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三字經 >

《三字經》讀後感【薦】

《三字經》讀後感【薦】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字經》讀後感【薦】

《三字經》讀後感1

《古人讀書的方法》主要講了只有讀書得法,才能學到知識,有所收益。學習古人先賢的讀書方法,可以使我們有所借鑑。歐陽修善於積少成多,發明了“計字日誦”讀書法。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學到大量的知識。

歐陽修發明的這種方法我也在用,比如:我剛開始背古詩和三字經的時候,覺得很難。現在我能背下來好多呢!一二年級的時候,我能背下來七十五首古詩,三年級上學期能背誦四十多首古詩。練琴也是一樣,積少成多,每天練一段,光陰似箭,幾天以後,我就把一首曲子練下來了。我喜歡這種方法,這種方法真有用。

《三字經》讀後感2

《三字經》是一本極富哲學的書,其中濃縮了天文、地理、人格、宇宙星體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五行相剋,知識量極大。

在閲讀時,我遇到了困難,當然是理解上的問題。其首篇,我認為是講人格的,因為一開始就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一句講的是每個孩子剛生下來,內心都是善良的,習性很像,但因大人,習慣差的很遠。這裏才十二個字,卻藴含了大道理。

在此篇章中,相信“孔融讓梨”這一段在大家心裏印象很深。因為小孔融四歲就懂得謙讓,懂得照顧比自己小的人,把大梨讓給他們,也懂得體諒比自己年長的人,也把大梨讓給他們。而自己卻吃最小的一個梨。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這一小段,説明了最重要的並不是知識,而是孝道,做到孝之後,再增長見識,去認真學習數字、文字。

雖然只有一小段,但富含的這裏卻很多。我以後還要認真品讀《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3

今年暑假,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其中幾句印象特別深。它們是:“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頭懸樑講的是漢代大學者孫敬將頭髮用繩子吊在屋樑上防止讀書打瞌睡;錐刺股講的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蘇秦讀書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提神。他們不需要老師監督也可以自覺地讀書。

讀完後,我感到很慚愧。我雖然讀書很好,但是不能自覺地讀書。我每天心裏只想着玩,非得媽媽大發雷霆才好好做作業。許多事情都要媽媽提醒才去做。雖然我們不提倡“頭懸樑、錐刺股”這種以傷害身體來勤奮讀書的辦法,但我們要讀書孫敬和蘇秦勤奮讀書的精神。

“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我牢記在心,是它打開了我刻苦讀書的大門,它時刻提醒着我好好讀書!

《三字經》讀後感4

在我升入三年級的時候,就已經讀過許多三字經,其中最難忘的是“孟母三遷”的那一段。

內容是這樣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她告訴我們的.是,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孟子能有個好的學習環境。第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來教子。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關於這樣的事情。比如,每天下午爸爸陪我練字,爸爸幫我檢查作業。為了我能有個好的學習氛圍,他們每天都不看電視,陪我學習,也從不像有些父母那樣,不顧影響孩子學習,去嘩啦嘩啦玩麻將……

爸爸説:“我也要學習孟子的母親,好好教你知識。”而我,也要向孟子學習,勤奮努力,不斷進步,長大做一個有用的人才。

《三字經》讀後感5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親子閲讀了《三字經》裏面的內容:“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還一起閲讀了《黃香温席》和《藥聖孫思邈》這兩個故事,《三字經》我很早就會背誦裏面的內容,但並沒有理解裏面的意思,這次閲讀讓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非常重視孝道,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是每個人都應該要做的事情,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還能幹成什麼事情呢?我一定要學習他們,孝敬我的父母,和弟弟友愛相處,我原來有的時候會不聽父母的話,讓他們生氣,還經常和弟弟發生爭執,不懂得讓着他,我覺得這樣很不應該,我要改正過來,做一個尊老愛幼,懂得孝順的好孩子。

《三字經》讀後感6

三字經這本書內容豐富,讓我學到很多的知識,這本書裏有原文欣賞、精彩解説、故事鏈接。我們先解識一下吧,如第一句説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意思就是説:每個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小時候,這種天性人人都相近,差別不多。但是長大後,每個人受環境和教育的不同影響,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之分。於是原來都是善良的本性,因此而相差得越來越遠,形成了有善有惡的分別。就如孟母三遷的道理是一樣的。孟子家第一次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學下葬祭祀人的樣子,孟母看見了就把家搬到了市場旁,可孟子又學小商販的叫賣聲,孟母只好又把家搬到學校旁,孟子這才開始認真學習了。

