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愛之鏈》教案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愛之鏈》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愛之鏈》教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愛之鏈》教案

六年級上冊語文《愛之鏈》教案1

一、導入:

這節課,咱們繼續學習第七課《愛之鏈》。愛是什麼?有人説,愛如茉莉,潔白純淨芬芳怡人;有人説,愛如港灣,可以遮風擋雨;有人説,愛如大海,能夠包容一切;還有人説,愛如珠鏈,串起生活中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愛是什麼?今天,咱們就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感受愛,感受温暖。

二、複習:

1、課文寫了哪兩件事?

2、指名説,板書:喬依——老婦人——女店主(成心形上半部分,中間用箭頭連接,箭頭斜着畫)

三、學習1——8節:

1、請同學們瀏覽課文1——8節,老婦人的車胎癟了,她當時心情是怎樣的?

指名説。又冷又怕緊張無助幾乎完全絕望了

從“幾乎”這個詞能讓我們感受到,老婦人的內心還是非常渴望——有人來幫助她的。

2、喬依是怎樣幫助老婦人的?請同學們默讀第四節,你的腦海中浮現怎樣一幅畫面?

3、交流。

4、如果你就是那位老婦人,看到這一切,你的內心湧動着怎樣的情感?你眼中的喬依是怎樣一個人?(感激,感動。助人為樂,熱情,真誠)

5、所以,老婦人一邊打開錢包,一邊問:“我該給你多少錢?”言下之意就是——你要多少錢,我就給你多少錢。老婦人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6、導讀第六節,出示小黑板:“喬依愣住了……他一直就是這麼做的。”

7、理解“天經地義”。

從“常常、從來、一直”你體會到什麼?

8、因此,喬依壓根沒想到應該得到錢的回報,(導讀第七節),喬依笑着對老婦人説——“如果您遇上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就請您給他一點幫助吧。”其實,喬依這個時侯也遇到了麻煩事,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

指名説,喬依遇到了什麼麻煩事?(家境本來就不好,工廠又倒閉)

簡單講解環境描寫作用。

9、過渡:在這種情況之下,喬依還那麼真誠、熱情的幫助老婦人,他從沒想得到過錢的回報,只希望老婦人能夠把愛心繼續傳遞下去,這使老婦人深受感動,於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第二個感人的故事發生了。

四、學習9——11節:

1、默讀9——11節,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出示小黑板填空題:

來到了小餐館,老婦人看到(),突然想起了(),於是()。

提示:她還看到什麼,會想起什麼?思考,同位交流。

2、全班交流。

點撥:老婦人留下錢和紙條,僅僅是因為女店主懷有身孕嗎?(引導學生體會女店主的熱情周到的服務)

五、學習12節:

1、引讀。

2、出示句子“她輕輕地親吻着丈夫的臉頰……親愛的,喬依……”

從女店主的話中,你讀懂了什麼?

3、這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讓我們一起來唱這首歌《愛的奉獻》。

六、總結全文。

1、回憶課文內容,説説課文為什麼用“愛之鏈”做題目?

喬依在困難時常常得到別人的幫助,所以,他認為在別人需要時伸出友愛之手是天經地義的。他幫助了困在風雪中的老婦人,老婦人又幫助了女店主,女店主反過來關心喬依,一切因為愛,形成一條美麗的珠鏈。

2、想想課文內容,是不是僅僅這三件事形成的珠鏈?(不是,之前喬依常常得到別人的幫助,也常常幫助他人,以後,相信這種愛的故事還會發生,延續。)

3、師小結,豐富板書內容。在愛心串成小珠鏈的外側畫一條大的心形珠鏈。

4、結束語:

是啊,即使我們身處困境,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們也不要忘記幫助別人,把温暖帶給別人。

七、作業:

以“喬依醒來……”為開頭,展開想象寫一段話。

提示:(1)注意故事的連續性;

(2)注意細節描寫,抓住人物的對話、表情和動作等;

(3)注意構思的巧妙性,與課文情節發展能夠吻合。

(4)要昇華“愛”的主題。

六年級上冊語文《愛之鏈》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咀嚼品味,讓學生懂得“愛之鏈”,感受豐滿的人物形象,留下美好的情感。

2、學習課文生動的細節描寫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中心

1、【出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説説對這句話的理解。

2、雖然過去了許多年,這句歌詞一直温暖在我的心頭。文中也有句話,如同春風,給那個冰冷的黃昏帶來了暖暖的春意。

【出示】“如果您遇上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就請您給他一點幫助吧。”

指導讀好這句話。(真誠地熱情地)

二、探究課文內容

探究中心句

1、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説的?

2、喬依是不是真的不需要錢?你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來?為什麼?

3、喬依可不可以接收老婦人的錢?那他為什麼沒有接收?指導讀好第6小節(愣。將“他”換“我”),理解“天經地義”。

4、再讀這句話。

5、那喬依又是如何幫助老婦人的呢?你從哪些地方感受了暖暖的愛意?請默讀2—8小節,劃出相關的詞語和句子,可以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

探究2—8節,感受人物形象

1、學生默讀,交流,教師小結歸納。

2、指導朗讀:

①提示: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讀出當時人物的內心,讀出恰當的語氣。教師範讀一小節,交流感受與方法。

②學生自讀,思考如何讀好。

③寫一寫朗讀建議;

④同桌交換看朗讀建議,全班交流;

⑤指名讀,評議;

⑥適當採用齊讀。

3、從2—8小節,我感受到喬依是一個的人,因為......

板書:喬依老婦人(以鏈條方式)

4、那麼愛是什麼?

【出示】

是寒風冷雪裏

那暖暖的微笑

是孤獨絕望中

那貼心的話語

是一連串

麻利的動作

是那一句

美好的心願

探究9—11小節,寫出心中的愛

1、這美好的心願指什麼?再讀

2、板書:女店主。默讀,在這裏,愛是什麼?

