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爭。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説退秦軍。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説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衞鄭國,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文章讚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説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

2、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燭之武退秦師》是新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A、基礎知識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標: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內容。

C、思想教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標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與難點:文章雖然作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內容生動有趣,語言也比較淺顯,且新大綱對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對藝術特色等作過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誦讀複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文章統一起來,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燭之武的説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説了四層意思,説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教學藝術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所謂應變,就是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教師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學生誦讀、教師範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語言、動作,形象激情的教學方法。

3、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採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個性化語言以及動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來輔助教學,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三、説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四、説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人們常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入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

同學們,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大意是利用、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這就是俗稱的"離間計",其實,在"三十六計"中稱作"借刀殺人"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説退秦軍,迫使晉軍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那麼,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説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衞鄭國的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學習新課《燭之武退秦師》。

(二)預習指導:藉助《高中語文詞語手冊》,參看提示、註釋,通讀全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是:①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習慣,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索。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後再精讀細研。

(三)檢測預習,出示練習:完成教學目標A中關於文學常識以及識記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結合第一自然段,瞭解故事背景。教師小結,補充。

(四)教學新課:

1、教師範讀全文,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這是教法一的再落實。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批註有疑問的內容。

這一步要對學法A進行指導,是完成教學目標A中熟讀課文的主要一步。設計此程序能充分調 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貫徹大綱"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育理論。

3、組織討論找出的疑難詞句,這是完成教學目標B的第一步。教師要顧及全體學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動手(寫)、動腦、動口,培養思考分析能力,對學法B進行初步指導。

4、着重根據"思考練一",用現代漢語複述故事內容,這是完成教學目標B的第二步。這步程序由中等學生來完成,以此帶動兩頭。

(五)教師小結以上內容

(六)佈置作業:

1、熟讀全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2、完成課後練習二、三題。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堂課內容,歸納要點,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的結果是燭之武説退了秦師沒有?對,説退了秦師。那麼燭之武在國家危急關頭,是否是毛遂自薦,挺身而出,主動地擔當起這個重任的?在大軍壓境,敵我雙方劍拔弩張的緊張情勢下,燭之武又是採取什麼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擴張自己勢力的秦穆公改變態度的呢?帶着這些問題,我們繼續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三)學習新課:

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人物個性。這步程序是教學目標B的再落實。用教法2中語言激情的方法來感染學生,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矗

把本篇中所需要積累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加以歸納,再次落實教學目標A。引導分析燭之武説辭的四層意思,體會高超的語言藝術。這樣,既把握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概括課文情節,根據情節要點分析人物形象。這是完成教學目標C的第一步。

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第一段總共二十五個字,交代了哪幾個問題?(明確:當時形勢,戰爭起因,秦、晉駐軍方位。)

第一段埋下兩處伏筆,聯繫全文,分析其內容與作用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下面從教材、教法、學法、過程、板書五個方面闡述我的説課設計。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

2、大綱要求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閲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燭之武退秦師》是新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單元話題是“昨日的戰爭”,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 “由教到不教”,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c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誦讀複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5、教學難點:燭之武高超的説辭藝術

二、説教法

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主要採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質疑激趣,讓學生在興趣中討論,探究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三、説學法

新教學大綱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因此採用預習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四、教學設計

(一)預習設計

1、並結合書下注釋瞭解《左傳》。

2、瞭解本課歷史背景。

3、通讀全文,注意揣摩語意、語氣,瞭解詞語的意義、用法。

4、分析燭之武這一形象,他是如何説退秦師的?

