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語文課堂教學調整學情的策略探究--以肖培東老師《春酒》為例 教學案例(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教學案例)

語文課堂教學調整學情的策略探究--以肖培東老師《春酒》為例 教學案例(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教學案例)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東橋中學 李維英

在蘇浙中學語文論壇第二屆年會上,肖培東老師執教的《春酒》一課令人印象深刻。這節課無論是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還是課堂語言等方面,均有許多值得揣摩學習的地方。在此,筆者僅以肖老師課堂調整學情的策略作一番探究。

一、調整學情的前提:精微觀察,迅速瞭解學情

一上台,肖老師就問學生讀過《春酒》的舉手,這是瞭解學情很常見的問法。發現讀過的不超過五個人之後,肖老師連續問了多個學生來自哪個班級。這樣的問題令人很是詫異,但就是這一提問,才讓所有聽課者明白這個班級的真實學情。

原來,本次課堂開設時間是週六,很多學生週末家中均有安排,所以主辦方只能從其他班級臨時拼湊上課的學生。這一特殊學情主辦方並未告知任何人。在肖老師上課之前,開課者和聽課者都只是發現這個班級的學生不敢説,大多習慣於聽講,課堂語言也多是應試型,主動學習的氣氛很難形成。

肖老師鋭眼識真相,正是他始終心中有學生,一直精微觀察、關注學生的結果。

二、調整學情的策略:察言觀色,多管齊下

瞭解學情只是教學的第一步,對學情的良好調整,才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面對學生們比較呆滯的神色和低落的情緒,肖老師説:“沒讀過課文沒關係,讓讀過的同學説一下《春酒》大概説了一件什麼事?”然後,“輪流分段朗讀文章,從文中找一個詞來形容一下現在這個班級”。這兩句導問,既安慰了緊張的學生,營造出了寬鬆的課堂學習氛圍,又鏈接了文本和學生當時的處境,使其得以輕鬆進入文本學習的狀態,為此後的學習活動打好了基礎。這是調整學情的第一種策略:注重心理疏導,適時鏈接文本與現實。看起來容易,實際上這需要教師靈活的教學機智,如此,才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捕捉到適宜的調整契機。

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唱讀、多讀、讀錯等均有,有的錯誤還反覆出現。肖老師不氣惱、不急躁,總是很有耐心地俯身傾聽着,及時指出學生讀錯之處,肯定學生朗讀的優點,注意順勢給予讀法指導或者相應的閲讀建議。比如,某生把“跟蜜蜂似的”讀成了“像跟蜂蜜似的”,肖老師指正之後説:“這位同學有一點讀得很好,他的語速快還是慢?”其他學生立刻回答“慢”。“對。回憶性的散文,在讀的時候建議大家適當地放慢讀書的速度。”肖老師表面上是在肯定學生朗讀的優點,實際上是借學生無意之言明確真正的讀法。“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指導學生學習新的閲讀方法,這是閲讀教學的主要路徑。”抓住了這一主要路徑,又能夠在施教的時候,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着實是高明的教學藝術了。這是調整學情的第二種策略:及時糾錯,方法引導順勢而為。

當有一位學生並未針對肖老師當時所提的問題,而是直接回答之前探討已經結束的問題,肖老師並不打斷他,而是繼續追問,讓該生説出自己的想法。當時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剛有起色,但整體上還是比較被動的,如果不小心打擊到某一位學生,將會給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氣氛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只要學生肯説,就能為課堂學習增添一點活力,因此,肖老師絕不會把學生硬拉回自己的問題,絕不打擊學生的思考內容,而是盡最大可能地尊重學生,給學生選擇權、言説權,即使在教學時間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這是調整學情的第三種策略:尊重學生,給予其言説空間。

