小數這一平台,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認識小數,這只是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這部分知識,教學中教師切勿挖得過深。遵循自身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尊重學生學習的自我體驗,設計了以下小數大小比較的片斷

《小數大小的比較》教案

[片斷]:

助學生學習平均數時測量的跳遠成績這一身邊教學資源,將複習與新課導入合二為一:1、將測量數據轉化成以“米”作單位的小數;2、引出小數大小的比較。

師:第一小組四個同學跳遠的成績分別是1.7米、1.34米、1.55米、1.4米,你們能將他們四人的成績排排隊嗎?

學生活動,完成排序,然後彙報。

生:我是這樣排的:1.55米、1.34米、1. 7米、1.4米,

師:能説出理由嗎?

生:這四個數的整數部分都是1,一樣大,就看後面的小數部分,55是最大的,所以1.55米排在第一名,然後是34、7、4。

生:我不同意。因為1. 7米可以在後面補上一個零寫成1.70米,1.4米可以寫成1.40米,應該這樣排:1. 7米、1.55米、1.4米、1.34米、。

生:1.7米怎麼變成1.70米?

生:7分米可以看成70釐米,寫成小數就是1.70米。

生:我是這樣想的:1.55米是1米5分米5釐米,1.34米是1米3分米4釐米,1.7米是1米7分米,1.4米是1米4分米,米和米相等,分米大的數就大。

生:我是這樣想的:1.55米是155釐米。1.34米是134釐米,1.7米是170釐米,1.4米是140釐米。它們百位上的數都相等,十位上的數各不相同,哪個數十位上的數大,那個數就大。

……

在隨後的例2教學中,學生進一步發現,如果兩個小數,整數部分不相等,整數部分大的小數就大,如果整數部分相同,要一個一個的比較小數部分的大小。

[反思]:

按照過去教學的慣例,要讓學生通過比較具體小數的大小比較,逐漸總結出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與整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相同,並在比較中對這一方法進行昇華,使學生由具體的感性比較轉化為抽象的運用方法進行比較,學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小數的大小比較就容易的多了,但關鍵是讓學生髮現方法,然後再運用方法。

可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如果要求過多,學得過於精細,相對來講就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畢竟這部分知識比原教材提前了一年進行教學。遵循這樣的理解,我將小數的大小比較放在了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比較小數的大小,特別着重強調以“元、米”為單位的小數的轉化的方式進行比較,這既是對小數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小數的大小比較的一些方法。至於後者,雖然是理想中的比較方法,教學中,我也有滲透的意識,但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而定,雖然在課堂中,也有一些學生已經意識到,可以不必用小數轉化的方法進行比較,直接比較每個數位的大小就可以了。但就是這種方法,學生如果要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到目前為止,他們除了會認讀一些小數和一些具體的小數轉化外,他們沒有一丁點的小數知識的儲備,諸如小數的數位,數位名稱等,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描述是相當困難的,這也是我為什麼沒有將這種方法作為重點的原因。

遵循教材的循序漸進的編排原則,尊重學生學習的體驗,進行合理的設計與教學,按理説是符合教學的規律的,但在隨後的練習中,我發現了一些問題:過去在教學小數大小比較時,雖然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但重點是讓學生髮現小數比較的一般方法,這種方法是簡單適用的,學生一旦學會應用小數比較的方法進行比較,在練習中幾乎沒有問題存在,甚至連差生都不會出現什麼錯誤。可今天雖然有些學生有進一步的發現,但並沒有作為重點強調,這樣一來,一部分學生由於小數的轉化還沒有過關,小數的大小比較就暴露出許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只能以小數的轉化為基礎,反覆分析,效果甚微,最後不得不亮出法寶,將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提前教給他們的。至於為什麼,只能讓他們自己去消化。

其實教學中,這樣的矛盾經常發生,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用多樣化的方式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數學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效率,有時只能將一些知識灌輸給學生,以此來達到高效,高成績的效果,特別是對於差生,這樣的方法往往比前一種方法的效果要強得多,這樣一來,每次教學,我都感到我心中有兩本教材,一本是“新的”,另一本是“舊的”。

標籤: 小數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rn44l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