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小獅子愛爾莎》教學案例

《小獅子愛爾莎》教學案例

   課堂提問作為教學要素之一,不可或缺地存在於每節課堂之中。那麼,如何有效地開展課堂提問,促進學生去思考、去研究呢?2005年6月,學校組織了一次校本教研活動--以語文閲讀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策略為主題開展研究。擔任研究任務的是我校語文中心協作攻關組的成員們。三年級的王冬英老師和劉寶麗老師分別執教了兩次《小獅子愛爾莎》。老師們運用課堂觀察的方法,對這四節課予以了較為科學、有效的觀察與分析。我所研究的專題是課堂提問的時機把握。

《小獅子愛爾莎》教學案例

[片斷一]

在第一教中,王冬英老師以觀看獅子獨立捕食的錄相導入,然後問學生:“看了錄相,你想用哪幾個詞或哪句話來説説獅子”?“獅子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樣的”?在學生讀通讀順課文之後,教師提問:“錄相中的獅子是兇猛的,可愛爾莎在‘我’的眼中是什麼樣的呢?它有什麼特點呢”?學生圍繞教師提問默讀課文,有的邊讀邊想,有的邊讀邊劃,在充分思考之後,學生爭先恐後地談起自己的看法來。當學生談到第五自然段的最後一句“它好像聽懂了我的話,撒嬌似的吮着我的大拇指,用頭蹭着我的膝蓋,鼻子裏發出輕輕的哼聲。”時,王老師問:“你平時是怎樣在父母面前撒嬌的”?一生回答:“我讓爸爸給我買東西爸爸不答應時,我會拉着爸爸的手,邊甩邊説:爸爸,我要嘛,我要嘛”。同學們都笑起來,老師因勢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一時間,教室裏書聲琅琅……

(兩位老師接到研究任務之後,各自準備,各自設計,沒有共同備課。但兩位教師不約而同地都從分析愛爾莎的性格特點出發預設了中心問題。王老師設計的“愛爾莎在‘我’眼裏是什麼樣的,它有什麼特點呢”?劉老師設計的“愛爾莎是一隻怎樣的獅子呢”?這種目標明確的中心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抓住了文章的關鍵,有效地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情感。)

[片斷二]

在第二教中,王冬英老師對教學環節和流程作了較大改動,給了學生更多時間朗讀課文。在初讀感知的環節裏,教師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劃出難讀或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有這樣一段對話:

師:誰願意把想讀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生:我喜歡這一句:它那蒙着藍薄膜的小眼睛睜開了,那水汪汪的眼珠滴溜溜地轉。

師:同樣喜歡這一句的同學再來讀一讀。(生2讀該句)

師:比較兩位同學讀的,你發現了什麼?

生3:我發現生2讀得更有感情一些。他讀出了小獅子的可愛。

師:是這樣的,請同學們再來讀讀這一句。

師:還有哪些同學有其他的句子想讀一讀?

生4:我覺得這一句很難讀:“我用鞭子着(zhe)實教訓了他一頓”。這一句中的“着(zhe)實”讀起來很彆扭,而且我也不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師相機板書“着實”,指名讀)

生5:這個詞讀“着(zhao)實”。

師:是的。還有沒有其他難讀的句子?

……

(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環節中,教師就要求學生在讀出相關句子之後作出“是否有感情”的評價,顯然時機不當。對於三年級學生而言,讀通讀順課文是初讀時的基本目標,而“有感情”則是在學生分析、感悟文本之時逐步做到的。正因如此,王老師課中“初讀感知”的環節時間過長,以至於後面分析課文的時間過緊,教學任務未能完成。同時,學生能在課堂上提出不懂的問題,實是難能可貴。而教師未予以充分重視,甚至連學生讀錯的“着(zhao)實”也未糾正,貽誤了培養學生質疑精神的良好時機。)

[片斷三]

在劉寶麗老師第一次執教《小獅子愛爾莎》的課堂上,學生圍繞劉老師提出的中心問題“愛爾莎是一隻怎樣的獅子呢”分析理解課文。讀到愛爾莎“洗澡”一段“它看我蹲在河邊,故意撲騰起浪花,還用前爪輕輕地把我撲倒在地上,十分高興地和我開玩笑。”時,教師問:“看到這種情景,你覺得他們像一對什麼呢?”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像朋友、像母子、像夥伴、像親戚,甚至詞不達意地説“像子女”。接着學生往後分析到“換牙”段,“愛爾莎開始換牙的時候,像孩子一樣張開嘴給我看。我輕輕地搖動它快要脱落的乳牙,它閉着眼睛,一動也不動”。教師又發問:“此情此景,他們像一對什麼”?學生答:“像母子。”

(劉老師前後幾次提出“他們像一對什麼”的問題,使課文分析或學生體驗情感有迂迴現象,也由於這個問題在“洗澡段”出現不夠恰當,導致分析效果欠佳。)

[片斷四]

第二次執教時,劉老師以“你餵養過小動物嗎?你給它取過名字嗎?”導入新課,三位學生分別做了回答,餵過小兔子、小鴨、小狗。學生有的凝聽,有的偷笑,氣氛輕鬆、活躍。

在分析到愛爾莎抓傷驢子的內容時,教師問:主人是怎麼訓斥獅子的呢?

生1:邊揮鞭子邊説:我叫你欺負人,我叫你欺負人!

生2:愛爾莎呀,它可是我們的好夥伴,你傷害了他們,誰給我們馱行李呢?以後可不許這樣了喲!

在分析作者要把愛爾莎送回大自然,二者難捨難分時,教師問:“三年來,他們已經情同母子了,可是為什麼又面臨這種分別呢”?生答:“愛爾莎是野生動物,大自然才是它的家”,“作者越是愛愛爾莎,就越是應該把它送回大自然。”

(導入新課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它對整節課效果的好壞都有着直接的影響。教師在開課時提出問題,創設情境,通過對比或類比來達到吸引學生閲讀興趣的目的。在分析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通過 “想想作者是怎麼訓斥獅子”的問題,引導學生產生聯想,把學生帶到真實、具體的情境中,從而引領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情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啟示】

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它既是教師素質的體現,更是教師教學觀念的體現。恰當把握提問時機,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發掘學生潛能,提高課堂效益。而教學中的發問時機與學生的興奮點是稍縱即逝的,這就需要教師善於捕捉,因勢利導。反之,如果把握不好課堂提問的時機,不僅會使課堂提問的作用無法有效發揮,還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有待討論的問題】

小學生在課堂上,普遍缺乏質疑問難的意識,他們或者提不出問題,或者提不到位。那麼,教師該怎樣教會學生學會把握質疑問難、大膽發問的時機呢?當學生提出一個與本課內容分析聯繫不大的問題時,我們該怎麼對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qde28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