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逍遙遊(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逍遙遊(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逍 遙 遊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瞭解莊子的人生哲學,並能對之作簡單辨析。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賞析本文形象化説理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並評價莊子的思想。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先秦諸子中能自成一家,別樹一幟,具有獨特風格的就是莊子。魯迅稱其文章“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着後世,今天我們學習他的《逍遙遊》,看看從中可得到什麼啟示。

(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1、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但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自由。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哲學思想源於老子,而又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精神上衝出渺小的個體,短暫的生命融人宇宙萬物之間,翱翔於“無何有之鄉”(((逍遙遊))),穿越時空的侷限,進人無古今、無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師》))。莊子的體道人生,實為一種藝術的人生,與藝術家所達到的精神狀態有相通之處。這種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具有明顯的文學特質。

2、

《至樂》記載: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弔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着,一邊敲打着瓦缶一邊唱歌。惠子説:“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來,不也太過分了吧!” 莊子説:“不對哩。她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只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卧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着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列禦寇》記載:

莊子臨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靜。弟子們想厚葬老師,莊子倒覺得難過了:弟子們在這關鍵時刻並沒有勘破生死關。於是他説:“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為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弟子們不覺垂淚,説:“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莊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後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

3、《莊子》

先秦説理文,最有文學價值的是《莊子》。

《莊子》(亦稱《南華經》),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戰國中期的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及後學所著。《莊子》現存33篇,分為內、外、雜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作。外篇、雜篇出於莊子的門人和後學之手。

《莊子》書中的許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組成,作者的哲學思想和政治觀點卻通過這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的對話方式表現出來。寓言故事中著名的很多,諸如朝三暮四、邯鄲學步、東施效顰、井力之蛙、越俎代庖、涸轍之鮒、匠石運斤、不龜手之藥等,皆涵義深刻,膾炙人口。《莊子》的寓言故事取材廣泛,設想奇詭,意境開闊,描寫傳神生動。文章語彙豐富,文辭華贍。揮灑自如,妙趣橫生,加上它的大膽想像和對神話題材的運用,形成一種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獨特風格。

魯迅先生説:“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説:“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

也有人稱他的作品是“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4、莊子名言錄

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三、文題解釋

《逍遙遊》居《莊子內篇》之首,是闡發莊子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思想觀點的著名篇章。可以説《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綱領。就藝術特色來看,也可稱為莊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足以顯示莊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風格。“開宗不了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可見《逍遙遊》在《莊子》一書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篇首到“聖人無名”,提出只有做到無己、無功、無名才能“無待”,從而達到逍遙的境界。第二部分從“堯讓天下於許由”至“育然喪其天下焉”,進一步論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第三部分從“惠子謂莊子日”至篇末,歸納主題,指出“逍遙遊”的最高境界。本篇課文節選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即從篇首至“聖人無名”。

“逍遙遊”的含義,“逍遙”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

四、寫作背景: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污濁,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裏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裏尋求解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五、朗讀感知

示範朗讀

六、課文研讀

(一)第一段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譯文: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稱叫鯤。鯤的大,不知道它有幾千裏。鯤變化成鳥,鳥的名稱叫鵬。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裏。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邊的雲彩。

理解:描述鯤鵬的形象--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2、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譯文:這隻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齊諧》是記載怪異的. 《齊諧》中的話説:“當鵬遷往南海時,振翅拍水,水浪遠達幾千裏。它乘着旋風環旋而上幾萬裏的高空,憑藉着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山野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

理解:寫鵬鳥南飛有所待--海運時的六月大風,“野馬”“塵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表明世間萬物都有所待。

3、天之蒼蒼,其正色也?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而後乃今將圖南。

譯文: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嗎?還是因為天高地遠而看不到它的盡頭呢?鵬從高空往下看,也不過這樣一來罷了。再説如果水的積聚不深厚,那麼它負載的大船就沒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窪的地方,那麼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隻杯子就貼地了,是水太淺而船太大的緣故。風的積聚如果不大,那麼它承載巨大的翅膀就沒有力量。所以鵬飛上幾萬裏的高空,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後才能乘風;揹負着青天,沒有什麼能阻礙它,然後才打算往南方飛。

理解:為了強調鵬鳥“有所待”,作者連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負載兩個比喻,説明鵬鳥要高飛九萬里必須憑藉大風,必須有遼闊的天空才能圖謀南行。

4、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如?

