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項脊軒志》 教學案例(蘇教版高二必修五)

《項脊軒志》 教學案例(蘇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作者選取生活瑣事、平常景物表現人的音容笑貌,以樸素簡潔的語言寄託自己深情的寫作風格。 

         2.準確理解“當、洞、勝、凡、茲、過、竟、比、殆”9個實詞,並歸納積累“顧、稍、置、歸、去”5個實詞的義項。 

    能力目標 1.在熟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把握脈絡,體味作者思路清晰、語言流暢的特點。 

           2.根據上下文辨析實詞和活用詞的義項,做到熟練翻譯課文,提高文言閲讀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作者在日常瑣事的記敍中所藴含的濃濃深情,感受親情。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對家道衰落的傷感和對故居親人的眷戀深情。 

               2.研習三、五、六段,體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內涵。 

  教學難點    1.通過細節描寫感悟作者在敍事中營造出來的抒情氛圍。 

               2.在誦讀的基礎上熟練背誦全文。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作者簡介及作品簡介。         2.研習並背誦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幾十年來,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遊子吟》唱出了無限的親情,千古流傳,親情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被世人稱為“今之歐陽修”的歸有光的飽含深情的散文名篇《項脊軒志》。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號震川,明代崑山(今江蘇崑山縣)人。嘉靖(明世宗年號)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寺丞(掌管皇家車馬的機構的長官)。明代散文家。仕途不順,嘉靖十九年(35歲)中舉人。其後20餘年,八次會試不第。後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生徒常達數十百人,被稱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60歲)始中進士,授長興知縣。隆慶四年任南京太僕寺丞,參與撰修《世宗實錄》,以勞成疾,卒於南京。著有《震川文集》。 

        歸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當時“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對王世貞等人“文必秦漢”的復古派,自稱“好古文辭,然不與世之為古文者合”,反對“拾人之涕唾”,要求“獨出於胸臆”,強調真實的感情。他的作品價值最高影響最大的是那些敍事抒情散文,善於以樸素流暢的文筆記敍生活瑣事,抒發真摯動人的感情,風韻悠遠,富有藝術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小品文是一個包含各種文學體裁和樣式的複合概念,其藝術特徵是由小見大,真實地表現世俗的日常生活。只有到了晚明時期,文才自覺地創作小品文。晚明小品文呈現出與傳統散文截然不同的風貌,洋溢着清新的時代氣息。 

     歸有光是明代第三個致力於描寫家庭生活和日常瑣事的作家。他的小品文善於用疏淡的筆墨,描寫生活中常常接觸的事物,以及家人、親友之間的一些瑣碎事情,隨筆點染都富於深情,感染力極強,正體現了晚明小品文的特點。

    2.《項脊軒志》簡介    本文選自《震川集》,有刪節。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歸有光的遠祖歸道隆曾在太倉(今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居住,作者以項脊名軒,有追念祖先之意。軒,指小室;志,就是“記”的意思。作者借一閣以睹三代的遺蹟,睹物懷人,筆墨極清淡而感情極濃摯,是歸有光散文的代表作。《項脊軒志》是一篇借記物以敍事、抒情的優秀散文。文章借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有關的家常瑣事,表達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也表達作者懷念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感情。文章隨事曲折,繪影繪聲,自然動人。 

    這篇文章寫於兩個時期,從開頭到“殆有神護者”,是在十八歲時寫的;以下則為三十多歲以後補寫的。就全篇結構來看,前一部分為主體,後面的補記進一步充實了前面的內容。前後格凋一致,情感貫通,結構緊密。前一部分,圍繞項脊軒的興廢,寫年輕時代自己在這裏的生活、家庭的變遷以及對母親和祖母的回憶,抒發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第一段),敍述項脊軒修葺前後的不同變化,以寫景為主,字裏行間傾注着作者的深情。這一層用“喜”貫穿。第二層(第二、三段),敍寫項脊軒的變遷,回憶母親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貫穿。第三層(第四段),敍寫自己閉門苦讀的情景以及小軒多次遭火未焚的事。這一層寫得很簡潔,是“悲”的進一步補充。後一部分(“餘既為此志”至結束),補寫項脊軒的變遷和逸事,主要表現作者喪妻前後的歡樂和悲痛的心情。 

