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三字經 >

【薦】三字經讀後感

【薦】三字經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薦】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讀後感1

篇幅短小,卻藴含着許多做人的道理,深深地吸引着許多人。今年開學我有幸閲讀到這部曠世奇作,在老師的幫助下對裏面的大概內容有所瞭解。《三字經》列舉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們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白,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這些內容包含了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三字經》中還有激勵人們學習的典故,如頭懸樑、錐刺股,告誡希望我們趁年輕的時候刻苦學習,長大成才,為國效力。

其中給我留下印刻印象的是孟母教子的一些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

孟子正是因為受到了母親的教育,從此以後,專心致志一心向學,後來成為中國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這是父母對我們的良苦用心,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及以後能成為有用的人,父母為我們不辭勞苦地奔波卻沒絲毫怨言,所以懂事後的我們更該為父母着想,孝敬父母,努力學習。《三字經》是古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學瑰寶,直到現在也不失為一本好書。《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國人,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三字經讀後感2

我是一個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山娃子,從小沒有機會接觸到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心中一直充滿了期待和幻想。上學後第一次聽老師讀《三字經》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這本書告訴我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方面的知識。古人常説:“熟讀三字經,便可以知天下事、通聖人禮”,對此我感觸比較深。

《三字經》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它的每一句話都包含着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比如:“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從小要尊重兄長,會謙讓他人。學會謙讓説來容易,要做到卻有些困難。

一件發生在我身上的事讓我對謙讓有了新的認識:我們學校是個缺水比較嚴重的地方,平時喝的水都是我們早上用瓶子從家裏背來的,因此水對每個孩子來説都很珍貴。記得一次上體育課後,同學們口喝了來教室喝水,同桌小科的水被他不小心全灑到地上。他當時急得大哭起來,轉身向旁邊的同學求助,大家雖然都表示同情,卻沒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那天我因為上廁所來晚了,小科看到我像見到救星一樣,用懇求的語氣問我:“能讓我喝點水解解渴嗎?我只喝一點就好!”看着瓶子裏僅有的一點水,心想兩個人喝真的是太少了。我剛想拒絕,看到小科在不停地抿着乾乾的嘴脣,又有點不忍心。正當我猶豫不決時,腦海中聯想到三字經裏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啊!我為什麼不能向孔融一樣把自己需要的東西謙讓給別人?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他人,還可以從中體會到分享的快樂,何樂不為呢。隨後我和小科一起喝光了瓶裏的水,雖意猶未盡但心裏美滋滋的。

《三字經》是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良師益友,它就像一位博學多才的老師時刻指導着我,並將伴隨我快樂成長!

三字經讀後感3

當我讀到《中華少兒愛國三字歌》中的“故土熱,家鄉親,思養育,貫終身”時,便引起我一連串的思索:這句話説得是多麼深刻啊!這告訴我們一個人對於生養他的父母及家鄉的故土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而這句話也無疑批判了當今社會的“出國風”。

如今中國有許多人認為能夠出國是一件時髦的事,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而我國的設備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確是落後了很多,所以,許多“才子”們為了自己的前途,出國去了。國外的五彩繽紛,豐厚的薪水,誘惑了一個個“才子”遠走他鄉,並且一去不復返……

再看看老一輩的科學家們,他們當中又有多少人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幾經周折,在國外學成又歸來了!他們要在自己的故土上散發光和熱!

我們不否認國外的條件好,待遇優厚,不否認中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是個“窮”國。可是,有句話説“子不嫌母醜,狗不謙家貧。”試問那些所謂有才華的哥哥姐姐們,你們學識淵博,又為何不肯為自己的祖國添磚加瓦,把自己的祖國建設得富強起來呢?

愛國並非一句空話,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做才行。是啊,有句古話説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何説“天下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化為“易”事,不做則反之。作為一箇中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才能為我國的將來出一份力量。

同學們,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只有發奮學習,將獻我們的才華無保留地貢獻給我們的祖國,才能夠使我國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發達國家!