而千方百計地鼓勵學生,肯定學生,則是調整學情的第四種策略。比如,當肖老師剛剛拋出問題:“作為一個完整的文章,大家讀的時候還落了一個標題。這兩個字應該怎麼讀?”一名學生讀的語調很平,肖老師追問:“你讀得很平靜,為什麼?”學生回答:“因為沒有感情。”肖老師繼續追問:“是‘春酒’沒有感情還是你沒有感情?”學生答“是我沒有感情。”到此,台上台下笑聲一片。一般人都會認為這名學生內心是不願積極配合老師的,他的朗讀只是為了應付差事。可是肖老師並不放棄,他繼續追問:“為什麼選擇沒有感情去讀‘春酒’?”該生不答,肖老師説:“其實,你在考大家沒有感情去讀‘春酒’可不可以?”這一問不僅維護了這名學生的自尊心,還啟發了其他學生思考其中的可能性。短暫的停頓之後,肖老師繼續説:“其實,他不是沒有感情,他是在收斂自己的感情。”這樣的維護,就像潺潺溪水,輕輕打破課堂的沉悶,滋潤了學生的心田。

三、調整學情的關鍵:有效助導,建構新的學情

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引領學生們體悟字裏行間的隱含信息,從細處咀嚼、領略文本表達的情味,是肖老師積極構建生本課堂的最大法寶。而對學生朗讀品悟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助導,則是肖老師建構新的學情的具體實施策略。這是調整學情的關鍵所在。

當學生無法用準確的言辭表達自我內心感悟時,肖老師察言觀色,準確捕捉到了這一情況之後就用自己的語言適當加以渲染。比如,學生讀標題“春酒”並未讀出他想要的那種很熱鬧的感覺,肖老師馬上説:“這種感覺就像‘春酒,來吧,一起喝春酒!’”此時,肖老師的朗讀語調高揚,雙手張開,作歡迎狀,臉上滿是呼喚與喜悦。簡單的一句話,加上適當的體態語,將飽滿的情感展現了出來,既渲染出了學生內心想要表達的情味,也帶動了學生們主動學習的情感。在此之後,學生們畏首畏尾的狀態不見了,敢説敢讀的明顯多了。這就是肖老師利用體態語,有效助導學生品讀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當有學生找到第三段中的關鍵句時,學生讀得很快,肖老師説:“你找得很好,你考試一定能考得很好,但是讀書不能這樣讀。”彼時,肖老師這樣做:

師:“我端着聞着走來走去”是什麼描寫?

生:“我端着聞着走來走去”是動作描寫。(朗讀引號內容時,放慢了對幾個動詞的朗讀語速。)

師:為什麼要把這幾個動作放慢?

生:寫出“我”對春酒的喜愛和珍惜。

師:不要總是用這樣幾句話來套。“我端着走着聞着,走來走去”,你覺得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走來走去?走來走去,走給誰看?

生:炫耀

在這一過程中,肖老師不滿足於學生簡單的套話回答,而要求學生依據文字聯想,進入文本情境,讀出來,一進一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助導才是真正深入的、有效的。

當學生將文中“手裏捧着一大包”理解為“寫‘我’想着家人時”,肖老師馬上問:“我們平時到別人家吃飯,回家的時候再撈一點帶回家去給家人,我們一般會這樣做嗎?”學生一聽完這話,馬上笑了,緊接着就有聲音:“這是在寫主人家對小孩子的寬容和愛”。學生能夠快速品讀出文字背後的信息,就得益於肖老師及時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其快速認識到自己的思維錯誤,同時也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有效地調整了學情。

《春酒》中有不少寫母愛的,但是肖老師只是引領着學生深入體會了一句“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在學生反覆朗讀品味出“我”對春酒的喜愛之後,再引導學生關注自己朗讀時情不自禁地重讀“總是”背後隱含的信息。學生在肖老師的領讀引導下快速發現了“這裏還有母親對我的寬容和愛”。肖老師馬上小結道:“這一句大家都能感受出來,那麼文中具體寫母親的其他細節真的不用我教了。”

只教學生不懂的東西,學生會的不教,這才是學生最需要的助導。肖老師極好地抓住了這一點。

反覆比較肖老師在這次年會上和其他地方上《春酒》這一課的課堂實錄,筆者還發現面對不同的學情,《春酒》這一課的課堂教學均能夠帶給學生們實實在在的提升。能夠收穫這樣的實效,與肖老師善於調整學情關係極大。細細地研究它,無疑也會給一線教師帶去不少實實在在的收穫。

參考文獻:

王榮生《閲讀教學設計的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P71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n34em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