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1

本學期初,我在高一三班上了《燭之武退秦師》的第二節課。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訂正、講解課後練習題和配套練習冊題。這節課任務單一,但內容很多,課後練習題5個,練習冊題15個,這些題合起來涉及的知識面也很廣。

一、這節課安排的一個成功之處

安排督促學生在課前已經做了題,課堂上老師先提問學生,瞭解學生做題情況,知道了學生疑惑在哪裏,做錯了哪那些題。這樣就有利於老師的講解對症下藥,講解就有重點,保證了重點的教學時間。課後練習題一中有四小題——

晉、秦兩國為什麼圍鄭?

鄭伯是怎樣説服燭之武的?

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例説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鍵?

晉文公為什麼不願向秦國進攻?

這幾個小題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基本能做上,而練習冊“要點掃描”的內容就有這幾個題的準確、全面分析。“要點掃描”的內容有三點:

1、品味精妙的遊説藝術;

2、理解文章突出重點、恰當剪裁的手法;

3、體會文章構思的精巧。

所以,在提問學生逐題回答後,就讓學生自讀“要點掃描”來自我訂正課後練習。這個環節一箭三雕,它將課文鑑賞分析、課後習題訂正、練習冊知識閲讀三合一進行。而且無須老師黑板書寫,無須多媒體幻燈投放,無須老師滔滔口舌之勞,無須學生專作筆記,卻節省了許多時間,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本節課一失誤處

在講解訂正練習冊第5小題時,有“之”的用法解析,題中例句是“臣之壯也,猶不如人”,“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二句中“之”用法相同,都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臣之壯也”、 “行李之往來”是主謂結構短語,“之”用在主謂之間。學生理解有點困難,我就重點講了“之”的這個用法,又舉了例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説》)、“兩狼之並驅如故”(《狼》),並做了句子成分分析,指出“師道之不傳”、“兩狼之並驅”是主謂結構短語,“之”用在主謂之間。又指出題中“臣之壯也”、 “行李之往來”與“師道之不傳”、“兩狼之並驅”的主謂短語在全句中語法成分有異,前兩者作時間狀語,譯作“臣壯年的時候”、“使者過往的時候”;後兩者作主語譯作“兩隻狼並齊跑”、“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學生還不明白,又舉了《毛遂自薦》中“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 “秦之圍邯鄲”也是主謂短語作時間狀語。學生更迷惑了,於是只好又講主語、謂語、狀語三個成分的特點、意義,講它們一般分別由哪種性質的詞來承擔。

如此複雜引申,越講越多,越講越難,加之陌生例句又要解釋翻譯,糾纏了10多分鐘,貌似旁徵博引,學生卻越聽越糊塗了。因為有些學生現代漢語詞性知識、單句成分知識尚未完全掌握,所以老師講得越清楚,學生聽得越困難。在課堂上,我當時就觀察到學生滿臉迷茫的表情了。

三、這堂課的經驗與教訓

這堂訂正練習課,經驗在於:

1、練習題一定要學生先做老師後講,不能像高三有時上課那樣,當堂邊做邊講。

2、讓學生答題,學生補正,而後老師再酌情強調,儘量讓學生多思考,自行解決問題。

3、老師備課一定要前瞻後顧,左牽右連,將一篇課文的所有內容備完再開始上課。比如練習冊的“要點掃描”,有的老師可能置之不理,而在《燭之武退秦師》這課中,“要點掃描”恰是課後習題的答案,又是本課閲讀鑑賞的講解,這就是備了課本又備了練習冊才知道的。課後練習題、配套練習冊題往往是課文學習講解的重點,我們在開始一篇課文的教學時就應該留意於此。

教訓在於:難點要點撥,但難點不一定是重點。“之“的這一用法,比較難,老師説到主謂之間,無意義,不譯,就可以了。學生掌握到此,對題中的兩個句子(“臣之壯也,猶不如人”,“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中“之”的理解和對全句的翻譯是不存在問題的了。至於更深更復雜的知識,一部分學生現時可以理解,一部分學生待以後遇到該知識再逐步講,慢慢掌握。一口吃不成胖子,欲速則不達。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2

我以為講授一篇課文,在教學起始階段一定要抓住課文的“綱”,以幫助學生快速瞭解課文結構思路。這不只是為研習課文重點內容鋪墊,也是在訓練學生清晰思維的習慣。而對課文的題目進行研讀,搜索出關鍵字詞,往往能較好地把握教學的切入點,快速抓住文章的綱,進而整體認知學習內容。試舉教學一例説明。

教學片段

1、首先帶領學生搜索題目中的關鍵詞: 退。

2、提問學生,如果把這個“退”字作為一個語素,可以組成哪些詞?辨析之後,確定只能是“退敵”“退兵”,因為它必須含有“使向後移動”的意思。

3、討論,課文圍繞“退”展開哪些內容?包括 “退”因“退”法“退”的結果,結構清楚。

4、討論,標題為什麼不作“退秦晉師”而是“退秦師” ?瞭解秦、晉與鄭的矛盾以及秦晉之間的矛盾。目的在認識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瓦解秦晉聯盟的智慧。

5、分析燭之武説辯內容及層次,瞭解左傳長於辭令的特點。

此次設計因為抓了一退字,便快速理清了文章結構,認識了燭之武的形象,瞭解了左傳敍事詳備長於辭令的特點,可謂順藤摸瓜,綱舉目張。教學中,學生思考的空間較大。教學效率高。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3

上週二,我上了一節新課改研討課——《燭之武退秦師》,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單元的一篇文言文。

由於初次上高中的課,對高中的課文也不夠熟悉,在備課的時候雖然做了準備,但還是覺得對新課程需要怎麼上,如何才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有些把握不準,所以這節課上得忐忑不安。

一堂課下來,總體來説,教態還是比較自然大方,師生互動配合較好。課堂語言順暢,教學節奏比計劃的慢了一點。這一堂課運用的教學方法有朗讀法、提問法、學生探究討論法,而是用的最多的是提問法。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在其中起主導作用。師生之間相互配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堂課同學們還是比較樂於參與學習的,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首先,課件雖然做得不錯,但有些預先設定的內容不能隨着學生的學習而生成。其次,秦晉和鄭國的地理位置,駐軍的位置都有直觀的地圖;課文重點字詞、字音都列出來方便學生的學習;主要的文意概括、分析燭之武如何説退秦君的幾個步驟均有總結,能讓學生看得比較清楚,方便筆記,但也有操控之嫌。再次,因為藉助了課件教學,和我上課的引導配合得不夠理想。另外,在講授重點字詞時候時間分配過多,歷史背景講得也略多,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對課文的重難點的學習。

