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童趣》導學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童趣》導學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科目/教材:人教版語文教材

《童趣》導學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學習目標:

1反覆朗讀課文,培養語感(能讀準節奏、停頓),理解與積累重點的文言詞語

2.通過分組學習,能夠用自己的話敍述文章內容

3.通過朗讀與想象,正確把握“物外之趣”,感受作者的童年趣味

學習重點:理解與積累文中重點的文言詞語及“物外之趣”產生的條件

學習難點:理解文言詞語, 感悟“物外之趣”。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背景音樂歌曲《童年》)(5分鐘)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對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許多平常的事物,在她們的眼中,是那麼的可愛有趣。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過家家”遊戲,幾個小朋友在一起,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媽媽,有的當孩子。除此之外,當然該也少不了“鬥蛐蛐”這樣的樂事,現在哪位同學來給我們大家講一下他童年的樂事呢?(學生回答)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童趣》,通過文中趣事的學習,讓我們一起去品味這清新率真的文字。

(設計意圖:吸引注意力、激發興趣)

(板書課題)

二、 作者簡介(註釋與補充)(3分鐘)

沈復(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一生長期作幕僚,奔走南北,遊歷過許多地方。嘉慶十三年(1808)五月間,隨翰林院編修齊鯤出使琉球,參加冊封琉球國王的盛典,十月間歸國。在此期間,寫作了《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自傳體的散文。原有六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今存前四記,從中我們感悟到的是人世間至真至純的情感,從中窺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興致之真。

(板書左邊)

(設計意圖:瞭解作者生平,便於理解課文)

三、 學習研討

1. 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糾正學生讀

錯的字音)(5分鐘)

第一遍,錄音朗讀(目的讓學生畫出節奏與標明字音)

第二遍,學生齊讀(目的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疏通文意 (8分鐘)

合作學習。五人為一組,藉助小字註釋,複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講一節,也可以推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

當講完後,其他組可向這組同學提出不懂的字詞句,由這組同學回答,最後再由老師總結補充。

除此之外,老師要不斷巡視,及時瞭解合作學習的情況,並參與到小組的討論和爭議中去,然後在瞭解學生合作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同學強調重點字詞,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全班合力解決,必要時點撥深化。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主動求解,發揚團結合作精神)

 3.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解疑。(板書右邊)(讓學生主動回答)(5分鐘)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②項為之強(“強”通“僵”) 

③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④徐噴以煙(慢慢地)(用)

⑤蹲其身,使與台齊(使之與)

⑥以叢草為林(把)

⑦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原來是)

⑧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趕、驅逐)

⑨興正濃(興趣) 

⑩方出神(正)

(2)弄清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衝煙而飛鳴(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設計意圖:經過疏通文意後,學生對一些重點文言詞語有一定的理解,這樣做,可以加深學生對文言詞語的印象,同時可以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激發興趣,體現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

4.通過疏通文意與重點字詞的理解,試着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然後給出比較標準的翻譯。 (5分鐘)

5.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5分鐘)

(1)從課文看,發現或產生“物外之趣”的條件是什麼?

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力強)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細

致)。

(2) 文章主要寫了哪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請三個同學上黑板把這三件趣事畫出來,記得給自己所畫的趣事取一個標題,然後再請一個同學回答“趣”是怎樣得到的)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台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

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3)聯繫全文,什麼是“物外之趣”?

物外之趣--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色,在頭腦中創造出來的超出事物本身特

徵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樂趣。

 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

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4)學生齊讀課文一遍(目的:再總體把握一下文章內容 ) 

四、鞏固延伸(2分鐘)

1、抄寫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課文及註釋。

2、背誦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附加板書:

                             《童趣》

左                                       沈復

沈復:清代散文家

      作品《浮生文記》

字音:藐、項為之強、鶴唳、凹凸、怡然、為壑、癩蛤蟆、土礫、龐然、童稚

詞語: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風聲鶴鳴

                                                                            (怡然稱快)

(怡然自得)

                                                

(怡然自得)

                    (大快人心)

一詞多義:

⑴為⑵觀⑶其⑷之⑸察⑹神⑺時⑻以

詞類活用:鞭數十     果然鶴也

通假字:項為之強     蝦蟆 

作業

第二課時

一、檢查鞏固(10分鐘)

1.檢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默寫成語(找學生到黑板上默寫)。

2.找兩位同學背誦課文。

3.注意文章停頓,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鞏固學生的學習基礎)

二.指導學習研討 (25分鐘)

1.只是“明察”“細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2.分別找三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觀蚊成鶴:夏蚊成雷--羣鶴舞於空中--怡然稱快

神遊山林:草叢、蟲蟻、土礫--森林、野獸、丘壑--怡然自得

鞭逐蝦蟆:癩蝦蟆--龐然大物--大快人心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到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3.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4.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麼只是將“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都已經把癩蝦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麼?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説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

5.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麼感受?(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鋭,加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總結(結語):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彙,為今後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2分鐘)

三.鞏固延伸 (3分鐘)

   1、學習瞭解周作人的《蒼蠅》,體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2、回憶自己童年時的趣事,試着寫出自己所體驗到的“物外之趣”,字數500字以上。

3、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宣慶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kwew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