同學們,請記住:“振興中華靠我輩!我們不能紙上談兵,而需要我們把愛放在行動中。

三字經讀後感4

最近,媽媽和我一起誦讀了《三字經》,她還給我解釋了其中的含義。《三字經》的每一句話都藴含着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它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禮貌待人。

“人之初,性本善”,讓我知道了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好的,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們在生活中就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以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讓我明白了連動物都知道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換取勞動果實,人如果不學習,還不如動物呢。

“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四歲時,鄰居家送來一筐梨,孔融毫不猶豫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人問他:“為什麼挑小的?”他説:“哥哥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以小居大是不好的行為。”這個經典的故事,讓我知道孔融是個明白事理的好孩子,從小就懂得尊敬和謙讓,我要向他學習,在生活中做到長幼有序,做一個孝順長輩、懂事的好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兒子有一個優越的學習環境,先後搬了三次家,最後把家遷到了學堂邊,使孟子學到了不少禮儀和文化知識,成了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這個故事讓我更加體會到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含義,我的父母為了我的成長和成才,不知操了多少心,可有時候我不理解,還會埋怨他們,現在想想,真是慚愧。從今天起,我要更加體貼和關愛我的父母。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的今天和未來。

我喜歡《三字經》這本經典讀物,因為它通俗易懂,讀起來琅琅上口,更重要的是它向人們傳誦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字經讀後感5

有一本書,它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從一個懵懂的小孩轉變成一名有知識、有思想的小學生。那本書就是——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別看這就短短的幾句話,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的意思是:人剛生下來都很善良,天賦也相近,只是後來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會使習性的差距變大,如果對孩子不嚴加管教,孩子就會不再善良了。母親就曾經給我講過與這個有關的故事。

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個孩子,長得很可愛,母親總喜歡把他抱到鄰居家去玩。有一次,他無意中把鄰居家的一根繡花針帶回了自家。母親知道了後了,説: “孩子,你真聰明,還知道把這個拿回來”孩子聽了,非常高興。於是,他漸漸的就養成了拿別人東西的習慣。長大後他成了一個小偷,一次犯了大案被抓了,將要被處死。在執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見母親一面,母親淚流滿面地跑過來,小偷説要親一下母親,母親同意了。小偷湊了上去,一口把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母親罵她不孝,他説到:“母親,當我第一次拿別人家裏繡花針的時候,你要是能告訴我那樣做是不對的,今天,我就不會走到這個地步。母親,我恨你!”

我們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接受家長和老師好的引導,就有可能走上歪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害的人。這就是三字經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同學們要謹記啊!

三字經讀後感6

過去,我是個學習不太用功的學生,成績一般,興趣平平。後來,在誦讀三字經過程中,我受到了啟迪,逐漸愛上了誦讀,喜歡上了學習。

記得上小學低年級時,我性格很內向,上課不愛發言,經常迷迷糊糊的,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所以,學習成績在班裏處於中下游,加上自己不愛和同學交流,也沒有幾個知心朋友,有什麼事都憋在心裏。漸漸地,我變得越來越沉默,一天到晚打不起精神,總覺得大家都不喜歡我,失去了自信心,也開始厭學了。爸爸媽媽看到我沒精打采的樣子,只是乾着急,也束手無策。

學校開展了誦讀國學經典活動,我們班同學都開始背誦三字經了。

有一天,我放學回家寫完作業,就打開三字經背了起來,當背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一句的時候,看着下面的註釋,我的心突然被觸動了:再好的玉石如果不經過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也不會成為出眾的玉器;天資再聰慧的人不勤奮學習,也不會成為國家棟梁。