5、通過本文體會《左傳》語言特點。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有人説“口才,電腦,英語,駕駛”是當今青年必須掌握的四門技術,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見口才在今天同樣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人怎樣憑三寸不爛之舍就使強大的軍隊退卻的故事,請看《燭之武退秦師》

2.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①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②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③燭之武是怎樣説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説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1)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説服秦伯提供可能。

2)説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5)從歷史説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餘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説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④秦伯退師後,晉文公表現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後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並沒有感情衝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後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3、討論總結,認識昇華

①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總結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後,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係和矛盾瞭如指掌,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着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説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②《左傳》以敍事為主,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於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4、延伸拓展:某同學中午休息時間在宿舍洗衣服,請勸阻。

5、小結:

本文是一篇記述古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泰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命説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説辭,説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派兵助鄭國防守,致使晉軍不得已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這篇文章,讚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説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

6、作業: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那個同學改寫的好,明天請他當導演。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3

1教材簡析: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

2大綱要求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閲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高一教學就是在初中對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燭之武退秦師是新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b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內容

c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説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三維教學理念

4.教學重點與難點:

文章雖然作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內容生動有趣,語言也比較淺顯,且新大綱對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對藝術特色等作過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誦讀複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燭之武的説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説了四層意思,説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為教學難點

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主要採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質疑激趣,讓學生在興趣中討論,探究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

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我校有多媒體設備,故選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教師先製作好課件,放到網上,上課時調用

人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入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

同學們,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大意是利用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這就是俗稱的離間計,其實,在三十六計中稱作借刀殺人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説退秦軍,迫使晉軍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那麼,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説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衞鄭國的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學習新課燭之武退秦師

(一)預習指導:

藉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參看提示註釋,通讀全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點撥:文言文閲讀中造成語言障礙的是實詞,而不是虛詞而實詞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有些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如江古代專指長江,河古代專指黃河,現在泛指一般江河

第二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普遍即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具有不同的含義判斷詞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着手:

在分析義項的過程中,可以查閲工具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把一個詞的全部意項排列出來,確定其本義和引申義及其內部聯繫,力求全面系統地把握詞義

詞不離句在選擇義項的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加以選用實詞的意義雖然是多樣的,但每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其意義卻是唯一的在確定詞義前,先要根據句子成分判斷詞性如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

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習慣,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索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後再精讀細研

(二)檢測預習,出示練習:

完成教學目標中關於文學常識以及識記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結合第一自然段,瞭解故事背景教師小結,補充

2讓學生自讀全文,並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詞句,用符號批註有疑問的內容(便於複習)

這一步要對學法1進行指導,是完成教學目標a中熟讀課文的主要一步設計此程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貫徹大綱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育理論

3組織討論找出的疑難詞句,這是完成教學目標b的第一步教師要顧及全體學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動手(寫)動腦動口,培養思考分析能力,對學法b進行初步指導

4着重根據思考練習一,用現代漢語複述故事內容,這是完成教學目標b的第二步這步程序由中等學生來完成,以此帶動兩頭。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語文-號,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三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大綱要求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閲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a知識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c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誦讀複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5、教學難點:燭之武高超的説辭藝術

二、説教法和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我準備採用以下幾點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體設備,直觀欣賞戲曲片段,提高鑑賞能力。

2、情境教學法: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組織形式多樣的朗讀,寓教學內容於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從而讓學生獲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討論分析法:通過設計問題,以啟發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開展積極的討論,讓他們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後由教師補充點撥歸納。增加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具體的學法有:

1、合作學習法:學生合作交流,不僅可以激發對學習的興趣,還起到了加深對文本內容理解的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2、朗讀法: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曲詞的抒情性和音韻美。對於詞曲的學習,朗讀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畫圈點法:學生在閲讀過程將重要的字詞或存在疑惑的重難點勾畫出來,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非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有人説“口才,電腦,英語,駕駛”是當今青年必須掌握的四門技術,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見口才在今天同樣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人怎樣憑三寸不爛之舍就使強大的軍隊退卻的故事,請看《燭之武退秦師》)此導語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教師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佚,縋)。

這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或者是聽範讀),教師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理清文章脈絡,教師根據學生板書文章脈絡。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環節3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教師以多媒體出示Q1,Q2,教師請學生先默讀在分組討論。

③燭之武是怎樣説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説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1)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説服秦伯提供可能。

2)説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5)從歷史説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①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總結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後,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係和矛盾瞭如指掌,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着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説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Q1,Q2的設置一脈相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環節4拓展延伸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閲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閲讀期待。等等之類。

