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別了,不列顛尼亞》 導學案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聞兩篇)

《別了,不列顛尼亞》 導學案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聞兩篇)

教學目標:

1、本課目標

⑴ 瞭解新聞特寫的特點和寫法。

⑵ 學習瞭解本課新聞的語言特點。

⑶ 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的意識和發現真善美、揭露假惡醜的社會良知,增強社會責任感。

⑷ 引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辨偽存真的新聞素養和能力。

2、本文目標

⑴ 掌握本文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報道的特點。

⑵ 掌握本文寫作特點、技巧及本文選材上的特色。

⑶ 增強我們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要從歷史角度分析中華民族的屈辱史,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重點難點:

⑴ 學習本課新聞的語言特點。

⑵ 引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辨偽存真的新聞素養和能力。

⑶ 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教學方法:

指導閲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842年8月29日、1860年10月24日、1898年6月9日,英國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分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佔據了中國的香港本島加上深圳河以南整個九龍半島及附近約200多個島嶼、約1071平方公里的地區。

1997年7月1日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上冉冉升起,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在被英國統治一百多年後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是中華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與正義事業的勝利。1997年7月1日這一天,將作為值得人們永遠紀念的日子載入史冊。

二、引導自學

⑴ 自學關於新聞的有關知識 

⑵ 自學本課的生字、生詞。

⑶ 學習瞭解《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自學內容見學生所用《學案》)

二、學生閲讀課文、研討交流問題

(一)閲讀課文

(二)研讀課文並討論問題(可先自己研讀,然後小組討論交流)

1、學習討論理解本文標題的特點意義

2、學習討論理清本文的內容和結構

3、學習討論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和技巧

三、展示研討結果:

1、學生髮言,展示學習研讀討論

2、學生髮言,對發言內容進行補充和評價。

3、教師點評、補充、總結討論的結果(也可讓學生總結)

附問題答案要點:

1、(本文標題的特點意義)記錄香港迴歸的報道很多,這篇消息卻獨勝一籌,僅從標題上就可見一斑。本文的題目是“別了,‘不列顛尼亞’”,我們看到了“不列顛尼亞”號在中國人的目光中,漸漸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讀者看到了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終結,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傳遞出中華民族在這種特定歷史時刻的自豪感,同時,此刻所傳遞的情緒又是複雜和深沉的。標題寓虛境於實境,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

  2、(本文的內容和結構)全文共11個自然段,按照新聞的結構可分為導語和主體兩部分。

  導語(第1自然段),介紹背景、事件結果:在一句話中,讓讀者清楚地瞭解其事件發生的背景和結果。本導語照應標題,是全文的中心內容。

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來報道。

第1層(第2~4段),港督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

第2層(第5~7段),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

第3層(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

第4層(第10~11段),“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最後一段是一段補充説明文字。

3、(寫作特點和技巧)

⑴ 本文的取材特色:定格歷史的瞬間

《別了,“不列顛尼亞”》的作者一個個重大場面的一瞬間,巧妙地將一個個鏡頭組接起來,既準確生動又色彩明快地再現了這一歷史時刻的真情實景。

⑵ 本文巧妙地藉助現場景物寓意抒情。

⑶通過精闢、凝鍊的點晴之筆與現場事實深厚內涵的對比去引發讀者的聯想。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2、課外閲讀有關香港問題的資料,觀看香港迴歸的影像。

課後反思:

組長簽字

 

李崇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q8vkj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