是啊,如果我年少時不用功學習,在學習上確立自己的奮鬥目標,並不斷鞭策自己克服困難努力學習,長大以後怎樣面對人生的考驗,拿什麼本領去建設祖國呢?到時只能“老大徒傷悲”了!想到這,我突然發現以往自己的學習態度太不端正了,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好好學習,制定學習計劃,樹立學習目標,努力提高成績,長大考一所好大學。

現在,我已將三字經熟背於心了,其中這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也被我寫在了紙上,端端正正地貼在書桌旁的牆上,我要讓它時刻提醒我:勤奮好學,一定要從現在開始。

三字經讀後感7

老師經常説我們應該多學習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著,於是我讓爸爸帶我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三字經》。雖然當我讀了之後,不是很明白裏面的道理,但是通過爸爸耐心的講解,我有了很大的收穫,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書裏面有好多值得我們學習思考的地方。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從前,孟子的母親為了給他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經搬了三次家。孟子不好好學習,母親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告訴他要好好學習。這個故事使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媽媽,他們也像孟母一樣,為了我的學習花了很多心思。不僅監督我的學習,給我買各種各樣的學習用品,還請了家教給我補課。從前,我不理解爸爸媽媽的苦心,認為他們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爸爸媽媽説我幾句,我還會很不高興。學了《三字經》後,我終於明白父母為什麼這樣,是希望我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兄長,尊敬兄長的道理。而現在很多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他們惟我獨尊,想要什麼就叫父母買,沒買到就不高興。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向孔融學習,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謙讓,我們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太多了!

總之,學了《三字經》後,我的收穫真的很多,也讓我今後長大了能好好做人和做事。

三字經讀後感8

寒假裏,我看了一本國學經典,名字叫巜三字經》

這本書的作者是宋朝的王應麟等寫成的。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文化,其中中國傳統國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其中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釋義是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所處的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壞的差別。

有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兩個兄弟,他們剛出生,一個哭了,另一個也哭了可是,他們辦滿月酒算卦的時候,一個孩子是狀元命,另一個是乞丐命。那個乞丐命的媽媽不信這命,努力教育孩子,最終變成了狀元。而另一個算卦是狀元命的孩子,媽媽忽視教育,結果則成了乞丐。他哥倆相遇的時,哥哥感到很羞愧。

我想根本沒有命中註定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不一樣,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孩子從小都是一樣的,都是善良的好孩子。只可是是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了不一樣的教育,才使他們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釋義是戰國時期,孟子母親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斷織機的布來教子。我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是孟子在治學方面有許多格言。學問之道,最貴用心,用心思索才能有所收穫,不然就不會有所得。

這本書讓我懂了許多道理:比如一個人不能認命,要改變環境,主動找人學習,我以後學習會持之以恆,而不能一步登天。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看,這就是家喻户曉、膾炙人口、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及一些民間傳説,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的《三字經》。

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我自從讀了《三字經》,受益匪淺。我知道了仁、義、禮、信、德、倫理道德觀念與為人處事的道理。《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我讀了它,自身的素質與修養也提高了許多。

從前我總是討厭學習,覺得學習只是給家長和老師學的,總不把學習當一回事。自從讀了《三字經》,它裏面所講述的故事真是太讓我為以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羞愧。我真是太慚愧了!我現在知道學習好了,長大才能為自己找一條出路。今後我一定要發憤讀書,好好學習。

我是一個生性好強的人,做錯了事情也不承認,總是認為自己什麼都是對的,不可能有錯,誰都拿我沒辦法,常暗地裏議論我。自從我讀了《三字經》,看了裏面的民間故事,知道了周處改過自新,做錯了事情主動承認,痛改前非,成為了一個大官。我也要做錯了事情就改,再一、再二、不再三,一定要做一個品德優秀的人。

我以前和同學相處不和睦,不是挑這個的毛病,就是挑那個的缺點,做起事情不團結,哪個同學都不想和我一塊學習玩耍。自從讀了《三字經》,我知道為人處世的道理,懂得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同學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自從讀了《三字經》,我收穫很多,我的人生信條,道德觀念,為人處世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我愛《三字經》,更愛讀《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10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本《三字經》,我可開心了。