環節5課後作業

好處:鞏固知識點(知識類)

發揮學生想象力,理論-實踐,學以致用(作文類)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説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方面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必修一第二單元,本單元是古代記敍散文單元。學習本單元,既可以從中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鑑敍事藝術。本文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圍攻鄭國,鄭國危在旦夕,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兩國人馬自動撤退的故事。

關於文言文的學習,《課程標準》有兩方面的要求: 一是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二是體會作品中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據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左傳》有關文學常識,積累文言知識。

2、能力目標:學習提要鈎玄的閲讀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教學難點:對燭之武高超説辭藝術的賞析。

二、説教法和學法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就是讓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同學們自覺主動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學習成果。高中的同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大部分同學對文言文有一種畏懼心理,缺乏興趣。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師更要做好引導,使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我準備採用情境教學法和討論分析法學習本文。

情境教學法就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組織形式多樣的朗讀,寓教學內容於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讓學生獲得感同身受的效果。討論分析法就是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討論,讓他們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師可合理啟發補充。

學法上,除了誦讀法,歸納法外,還要採用提要鈎玄法,抓住關鍵詞語,探求精深的道理,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但教有法而無定法,還要依據課堂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豐富課堂,在教學中需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時數:二課時。第一課時以閲讀課文、歸納文言知識為主;第二課時以分析課文、鑑賞人物形象為主。

三、説教學過程

下面介紹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設計的導語是(為了國家安危不計個人恩怨,這需要怎樣的胸襟?孤身一人深入秦軍大營,這需要怎樣的勇氣?以一番説辭巧妙化解亡國之危,這需要怎樣的智慧?讀完《燭之武退秦師》,你就會找到答案。)此導語在於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誦讀感知、疏通文本

文言敍事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學習時要注意反覆誦讀,悉心體會。

1、聽讀全文,糾正字音

2、自讀全文,同時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句子。

3、疏通文本,解決不理解的字句子。

4、分角色朗讀,進一步體會。

(三)討論分析,鑑賞課文

1、理清思路: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説退秦師--晉師撤離

2、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他是怎樣出場的?

分析戰爭的背景和原因:兩點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説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説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1)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説服秦伯提供可能。

2)説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5)從歷史説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4、鑑賞人物形象

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個人物,理由是什麼?

鄭 伯——禮賢下士,從諫如流。

佚之狐——識人才的伯樂。

燭之武——官微人輕,懷才不遇,臨危受命,不避艱險,深明大義,才智超羣。

秦 伯——以利為重,亦敵亦友,變化難測, 政治手腕了得。

晉 侯——以利為重,以“不仁”為藉口,沉着應對,有政治家的風度。

5、人們評價燭之武時,有的説他是一個“志士”,有的稱讚他是一個“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個“辯士”,也有人説他具備這三種人的特點。請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題為開放題,只要自圓其説即可。

觀點示例:

⑴ 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於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於言辭,以至於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係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説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⑵ 勇士: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後,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寥寥數語就説服了秦君,憑三寸之舌勸退強敵,可見,燭之武是一位辯士。

所以説,《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於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使學生迅速的抓住課文要點和文章的結構脈絡。在板書上我力求節儉明瞭,既點名本課的重點,又方便學生理解。秉持着這種理念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燭之武退秦師

開端——秦晉圍鄭——出使緣由

發展——臨危受命——深明大義,以國家為重

高潮——勸退秦師——智勇雙全,不卑不亢

結局——結盟、協防、撤軍——不辱使命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假如你是一位外交官,接受一個任務——利用美日邦交矛盾,瓦解美日聯盟,你會怎麼做?

我的説課結束,謝謝大家!鞠躬!

