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蘇教版高二必修我們為什麼而活着(蘇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蘇教版高二必修我們為什麼而活着(蘇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我們為什麼而活着

泉州實驗中學  高希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感情。品味文章的結構及語言特色。

2、過程與方法

首先總體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質和博大的胸襟。採用探究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總體把握作者的觀點,引導學生對“我為什麼而活着”進行探討。

2、教學難點

本課型必須突出學生的活動,但怎樣看待作者的這些觀點,尤其是“對愛情的渴望”觀點的把握,允許學生探討但不宜渲染。討論是必要的,但現在這一代的孩子,處在知識大爆炸時期,各種思想、觀念充斥他們的大腦,要注意避免學生亂講,必須給予有力的引導,讓他們正確認知自己為何而生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猴子是因為思考這個問題變成人的嗎?

什麼情況下時候可愛的動物們會在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呢?

在童話世界中。當所有的動物具備思考和表達的能力並且語言相通的時候。

當然童話是不存在的,所以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問與我們共存與世的其他生命,雖然它們都在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生命的存在和傳承,但他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這樣的問題只能由人類來回答。不僅因為語言的隔膜,更因為只有人類會深入思考的生命,而且會一直思考下去。

記得帕斯卡曾經説過一句名言,

幻燈片:

人不過是一根蘆葦,在自然界中最脆弱,但它卻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

--(法)帕斯卡(Pascal)

人生最終的價值在與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於僅懂生存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人是一棵會思考的蘆葦。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人類是多麼渺小柔弱,但人卻不斷地追尋存在的意義,總是會一直思考三個問題,“我從何而來,我為何而生,我去往何處?”只要人類的生命不息,這樣的追問就不會停止。這三個問題是人類永恆的哲學命題,就是這份思考的心靈的光芒,讓我們可以超越死亡,與永恆的宇宙對話。

你們能説出先哲們的一些關於生命思考的答案嗎?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第二個生的問題問題。

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想過這個問題,而且可能在每一個不同的年齡都會有不同答案。你們是否還記得自己最早在什麼時候開始思考生命的問題,在什麼樣的情景下開始思考的呢?當時有沒有怎樣的答案呢。

生的思考很可能源自生的困惑或者死的觸動。在我們幼小的生命中的某一天突然明白死的意義開始,我們就會思考生命,我在初一的時候,因為鄰居家很疼我的16歲哥哥因為救一名8歲落水兒童死了,我就在那時開始思考發現原來沒有生命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獲得比我們長久的存在,原來世間萬物,所有有生命的,一定會死亡消失,原來生命僅有一次,時間重不停留迴轉,生命脆弱而珍貴。

正如史鐵生所説

    幻燈片: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                     --史鐵生

我們也往往因為這樣的思考學會了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學會放下那顆高傲、孤獨和不可侵犯的心,學會與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和平相處,相知相愛。

但是生命是何等多姿多彩,生命沒有唯一的答案,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應怎樣渡過我們的一生。但是我們有幸可以傾聽一位大師他自己關於生存意義的思考。

二、作者介紹:

這位大師就是羅素。

幻燈片作者介紹。

伯特蘭羅素(1872-1970),英國20世紀著名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現當代思想文化巨人,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被稱為“百科全書式文學家”。 

在多個領域(哲學、數學、政治、倫理、教育、文學、社會學)均有著述,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作家”。

幻燈片1. 

1、良好的家庭教育

2、反對戰爭、反對獨裁

3、輝煌的交往

4、追求和平、支持核裁軍

5、諾貝爾獎獲得者

1、良好的家庭教育

兩度出任英國首相的祖父(在博克(Burke)著的《貴族名冊》中記載了這個貴族世家:伯特蘭羅素的家譜中找不出一個平頭百姓,他的母親凱特斯坦利(Stanley Kate)是1066年法國入侵者的後裔,其先祖因在博思沃斯原野戰役中的功績被封為伯爵。他的父親安伯利勛爵(Amberley)是一位在國會為通過《改革法案》而呼籲吶喊並終得成為維多利亞喉舌的第一代羅素伯爵之子。)

篤信宗教,主張自由主義觀點的祖母

祖父大量藏書及家庭教師的多國語言

2、反對戰爭、反對獨裁

反對一戰入獄(1918)

熱烈歡迎十月革命的成功

支持裁軍靜坐被判監禁(1961)

晚年致力禁核運動,創立和平基金會

3、輝煌的交往

1895年同倍倍爾、李卜克內西來往

1920年在莫斯科見到列寧

1920年到北京演講並向梁啟超介紹蘇俄

1955年和愛因斯坦一起簽名主張禁核

4、追求和平、支持核裁軍

1955年起草禁核聲明送各國科學家簽名

1958年組織核裁軍運動

5、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為何而生”,羅素以其一生的探索和實踐對這一問題作出了最單純而又最強烈的回答。本文即是他寫的一篇思想隨筆。 

三課文解讀

現在我們來感受他動人的文筆中深邃的思想。請同學朗誦,同學們邊聽邊思考對與生命他有哪些追求。注意文章的結構特點。

1、本文結構--對高考作文結構模式的借鑑意義。

明確結構:先總後分再總。議論式的隨筆一般有四種結構模式,即並列式、層進式、對照式和總分式。

總--分--總

開頭總提,中間三段對第一段內容進行具體闡述,最後總結。

2、討論歸納作者一生有哪幾種追求,這些追求中哪一種是他最執著而又最痛苦的?