書中寫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就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而我理解是,人小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只是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不同,長大了就會有好、有壞。所以,我們平時交朋友,要交善良、愛學習的朋友,不能交行為不好,不愛學習的朋友,否則你學了他會走上歧途的。在我們周圍就有這樣的例子。有一個同學他原本學習很好,品質也不錯。可是他一不小心交了一個愛打遊戲的朋友,結果他每個星期都泡在網吧裏,沒錢用還到家裏偷拿,成績更是一落千丈。真是不要啊!

書中還寫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是: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不通過學習,就無法瞭解為人處世的道理。我的理解是,即使你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但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不經歷磨練,長大了只會一事無成。我曾經讀過《傷仲永》的故事,仲永小時候是那麼聰明,被稱為神童。但後來稍大一點後就不再發奮努力,他的父親只是帶着他四處參加宴會,浪費了時間,荒廢了學業,最後成了一個平平常常的人。真是讓人心痛啊!

雖然,《三字經》到我手上才幾天,雖然,我只讀了其中的一兩句,但我已經喜歡上了這本書,相信它會讓我瞭解許多道理,我一定好好讀完它。

三字經讀後感11

“頭懸樑,錐刺股”“蘇老泉,二十七”樑灝、祖塋、李泌……這些人都是一些努力學習的人,他們面臨着種種困難,但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挺了過去而名揚千古。裏面的每一個典故都讓我感觸很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我從七歲開始學古琴,到現在已經學了三年了。在周圍熟知的同齡兒童內老師認為我的琴藝水平還算不錯,但是我自己知道現在的琴藝卻遲遲不能更上一層樓。學古琴是很辛苦的,那是因為古琴不僅僅是要靠音樂天賦,還要有較強的意境理解能力,和比較深厚的中國文學功底,再加上勤學苦練才能夠學好的。可是我因為年齡畢竟比較小,理解能力相應也差,文學功底也很薄弱,再加上現在我也沒有好好達到勤學苦練的地步,每天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練琴任務,以致於我現在古琴琴藝處於瓶頸狀態,琴藝水平停滯不前。為此我也深深苦惱不已。

自從媽媽要求我讀了以後,尤其是“蔡文姬,能辨琴”的故事給了我深深的啟發,讓我明確了自己的目標。我決定除了完成學校的作業後就開始認真並且保質保量的完成每天一個小時的練琴任務,還請求媽媽讓我參加加強樂理知識的培訓課程,並且一有空就會去看那些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加強我的文學功底和理解能力,提升我的文學修養。

只要我下定決心,克服困難,付諸行動,相信過不了多久,我的琴藝水平就能突破瓶頸,更上一層樓了。

向我的目標發起挑戰!

三字經讀後感12

“幼不學,老何為?”是三字經當中的一句話,告訴我們少年時不努力學習,老了就不會有所作為。我喜歡這句話,因為這句話一直激勵我努力學習,古往今來許多名人也是從小努力學習,才有很大的成就。

楚國的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從小家境貧寒,吃不飽,睡不暖。但是每天清晨,太陽還沒有升起,屈原已經起牀,他坐在窗前,對着江水,高聲誦讀《詩經》、《尚書》等詩文。他的誦讀聲幾乎與公雞的報曉聲同時在朦朧的天空下響起嘹亮的聲音隨風飄得佷遠佷遠,連長江上的船伕都能聽見他那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誦讀。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屈原日復一日地堅持着,終於學有所成。毫無疑問,少時的基本功訓練,為屈原以後的政治生涯和文學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曾國藩是我國清代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有這樣的成就,也是因為從小努力讀書。一次,一個小偷進了曾國藩的書房,不料,剛進書房,曾國藩也進去了,小偷只好跳上房樑,曾國藩一直在背書,小偷聽他背了很久,都背得出了,可曾國藩依然在背,小偷只好又睡了一覺,從深夜到凌晨,曾國藩一直沒停,小偷一覺醒後,天快亮了,曾國藩還沒有停,再不走就會被發現,小偷不耐煩了,跳下來,到曾國藩面前,把書從他手中搶過,一把扔在地上,氣沖沖地説:“背什麼背,你不睡覺,我怎麼偷?”接着小偷一溜煙跑了,曾國藩驚呆了。