譯文:蟬和學鳩嘲笑鵬説:“我一下子起飛,碰到榆枋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如果飛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罷了。哪裏用得着飛上數萬裏的高空再往南飛呢?”到郊外的人,只須準備一天三餐,回來時肚子還是飽的;到百里外去的人,頭天晚上就要搗米準備乾糧;到千里遠處去的人,要用幾個月來儲積糧食。這兩隻小動物又知道什麼呢?

理解:反駁蜩蟬與學鳩,説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蜩與學鳩,飛不高,行不遠,卻自以為得到逍遙,從而嘲笑鵬鳥高飛遠行的壯舉。作者以行路備糧的比喻進行反駁:“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備糧各有不同是因為行程遠近不一樣。鵬鳥、蜩蟬、學鳩體形不一樣,因而憑藉的風力不一樣。蜩與學鳩認識不到自己與鵬鳥的差異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鵬鳥南飛,實在可笑。

5、歸納第一段段意:

分析:

選文一開篇就盡顯壯闊、神奇,以大鯤巨鵬展開想象,並窮形盡相地進行誇張的描寫。這種異想天開之辭造成先聲奪人之勢,似乎是對鯤鵬大加褒揚,但隨即筆鋒一轉,指出鯤鵬看似逍遙,實則還未達到逍遙的境界,因為鯤鵬還是“有所待”的。與鯤鵬的“大”相對應,作者又舉出了野馬、塵埃、蜩和鳩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對立來闡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鵬鳥奮飛:必須憑藉強大的風力。

水霧塵埃:要靠氣息相吹。

大舟無力:因為積水不深。

杯水膠地:因為水淺舟大。 

蜩鳩嘲鵬:不知自己“所待”。

遠行所待:備糧,越遠所待越多。

歸納:

闡明世間萬事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譯文: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的比不上壽命長的。根據什麼知道它這樣呢?朝生暮死的菌類不知道一月時間的變化,春生夏死的寒蟬也不會懂得什麼是春秋,這就是短壽的。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叫冥靈的樹木,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些都是長壽的。而彭祖(只活了八百歲)如今卻以獨特的長壽而聞名於世,一般人和他比,(羨慕他),不是很可悲嗎?

理解:這裏運用“小知”與“大知”、 “大年”與“小年”的不同,進一步強調説明人在認識上的大小區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為地以小比大,這本身就是可悲的。這裏實際上是承接上段蜩蟬與學鳩嘲笑鵬鳥一事展開議論的。

2、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大小之辯也。

譯文:商湯詢問大夫棘就是這樣。在傳説中極荒遠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那裏有一種魚,它的身子有幾千裏寬,沒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做鵬,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樣高大,翅膀好像天邊的雲彩,它乘着旋風盤旋而上飛到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揹負青天,然後計劃往南飛,飛到南海去。斥鷃譏笑它説:“它要飛到哪兒去?我跳起來向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飛舞,就已經到了飛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區別啊。

理解:這裏引用湯詢問棘的一段話,是再次對前文談到的“小知”與“大知”、“小年”與“大年”的區別的印證。在篇章上,與第一段照應。

3、歸納第二段段意:

分析:

這一段是對上述觀點的擴展和深化。作者列舉了大年和小年對立的例子,進一步發揮了物有所待的觀點,所列舉的事物無論短命還是長壽,都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隨後作者借商湯和夏棘的問答,再次言及鯤鵬,以增強自己觀點的説服力。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靈春秋五百歲,大椿春秋八千歲;

大小之辯

          彭祖--眾人

          鵬鳥--斥鴳

歸納:本段是對第一段的歸納、補充、印證,説明萬物在“有所待”的範圍內,存在着“大小之辯”的差異,但終歸都是“有所待”。

(三)第三段

1、譯文:

所以,那些才智能夠勝任一官之職,善行能聯合一鄉,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滿意,能力能使全國人信任的人,他們自己很得意,其實和斥鷃一樣所見甚小。而宋榮子嗤笑這幾種人。世人都稱讚他,他並不因此而奮勉,世人都責難他,他也不會因此更加沮喪。他認清物與我的分際,辨明榮與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他在世間,並沒有追求什麼。即便如此,他也還有尚未達到的境界。那列子駕風行走,飄飄然輕快滿足,十五天之後才返回來。他對於招福的事,也沒有拼命追求。列子這樣乘風而行雖然免於步行,但他還是有所依靠的。至於順應天地萬物之性,駕馭六氣的變化,遨遊在無窮無盡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還依靠仰賴什麼呢?品行修養最高的人能夠達到“無我”的境界,因此説,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順應自然而無所為、不求立功,聖哲的人不追求立名。

2、分析:

作者步步深人地對“無待”進行了論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淺的庸人引出“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榮子以及更勝一籌的“御風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但又隨即指出,二人儘管達到了較高的境界,但還是有所待的。作者先述後議,先破後立,在列舉了種種有所待的現象和事物之後,闡述了什麼是逍遙之境,怎麼樣才能達到逍遙之境。在莊子看來,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才能做到“無待”,才能達到“逍遙遊”,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得做到“無己”“無功”“無名”,尤其是要做到“無己”。

能夠“效、比、合、徵”的四種人,有才智修養,當都被世俗所累;

宋榮子置世人的讚譽與誹謗於度外,但他的修養“猶有未樹”;

列子御風而行,逍遙自在,但“猶有所待者”

這些有才有智有修養的人都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遊”,更何況那些普通人呢?

歸納:

由對世間萬物的“有所待”的論述進入到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遊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

(四)小結課文結構:

作者採用了先述後議、先破後立的寫作順序。

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説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着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在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這一點上都是一樣的,都是並不得逍遙遊,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

然後又通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那些為世所累,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自不必説,就是“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之流仍是“猶有未樹”;列子雖然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是仍然“猶有所待”,待於風,算不上逍遙遊。

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遊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後説: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着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遊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遊。什麼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逍遙遊了。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從自然界到社會的人,無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遙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們無所待(無己、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逍遙的境界)。

七、問題探究

1、本文是莊子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請分析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明確:品味《逍遙遊》所抒發的感情,須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美麗的大鵬形象體現了作者無法施展抱負、無法實現理想的深深痛苦。

作者筆下的大鵬,雄健美麗,志存高遠,它能夠振翅飛向“九萬里”的高空,能夠揹負青天而飛向遙遠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鵬雖然能高飛萬里,但在追求“逍遙遊”上卻失敗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反映了莊子對智慧的肯定,對生命的熱愛。

我們知道,莊子主張“絕聖棄知”,他崇尚、讚美的是“無己”之“至人”,“無功”之“神人”,“無名”之“聖人”。但是,我們仍然能體會到作者對智慧所持的肯定,對生命所抱的熱愛。當蜩與學鳩譏笑大鵬時,作者發自肺腑地斥責道:“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又明確地指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者緊接着作了一番議論之後指出,人世間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他們自滿自足,自以為是,和蜩與學鳩的可笑程度是一樣的,從而給予作者所厭惡、鄙棄的統治者以順手一擊。可見,一心要脱離人世而作“逍遙遊”的莊子,要否定的並不是人世社會,而只是人世社會的愚蠢與腐朽。他把“至人”境界寫得那樣遙不可及,把那個“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神人寫得那樣飄逸動人,這其中不正燃燒着作者熾烈的理想之火嗎?

2、本文在説理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

本文在説明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借用寓言説理。本文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鴳,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來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託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莊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麼特色?