3、學生思考,寫作,交流。

探究12小節,理解重點語句。

1、指名讀,説説你從女店主的話裏讀懂了什麼?

2、從“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讀懂了什麼?是不是這些錢就能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的生活好起來的是僅僅是這些錢嗎?

三、總結課文

1、説説課文為什麼以“愛之鏈”作為題目?

2、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生齊讀)。

3、播放《愛的奉獻》。

四、探究寫作方法

1、同學們,這篇課文寫得很好,能給我們寫作文提供幫助。

2、探究妙處: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來寫人物的?發給學生做記號的課文,讓學生髮現這些做記號的語句有什麼特點?

3、揭示:細節描寫。就是能從一個人細微的動作、表情等看出這個人的品格、性格。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

4、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細節呢?舉例:寫作文寫不出來的樣子。

5、寫一段話運用細節描寫:①同學上學遲到②同學上台演講緊張

學生練筆。

五、作業

1、完成課文後作業:續寫。

2、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周圍有沒有愛之鏈?為什麼?

教後反思:

一、個性

這篇課文的備課頗為痛苦。長期以來,我固定在自己個人的圈子裏,對教材鮮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常跟在教參後面亦步亦趨。也許幾乎年年教六年級,教材面孔陳舊,缺乏新鮮感。再加上職業倦怠,很多時候我停止了對課堂的思考,於是課堂逐漸庸俗起來。人就在這一點點的懈怠中消磨自己的青春,一時處於極度的迷惘之中。

“對照教參,本人解讀與教參的不同之處”這一環節我認為有重大的意義,但也頗費腦筋,教師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而如何獲得,就要看各人的功底了。不然,一篇課文不管你怎麼讀,也是找不到亮點,難以發現。只能在文本這個茂盛幽深的“叢林”外徘徊罷了。

這次我還特地選了篇新課文——從沒教過的《愛之鏈》。我被個題目所吸引。結果證明,我上當了。當然,應是自己水平不夠。我反反覆覆地讀,發現不了亮點。或者説我的理解與教參上的理解是一致的。這樣的文本從內容

上我挖掘不了新意。我覺得人物的行動不能僅僅貼上某類道德品質的標籤,而是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去體味這種愛,不然成了思想品德課。而且這種愛,我個人依稀以為這已是一種生命的本能,是一種本能的習慣,教參解讀在某方面有些牽強。但如何作為教學內容來讓學生來體會,至始至終不得解決。何況自己的解讀未必正確,又不清晰,能不能作為教學內容尚是個問題。

淺薄的大腦思考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沒辦法,棄書本不顧,到網上學習。結果也是大失所望。儘管教案在具體環節設計上有花招,有亮點。但,教學內容是相似的。也沒能超出我的想象範圍。備課陷入僵局。

再讀課標,“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文本一個鮮明的表達方法,是多處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教參中也提到的。但是在教參中細節是僅僅作為手段幫助理解課文而存在的。

我突然想起在《人民教育》上讀到王曉春、閆學老師關於《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的學術爭鳴。王曉春老師認為:語文教師之所以為語文教師,他的標誌性的工作是語文知識教育。人文薰陶是各科都能進行的,每個老師都有責任的,課外也能進行的,只不過語文教師這方面擔子比別人重一些就是了。他贊成上成“寫作目的和寫作方法輔導課”。當然這也許是個極端。但提醒教師,不能忽視言語形式。

崔巒老師在全國第六屆閲讀教學大賽總結髮言時所説:當前一個傾向性的問題是閲讀教學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內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視語言的理解與運用,甚至以“得意”為目標,忽略語言的學習,特別是忽視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忽視揣摩作者是怎樣用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忽視從讀學寫,瞭解文章寫法。這種失衡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養,而且會把語文掏空。

於是,我確立了本課的個性解讀:把言語形式當成教學內容。

二、時間?統一?

課上下來,覺得很是失敗。

細細盤點了一下,本課的七條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有六條達到了落實。但最重要的一條:學習寫作方法。沒有時間了。真是沮喪極了。所以這節課和網上的課在設計上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原因何在?將寫作方法當作教學內容,硬擠進來,就必然會佔據一定的時間。按照計劃,這一環節最少得花10—15分鐘,就只剩下30—35分鐘(我們課堂是45分鐘)第一課時也能解決一部分內容:如探究中心句環節的1234。一開始耗時較多,導致後面教學任務不得完成。這是不該有的低級錯誤。

後來利用了第三節課的一點時間補講了寫作方法,學生蠻感興趣。從效果看大多數都較好地掌握了細節描寫,可是這不是在這一節的課堂上。深感遺憾。

因為時間緊湊,所以有些教學內容淺嘗輒止。如有感情地朗讀,時間不夠,方式不新。理解重點語句及題意,方式也較單一。效果不明顯。

教學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如何統一?“工具與人文如何統一?”我的設計還是機械的割裂。因為我是從“內容──形式”入手的。如果從“內容──形式──內容”入手,或從“形式──內容──形式”入手,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才可能同構+共生。如果讓我重新設計,我會將言語形式學習巧妙地穿插在內容學習當中。如出示我根據課文寫的一首愛的小詩,讓學生再次尋找愛的細節,體會細節的妙處後,順水推舟地點出“細節描寫”,進行寫作方法的學習,這樣指導才無痕。從而課堂結構為“內容──形式──內容”,可能渾然圓融。

而且這節課在言語內容和形式之間總會有所側重,不要均等。應言語形式輕些,言語內容重些。同時教學言語內容也應緊扣教學內容,有所側重,不要也不能面面俱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mxg74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