上面幾個方面的問題我會在以後的講課中應該儘量避免出現,應該更加加強備課,對課文熟悉。吸取經驗教訓,為上好下一堂課做好的準備。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4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如燙手的山芋,摸涅不得。因為在文言文中承載着比較多的內容,有語言文字,也有人文的,要想在一堂課內很好的完成這些任務比較困難,而且有兩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一是教師習慣於越“文”講“言”,強調各種古漢語語法規律,以為總結種種規律便能多快好省的學好文言文,忽視了對教學內容的審美觀照;二是學生誦讀感悟文本的時間被教師疏解文言字詞句所擠佔了。由於課堂教學“文”與“言”不能兼顧,以致教學效果嚴重削弱,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極為不利。

鑑於上述情況,如何實施文言文教學呢?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既要教“言”,也要教“文”,言文兼顧。首先要注重文言文語言教學,着力於必要的文字梳解、語言品味,走出了“重文輕言”的誤區;其次要促進學生積澱民族優秀文化,要探究語言文字中的文化信息,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並實現教學實施中的文化傳遞,走出“有言無文”的誤區;最後要重視反覆誦讀,模仿練讀,想象品讀,實現 “文”“言”融合”。我認為張必錕先生提出的“一個轉變”和“一個轉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個轉變”是課堂教學要從教師講解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練習誦讀為主;“一個轉移”是把立足點從講翻譯、談語法轉移到指導學生誦讀上來。通過誦讀以“文”引言,以言帶文,實現“文”“言”兩個要素的交融合一。

當課堂進入品味燭之武最精彩的勸辭環節時,教室裏的空氣凝滯了。在試講的幾節課中都在這時出現問題。這是為什麼呢?我曾經有過很多改變的策略:小組合作交流、標註關鍵詞,教師引導示範批註但這些做法基本是徒勞。在朗讀中品味勸辭的魅力,因聲求氣是這一課要教的重點。品味不是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呀,我居然沒有明白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此處的意圖,連教的內容都有問題,還談什麼課堂效率呢?“因聲求氣”“以讀帶言”,朗讀才是實現文言交融的最佳途徑,如此精彩的勸辭脱離了朗讀,理性的品析顯得多麼的枯燥乏味呀!

師傅以她豐富的教學經驗指出文言文的處理要做到“文與言的相融相生,文與言的並舉”可以用“以文率言”“以言悟文”“因氣求聲”“以讀帶文”四種有效的方式。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5

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燭之武,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隻身赴敵營,面對大國之君,不卑不亢,從容辭令,強大的秦晉聯盟在其如簧巧舌下,瓦解無存。燭氏憑伶牙俐齒,委婉入情,句句刺入秦伯的心窩,頗令同學們為之心折。趁興致正濃,我將事先印好的《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阪橋》的節選部分,發給大家。為激活氣氛,我還模仿説書人口吻,朗聲讀道:

卻説文聘引軍追趙雲至長阪橋,只見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飛乃厲聲大喝日:“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日:“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日:“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慨,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目:“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逃奔。正是: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後人有詩讚日:長阪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

讀過聽過之後,學生中有人躍躍欲試:“我們也寫幅聯,寫首詩。”一聽學生有了反應,我趁熱打鐵:“杜甫曾雲: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燭氏退敵,的確令人折服。作為後人,我們有些同學亦按捺不住詩興,想有聯頌曰,有詩讚日。可咱們會撰聯寫詩嗎?其實,這有何難,學就是了。”於是我趁機將對聯的基本常識介紹給了學生。由於積極性高漲,再加之我藉助的是關於解縉的“門對千棵竹短無,家藏萬卷書常有”的妙趣故事來講析,大家聽得異常認真。最後我説:“張翼德退曹軍與燭之武退秦師,同是退敵,卻各有巧妙不同。比較二者特點,請撰寫個對比聯。燭氏退敵,妙在三寸不爛之舌強過百萬之師,咱也模仿《三國演義》贊張飛的模式,來個‘後人有詩讚曰’的形式。老師回去也寫,咱們比比看好嗎?”

每人一聯一詩如數交上來後,果然不錯。如:

張子璐:“智退秦師燭之武;勇嚇曹賊張翼德。”

苗俁:“張翼德三聲喝破怯人膽;燭之武數言扭轉霸主心。”

侯瑋辰:“張翼德怒吼退雄兵:燭之武妙論動君心。”

劉博:“雙雄盟兵千萬欲亡鄭: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難。”

一聯聯都準確地抓住了二者退的特點,而且對仗工整。有些同學還真拿出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勁頭來,為一個字的對仗工整苦鎖眉頭,搜腸刮肚。而詩暱,亦不乏佳作。

周維伊:“血腥滾滾捲土來,壯士巧言滿胸懷。三言兩語説君去.一場戰事從此埋。”

楊夏:“秦晉圍鄭形勢憂,只為晉侯報私仇。幸而鄭有燭之武,退軍不動一兵卒。”

侯瑋辰:“三更秦帳辯聲傳,巧言妙説論利害。一語仿若鋒利劍,割斷兩家百年緣。”

劉博:“臨危受命身系國,孤身夜出見秦伯。曉以利害裂敵盟,巧舌不負眾人託。”

當我把這些詩、對聯讀給同學們聽的時候,博得了陣陣掌聲。我説:“看看,你們自己寫得的確令人刮目相看吧。後生可畏呀,我都羞於拿出拙作……”一語未畢,“老師別耍賴,昨天説了要比比。”我把自己的詩和對聯拿了出來:

猛張飛長阪橋三聲大喝退曹軍,靠的是勇;