    作者善於用線索串連生活瑣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本文正是把自己對項脊軒深摯的眷戀之情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當作者憶及與項脊軒有關的家庭瑣事時,就會激起自己感情潮水的放縱奔流。隨着感情的變化,作者則順着這情感的線索,或陳述項脊軒的變遷,或敍寫親人的軼事,或直抒自己的胸臆,將“悲”“喜”感情交織一起,使記物、敍事,抒情熔為一爐,因而文章結構綿密,形散而神不散。閲讀本文,注意文章結構對錶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另外,作者善於擷取生活中的典型細節和場面,運用委婉動人的語言刻畫人物形象。 

    教學這篇課文,可通過反覆誦讀,讓學生體會字裏行間藴含的感情,尤其要體悟到文章是如何在寫景和敍事中,將“喜”和“悲”的感情抒發得委婉動人的。再者要引導學生欣賞其中的主要細節。

    三、整體感知課文,研習第一自然段 

    1.出示“項脊軒”圖片投影,並播放配樂朗讀帶,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2.學生跟錄音帶誦讀課文,讀準字音。 

    3.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注意字音、斷句,讀出語氣。 

     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塵泥滲漉(shènlù)  餘稍微修葺(qì)    垣牆周庭(yuán)   

舊時欄楯(shǔn)    偃仰嘯歌(yǎn)    冥然兀坐wù    萬籟有聲(lài) 

    4.學生參照註解自譯第一段,隨時質疑,教師解疑。 

    注意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①雨澤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詞作動詞“注”的狀語。 

    ②餘稍微修葺:葺,本義是用茅草蓋屋頂,引申為修理房屋。 

    ③垣牆四周:垣牆,名詞活用作動詞,“砌上垣牆”,“垣”也是“牆”的意思。 

    ④亦遂增勝:勝,光彩,美觀。    ⑤小鳥時來啄食:食,名詞,食物。 

⑥珊珊可愛:珊珊,同“姍姍”,本形容女子行走時緩慢從容,這裏形容樹影婆娑搖曳的樣子。 

    5.理清思路,引導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1)問:文章開篇一個判斷句,何以言其“舊”呢? 

    學生討論後,明確:着一“舊”字,一開頭就流露出一種懷舊的情懷。 

    (2)問:文章從哪幾個方面描寫項脊軒呢? 

    明確:兩個方面--修繕前,修繕後。 

    (3)問:修繕前的項脊軒是什麼樣子?作者這樣寫有何作用? 

    學生討論後,明確:修繕前的項脊軒有三個特點: 

    狹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舊--“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陰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寥寥數筆,點出了項脊軒的特點,同時在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觀情感。一種衰敗、陰冷的悽清氣氛,為後文修繕後的樣子作反襯。 

    (4)面對破舊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確:作者對小屋“稍為修葺”,彌補了破舊漏雨的缺陷。“闢窗築牆”,彌補了昏暗陰涼的缺陷。“雜植蘭桂竹木”,彌補了零落殘敗的缺陷。又用“借書滿架”彌補了小屋狹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變得明亮、幽雅。 

    (5)修繕後的小屋有何特色?作者的情懷怎樣? 

    學生討論後,明確:修繕後小屋具有三個特點: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書滿架”“桂影斑駁” 

    安靜--“萬籟有聲”“庭階寂寂” 

    作者陶醉於“借書滿架,偃仰嘯歌”的讀書生活;陶醉於“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階;陶醉於“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觀環境融為一體,表達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6)作者細心雕琢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為何如此渲染? 

    明確:蘭竹相映,月白風清,桂影珊珊,小鳥時鳴。正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體現了作者的安詳、寧靜,表達了作者鄙棄世俗、甘於清貧自守的情操,也抒寫了作者對百年老屋的特殊親情。 

    (7)小結本段內容,引導學生背誦。 

    本段寫作者的“喜”,為略寫,具體內容如下: 

    1.祖傳老屋          2.整舊若新         3.環境宜人        4.自得其樂 

    (8)教師範背第一自然段,學生齊背。 

    四、課堂練習    翻譯下列語句。 

    1.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2.借書滿架,偃仰嘯歌。 

    3.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參考答案:1.(這是)已有百多年的老屋子,灰塵泥土往下漏,雨水也往下流。 

    2.借來各種書籍擺滿書架,我安居室內,長嘯高歌。 

    3.十五的夜晚,皎潔的月光照亮半截牆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清風吹來,樹影晃動,婆娑搖曳,十分可愛。 

    五、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是整體感知,誦讀全文,重點研習第一自然段,瞭解作者對“舊南閣子”的深情,以及作者親手修繕、身處其中的自得其樂之情,使讀者也隨之陶醉於清靜幽雅、鳥語花香的可喜之境中。 