每一本書都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老師讓我更加聰明起來。

《三字經》讀後感7

媽媽在廬山買了一套書給我。這套書的總稱是《中國古典文庫》,裏面有《三字經》、《增廣賢文》和《百家姓》。其中我最喜歡《三字經》。

《三字經》裏我最喜歡這一句三字經: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必須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年輕人應當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我必須要努力學習。

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杵做什麼呀?”老奶奶説:“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説:“只要我每一天不停地磨,鐵杵必須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後悔自我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之後成為了大詩人。

《三字經》讀後感8

我對《三字經》非常感興趣,看了一遍又一遍。這本書上講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以前,我比較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雖不像前兩句那麼的“出名”,可其中也藴涵着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專心,恆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精闢地用文字總結、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更加透徹地瞭解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真告訴了我不少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9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人人都讀書,如果方法不對,就會讀不懂,越讀越糊塗。要有方式方法的讀書,才能理解快書中的意思,從中有所收穫。歐陽修發明了“計字日誦”讀書法。每天定量計字,積少成多,學到了大量的知識。

在我的學習中,就有一些好的方法,讓我事半功倍。比如呂老師教我們在寫作文之前,先做思維導圖,捋清思路再寫作文就很容易了。首先要確定寫作的主題,之後要圍繞這個主題分成幾個部分,再對這幾個部分詳細的描寫。對一個部分詳細描寫時,還要做幾級細分,用什麼樣的詞語,用什麼樣的修辭方法,更能把這部分寫的生動形象。就這樣,從寫作主題分支到詞語,一級一級,構成了一個框架,注入血液,填上皮膚,一篇生動形象的作文展現在我們眼前。

這種學習方法讓我的思路更加清晰,使我能更快更好的寫出文章,提高了我的習作水平。作者:吳朋霖

《三字經》讀後感10

國學《三字經》中包含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後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適宜什麼是不適宜。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説:孩子小時應異常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經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讀後感11

媽媽給我買了本國學三字經,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後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説: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讀後感12

我在假期裏讀了《三字經》,雖然字數不過上千字,其內容卻博大精深,有些句子我能明白,有些道理我卻一知半解。

其中有兩句“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深深地打動了我。東漢時間的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孝順自己的父親,天冷的時候用身體幫父親暖輩子;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把大的梨給自己的哥哥,而自己挑最小的梨。

這兩個故事教育我們要孝順長輩、要懂得謙讓。想想我以前,都是衣來張口,飯來張口的小王子,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媽媽幫我安排好。我知道了這兩個故事後,覺得非常慚愧,決定要向他們學習,不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並要孝順父母。在和同學們一起時,要懂得禮讓,互相幫助。

《三字經》讀後感13

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沉澱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大學》、《中庸》等。我最喜歡的是《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倶揚。

指人一出生性情是善良的,性情個個都一樣,但是長大了習慣相差遠了,如果不教育,習慣就開始變化了,如果受到一定的教育,好的就會有一定的專長。從前孟母教他學東西,砍斷織機,教育孟子要好好學習,不要像斷織那樣半途而廢。指五代末年的竇禹均,教育子女有個好方法。教到五個兒子都很出名。

我讀了這幾個故事,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特別是孟子學習那段。我讀了這個故事,我的感受是:“以後學習要認真、要好學、遇到困難要開通腦筋,刻苦鑽研,多問同學和老師,努力克服自己最大的缺點。”

《三字經》讀後感14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這兩句話出自於《三字經》,我反覆誦讀着這兩句話。媽媽笑着説:“你明白它的意思嗎?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説,漢代人孔融四歲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讓給兄長。這種尊敬兄長、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聽了媽媽的話,再讀着《三字經》,我感悟越來越深刻,不知不覺書中人的言行舉止已刻在我心中了。

一次,媽媽給我兩個梨,讓我挑一個吃,另一個給奶奶吃。我想都沒想,就把大的那個給奶奶,小的那個留給自己。媽媽笑着撫摸着我的頭説:“我家小雨真懂事兒!”我説:“孔融四歲就能讓梨,我都九歲了,我覺得孔融比我好,我還要向他學習呢!”媽媽聽了,笑得更開心了。

《三字經》讀後感15

通過讀《三字經》這本書,我瞭解到了很多知識,也為以後的生活學習有了打算。

從這本書,我懂得了從小要養成好習慣,做任何事情都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我還懂得了:年少時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就不會有作為。我不僅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學習如何待人的禮儀和做人的原則。看了黃香和孔融的故事,我非常的感動,我要向他們學習孝順長輩敬愛兄長。在這裏我還了解了一些神話故事,比如: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我還了解了一些歷史故事。我以後要向祖逖那樣勤奮學習。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啟示,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標籤: 三字經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sanzijing/xydk9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