智之武汜南營一番妙語動秦師,憑的是謀。

後人有詩讚日:危亡之際挺身行,寶刀未老史留名。但憑三寸不爛舌,説退秦伯虎狼兵。

爭強好勝的學生們真的評頭品足開了……

原本是一篇平常的文言文教學,我相機引入了同學們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借二者相似點,引出了吟詩屬對的學習,既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又學到了詩歌知識。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了祖國語言的魅力.豈不一舉幾得.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6

以前上高中時最討厭學習文言文,瑣碎的知識點,枯燥的翻譯,每當學習古文總是昏昏欲睡。在講這節課之前,我一直很擔心,害怕我的學生像我一樣牴觸文言文的學習,害怕我的課堂沉悶枯燥,讓他們提不起精神……

第一節課上過感覺學生興趣還挺高的,因為沒有涉及到課文的講解,首先讓學生明白:我們為什麼學習文言文?綱舉目張,知道古文的重要性了,會從思想上重視學習。在講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時告訴同學千萬不要把“穀梁傳”記成“母羊傳”,同學們鬨堂大笑,這一笑一下就記牢了!問他們“四書”“五經”時,因為他們能回答出來,感覺自己知道的東西很多,積極性非常高。

學生都喜歡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愛“顯擺”,這也是學生的可愛之處,我們做學生時不是一樣熱衷於在老師面前班門弄斧嗎?老師的贊同是學生積極學習的最大動力。

在接下來分析課文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讓他們分角色朗誦課文,讀出人物情感,看哪一組讀的好。有了競爭,就有動力,同學們朗誦的非常棒。

字詞,句式,語法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難點。為了既能掌握知識,又不至於枯燥乏味,我讓學生找重點字詞,其他學生補充,然後翻譯。每天作業就是句句對應翻譯課文,強調字字落實,直譯為主。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問題,第二天上課時,讓同學到黑板上翻譯重點句子,按着高考翻譯標準改分,學生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翻譯需嚴謹,如何翻譯。通過這樣的規範訓練,學生們對古文翻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反思:在講課過程中,特別是字詞、句式、翻譯這一塊,有時課堂還是沉悶,苦惱啊!我還是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完美的駕於課堂,有時感覺課堂氣氛沉悶了,採取的措施還是不得力,這也是我最最最需要努力學習的地方。在學習文言文時,如何既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又不枯燥乏味,一直困擾着我,雖然這次進行了一些嘗試,但這篇文章比較短,在學習篇幅較長的文言文時,這種方法還適用嗎?如何調動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接下來的《荊軻刺秦王》和《鴻門宴》都是比較長的文言文,我該如何把握呢?故事性比較強的段落,讓學生分角色讀好呢,還是改編成課本劇好呢?改編的話時間夠嗎?字詞、句式、翻譯怎麼能讓學生不費力,並且非常有興趣的積極主動的學呢?把重點句子寫黑板上,然後找學生翻譯還是要有的。一切都建立在瞭解文章意思的基礎上,不瞭解,怎麼讀?怎麼演?會把握不到位的,還是就讓他們讀,讓他們演,然後與課文比照,讓學生找出和課文有出入的地方,這樣比較好。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7

一、確立課題並確定教學目標

本人把《燭之武退秦師》作為一個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嘗試。

這次研究性學習,我的教學目標是:

一、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學習興趣;

二、使學生懂得如何選題,如何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三、培養學生具有開拓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過程

《燭之武退秦師》的研究性學習,我分三個階段進行,即確定研究範圍或研究題目階段;學生研究學習撰寫論文階段;表達交流研究成果階段。

1.確定研究範圍或研究題目階段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但並不排斥教師指導作用的發揮,尤其是在開始時,教師的點撥、指導作用顯得更為重耍。在選題時,有些學生的思路打不開,不知道選擇什麼問題來研究,我就採用集思廣益的方法,讓學生先把自己的研究問題在班上講一講,使同學們能互相啟發。這樣一來,同學們思維共振,思路開闊,提出的研究問題越來越多。比如“為什麼説春秋無義戰?”“從《燭之武返秦師》這篇課文看古代對人的稱謂”,“論燭之武的説辯藝術”“對‘秦晉之好’的質疑”,“論秦穆公的稱霸野心”,“‘子犯請擊之’,子犯明智嗎?”“試論燭之武説晉退師的可行性”等等,學生的思維活躍了,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

但有些學生的選題,口氣大得很,如“論秦穆公的稱霸野心”,這些論題,足可以寫成一本書。對此,我給學生提了兩點建議,以幫助他們重新確立課題;一是研究性課題的切口要小,“擇點不擇面”。二是要選自己比較熟悉的問題寫,寫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

2.學生研究學習撰寫論文階段

研究的課題確定後,接着就要收集材料,廣泛閲讀撰寫論文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變得十分濃厚,學習熱情高漲。我注意指導學生閲讀相關的文章,如閲讀《語文讀本》裏的《晉公子重耳之亡》、《鄭伯克段於鄢》,還有《文言文選讀》裏的《晉歸楚鍾儀》、《晉靈公不君》以及《左傳》中的《崤之戰》等材料。有的學生還在網上查到了《春秋五霸》、《晉文公即位前的流亡生活》等文章。通過這樣的定向閲讀,學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獲得了研究所需要的靈感和資料。他們學會了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學會有條理地歸納資料,得出相應的結論。同學們發現研究並不神祕,研究就在本書之中,就在閲讀之中。就在實踐之中,這一階段是學生自主研究和寫作。學生的論文,雖然不是長篇大論,或許還幼稚,但我覺得,我們不必用成人化的標準來品評,不必用規範的學術論文格式來衡量,只要在文章中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獨特見解就行了,不要求有多麼深邃的思想,完美的推埋。可能有些同學的觀點早已被歷史學家、文學家寫過、評論過,但文中的觀點,是同學們經過自己的腦袋思考論證得出來的,這也是自己的獨到發現,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3.表達交流研究成果階段

學生的小論文交上來後,我認真閲讀批改。為總結交流做準備。雖然學生的論文有的不夠成熟,有的觀點又太偏激,有的材料不夠充分,但我都一分為二地去看待它們,極力找出文章中的閃光點。以肯定、讚揚的評語為主,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對那些好文章,我則拿出來在班上交流。讓大家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討中,學生們學會了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問題,能夠互相地取長補短,正確地認識自己,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性學習的總結與評價

這次課題研究研究,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好的方面就是:

(一)培養了學生收集、分析、處理材料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提高實踐能力。

(二)擴大了學生的閲讀量,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文學藝術的薰陶,漸漸積累起相關的語文知識,學生不但閲讀了文學方面的知識。還閲讀了歷史方面的知識,對春秋戰國的歷史、政治、軍事、文化、人物、風俗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學到了許多教材以外的知識。

(三)培養了學生勇於創新的思維方式。在研究性學習時.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他們有很多的“為什麼”,希望另闢蹊徑,提出更新的見解。課文中藴含的重要思想文化因素被髮掘出來了。如:“國家利益最重要”,“知恩圖報一一談‘義’的重要”,“大丈夫能伸能屈”。此外.一些學生能夠超越史實本身,把問題上升到對歷史、現實與做人的高度去思考。如“不要埋沒了千里馬”、“守信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退一步海闊天高”。在分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不足之處是:

(一)寫的論文材料不夠充分,論據不足。

(二)侷限在就事論事上,問題不夠深刻。

此外,學生還需要充實自身的文化知識。

附:研究成果

《春秋無義戰》

春秋是列國兼併時期。其時各國並立,你爭我奪,社會混亂,烽煙不斷。據《左傳》一書記載,就發生過400多次軍事運動,但沒有一次戰爭是正義的。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講到,秦穆公被燭之武説服了,並與鄭國結盟,同時留下杞子,逢孫、楊孫駐守鄭國都城。秦穆公萬萬沒有想到,秦晉兩國由此加深了矛盾,並埋下了戰爭的禍根。

兩年後,晉文公死了,適巧杞子又得到了掌管鄭都北門的機會。杞子立即將此情況密報秦穆公,建議秦國“潛師以來”,征服鄭國。秦穆公企圖乘晉國喪君之機擴大霸權,不聽蹇叔勸諫悍然發兵襲鄭。晉國不容秦國擴張,伏兵崤山,與秦軍大戰,結果秦出師無功,兵敗崤山。

這就是著名的峭之戰,此役中,秦穆公的貪婪虛偽,剛愎自用使他不惜讓軍隊勞累地去襲擊遠方的國家。秦軍因疲勞而力量衰弱,遠方的國家都做好了防備,秦軍哪有不敗之理?然而秦軍兵敗,秦國的百姓必然蒙受極大的災難。晉國之所以出兵截擊,無非是怕秦國的勢力增強了,威脅到自己的地位。這次戰爭該不是正義之戰吧?

再如《國語》所記錄的《勾踐滅吳》一文,吳國攻打越國就是為了侵佔越國的土地。用文中的話來説便是:“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但在越國的金錢與美女的誘惑下,吳國太宰在吳王面前為越國説好話,從而放了越國一條生路,卻給吳國帶來了滅國之災。十年後越國重整旗鼓,終於滅掉了吳國,這兩國之間互相攻打,爾虞我詐,無非是為了一己私利,也就毫無正義可言。

還有,周厲王為了滿足自己獨霸天下的野心,連年出兵遠征,國內財用不足,他便把河川山澤封為國家專利,禁止平民狩獵、打柴、捕魚等,結果斷了平民的一條謀生之路,弄得民心不服,怨聲載道。他發動這樣的戰爭更無法説是正義之戰了。

《左傳》中記載的著名大戰,如城濮之戰,邲之戰,鞌之戰等,都是春秋時期各國企圖稱霸於天下,為爭權奪利而發動的弱肉強食的戰爭。所以説“春秋無義戰”。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8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往往是老師講得多,學生聽得多,這種授課方式的效果往往只是暫時的。在本設計中,打破傳統方式,讓學生在閲讀中質疑,自行討論解疑,通過這一形式,提高學生文言文閲讀的能力。

在對重點難點的講讀中,採用比較個性化的方式:讓學生在題目的“退”字前添加合適的字,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深刻地瞭解燭之武在退秦師時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及其勸説藝術,從而讓學生了解燭之武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救國救民的行為,並學習他學習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完成情感態度方面的教學目標;同時,還讓學生在燭之武的説辭之後想象秦伯的反應和可能有的對答之辭,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燭之武是如何步步深入的進行勸説的。

總之,本設計遵循新課改的要求,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掌握文言知識,提過閲讀能力,並不同層次的對文本內容進行把握和理解。同時,授課過程中,學生積極性高,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談論與探討之中,因此,可以説,這一設計(這堂課)還是比較成功的。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9

【教學設想】

1、由於學習文言文要付出比現代文更多的認識努力,因此通常同學們對文言文大都敬而遠之。調查顯示,多數同學都不大瞭解所學文言文的內涵,不瞭解那些隱藏在陌生語言下面的更深層次的人類的智慧,筆者力求引導學生走進文言文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説辭語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導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就可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逐步改變其對文言文的看法,培養起對文言文的閲讀興趣。

2、《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背景對同學們來説非常陌生,可以讓學生親自查找資料,從而培養學生的收集篩選材料的能力和自讀能力。

3、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把課堂還給學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學過程中,更多是學生的小組討論,教師適當的給以點撥,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培養了學生交流協作的能力。

4、誦讀是語文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課自始自終以誦讀為教學手段和依據,在誦讀中賞析課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語文課堂應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因此結尾設計討論發言就是讓學生樂於探討並且有話可説,學有所得,並能學以致用。

6、背誦一直是學生一個頭疼的問題,所以筆者儘量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背誦課文,減輕學生的負擔,增強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閲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5、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流程】

生朗讀預習→師範讀→生朗讀梳理→師引導生朗讀賞析→生朗讀鞏固→師引導生朗讀背誦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瞭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藉助註釋梳通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衝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説:“我寧可把這傢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裏,都抵得上五個師。”這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百萬之師”的現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2、《左傳》其書《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後為序,記敍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左傳》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敍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後世敍事散文樹立了典範。“傳”意為註釋,《左傳》為給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註釋性文字。《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3、史書體例:

⑴ 通史:不間斷地記敍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⑵ 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⑶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敍的歷史,如《戰國策》。

⑷ 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⑸ 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⑹ 紀傳體:通過記敍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4、相關資料:(在課文賞析中涉及到時給學生做補充)

⑴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裏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並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後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採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