    六、佈置作業 

    1.熟背第一自然段。 2.完成練習題一、二中的相關內容。  3.預習後面文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研習並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研習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一位同學飽含深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2.學生自讀、自譯第二自然段,學生質疑,教師解疑。 

    (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瀆音。 

    迨諸父異爨(dài  cuàn)    客逾庖而宴(páo)    雞棲於廳(qī)    家有老嫗(yù)    先大母婢也(bì)    先妣(bǐ)    呱呱而泣(gū)    以手闔門(hé)      持一象笏至(hù)    令人長號(háo) 

    (二)注意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東犬西吠    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已為牆    已,副詞,然後,以後 

    (3)凡再變    再,兩次,數詞報       (4)乳二世    乳,名詞活用作動詞,“餵奶” 

    (5)而母立於茲    而,通“爾”,你    (6)大母過餘曰    過,動詞,探視,看望 

    (7)比去    比,介詞,等到           (8)頃之    之,襯音助詞,沒有實義 

    3.學生齊讀第二、三自然段,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開啟下文。 

    (2)第三自然段寫了哪幾件事?共出現了哪些人物? 

    明確:三件事,敍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潰;嫗憶母親,觸動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長號不自禁。共出現了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點追憶祖母和母親。 

    (3)這三件事都是寫“悲”,情感的表達上是否一致? 

    明確:不一致。寫分家,“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只是客觀的記述中寄寓深長的感歎。憶母親,“語未畢,餘泣,嫗亦泣”,情動於中,卻只是有淚無聲,含蓄而有節制。思祖母“令人長號不自禁”,則如洶湧的潮水,直瀉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內抑轉為外露,由沉穩漸趨強烈,感情的抒發層次清楚,感情的發展脈絡清楚。 

    (4)本段最後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洶湧的潮水奔瀉而出。請結合作者的生平思考,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話,會使作者“長號不自禁”呢?和全文的風格是否一致? 

    明確:祖母一句話,看似平常之語卻藴含極深的叮嚀,隨着歲月的流逝和作者閲歷的豐富,作者的體會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囑,言猶在耳,而自己考場連連失意,對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顧遺蹟”,怎不令人“長號不自禁”呢?此處作者雖是直抒胸臆,但由於作者在結構上的安排,構思的巧妙,由分家而憶母,再到追憶祖母,歷歷寫來,漸漸營造出一個“悲”的氛圍,直至悲不自勝,可謂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為一體。 

    4.小結第二、三段內容,引導學生背誦。 

    2段:承上啟下    ①叔伯分家     3段    ②嫗憶母親   “悲”      ③追念祖母 

    三、研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四段,注意讀準字音。              2.學生自讀、自譯第四段,隨時質疑,教師解疑。  

    注意下列加點詞的讀音或意義。 

    (1)軒東故嘗為廚    故,副詞,以前        (2)餘扃牖而居(jiōngyǒu) 

    (2)久之    之,襯音助詞,無實義          (4)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詞,憑藉 

    (5)殆有神護者    殆,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也許。 

  3.問:本段是補敍,非常簡略。寫了幾件事?如此點染有何作用?又藴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學生討論後,明確: “以足音辨人”和“軒四遭火而未焚”兩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輕輕一點,照應前文。既突出了小軒的寂靜清幽,又同分家後的紛亂形成鮮明對比,使“竟日默默於此”顯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寫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達了作者對小屋的深厚感情。 

    四、第三自然段 全段共分幾層?概括各層大意。      參考答案: 

    1.分三層,先寫家業衰落變遷,次寫對母親的回憶,三寫對祖母的懷念。 

    2.“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語未畢,餘泣,嫗亦泣”“令人長號不自禁”。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是寫與軒有關的人和事,重點描寫了作者的“亦多可悲”之情,雖為日常瑣事,卻情真意切,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令人讀之而動容落淚,“事細而情深”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六、佈置作業      1.熟背二至四自然段。 2.預習最後兩小節文字,並背誦。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賞析本文最後兩節文字。 2.賞析本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一、品讀最後兩節,體悟作者念妻的哀思 

    1.齊讀最後兩段。 2.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①第5段為附記,集中描寫了夫妻在軒中生活的片斷,寫了哪幾個片斷? 

    明確:“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和“歸而述諸小妹語”。平常至極,但音容笑貌盡現,可見妻子留給作者的印象之深刻。 

    ②第一個片斷的描寫,兩個虛詞“或”與“時”,有何妙用? 

