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故都的秋》課堂教學實錄(粵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故都的秋》課堂教學實錄(粵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故都的秋》課堂教學實錄(粵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授課教師:胡濱(寶安中學)

   聽課學生:寶安中學高一(1)班

   聽課教師:市、區教研室教研員和全市各中學語文教師    

   時    間:1997年12月30日

◆教材分析:本文是郁達夫先生於1934年寫作的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由於時代久遠,作者在當時背景下的獨特感受,不易為當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學上有一定的難度。但這又是一篇文情並茂的優美散文。其語言精妙傳神,是學生品味語言的好教材。

◆學生分析:重點中學重點班的學生,學習基礎好,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和能力。但對高中語文學習有陌生感,對本體教學不熟悉。

◆設計理念:堅持語文教學以學習語言為主的教學理念,“拈精摘要”,大膽取捨。

◆教學目標:品味語言,掌握方法,即主要抓住“繪秋”部分的三幅圖景,幫助學生掌握品味語言的方法。

◆教學流程:

師:古人説:“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有“獨得之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享受到“淡淡的喜悦”。也就是説,作者總是把自己的主觀感情融入對景物的客觀描寫之中。那麼,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先生在對北國之秋的描寫中,抒發出一種怎樣的情感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板書課題)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了解寫作的背景。1934年,郁達夫由於受到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思想苦悶,創作枯竭。因此,作者筆下的北國之秋自然就籠上一層深遠憂慮和孤獨冷落的主觀感情色彩。請同學們看“自讀提示”,我們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首先要把握這一點。

        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主要任務是在理清全文思路的基礎上,學習、品味這篇課文精妙傳神的語言。(板書:理清思路  品味語言)先看作者的思路,作者先從哪裏寫起?請大家開始閲讀。

(學生各自閲讀,然後思考,交流。)【點評:一上課即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生:先寫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思念。

師:對!我們用兩個字概括好不好?“思秋”。(板書:思秋)思念北國的秋天,作者認為北國的秋“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請大家特別注意這三個詞。(板書:清 靜 悲涼)

師:那北國的秋天具體是怎麼樣的呢?接下來寫什麼?

生:接下來描繪北國的秋天。

師:也用兩個字概括。

生:(紛紛地)描秋、繪秋、畫秋。

師:“繪秋”這個詞好。(板書:繪秋)接下來作者在描繪北國之秋的基礎上,發表了自己的議論,請大家找到相應段落。同樣用兩個字概括。

生:(異口同聲地)議秋。(板書:議秋)

師:最後作者再一次表達對北國之秋的熱愛,希望北國之秋能常留人間。用哪兩個字概括?

生:(七嘴八舌)留秋、愛秋、戀秋

師:“戀秋”好。(板書:戀秋)請大家思考一下,全文的重點在哪裏?

生:(異口同聲地)“繪秋”部分。

【點評:“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是學習每篇課文的首要任務,但不必費時太多。】

師:對。這節課我們就着重品味這一部分的精妙語言。“繪秋”這一部分共描繪了五幅秋景。請同學們看屏幕。(分別出示“破屋秋色”、“街面落蕊”、“室內鳴蟬”、“橋頭秋雨”、“庭院棗樹”五幅投影片)我們先品味第一幅圖畫“破屋秋色”。請大家聽錄音。要求一邊聽,一邊找出作者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與前面提到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有什麼關係?(放錄音,學生一邊聽,一邊用筆在書上劃。)

【點評:為什麼不讓學生找出五幅圖畫?因為教學目標不是學習概括文章內容,而是品味語言。這一做法突出了教學目標,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品味語言。】

師:請哪位同學來説一説?

生:作者寫了“破屋”、“天色”、“馴鴿”、“日光”、“牽牛花”,還有“秋草”。

師:請大家想一想,北平的秋天有火紅的香山紅葉,有碧波盪漾的北海湖水,作者為什麼不寫,偏偏選取這些景物來寫呢?

(學生思考、議論)【點評:一定要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

生:與作者的主觀感情有關。

生:更能表現作者“清、靜、悲涼”的感覺。 

師:説的很好。大家再來看一看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色彩的。(環視全班,指着一位舉手的學生)請你説一説。

生:寫天色用了“碧綠”這個詞,寫牽牛花用了“藍色”、“白色”、“紫黑色”、“淡紅色”這些詞。

師:作者最喜歡牽牛花的顏色是藍色和白色,其次是紫黑色。同學們學過美術,知道這些顏色屬於哪一類色彩呢?

生:(齊聲)冷色調。(有學生恍然大悟)冷色調錶現淒涼孤獨的感情,也跟“清、靜、悲涼”有關。

【點評:借美術知識,幫學生融會貫通。這個點撥好!】

師:對吶!(見有學生舉手)那位同學還有什麼意見

生:老師,作者還寫了日光呢,日光是暖色調呀?

    【點評:學生的情緒、興趣都充分調動起來了,思考有獨到之處。】

師:問得好!説明這位同學善於動腦筋。但是我們再仔細讀一讀原文。

生:(讀課文)“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我知道了,這樣的“日光”也是很陰暗的。

師:對。這個“漏”字很重要。對不對?

生:(齊聲)對!

師:現在我們可以歸納出品味語言的第一種方法,就是“找出關鍵詞語”。(板書:方法1:找出關鍵詞語)大家再找一找,還有那些關鍵詞語值得我們來品味?

生:(舉手)我覺得這兩個“破”字很關鍵,它們同樣表現出“悲涼”的感覺。

師:為什麼?

生:因為“破”就是“破敗”的意思,一幢破敗的屋子與作者憂鬱 的心情、悲涼的感覺一致。

師:很好。下面讓我們帶着這樣的心情和感覺來朗讀這一段。注意,用怎樣的語調?

生:用低沉的語調。

師:好!預備,齊!(學生朗讀這一段)

    【點評:品讀、品讀,就要邊品邊讀。】

師:下面我們學習、品味第二幅圖畫的語言。第二幅叫《街面落蕊》。(放投影片)請一個同學朗讀,其他同學找出關鍵詞語。(一學生朗讀這一段)

師:請哪一個同學説説你找的關鍵詞語。(學生舉手)好,請那位女同學説一説。

生:我覺得“細膩”、“清閒”、“落寞”這幾個詞好。

師:請説説你為什麼找到這幾個詞語。(學生思考。過了一會兒,老師啟發)請讀課文,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這些感覺的?

生:(讀課文)“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作者是看到“掃帚的絲紋”產生這些感覺的。

師:對。這就是前面説的,作者把客觀景物與主觀感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還有同學找到了哪些詞語呢?

生:我認為這個“鋪”字用得好。

師:為什麼?也請説説理由。

生:説明地上的落蕊很多。

師:“很多”為什麼不用“堆”?請再讀一讀原文。【點評:從課文中找答案,在誦讀中受啟發。】

生:(讀課文)“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上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思考)我知道了。用“鋪”字説明落蕊很均勻,厚厚的。

師:對極了!再想一想,我們平常在哪些地方用“鋪”字?

生:(七嘴八舌)鋪地毯。鋪牀。……

師:對。可見“鋪”是一個人工的動作。作者把它用在“落蕊”上,還有一種親切的感覺,是不是?

生:(齊聲)是!

師:現在我請同學們比較這樣兩個句式。課文上是“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我把它改為“腳踏上去,也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行不行?請同學們先反覆朗讀這兩個句式,然後進行比較。

(學生大聲朗讀以上兩句,思考)

生:(舉手)我認為不能改。因為課文中的句子是把“聲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037d2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