“幼不學,老何為?”不正是我們常説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嗎?周恩來總理從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今天,我們就是那湛藍天空下的小燕子,想要飛得更高,就得從現在出發,從我們的幼年開始努力。

三字經讀後感13

你知道《三字經》是怎樣的一本書嗎?它在我們中國可以説是家喻户曉了,古人的第一本書就是《三字經》,這本書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

《三字經》以少兒啟蒙讀物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它的意思就是説: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人,從小就非常孝順。他九歲時,常常在冬天父親還沒上牀睡覺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牀上,把被子温熱了才請父親睡覺。夏天他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請父親歇息。讀到這裏,我慚愧地想:我和黃香相比,真是天地之別呀,生活中的我,放學回到家,就一屁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呀。爸爸媽媽平時既要上班,又要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多麼辛苦呀!記得有一次,媽媽剛下班回來,叫我把碗筷端去客桌,我死活都賴在紅木椅上,大聲喊:“你自己吧,大結局了。”説完,又賴在椅子上看電視。吃飯了,媽媽沒幫我拿碗筷,我也無可無奈,拖拖拉拉去拿。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藴含着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14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來,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全書三字一句,有兩句一韻,共有一千多字。所以,它也是部兒童識字課本,包括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含有豐富的典故,知識性強,全書充滿積極向上的精神,是國學精粹中難得的啟蒙讀本。

《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向近,習相遠。大意是人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之間沒有多大差別。性情也都差不多,只是由於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的不同,習性便有了千差萬別。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這樣的,有些人長大後還象小孩子一樣善良了,有些人卻不是,這跟生活環境很重要,要是愛學習的同學交往,從小培養優秀的品質,改掉不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還有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它的意思是剛採出來的玉石,如果不經過打磨,就成不了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努務,就不能明白事理。不經歷風雨,是見不到彩虹的,玉在沒有打磨之前,也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人也一樣,只有經過磨鍊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還有一句是這樣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五條準則,也是中國古人對人格的要求。這五常,不僅是古人所推崇的,也是現代人所要具備的素質。

《三字經》裏每一句話的含義都非常深刻,是短短六個字的句話,可以讓我們領悟到很多大道理。我們要從此書裏,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三字經讀後感15

我有一本《三字經》,它陪伴了我很久很久,那是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媽媽給我買的,我還記得那時我還不認識字,每天睡覺前總喜歡纏着媽媽給我講裏面的故事,真是百聽不厭,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很喜歡。

我最喜歡的有其中幾段: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一段講的是學生受教於家庭和老師,如果主觀不努力,致使學業無成,這是不應該的,少年時代學習不努力,日日復年年,待白了少年頭就會一事無成。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這一段講的是人首先要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多讀書,以博學問,豐富知識,自然就會少説錯話,少做錯事。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這一段講的是夏朝的開創者禹稱禹王,商朝的開創者湯則稱湯王,加上週朝的文王、武王,史稱“三王”。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這一段講的是狗守夜,雞報曉,禽畜都有可取之處,而人為萬物之靈,豈能碌碌無能。自古聖賢全都學而有成,如果不讀書,那麼最終必然成為庸人,連雞犬都不如,又怎能稱的上“人”呢?

每一次看這本《三字經》,都讓我感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不僅教了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裏面還有很多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以及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每一次讀我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標籤: 三字經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sanzijing/y0842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