    明確:一個“時”表明經常,兩個“或”字表明瞭兩人親密的關係。有問就有答,有學必有教。雖只有簡短的一句交代,但讀來彷彿從字裏行間聽到了項脊軒中傳出來的歡聲笑語,相敬相愛,甜言蜜語,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又是多麼深摯的感情。 

    ③好景不長,妻子的早逝給作者留下了極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達這種情感的呢? 

    明確:只用了七個字“吾妻死,室壞不修”,就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對亡妻的無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當年的項脊軒是那樣的窄小破舊,但作者卻興趣盎然,親自修葺和美化,雖居陋室,卻其樂無窮,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壞卻不修,自然是物雖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對亡妻的無限思念和傷感,深寓其中。 

    3.文章結尾餘韻徐歇,悠悠不盡,詩意無窮,試賞析。 

    明確:文章的結尾,託物抒情。睹物傷懷,物是人非。雖沒有一個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卻表現得誠摯感人。看到枇杷樹,並突出是妻當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當年的歡聚。項脊軒的歡聲笑語,妻子的喁喁私語,彷彿還在耳邊迴響,“亭亭如蓋”的樹,彷彿亭亭玉立的身影。但這一切終是虛幻。物還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悵惘之情。結尾雖只一句話,卻將歸有光的全部由回憶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感歎,確實是慘惻雋永,感人肺腑。 

    三、賞析本文的藝術特色    

    1.學生各抒己見,談自己的見解。 

    2.教師點撥: 可以從文章分散的材料組織方面、抒情技法方面、細節描寫等方面去分析。 

    3.明確特色。 

    (1)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情線不斷,形散神聚。 

    這一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①幼年歸有光的傷痛 

    歸有光對於幼年的事情並非記得,是用乳汁餵養了歸家兩代人的老嫗幫助他憶先母的。歸有光對於母親的音容笑貌沒有印象,對於一個日漸長大的孩子來説,想象和懷念母親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乃至於成為一種陰影籠罩在心頭,這是第一點不易言明的傷痛。 

    ②少年歸有光的形象 

    “借書滿架……人至不去”,這一段描寫給我們刻畫了一個好靜、安詳、勤奮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少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a.幼年早慧卻遭遇科舉不利的現實。 

    b.幼年沒有感受到母愛,更增加了內心的悲涼。 

    c.歸有光的家庭給他內心造成了很大壓力。一方面,這個家庭是官宦之家;另一方,歸家已衰敗和離析。這樣一個家庭,當然渴望有一個能夠支撐門户、重振家聲的人物出現,所以,歸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負是很重的。然而,科場不利,這怎不令他傷心呢? 

    ④成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人亡物在,再加上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難忘,這又怎能不叫歸有光無限傷心呢? 

    總之,一根親情線,無限的傷痛,貫穿文章始末。 

    (2)平凡之景,瑣屑之事,普通之物--借景言事抒情,託物寓情。 

    文中寫景、敍事、描物都與一個“情”字關聯。 

    小屋環境--暗示家道的衰敗。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學業上的勤奮,暗示並反襯自己的不得志。 

    伯父分家--直接描寫家道的衰落,抒發懷念母親、追憶祖母的深情。 

    四次遭火--以往殆有神護,而今破敗不保。反襯家庭現在的不幸。 

    妻至軒中--抒發對亡妻的思念之情。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敍瑣屑之事抒情,託普通之物寄情,處處不明寫情,卻滿紙抒情淋漓,使人感慨萬千。狀物而懷人而抒情,三者融為一體,正如王錫爵所説的“無意於感人,而難愉慘怛之思溢於言表”。 

(3)畢肖的神情,感人的細節--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母親最感人的細節是一個動作,“以指扣門扉”,一句話“兒寒乎?欲食乎?”老嫗的轉述,把母親的關愛、呵護、問飢問寒的神情,形神畢肖地表現了出來。一個動作,一句話,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還有祖母的關懷疼愛、勉勵期待,三言兩語,感人至深,歷久不忘。 

    五、課堂小結 

    文章以項脊軒為感情的觸發點,以“亦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觸為主線,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瑣細之事的敍述,表達了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無論是結構上的精巧佈局,還是表現手法的準確運用,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風味”的樸素清淡的語言風格更令人回味無窮,是我們今後寫抒情散文的典範,很有借鑑意義。 

    六、佈置作業 

    1.熟背全文。 

    2.寫一篇300~500字的文章,談談《項脊軒志》的抒情藝術。 

教學反思

 

姜建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9g7dd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