⑵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後,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後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

⑶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後,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

⑷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於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於重耳之後,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於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於楚也”之“貳”。《燭之武退秦師》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説是城濮之戰的餘波。

二、課文學習

1、師範讀課文。

2、生自由誦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3、生齊讀課文。(師點撥字音、停頓。)

4、生結合課文註釋初步梳理課文。(邊輕聲朗讀,邊梳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在誦讀中理解賞析課文。(前2段)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師引導大家概述。)

2、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語概括)每組選代表發言,師引導大家篩選歸納: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臨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師。

第4段:晉師撤離。

二、課文賞析

第1段:

1、生齊讀第1段。

2、師示範串講梳理第1段。

(為學生後文的接龍串講做示範。)

3、留時間學生質疑問難。

(讓學生在字詞上得到落實。)

4、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為後文學生的討論歸納做示範)貳:從屬二主;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紮;以其無禮於晉:介詞結構後置句,還原後的正常句式應為“以其於晉無禮”。

5、師引導學生串析本段:“晉候、秦伯圍鄭”闡明形勢:兵臨城下,形勢嚴峻。“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闡明原因: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係不大,秦可以爭取。“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闡述兩軍駐紮位置:兩軍分兵駐紮,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説秦埋下伏筆。

6、師引導學生2分鐘即興背誦本段。

第2段:

1、男生齊讀本段。

2、女生接龍串析本段。

師點撥:

⑴ “佚之狐言於……師必退。”

① 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

② 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③ 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⑵ 辭曰:“臣之壯……也已。”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⑶ 公曰:“……”許之。

① 鄭伯首先自責,體現了明君風範,然後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於做思想工作。

② 燭之武最終應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隻身去見秦伯,體現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④ 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⑷ 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已”:通“矣”,句末語氣助詞;佚之狐言於鄭伯曰:介詞結構後置句,還原後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於鄭伯言曰”;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後為“(燭之武)辭曰”;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⑸ 師引導學生用5分鐘即興背誦本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在誦讀中理解課文。(後2段)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體會燭之武的遊説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5、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教學過程

一、課文賞析

第3段:

1、一生範讀本段。

2、生藉助註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為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出其高超的遊説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3、生接龍串析本段:

師點撥:

⑴ “夜……秦伯”:説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⑵ 燭説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鋭氣:鄭既知亡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⑶ 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5、學生同桌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説:通假字,通“悦”;闕:通假字,通“缺”或“掘”;以為:古今異義詞,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行李: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後應為:有何厭。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介詞結構後置,還原後應為:若亡鄭而於君有益。

6、師引導學生結合燭的遊説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第四段:

1、女生齊讀本段。

2、男生接龍串析本段。

師點撥:

晉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實,“不仁”只是一個藉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是實質,“知”是理智,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是因為勝負之數,難以預料。所以,説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知:通假字,通“智”。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4、師引導學生即興背誦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後發言,師引導學生歸納:

1、燭之武:

⑴ 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⑵ 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⑶ 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

⑴ 善於納諫。

⑵ 勇於自責。

⑶ 善於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三、本文的寫作特色

師引導學生討論後歸納:

1、伏筆與照應。

2、波瀾不驚。

3、詳略得當。

四、生小組討論後談學習本課後的啟發

分兩種層面來展開:

1、本文給我們的啟示。

2、結合當今國際國內形勢(比如:世貿談判、朝核問題……)

【附】

1、秦晉圍鄭形勢圖:

2、板書

秦晉圍鄭

燭 臨危受命

之 智退秦師

武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退

退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秦

秦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誘師

師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晉師撤離

【教學反思】

一位偉人曾説過“不會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遺產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史書典籍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讀史書就是去了解繼承我們民族的文化。《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也明確提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並且也明確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具備初步地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學內容和要求”中也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文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所以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是非常必要的。初中的文言文教學主要停留在讀讀背背的層面上,而這是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更加註重學生文言文閲讀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來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本教案在設計過程中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為了讓學生與課文達到零距離的接觸與交流,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文言文學習落腳點。進一步達到學有所獲,變“老師強迫我學”為“我想去學”、“我要去學”。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學生、教師角色的還原轉化,所以在老師的導演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來,學生普遍覺得在熱烈輕鬆地討論氛圍中收穫不小,並且第一次感到原來古文還可以讓自己學到很多在現實生活中實用的一些知識和道理。這幾堂課上下來,筆者覺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找到了學習文言文的趣味所在,也讓學生基本摸清了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和規律,可以説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還是有一些地方還需改進,首先就是學生不知道學習文言文的重心,所以剛開始讓學生起來賞析時,開始幾乎是在概述故事,後經過點撥才基本明白;其次,學生對文言文的知識點概念模糊,所以在開始歸納知識點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第三,在談啟發時,學生開始時也有些茫然,有些不知從何入手,後經引導才明白。這些都説明面對新的學生,必須作好學生的情況瞭解,在備課中切實做到“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10

在執教《燭之武退秦師》中,我既為高一(3)班62名學生的全員參與、討論激烈、勇於回答而欣喜,也為自己設計課堂的不足和講課時的緊張而遺憾。結合上課實踐,我想談談教學中的“足”與“不足”。“足”主要有四方面:

一。 語文課堂是有温度的

課堂是有温度的。教師要用優美的、充滿激情的導入,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語言環境,以喚醒學生、感染學生。因此,在講課伊始,我採用了乾淨利落的激情導入,引導學生回顧初中所學過的“説客”形象,自然過渡到能言善辯的主人公“燭之武”,以啟發學生高效地進入文本。

二。 走進書聲琅琅的課堂

朗讀教學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既是語感的,也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也是審美的。學生的朗讀,可以從語音、語調和情感等方面進行考察。因此,本節課共設計了4次朗讀,剛剛接觸文本的朗讀;分析完之後的朗讀;擴展提升的朗讀,以及最後的自我朗讀。

三。 走進活動充分的課堂

1.學生是充滿活力的生命體,是語文實踐活動的實踐者和承擔者。學生的實踐活動合理而充分,是新課堂教學生命力之所在。在我校“1121”高效課堂模式的倡導下,我設計了一組討論活動,共4個問題,10分鐘。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我走到學生中間,巡視、督查、點撥,以期全員參與,並讓他們有共識,有碰撞,有質疑。