 明確:

一是對純真愛情的渴望,

二是對無窮知識的追求,

三是對人類苦難的深切同情。

而第三種追求才是作者最執著而又最痛苦的。(為什麼)

3.試概括作者渴望愛情的原因。 

作者渴望愛情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愛情能帶來狂喜;--愛情不僅是快樂之源,它的喪失也是痛苦之源。其次,愛情之所以被人稱頌,還因為它能給所有最美的事物帶來更高的價值,如音樂、高山日出、皓月當空的大海。一個從來沒有和他喜愛的女子一起享受過好事物的人,便不能充分體會出這些事物所具有的無窮魅力。

愛情能使人擺脱孤寂--在於強調愛情給予人類的巨大安慰和力量,“在我所愛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們,我的心地將偏狹得多。”

在愛的結合中能見到天堂的縮影--告訴我們愛情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美好體驗。羅素心中的愛情是聖潔高尚,無私的,愛情教會了他寬容,愛,和感受生命中一切的美,讓他的生命進入一種美好的境界。

4作者追求那些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分為幾大類?第三段最後一句的“這方面”指的是什麼?

一是渴望瞭解人的心靈--人類世界

一是渴望知道星星為什麼閃閃發光--自然科學

一是試圖理解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會知識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知識就是力量”

5世界的苦難有哪些?

自然災害:火山,地震,2004印度洋大海嘯,前一陣子美國的颶風,中國的SARS,世界性的禽流感等等,在自然災害面前,我們多少有些脆弱,有些無能為力。

人為苦難:戰爭,疾病,貧窮,痛苦,孤寂,飢餓,等等多少可以避免。

這些苦難有源自人類對其他生命的漠視,有源自人性自私狂妄的私慾貪念野心等這樣的人為痛苦尤其令羅素不堪忍受,他説都是人類應有生活的嘲諷

幻燈片:

不可遏止的同情:

飢餓的兒童

被壓迫被折磨者

孤苦無依的老人

充滿孤寂、貧窮和痛苦的整個世界

現實的世界使羅素痛苦,他希望減輕這些痛苦,他這樣説了,也這樣做了。二戰時,1918年,羅素曾經發表反對戰爭的演講,被英國政府逮捕,地第一次飽嘗了鐵窗的滋味。1961年,已89歲高齡的他又因參加了反對政府的靜坐,又一次身陷囹圄。就在逝世的當天,他還在為以阿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而憂心沖沖。

羅素是之痛苦不是為一己之痛。他深沉的痛苦體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但作者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他對苦難的拯救往往失敗,這就使人更加痛苦。

6.試分析作者追求愛情追求知識和同情人類苦難的內涵與關係。 

1)他2歲喪母親,4歲喪負,是一個從小失去父母之愛的孩子,一生坎坷,命運多舛,正因為失去,明白渴望的強烈,他敏感而多情的心靈更能夠深刻感受處於苦難中人類不幸的痛苦,當他從愛情中感受到人類之愛的美好和強烈之後,更堅定了他對人類始終不逾的關愛,如張愛玲所説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他説,愛情不僅是快樂之源,它的喪失也是痛苦之源。其次,愛情之所以被人稱頌,還因為它能給所有最美的事物帶來更高的價值,如音樂、高山日出、皓月當空的大海。一個從來沒有和他喜愛的女子一起享受過美好事物的人,便不能充分體會出這些事物所具有的無窮魅力。

愛的聖潔高尚催生了他對美的感受,對生命的熱愛,追求愛情讓他的人生進入了極其美好的境界。那是天堂景象的神祕縮影,那裏是一切真善美的存在,那也是人類理想的境地。

2)我生來並不幸福。那時候,我最喜歡聽的聖歌是:“厭倦塵世,我肩頭重負罪孽。”五歲時,我曾想到,如果我能活到70歲,那我到現在才捱過我全部生命的十四分之一,我覺得面前漫長的無聊生涯簡直難以忍受。青春時代,我厭惡生活,一度徘徊於自殺的邊緣;而我之所以終於抑制了自盡的念頭,只是因為想多學些數學。現在,相反地,我熱愛生活;幾乎可以這麼説,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對生活更加熱愛了。 

