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燭之武退秦師微型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微型教案

【定位】《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文言文的第一篇,選自《左傳》,語言淺顯,內容生動有趣,情節波瀾起伏,篇幅較短。語文實踐、探究主要讓學生理解和分析燭之武善於抓住對方的心理、委婉曲折、層層深入的説辯藝術以及文章跌宕起伏的情節。

燭之武退秦師微型教案

本單元四篇課文均屬先秦歷史散文,寫人記事生動形象,都表現了人物的論辯才能,學習本單元,除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識和先秦歷史散文的特點外,要着重瞭解燭之武、文種、鄒忌、觸龍的説辯藝術。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高中文言文學習開好頭。

【切入】

1,你知道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攻打鄭國嗎?

讓學生課前閲讀《課本》中的《重耳之亡》,瞭解“秦晉之好”和“城濮之戰”的故事,以及《左傳》的有關知識。課堂先由學生或教師講述“秦晉之好”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2, 讀完這篇文章後,你覺得哪些方面值得你欣賞?

從文章出發,體會本文所表現的人物的語言藝術和閃耀出的'智慧。還可以問學生:燭之武是怎樣説服秦伯退師的?他能夠説服秦伯退師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探究】

1, 晉國為什麼要聯秦攻鄭,即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出場的?

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針對此句教師先補充簡易的秦晉鄭楚四國形勢圖和戰爭的原因:秦晉圍鄭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另外,秦國也要爭奪霸權,秦晉聯合也就成為必然了。

誘導學生思考本段的內容和上面的問題:

點撥: A 1 戰爭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 B 1 圍鄭原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係不大———秦可以爭取。C 1 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紮———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

讓學生帶着問題找出原文的句子,然後分析探究。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對燭之武十分了解和信任,極力推薦,可是,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後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於是,燭之武只得“許之”,臨危受命。

3,燭之武是怎樣説服秦伯退師的?

本段的重點在“説”,先讓學生自讀、討論,找出相關的句子,理解內容,再探究説辭的思路和藝術。

説辯內容:

(1)“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鋭氣。

(2)“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

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

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説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説上一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挑撥秦、晉關係,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君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君之所知也”,在經過一番拉攏引誘後,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説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係。

(5)“夫晉何厭之有”至“唯君圖之”,從歷史説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駐守。燭之武終於説退秦師。

説辯思路:

(1)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説服秦伯提供可能。

(2)説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的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5)從歷史説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説辯藝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誘;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4, 這時,你覺得文中哪些方面值得你欣賞?

體會本文所表現的人物的語言藝術和閃耀出的智慧。燭之武的説辭僅百餘字,語言精練,含義豐富。他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退師”,保全了鄭國。整個説辭充分表現了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和智慧。另外,晉文公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並沒有感情衝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日後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鄭伯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後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既表現了秦伯大度寬容,又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力薦燭之武,也表現了他的深謀遠慮,知人善諫。這些無不閃耀着古人的智慧光芒,都是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的。

5,就伊拉克問題,讓學生假定自己是伊拉克、德國、法國、俄羅斯、美國任意一國的大使,去遊説另一國家。

着重讓學生掌握説辯藝術,學習古人的智慧。説辯也要學會知己知彼,以退為進,利誘對方,推知心理,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層層推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多方引證,推測未來,闡明利害等。

【拓展】

閲讀下面文言文,與課文作比較,進一步瞭解《左傳》中人物的説 辯藝術。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牛馬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於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於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 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 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

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左傳·齊桓公伐楚》)

①齊管仲是從哪幾個方面替齊國攻打楚國找藉口的?楚國使者是如何應對的?②齊侯是如何恃強威脅楚國的?屈完又是怎樣應對的?③四個人物的語言各有什麼特點?

點撥:管仲先借周召康公賦予齊的權力和先君擁有的勢力範圍,認為可以攻打;再直接指出楚國有兩大錯誤,認為應該攻打。管仲振振有辭,咄咄逼人。楚國使者委婉迂迴,針鋒相對。齊侯既虛情假意,又炫耀武力,恃強威脅。屈完先指斥齊侯,再不甘示弱給以回擊。

【實踐要點】

1,明晰辯辭思路,分析説辯藝術:讓學生分別帶着問題邊讀邊思邊議邊問,不可面面俱到地串講課

文,主要讓學生比較雙方問答的側重點、角度、思路,揣摩語言的深層含義,把握語言特點,不必追求統一結論。

2 ,智慧借鑑:對於文中的人物,要讓學生站在欣賞的角度去學習,不論國家、派別、地位,只要是智慧,對我們有用,就值得去學習和借鑑。因此,有必要對文中每位人物加以思考和探討。

(陝西/劉康民)

《燭之武退秦師》微型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nmqrr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