2.充分地信任學生。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在上課之前,我在給學生説學校領導要聽我們班的公開課時,説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請大家相信我,我也會相信大家”。這羣可愛的孩子,在課堂的表現——朗讀時聲音的洪亮、下課後送給我的掌聲,讓我驚訝之餘,也讓我感動。

四。走進拓展提升的課堂

語文課堂呼喚深度。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竇桂梅老師曾説過:“教師須用勤勉作槳,用書籍作舟,用燃燒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温度和廣度中向着語文課堂的深處漫溯——最終讓課堂、讓師生共同擁有的,一定是高度”。在讓學生暢所欲言“燭之武”的論辯藝術後,緊接着又展示了名家點評,以期學生通過誦讀,更深刻地理解燭之武遊説時的“不卑不亢”、“委婉含蓄”和“步步深入”。

“不足”之處主要有五方面:

一。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高效性,我將學生按照座位劃分了A/B/C三層。現在細想,竟有“三六九等”之感,沒有完全、高度地尊重學生。作為一名教育者,要高度地尊重學生的生命價值,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獨特性。

二。課堂掌控能力不夠。前面幾個環節進行地非常順利,到最後,時間多出2-3分鐘,我只是讓學生進行“沒有要求、沒有目的”的自讀,以致聲音稀落,效果不是很好。

三。板書不清晰,不條理。板書是文本的線索,也是學生梳理知識、掌握知識的脈絡。課前,需要對板書精心設計。而這一塊,恰恰是我所忽視的。還有一個問題是,字跡不夠藝術,也就稱不上“美的享受”。

四。課堂上對“言”落實地不夠全面。“言”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石,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句式等都要面面俱到,不可只講“學生之不會”。

五。文章切入點不夠靈活。整堂課以燭之武的論辯藝術為主線,忽略了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對秦伯心理活動的揣摩。全國優秀教師王君在《十年豈能磨一劍》中寫道:大片《英雄》中論劍道最高的`境界不是劍在手中、劍在心中,也不是人劍合一,而是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最好的教法是教無定法。以任何一個切入點進入文本,都能遊刃有餘,揮灑自如。

每一篇課文都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而個人所得卻不盡相同。我將竭盡全力,力求每節語文課堂都能關注每一雙期待的眼神,都能陪伴學生們度過一段享受知識的愉悦時光!而要達到這一境界,離不開自身業務素質的提升,教師理念的進步,教師自我砥礪的成功。所以對於我們來説,教師在課堂上雖然退居幕後,選擇適時現身,但是在課外備課中,教師絕對是一個主動者,是一個積極建構與科學預設的人。它需要教師時時充電,時時反思,時時進步。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11

1978年呂淑湘先生髮文《人民日報》一針見血地指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問題,轉眼近四十年過去,語文教學效率低、質量差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人們努力實現語文教學現代化和科學化的今天,活躍在不同教學崗位的語文工作者似乎掀起新一輪高效課堂的改革,致力爭取語文教學的效率與效果。不揣淺陋,本人不妨從自己教學《燭之武退秦師》上,談談自己對高效課堂的一些體會。

要精講忌泛講

80年代語文教學提出了“精講多練”的響亮口號,時至今日不少執教者精講不起來,反而泛講成風,單位時間利用率低,其突出表現仍然是“目標定不明,重點不突出,難點攻不破。”目標制約重點,重點完成目標。一些人講《燭》文,不是在重點上用力氣,而是泛講《春秋三傳》,婉曲寫法,甚或列表三傳異同,婉曲例解,還有的大講特講“以其無禮且貳於晉”和晉惠公“朝濟而夕設版焉”的歷史史實,看似洋洋灑灑,講深講透,實則枝繁葉茂,淹沒主幹,一葉障木,不見泰山。我們説,所講的內容似乎也沒有錯,也是課文聯繫的內容,但是主要內容嗎?是我們定的教學目標要解決的問題嗎?不可以少講或不講或以後講嗎?我覺得本文從文本價值、教學價值和閲讀寫作兩個層面看,不妨將其重點放在“説退秦師”和命題作文上。重點找準了就綱舉目張,這樣孰輕孰重孰深孰淺,就分得出層次了,從全文比例看,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迫晉退兵就一般性講了,再涉及到的“無禮”、“貳晉”、“朝濟夕版”的史實就可略講了,《春秋三傳》的介紹和婉曲手法就可少講或不講了。即使是重點也不能泛講,精講是建立在教師對教材的透徹理解上。開始我對燭之武的説辭也囿於別人的看法,後來反覆鑽研覺得“四個角度”和一個“利弊得失”最為恰當,所謂“動之以情”不指哪幾句話,而是情動於中,言為心聲,融情於全部説辭中,至於“曉之以理”,整個説辭句句是理,這樣抓住了文本的實質再以簡要的分析。(見析書)

一、關於課文內容

1、秦晉圍鄭(開端)從地理位置説利得

2、臨危受命(發展)從利益關係説

3、説退秦師(高潮)從歷史事實説

4、迫晉退兵(結局)從發展趨勢説弊失

且不去臃繁蕪雜而顯精萃精要進而“精講”了嗎?精講且不就是高效了嗎?

要合唱忌獨唱

曾一度時期“三主理論”風颳語文教學戰線,又一度時期大唱“自主、合作、互動”這都給沉悶的語文教學吹入了一陣新風。我們説教師是主導,從組織教學、講授教學而言,學生是主體,這是從學習知識、接受教化的對象而言,一堂課教師要動學生也要動,才叫雙邊活動。我們的教學方向是:減少“講與聽”,增加“説與做”,嘗試“教與評”,我們反對過去那種教師獨霸講台,一講到底的“獨唱”行為,我們倡導師生融融,動手動口動腦那樣一種生動活潑的“合唱”形式。本課合唱形式一是:教學“臨危受命”段既有學生的“分角色讀”,也有教師的“範讀”。合唱形式二是:寫作上既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也不乏老師的點撥“導寫”。合唱形式三是:既留有“四段”“迫晉退兵”的自行翻譯,三段“説退秦師”的默讀,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句的課堂作業,以及留有常用詞、通假字和作文的課外作業,也有老師作業課上的排疑解難。這樣分分合合,有分有合,才稱得上師生“合唱”,這要有講有練,有讀有寫,有説有評才不至於為“獨唱”。合唱要人人蔘加,人人動起來,因此教師又要象指揮樣善於調動學生領唱、輪唱、混聲合唱、對唱,不千人一腔,該肯定的肯定,該褒揚的褒揚,該疏導的疏導,該糾錯的糾錯,魏書生老師課上得棒,其一在於他象一個高明的指揮家,千方百計調動起課堂中的學生興高采烈、思維活躍地加入教與學的“大合唱”。人人大合唱,個個有所獲,這且不是最好的高效課堂又是什麼?