他一生孜孜不卷的追求,他一生著書71種,論文幾千篇,涉及哲學、數學、科學、社會學、政治、歷史、宗教等諸方面,享有“百科全書”式思想家之稱。

他之所以這樣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

知識拯救了他,引領他進入美好的理想境界,他用畢生投入知識的海洋創造更多的知識,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貢獻給人類,可以幫助人類擺脱苦難。

他追求愛情,追求知識,這一切都來源於他心中一個輝煌的夢:關愛人類,救人民於水火之中。而且,文章最後寫到“這就是我的一生,我值得為它而活着

同情人類苦難是作者渴望愛情,追求知識的真正動力。

幻燈片

三種追求的內在聯繫是什麼呢

1他感受到愛的幸福

他傳播愛,渴望人類走進愛的天堂

2知識拯救了他 

他用一生所得智慧拯救苦難中的人類

7.談談你對下列句子的理解。

(1) 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 ,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解析:使用的是比喻 修辭;這種修辭特點生動形象;創設的情景是我象茫茫大海上一隻浮萍被狂風吹來吹去;

“深深的苦海”是人生之艱難。“肆意”,説明激情之強烈對我命運的主宰是我一生奮鬥不息的精神動力。絕望的邊緣是生之苦難是追求之執着而不可的痛苦,是渴望救贖人類而無能為力的痛苦。這三種感情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鬥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

(2)愛情與知識的可能領域,總是引領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對人類苦難的同情經常把我帶回現實世界。 

--在將近一百年的生命中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他不是一位案頭書生,他身上流淌着伯特蘭家族的滾燙的血液,“強烈的誓為國家盡忠效力的家族責任感”,在強烈的政治熱情下,他成了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看見了所有的苦難

他反對戰爭,反抗獨裁專制,追求世界和平,直到逝世的當天,還在為中東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而憂心忡忡。這一切緣於他對。人類苦難的同情。

他為他所信仰的支配他一生的三種強烈的感情,表達了他對人類和平與安寧的莫大關心,其洋溢在字裏行間的博受精神熠熠生輝,令人肅然起敬。

8對羅素的人生評價及啟迪 

他睿智,他博大精深; 

他渴望知識、追求真理; 

他充滿温情、多姿多彩; 

他的胸懷充滿了正義與良知,為了拯救人類苦難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顧…… 

這就是羅素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獻給了整個人類。他多想再活一次,再為人類奉獻他的一切,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讓我們滿懷着對他的崇敬之情,沿着他老人家的足跡走下去吧,為了人類的和平與幸福,為了生活在我們周圍人都能過上快樂生活而獻出自己的一點微薄力量吧! 

探究學習:這篇隨筆短小精悍,層次分明,既充滿理性的力量,又飽含巨大的激情,字裏行間透露出羅素作為思想家的博大情懷和崇高人格,尤其是他對人類的關愛之情,特別令人感動。 

9圖片幻燈片。

這就是我們生存的世界,這就是和我們一樣渴望幸福與愛在世間僅有一次生命的人類,他們在遭受怎樣的痛苦。我們可以閉眼漠視嗎?他們和我們生活在一個城市,一片土地,卻在忍受百倍於我們的苦難,不是他們過錯而要揹負的苦難,他們就在我們的身旁,我們應該做一些什麼呢?

四.小結:

生命的意義是因各自的理解而不同,那些堅強勇敢的人都會以自己一生的生命來詮釋自己的理解,於是我們看到的一個個偉大的英雄,一段段不朽的傳説。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告訴了別人他生在世間的價值。我們可以明白這樣一類人生的意義凡高、貝多芬、林肯、馬丁路得金。同時,我們再來看看這些平凡的人,在我們的想象中他們如同一羣苦行僧,可是沒有人的生命會追求痛苦,如果沒有虔誠的宗教信仰世間是沒有苦行僧的,那麼是怎樣虔誠的信仰召喚着他們呢?是什麼温暖他們漫長孤獨而艱難的行走旅程的呢?是愛的收穫。是渴望的目光樸實真誠的笑容,是發自內心的感激和愛,這就是行走者的動力源泉,因為被認可,被尊重因為自己能夠給他們帶來幸福而感受到自身的存在的價值,這就是行走的原因。

現在你們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嗎?每個學生可以真誠的回答,也可以問老師。

在愛中,每個人都愉快地接受愛,又自然而然地奉獻愛;由於這種相互幸福的存在,每個人便會覺得世界其樂無窮。

五作業:

想像性隨筆:生命本沒有意義。沒有人會替你確定人生的意義,但如果你無法確定人生的意義,你將一輩子活在無意義狀態裏面。每個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區別的,每一人生階段也有所不同。少年時期追求什麼?中年時期追求什麼?老年時候又追求什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0q8r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