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逍遙遊(蘇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

逍遙遊(蘇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

 《逍遙遊》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大體瞭解莊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

2、體會作者如何運用神話傳説,藉助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比喻來説明深刻的道理 

3、積累詞語:志、圖、名、窮 

二、教學重難點:

1、初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藝術風格,瞭解莊子及其作品的概貌

2、對比的手法,超乎尋常的想象;浪漫主義的奇麗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藝術風格

三、教學設計

1、第一課時:預習。首先讓學生對照註釋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語句畫下來,有重點的講解。參照導學練,整理詞的解釋、句的翻譯和各種文言現象

2、第二課時:檢查。借助學案,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重點字詞,文言句式的掌握情況。

3、第三課時:教師講解。由於莊子的思想比較複雜,不必過多地批判,學生對莊子的思想有一定的瞭解即可。重點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本身。

四、課時數:3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參照導學練預習 (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自行完成。)

第二課時

㈠導入:

提起莊子,大家應該能夠想起高一我們學過他的--《莊子秋水篇》,可能還會有同學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我們就知道了莊子散文的一大特點:想象奇特,意境開闊。用魯迅的話來説,就是“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並且給予了“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評價。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又能體現其散文的風格與成就。題為--《逍遙遊》。

㈡作者作品簡介:

關於莊子其人及《莊子》這本書,課文下面註釋①中還有介紹,如果覺得不夠,學案上的介紹更為詳細,大家可以參考。(2分鐘自讀)

(三)1、字音識記 

鯤(kūn)鵬      摶(tuán)    齊諧(xié)       坳(ào)堂 

遷徙(xǐ)       北冥(mínɡ)  夭閼(è)         沮(jǔ)喪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惡(wū)乎待哉 

窮髮(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決(xuè)起而飛       

數數(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通假現象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徵一國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後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虛詞、實詞 

怒而飛(怒:奮發)         志怪者也(志:記載) 

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藉) 

則風斯在下矣(斯:則,就) 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 

之九萬里(之:到……去)   之二蟲(之:這) 

眾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適(奚:哪裏) 

是鳥也(是:這)           摶扶搖(摶:環旋着往上飛) 

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着地)  而後乃今陪風(陪:憑) 

而後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    適百里(適:往) 

以久特聞(特:獨)                  窮髮之北(發:毛,指草木) 

惡乎待哉(惡:何;待:憑藉) 

4、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後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3)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  (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 

6、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為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説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7、固定句式 

(1)奚以……為?(表示反問,譯為“哪裏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選擇,譯為“是……呢?還是……呢?”) 

8、文化常識(關於紀日法) 

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望:農曆每月的十五;十六為既望。 

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 

第三課時

一、理清課文思路,把握課文思想:

1、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可是同學們知道題目“逍遙遊”怎麼解釋嗎?前人説了“開宗不了‘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南華”指的就是《莊子》。(學生回答)

明確:能夠做到不受任何束縛(不傲倪萬物、不譴是非)順其自然,就是“逍遙遊”。

2、那麼如果有所待、有所依託、有所憑藉,還能説是順其自然嗎?還能做到不受任何束縛嗎?那就絕對不是莊子所憧憬的“逍遙遊”了。

究竟“逍遙遊”具體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呢?有誰達到了嗎?我們可以嗎?怎樣才能達到呢?這節課就通過我們的共同學習,看能否從課文中找尋到答案。

3、我們來看課文第一段,作者大筆一揮,以巨鯤大鵬開頭,一開始就在我們的眼前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找位同學把這幾句用自己的話表述一下(要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有文采)。

4、北海之中,有一條“不知其幾千裏”長的巨鯤。這條魚的巨大已經夠讓人驚奇的了,可它竟又變化為一隻“不知其幾千裏”大的大鵬,這怎不讓人感到神奇萬分呢?應當承認,這樣大的魚和鳥在現實生活中是絕對沒有的,可是想象力豐富的莊子偏要讓我們相信,他是怎樣試圖説服我們的呢?(學生依據原文回答)

明確:

①形象化的描寫: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②假借《齊諧》一書來證明其描寫是可信的:“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5、飛上九萬里的高空--那麼,九萬里的高空又是什麼樣的一幅壯麗景象呢?作者怎麼説?(用原文)

明確:

①先以高空中只見霧氣、微塵的浮動、奔騰來形容

②接着以人仰視天空的經驗來比説,説大鵬在九萬里高空俯視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視高空,是一種什麼景象呢?一片蒼茫,難辨其“正色”。

經過這樣一番描寫、形容和比方,作者便把心目中那種難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高遠境界,變得讓我們易於想象了。

6、九萬里的高空,這樣高遠壯麗的景象,一般人都很難達到的,鯤鵬卻達到了,該是逍遙遊了吧?(不是)為什麼?