要形象忌抽象

講課要形象忌抽象,抽象為講不具體乾巴巴,學生留不下印象,抽象為講不清籠統模糊含混,學生形不成印象。現在一些教師講課抽象化,突出表現一是蹈虛凌空,架空分析,二是缺少方法,語言蒼白。好的老師講解循循善誘,深入淺出,條分縷析,好的老師一語中的,妙語解頤。《燭》文教學的形象性貫串在整個語文的講解中,體現在四個方面:即一、字、詞、句的講解。課文中有對形聲字“縋”的辨析,會意字“朝、從、亡”的分析,繁體字“厭”的把握,還有通假字的解説,對於常用詞,如“亡、從、封、亡、鄙”,又用知識樹、樹形圖的方式揭示本義、引申義的衍變和聯繫。講文言虛詞“之”和賓語前置句時,本課講解時輔之以三個板書,一為“四角度一得失”的板書,增加了直觀性。二為“寫人記事四種”體式圖,複雜化為簡明。三為寫作思維導圖,變抽象為具體。三、比喻的運用。課中用了三個比喻,一是以天平講利弊,二是以不同演員演不同戲比名詞動用,三是以“卡輪置”比賓語提前。四是筷子點線形態比角度變換,均收到化抽象為形象的講課效果。四、鮮活的語言講解。課文中講解中不僅使用了許多言簡意明的成語,化用了形象鮮明的個別古詩詞,還採用了貼近學生的貼近時代的新鮮用語,如“強強聯合,聯手出招,心靈雞湯,突發事件、智殘、腦障、腦殼還沒進水,換位思考”等,使學生感到鮮活、親切有味。試比較,講課形象,深入淺出,生動通俗,老師一講即懂,學生一聽即明,這和那些滿口概念,深奧抽象,老師講得面面俱到,學生聽得不得其要,一個問題別人講一次兩次學生欣然接受,學生能舉一反三,你一個知識點講一、二十遍學生還懵懂不明,你還報怨學生笨,你看教學效果上的高效與否且不涇渭分明嗎?

要延伸忌單一

講課要延伸忌單一,有人説:小學是旅遊,中學是活動,高中是深刻。知識單一何見深刻?單一指學課文時只就課講課,叮在一處,思維視野侷限,所學知識死板不能活化。要延伸就要善於聯繫、擴展,也就是聯繫學過的知識,擴展未學的內容,講課有聯繫才能開掘課文學習的深度,有擴展才能開拓課文學習的廣度。我在《燭》文教學中一是注意聯繫學過的知識,温故知新,如講“寫人記事四種體式”時聯講學過的課文《羚羊木雕》、《散步》,還就所學二、三單元文章就寫人記事四種基本式作以區別。二是注意擴展未學的內容。如在寫作導學時,我不僅讓學生聯讀、尋讀已學篇目《觸龍説趙太后》、《鄒忌諷齊王納諫》,還讓學生擴讀《左傳》中《宮之奇諫假道》、《秦晉殽之戰》等文章,指導學生從正面例子分析燭之武、觸龍、鄒忌、宮之奇説辭的精妙、成功的原因,還從反面例子吸取蹇叔哭師的經驗教訓,由此使學生講學內容變得豐富而不單一,多元而不單調,舉一而能反三,有利於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認識水平,提高學生的閲讀寫作能力。當然課文的講解要有機聯繫,而不是信馬由韁。試想想看,同樣四五十平方課堂,同樣45分鐘單位時間內,你就課講課,就文學文,人家聯繫有方,拓展有術,你漫天撒網,面面俱到,大講名詞術語,概念結論,人家主次分明,由博反約,馭繁於淺,深入淺出,所得異同,誰高效誰不高效,明眼人且不一見即明麼?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12

作為高中第一篇文言文教學,這對於學生而言是有學習難度的,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初中語文在教學上沒有對語文語法進行落實,學生基礎相對薄弱,這使得我們高中的語文教學顯得很被動,不利於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的縱深開展。同時,作為新教師缺少初中的教學準備,很難做到把初高中的教學有效的聯繫起來,這樣在教學中就需要注意把握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此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力求做到知識點的不遺漏及知識點的銜接。

為了更加細緻的分析自己的教學環節和內容,下面,我簡要的列出本課的教學設計思路,如下:

1、首先進入文本,讓學生分成男生、女生兩大組進行朗讀,並進行對比、點評。從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語文課的特色少不了朗讀,這是在我的教學設計中要突出的一個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尤其是文言文的學習,也需要重視語文的語感培養,同時在閲讀中提煉出文章的內容,鍛鍊口語表達能力。

2、《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中,我抓住一個線索——就是:退!主要分為四個步驟,即①為什麼要退? ②誰去退? ③怎麼退? ④退的結果如何?從這個角度走進文本,進而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品分析等等。

3、在課文進行到最核心內容,即燭之武怎麼退秦師這一部分時,又要求學生繼續朗讀課文,並且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相應的語氣,節奏,感情基調等方面的提示信息,請同學們根據提示進行朗讀訓練。

4、本課教學設計中的重點就是討論燭之武能夠説退秦師所運用的遊説藝術。深入分析燭之武説服秦君的三點理由,注意引導學生思考,能夠更深入的把握文章的主題,並且理解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這種謀略的存在的出發點和原因等等。可以適當的擴展,目的是引導學生從中能夠有自己的思考。

5、最後講到晉文公被迫退兵,分析其退兵的最根本原因,從中歸納總結主旨,引導學生把握敍事結構。進而從課文學習中得到些體會,如寫作中,或者口語表達中能夠學以致用。

到這裏,這是在彙報課設計中所希望展示的所有教學內容。從中可以發現的問題如下:

