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再別康橋》教案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再別康橋》教案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再別康橋》教案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1.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2.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3.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過程】

導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聖”和“詩聖”的詩人志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的詩意的內心。

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下子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朗讀《再別康橋》並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四、課文講解: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所以説本詩的意象選擇新穎。)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串講詩句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誇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C、寄託情感尋求解脱的詩歌有個共同的抒情特點,其抒情結構大體表現為:“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讀者在詩的開頭往往能看到一個清晰的抒情主體,因某種現實原因而面對着一個或物象或情境的客體。然後,因出神於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體融於客體中,或神與物遊,或物我皆忘。當神遊或忘我到達極致後,不能繼續維持這種物我和諧時,抒情主體會幡然回到與客體的相對之中。這種抒情結構常常被詩人用來表達失意之後的虛幻寄託、抑鬱縈懷的短暫解脱。  

 D、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建築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這首詩不僅美在意境,而且美在樂感、美在旋律、美在結構。據説此詩配樂吟頌,美不勝聽.全詩七節音韻輕盈、換韻靈巧且不去説,尤其是開頭結尾的兩節詩,除了幾個字的變化之外,幾乎完全相同。這種重複造成了全詩的一種迴環往復的韻律之美,並構成了主題的迴旋:纏綿中又有瀟灑,超脱中又有執着,飄逸中又有堅實,輕靈中又有感傷。使人感到,如不採用重複,任何美好的詩句都無法截住詩人盡情流瀉的思緒。在重複當中,全詩的情感高潮悄然而至,並且把讀者的情致調動起來,又拉回到開頭,讓詩中那股説不清、道不明的温柔,那種難以言狀的惜別之情,在讀者心中再三縈繞,迴盪不息。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詩人是以康橋的自然景緻為抒情對象的,詩中寫盡了康橋的秀美,寫透了詩人與康橋難捨難分的依依之請。在康橋的夕陽中、榆蔭下、青草更青處,在康河的波光裏、浮藻間,到處飄灑着詩人的情,到處沉澱着詩人的夢。但康橋並不只是抒情客體,在詩中,在詩人心中,康橋的山山水水已經成為一種化身,一種象徵,詩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橋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康橋的一草一木都顯現着詩人的性靈。康橋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詩人主觀感受的自然化,貼切柔合得就象飄動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條水草一樣,已經分不出哪兒是自然景物,哪兒是人情人性了)

(三)藝術技巧鑑賞。

  下面我們分別從詩歌的形式、語言、意象三方面來賞析詩歌。

形式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建築美,是句子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

   《再別康橋》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解説: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

2、語言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意象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

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説……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總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藴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m9p9g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