反思:文言文的學習有“文”“言”兩個方面,本設計“文”“言”並重,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效果。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6

各位領導,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為了説明我的教學設想,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是先秦歷史散文《左傳》中的名篇。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臨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晉矛盾,任憑三寸不爛之舌,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離散秦晉盟約,勸退秦師,智走晉師,保衞鄭國。 文章內容生動有趣,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忠義智勇,辭令精妙絕倫,是一篇歷史散文佳作。

該課的地位和作用: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學習先秦歷史散文,學習本單元,要在重視誦讀和背誦上;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並能用現代觀念加以審視。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指導學生學好這篇文章,打好基礎,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閲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標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目標設定,本文確立三個教學重點。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3、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教學難點:

燭之武的勸説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説了五層意思,説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是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針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必學,本文特點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學方法可以根據不同的班級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學習基礎,結合我的教學特點,我將用一下方法進行教學:

A、自學、誦讀、討論、總結。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

B、範讀、學生誦讀、整體感知、啟發討論、師生互動。師生互動生成教學。

選擇教法的依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語感的培養,以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在教學時重點採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深究課文。同時通過多媒體和講解討論來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進行有效教學。

三、説學法

學情分析

剛踏入高中的學生,古文學習的興趣還有所缺乏,學習的方法還比較單一。針對這一現狀,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要進行學法指導。

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參照註解大體理解,大聲誦讀增加語感,動腦分析形成能力。

B、圈點、勾畫、批註,疑點、重點、難點、能力點,養成讀書好習慣。

C、正確的誦讀,激情討論,理性分析。

四、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3課時。

六、説教學程序

1、佈置預習

藉助工具書,參看提示、註釋,通讀全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是:

①大綱要求“要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後再精讀細研。

2、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開端,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濃厚的興趣。 孫子兵法是我國幾千年來的智慧的結晶: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三國演義我們最佩服誰:諸葛亮。為什麼?生答:

當大敵壓境,當國家將亡,我們將怎麼辦?幾千年前的燭之武為我們提供了借鑑,請看《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7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板書課題)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説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自動撤離的故事。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閲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高一教學就是在初中對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燭之武退秦師》是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講讀課文。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內容。

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新大綱對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要求是讓學生具有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把握文章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學難點則是對燭之武外交辭令的賞析。

説教法

在教法上,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準備採用兩種教法,一是對於文言文詞句方面的知識,採取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的方法;學生質疑法,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二是對於文章的人物形象、燭之武外交辭令的語言藝術,則採取學生自主討論法。學生自主討論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説學法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參照註解勾畫圈點法,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閲讀習慣。

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用2個課時,按以下4個環節展開。

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人們常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入語,能營造好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 戰國時期,出現了眾多巧舌如簧的説客,他們沒有在硝煙的戰場衝鋒陷陣,卻憑藉自己的口才,在風雲變幻的外交場合,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例如藺相如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完璧歸趙;又如諸葛亮憑不費吹灰之力,促成孫劉結盟。今天我們就追隨着“隻身赴敵營”的燭之武,去感受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看他是如何憑藉自己的口才和個人魅力使虎狼之師不擊自退?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簡單介紹《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並且講述《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背景。然後,要求學生自讀全文,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或者古文中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指導,梳通文章。這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接下來是誦讀,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並找出自己在字詞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膽質疑,然後師生共同解決出現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一些文言知識,例如,重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然後再學生齊讀,通過學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體感知課文。最後,學生討論,理清文章脈絡,以此來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總結段落大意:第1段:秦晉圍鄭、臨危受命、第二段:智退秦師,晉師撤離。

3. 分析全文,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

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個性,用語言激情的方法來感染學生,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礎。引導學生分析燭之武説辭的四層意思,體會高超的語言藝術。這樣,既把握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4. 拓展延伸

開放性討論説説學習本課後的啟發。可以從這一模塊的主題解讀昨日的戰爭方面來談。(解讀昨日戰爭,就是讓我們體會到和平的可貴,才能感受到正義力量的偉大)

5. 佈置作業

寫篇勸説辭,三四百字,要重點展現步步深入,打動對方,具有較強的説服力。

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板書:(可以圍繞燭之武的形象設計)

標籤: 秦師 武退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o3p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