1、教學在備課過程中應始終圍繞着三維目標的實現,不僅要備教案,備教材,更主要的就是備學生。所以教師應明確教學目的而實施教學計劃,儘管這是一堂教學彙報課,但是卻不應該因此打亂學生學習和接受的習慣,教學過程中切忌過急、過快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為主,和忽略了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即我在本節課授課中應以學生為主體,而不是作為我的展示為主,忽略了對學生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滲透,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文言文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和困惑。

改進計劃: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之前,重點的是梳理課文中出現的文言文基礎知識點的講解,並且重視總結歸納,給學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鏈接,同時適當的補充現代漢語語法知識,給學生打好文言文學習的基礎。

2、在本課的設計中,圍繞一個“退”的線索開展教學,雖然看上去目標非常的突出,教學思路很清晰,但是我卻忽略了教學中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在課堂教學中過於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略了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以字詞為主,以講解文言知識為核心,進而擴展文學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理解。所以,我的設計中課堂結構分配不盡合理,應該把教學中關於“退”的幾個不重要的問題一筆帶過,因為不是重點,也不是考點,甚至可以跳過不講,不佔用學生寶貴的課堂時間。進而把文言知識點串聯在課文教學的設計中,併力求當堂消化。同時,在課堂設置中應以教學目標為基礎,“一課一得”便是收穫,不求多、不求泛、而求透徹,應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特色,一堂課應以基礎的文言知識教授為主體。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教學,而不應喧賓奪主,把語文課變成歷史課。

改進建議:在我今後的文言文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位,優化課堂結構,細化每一個步驟。在課堂教學時間安排上要做到突出重難點,這部分要多花時間講解,並且注重學生的吸收和理解。而相對不重要的知識點,教學中應簡要的概括和總結,進行一下梳理,要求學生識記即可,不要在這部分的教學內容花費太多時間,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率。

3、我在課堂教學中,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設置了太多的小問題,使得課堂環節重點不明晰。有些問題實質是無效的提問,並且問的太細小就顯得零碎,沒有整體感。

改進步驟:今後在備課中要注意多設置大問題,並且組織好自己的過渡語言,使得上一個問題和下一問題間能夠環環相扣,步步逼近。如:通過改變課堂設置的角度,在文章的核心部分“如何退”這一問題上,可以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來解決問題。讓學生多説,多思考,適當的給予補充。切忌以自我思想為導向引導學生説出教師心中的標準答案,不要太多的分析“策略”問題,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

4、要注重實現傳統課堂與有多種課程資源整合的課堂間有效的結合,要注意度的把握和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資源是很好一個輔助教學的手段,但不是主體,並且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要求,要明確並不是什麼課都適用,所以教學應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運用的好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問題中,我曾經接觸過中學語文教學名師程翔,他的觀點就是在某些情感類的文章教學中,有時候反而是傳統課堂的教學效果更理想,不希望用外在的教學資源肢解了對課文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破壞了教學情境和氣氛。而對於類似説明文一類文章的教學時,因為學生缺少直觀的形象認識,缺少體驗和感悟等,可以藉助多種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感官,進而更好的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達到教學效果。那麼,經過評課後,我也在思考,到底文言文的教學是應更適合哪一類的課堂?我也學習老教師的經驗,學習同事的教學方法,並且在後面的文言文教學中實踐探索,我認為如果能夠較好的設計一個多媒體課件,在文言文教學中效果比傳統課堂,即以教師主導走進文本的效果更好。當然,這一點還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總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過早下結論。

好處是:一、在多媒體等資源的輔助下,可以有利於教師展示已經梳理出來的知識點,給學生直觀的展示,更容易把握重難點。二、在課堂中合理的運用,可以使課堂不那麼沉悶,讓學生多種感官受到刺激,保持注意力,激發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三、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學思路,從而促使目標的實現等等。

要注意的是:一、課件上展示的是教師的教學思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經過學生的談論後,教師最後給予糾正和指導。所以,課件上不要展示出標準答案。二、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運用能力,課件怎麼樣才能更有效的輔助教學?是漂亮?是色彩、花樣多變?是字體複雜?……所以,教師要加強自己媒體資源運用的技術,才能設計出為課堂服務的好的教學資源。

5、還有一些就是語速的把握,教態的自然,板書的設計等問題也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規範化,把功夫用在平時,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夯實自己的教學基本功,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成長起來。

最大的感悟是: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彙報,深感肩上的擔子重了,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要想幹好這份工作,除了熱愛還遠遠不夠,更要學會專研。所以,作為新教師本身缺乏經驗,有諸多的不足,那麼在今後的工作中更應該努力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業務水平。把這份職業變成事業,變成興趣,變成自己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放下繁雜的思想包袱,靜下心好好的投入到教學工作中,要不斷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13

本課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校推行高效課堂,教學就應該貫徹落實高效課堂的理念,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本課教學,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讓他們在課堂學習、討論、探究。

2、突出合作探究精神。高效課堂強調小組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強調合作探究。

3、滲透古代文化精髓。學習文言文,應該再教學中滲透古代文化的精髓。

4、強化讀寫訓練。讀寫訓練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本科教學中,讓學生領悟課文的行文特點和寫法,並在課後實踐,強化練習。

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1、文言基礎知識應該再講解細一些。

2、訓練的量應該再合理點。

人教版《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四

1、課堂結構自然完整,結語與導語圍繞課文內容,並遙想呼應,思路清晰、嚴謹,關注每一個細節。

2、突出文言文的文體特點,注重誦讀教學,引導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和能力。而且三個段落三種不同的處理方法,體現教材特色、學生特點,以及教材處理的靈活性。

3、教學重點鮮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協作,從而在集體的智慧中完成學習任務。

4、充分尊重學生,及時評價(包括口頭評價和板書)學生、鼓勵學生,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5、教師語言自然、親切,富有感染力和時代感,教態自然而有親和力。

6、從整個課堂看來,氣氛活躍,師生互動配合緊密,能有效體現教師有效地教和學生有效地學的原則,學習效果較好。

7、課堂上回答問題的人中,男生多,女生少。説明自己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注值得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0nwk7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