明確:因為它達到這種境界憑藉了海運時的六月巨風。(是啊,九萬里的高空對於兩千年前的人們來説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莊子想到了,鯤鵬達到了;可是即使如此,也不能算是逍遙遊啊,不然,現在的航天飛機、宇宙飛船都算是逍遙遊了。)

7、但是我們可以對它全盤否定嗎?畢竟我們要承認:鯤鵬達到的這種境界已經是很高遠了,已經很不容易。可是蜩與學鳩卻要笑話它,不是嘲笑鯤鵬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而是認為它沒有必要達到那樣高遠的境界。找位同學讀一讀蜩與學鳩的話。(學生讀)

蜩與學鳩滿足於那種低下的侷促的天地,甘願做那井底之蛙,卻還自鳴得意地嘲笑鯤鵬,毫無自知之明!這就沒法不表現出它們的可笑與可憐。鯤鵬達到的境界高不高?(高)同學們,你是希望做那鯤鵬,鵬程九萬里呢,還是做那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控於地而已矣”呢?雖然鯤鵬“之九萬里而南為”還不能算是逍遙遊,可是又豈是這兩隻小蟲子可以比的!它們又有什麼嘲笑的資格!

所以,在這裏,作者既否定了鯤鵬的“逍遙遊”,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它“志向高遠、鵬程萬里”的行為,而完全否定了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控於地而已矣”的渺小與淺薄。從而也有力地説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8、接下來,作者為了説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又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蟪蛄與冥靈、大椿,長壽者彭祖與芸芸眾生(一般人),還有假託在商湯王問賢臣棘時棘所講述的鯤鵬的傳説。作者舉了這一系列物和人的例子,都是為了説明:他們之間的小大之辯十分明顯,但又全都毫無例外地沒能達到超脱一切的“逍遙遊”。

9、在進行了上述那一番打比方和舉例描述之後,莊子把目光由自然界轉而投向了社會,於是便展開了他對處於不同思想境界的幾種人的描寫和評論。

莊子提到了超出一般人的哪兩個人?(宋榮子和列子)他們做得怎麼樣?(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他們追求什麼嗎?(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他們的境界是低還是高呢?(高)莊子一個“雖然”,就包含着莊子對他們的肯定,難得啊。可是他們達到逍遙遊了嗎?(還是沒有,猶有未樹也,猶有所待者也)。雖然沒有達到逍遙遊,可是我們卻也不能對他們持完全否定的態度,畢竟他們的境界要遠高出一般人,他們無慾無求;只是猶有所待,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修養,離真正的逍遙遊已經不遠了。

在這裏,我不禁想到:如果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耐徵一國者對應的是前面的蜩與學鳩以及斥鷃的話,那麼宋榮子、列子對應的就是鯤鵬。宋榮子,舉世非之,正如蜩與學鳩笑鯤鵬;列子御風而行,正如鯤鵬摶扶搖而上九萬里。從這個比較的角度上來説,宋榮子、列子還是如鯤鵬一樣,雖然境界已經很高遠,可是並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作者要論述的是社會現實,只是拿自然界的鯤鵬、蜩與學鳩,以及斥鷃來説明。

10、這時候,我們都不禁很失望了,想要追問一句,莊子啊,究竟怎樣才算是逍遙遊呢?你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是怎樣的境界呢?究竟哪種人才能達到呢?(學生回答) 明確:莊子便回答説:“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只有課文最後提到的“至人、神人、聖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這三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學生翻譯)

明確:“修養高的人,就會忘掉小我;修養達到神祕莫測境地的人,就無所為;修養達到聖人境界的人,就會忘掉功名。”(關於“名”的理解,有歧義。這裏從簡。) 

二、總結:

到這裏,全篇的中心思想就和盤托出,使人豁然開朗。原來,按照莊子的看法,不但,蜩、學鳩、斥鷃和在一鄉一國有作為的人們只是小知,沒有達到“逍遙遊”,就連在九萬里高空飛翔的鯤鵬和宋榮子、列子這樣有很高修養的人由於猶有未樹和猶有所待,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遙遊--即絕對的自由。真正的逍遙遊就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於無窮”,也就是達到至人、神人、聖人那樣的忘我、無所為、無所用、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

看來,莊子所追求的“逍遙遊”的境界,是一種天地間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可能達到的主觀幻想。可是他所表現出的對於理想的追求本身卻是需要我們學習的。雖然我們因為生活在現實社會裏,總要受到種種約束,未必能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但是不願淪落、原為理想而努力的精神卻是振奮人心,催促人進步的,在這追求中、掙扎中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高遠的層次與境界。

另外,莊子的這篇文章本身也寫得十分漂亮,整體上採用的是以寓言作比喻,把哲理用離奇的想象和形象化的描寫、對比加以闡發,並且文章寫得大開大合,飄逸灑脱,符合莊子的個性。所以有人説他的為人是“意出塵外,怪生筆端”,他的文章是“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佈置作業:

最後,我還想留下這麼一個問題:莊子這種思想是怎樣產生的呢?他為什麼要追求一種虛幻的、不可能實現的境界呢?請同學們課後閲讀第五冊《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大家或許能在那裏能夠找到答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ovnve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