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專題鳥》學案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

《專題鳥》學案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

曹金春

《專題鳥》學案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

(一)《聞雁》

1.作者簡介:韋應物,唐代詩人,長安人,以山水田園詩著稱。因曾出任過蘇州刺史,退職後定居蘇州永定寺,故世稱“韋蘇州”。 783年,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夏天離京,秋天到任。這首《聞雁》大約就是他抵滁後不久寫的。

2.譯文:故鄉遙遠,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裏啊?歸家的思緒正無窮無盡。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聽到大雁的叫聲由遠而近的傳來。

3.閲讀全詩,思考問題:

(1)“故園渺何處?”採用何種修辭?句中“故園”指什麼?“渺”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設問。長安。“渺”,渺茫,因遙遠而模糊不清。體現了詩人內心的悲哀、淒涼。(思鄉之情不言而明。)

(2)“歸思方悠哉。”採用了何種抒情方式?有何作用?

明確:直抒胸臆。詩人無限低徊悵惘之情。“方”字透出歸思正濃,為第三四句高齋聞雁蓄勢。

(3)“淮南秋雨夜”一句寫景有何作用?

明確:點明地點和季節。以綿綿不絕、淅淅瀝瀝的秋雨,渲染了一種蕭瑟、悽清的氣氛,襯托詩人的歸思之情。

(4)“高齋聞雁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思鄉之情。解析:詩人獨坐高齋聽到了自遠而近的雁叫聲。(歸雁在古詩中,歷來是思鄉思親之物。)在悽清秋雨之夜,雁叫聲更使詩人思鄉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聯翩,思緒萬千。詩到這裏戛然而止,對“聞雁”後的感觸不寫一字,留下了廣闊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4.總結:(1)思想感情:作者通過對“歸思”和“聞雁”的描寫,抒發了遠宦思鄉之情,也藴含着詩人對動亂時代的苦悶感受。(2)全詩意境高古澹遠,語言質樸自然。

(二)《池鶴》

1.作者簡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2.譯文:在高高的竹籠前沒有自己的同伴,在亂鬨的雞羣卻有着自己的風度。低下頭怕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轉眼看到鸕鶿覺得它毛色污濁,又討厭鸚鵡的叫聲太諂媚。對風鳴唳想的究竟是什麼呢?惆悵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遙的雲水之間。

3.閲讀全詩,思考問題:

(1)“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羣雞裏有風標”是什麼意思?有何作用?

明確:在高高的竹籠前沒有自己的同伴,在亂鬨的雞羣卻有着自己的風度。 作用:突出了鶴的生活環境與眾不同,它的品格、風度也不是“羣雞”能比的。(成語:鶴立雞羣)

(2)“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中“丹砂”“白雪”比喻什麼?

有何作用?

明確:“丹砂”比喻“丹頂鶴頭頂上硃紅色的皮膚”,“白雪”比喻“白色短尾”。 作用: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池鶴的外形特徵,突出它的色彩美。

(3)“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採用了什麼寫法?有何作用?

明確:反襯(對比)。 丹頂鶴和鸕鶿對比,突出丹頂鶴的風姿和不事權貴的品格。鸚鵡“語聲嬌”,聲音嬌媚,以討好主人,暗喻邀寵獻媚。“苦嫌”,詩人痛恨這種邀寵獻媚的行為。

(4)“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雲水遙”句中“悵”是什麼意思?有何表達效果?

明確:“悵”,惆悵,不如意。 “悵”字表現出詩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説明他追求閒適的田園生活。

(5)“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雲水遙”,寫池鶴的鳴聲美,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現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無奈。

4.總結:(1)中心意思:全詩用羣雞、鸚鵡等禽鳥映襯丹頂鶴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風姿,託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現了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無奈,從而表現出詩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2)寫作特點:託物言志:以鶴為喻,抒發感情。

(三)《迎燕》

1.作者簡介:葛天民,南宋越州山陰人。初為僧,後還俗,居西湖上,所交皆名士。其詩為葉紹翁所推許。有《無懷小集》。

2.譯文:在近已咫尺的陽春三月裏,有這麼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裏。為了迎接新一年裏燕子的歸來,不放下破舊的簾子把房屋遮蔽起來。一場春雨後燕子的翅膀上沾着絲絲的雨滴,土地裏散發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裏面還混雜着雨滴砸落的花瓣。燕巢早已鑄修好了連小燕子都長大了,一人家一燕家兩户家庭相伴着又度過了一個美麗的年華。

3.閲讀全詩,思考問題:

(1)“咫尺春三月”用“咫尺”狀“ 春三月”,有何作用?

明確:用咫尺狀春三月,見季節短暫,稍縱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

(2)“尋常百姓家”化用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句,有何作用?

明確:“尋常百姓”,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貴人家,其住宅非雕樑畫棟式建築。

(3)詩人為什麼“不下舊簾遮”?