明確:

《莊子》一書善用寓言,《逍遙遊》也充分顯示了這個特點。《莊子》一書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為廣”,司馬遷亦指出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綜觀全書,確如司馬遷所言,《莊子》全書大小寓言共計二百多個,數量之多,運用頻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項背。

所謂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於彼”(王先謙《莊子集解)))。莊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鮮明的特點。

(一)暗喻性。莊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結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遙遊》中,鯤鵬等的寓言其實就是比喻。同時在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人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與舟的比喻,朝菌、蟪蛄與冥靈、大椿的比喻等,有助於主題的表達。

(二)是想象性、虛構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莊子,還有孟子、韓非等人,但莊子之寓言不同於孟子的民間傳説和韓非的歷史典故,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與語,寄辭於其人”(劉向語),“皆空語無事實”(司馬遷語),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虛構而成。如果説孟子、韓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實”和“真”的話,那麼莊子的寓言則偏於“虛”和“幻”。而這種想象虛構又往往超越時空的侷限和物我的分別,奇幻異常,變化萬千。

(三)是多義性。對莊子寓言的解釋,向來是豐富多義的,因為莊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隱而不發,比較模糊,有的難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種解讀的方法,其意藴無窮、內涵豐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領悟。

3、莊子的文章意境開闊,想像奇特,能夠運用大量幻想的、傳説的和現實的事例,闡明自己的觀點,使文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談談你對文中的想像的理解。

明確:

從這篇文章看,莊子最主要的是想像了一個“逍遙”的至高境界,這種境界其實是不可能達到的,但莊子卻能過種種具體形象的想像和創造來使想像的“逍遙”的境界,莊子展開具體的想像,先通過對許多具體形象和事例的想像和創造來説明天地萬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無待”的境界。而這些具體的想像又具有獨特的風格。

(一)是在想像中誇張,如在想像鯤鵬形象時,作者極寫鯤鵬之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發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寫壽之長,曰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曰大椿:“以八千為春,八千歲為秋。”都極盡想像誇張之能事,造成浩大的聲勢和廣闊的意境。

(二)是在想像中進行對比,極寫鯤鵬之大,與之相對應的,明説斥鴳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鯤鵬尚不能逍遙,何況渺小之人呢!

寫冥靈、大椿之長壽,也暗喻了人生短暫,連長壽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這種“小知”與“大知”、“小年”與“大年”的對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於“逍遙”境界的想象和創造,並將這種想着具體化、形象化、實則是藴涵了自己對理想的熱烈追求。作者否定爭名奪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遙,但自己也擺脱不掉人生的羈絆,在這種矛盾的情感之下,就藉着這種大膽誇張的想象來寄寓自己的理想。

八、歸納藝術特色: 

在寫作方法和技巧上,本文具有如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富於想象,善於誇張,多用比喻,在想象和誇張中營造雄奇開闊的意境,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寫餛鵬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其翼若垂天之雲”;寫樹木壽命之長,曰其以五百歲、八千歲為春秋。將想象和誇張大量運用於哲理散文中,氣勢磅礴,意境開闊,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性,使之更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於運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莊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其實這也正是《莊子》一書的寫作方法。如《逍遙遊》一開篇就運用了鯤鵬的寓言來説明“有所待”,“以寓言為廣”,將寓言用在説理當中,結合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使説理更透徹明瞭,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徵的意味。隨着事理的推進,作者在寓言中加人了卮言的手法,寫蜩與學鳩對大鵬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題。為了説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為真,虛構、假託或徵引前人之語,通過“湯之問棘”深化其觀點。第3段則運用“以卮言為曼衍”的方法,抽象論説,層層推進。從中可看出作者藝術技巧之高超。

三是夾敍夾議,藉助比喻和歷史故事闡發哲理,節節敍事,節節議論,或以具體形象感人,或直接擺出觀點,議論方式靈活多變,增強説服力。

四是善於運用對比手法。文章多次進行“小”與“大”的對比,如綢、學鴻與餛鵬的對比,小知與大知、小年與大年的對比等,最後點出一直隱而不發的“有待”和“無待”的對比,使説理更充分有力。

或:

(1)善用比喻、誇張的特點。

(2)想象奇特、意境開闊。

(3)借用寓言説理。

九、課堂小結:

本文虛實相生、縱橫跌宕、錯落有致、開闔有度、揮灑自如,確如李白所贊:“開浩蕩之奇言”。雖然莊子追求的絕對自由的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的,是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關於莊子的思想也是眾説紛紜、有待鑑別,但從其藝術特色上來説,莊子之文汪洋恣肆、變化萬端的浪漫主義風格以及一些創造性的藝術創作方法還是很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瀏陽九中  李淑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ygng2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