明確:為迎新燕入。 分析:“簾”會妨礙燕的出入,故“不下”;“簾”惟其“舊”,才是“新燕”識別而“入”的標誌;“簾”之所以“舊”,還具體表明主人是“尋常百姓”,無財力換上新“簾”。“為迎”句,直抒胸臆,是因;“不下”句,點明做法,是果。用詞前呼後應,屬對一虛一實,章法錯落有致。

(4)請描述“微雨飛燕”圖。

明確:暮春三月,雜花似錦,細雨霏霏,燕銜香泥,穿梭來往。 分析:“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濕”是雨中飛行的結果。燕築巢、生育,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雖“翅濕”在所不辭,神情躍然紙上。

(4)“巢成雛長大,相伴過年華”寫燕子生活的自由自在,暗示了什麼?

明確:暗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喜愛。 分析:以飽含讚賞之情作結。新巢已成,雛燕長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伴過年華”。

4.總結:(1)全詩不僅生動描繪燕子的生活習性,而且表達了燕子與老百姓的深厚情誼。暗示詩人隱居生活的喜愛。 (2)寫作特點:善於捕捉具有特徵的細節,以點概面,以靜顯動,視覺美與嗅覺美交織;似畫,而又為畫面所不可企及,顯示了詩之為藝的特殊表現功能。

(四)綜合實踐

1.通過專題《鳥》的學習,我們對鳥的內涵有了更深的瞭解。某班同學利用黑板報出了一期“愛鳥”專刊。以下是其中一個欄目的內容,讀後按要求答題。

鴿子:不管天氣多麼惡劣,也不管路途多麼遙遠,都不會失去心中的方向。它是為信念而飛的。

荊棘鳥:它不停地飛翔,不停地尋找,只是渴望站在荊棘樹上讓最尖最長的荊棘刺進胸口,唱出生命裏唯一一次最美妙的歌。生命只為了那一聲絕唱,卻足以讓人驚心動魄。

(1)請根據以上內容,為該欄目擬一個鮮明、恰當的主題(三至五個字)。

示例:鳥的禮讚(讚歌)、鳥中精靈、我心中的鳥等。 

(2)根據這一主題,仿照該欄目內容的寫法,為自己喜愛的一種鳥(題中涉及的除外)寫幾句簡短的話。

示例:①雄鷹:茫茫蒼穹,無處不是它搏擊的舞台。豪邁、壯烈、激越,是它翱翔的旋律。它是為飛翔而生的。②海燕:像黑色的閃電高傲地飛翔在烏雲翻滾、波浪滔天的大海上。它是勝利的預言家,勇敢的戰鬥者。

2.認真閲讀下面幾則材料,就“鳥類與人類的關係”説説自己的發現。

材料一:宋代葛天民的《迎燕》詩:“咫尺春三月……相伴過年華。”台灣郭楓在《空山鳥語》中寫道:“真的是鷓鴣麼?在台灣很少聽到鷓鴣呢!鷓鴣該是鳥中的詩人,不,或者便是詩人的化身吧!就那縹緲的幾聲,便會把人拉回到一個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

材料二:飛鴿傳書捎佳音,黃雀晨鳴喚學子,燕子春歸知時令。從古到今,人們的生活與鳥類息息相關。通過對鳥類飛行的觀察研究,經過多次的試驗和失敗,人類製成了滑翔機,並最終於1903年12月製造成功現代的飛機,這大大縮短了人們交往活動的空間距離。

材料三:蜂鳥在茂密的樹林中飛行時,那是前後左右,隨心所欲,靈活自如。而目前,一架高性能的超音速殲擊機,想要在12000米的高空轉個彎,那至少也得繞一個半徑10000米左右的大圈子。

示例:①鳥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一份子,更是人類情感的寄託,“相伴過年華”。②人類向鳥類學習,改善了自己的生活。③人類向鳥類學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繼續鑽研和探究。

3.鳥是可愛的精靈,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國古代有許多關於寫鳥或帶有“鳥”字的詩歌,請寫出幾句(至少三句)。

①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②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③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⑤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嶽》)                            

⑥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⑦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⑧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⑨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劉禹錫《秋詞》)

4.寫出含有“鳥”字的成語。

一石二鳥、小鳥依人、倦鳥知返、倦鳥歸巢、笨鳥先飛、鳥語花香、鳥為食亡、鳥盡弓藏、如鳥獸散、百鳥朝鳳、籠中之鳥、驚弓之鳥

5.寫出有關鳥的俗語或諺語。

俗語:①與鳳同飛出俊鳥,與虎同眠無善獸  ②天高任鳥飛  ③飛鳥盡,良弓藏④槍打出頭鳥  ⑤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  ⑥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諺語:①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  ②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③蛇無頭而不行,鳥無翅而不飛 ④深山出俊鳥  ⑤人來投主,鳥來投林  ⑥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曹金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38rd0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