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三字經 >

【薦】讀三字經有感

【薦】讀三字經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三字經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薦】讀三字經有感

讀三字經有感1

中華民族曾經是世界上最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成就的民族,這個民族所創造的文化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詩詞歌賦是一顆璀璨的明珠。讀過這本被稱作“千古一奇書”的古代文化經典,感觸很深。

《三字經》這一書藴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説,深得世人所珍愛,其中我也是它的忠實支持者。

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朽。”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等,使我明白了為人父母和嚴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我明白了爸爸媽媽的用心良苦,也明白了爸爸那次對我不好的原因:

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爸爸早已坐在那兒,黑着臉。我便已知大難臨頭,準備想溜走。爸爸叫住了我,問:“怎麼,心虛了嗎?“我的臉刷地一下紅了:“什。。。。。。什麼?”“老師向我反映了情況,她説你考得不好,還冒充簽名,是不是有這一回事?”我結結巴巴地回答:“誰。。。。。。誰叫。。。。。。你整天黑着臉,弄得。。。。。我不敢向你説簽名的事。”那晚,我被狠狠地批了一頓,我很恨我的爸爸。

但現在我總算明白爸爸的苦心了,心中後悔萬分。

因此,我們在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一定要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瞭解自己國家的歷史,瞭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從小紮下中華文化的根。同學們,讓我們誦讀經典詩文,做個文雅的東華人!

讀三字經有感2

隨着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解《三字經》,學習國學的熱潮也悄悄興起。於是,我對照講解,開始認真閲讀起《三字經》這本古老卻經典的著作。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僅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今日學習《三字經》對於我們來説同樣有着重要的意義,即學知識之前必先學道理。反映在今日的學習中,成績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經》採用敍事和論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很多的歷史典故,藴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資料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説,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也啟發了我們,當今家庭都僅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説明了為人父母為人師的職責和嚴格要求學生的重要性。另外,此刻的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説“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此刻好多家長只看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教導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們能從小好好學習《三字經》,那麼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能夠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十分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

讀三字經有感3

《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距今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大都採用韻文的方式,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像唱兒歌。別看它篇幅短小,卻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藴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大人孩子讀來都受益匪淺。

《三字經》列舉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們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白;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這些內容包含了我們生活的諸多方面。

“頭懸樑,錐刺骨。”這是《三字經》中激勵人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的典故。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

“ 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我們現在的許多孩子家境優越,整天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卻不知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有的還對父母大吵大鬧,整天這個不滿意,那個不順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學習,而是好逸惡勞,學習不努力,喜歡趕時髦,比吃穿。可以説,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能愛他人,愛集體,將來長大才會愛社會,愛祖國。

列寧説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字經中的榜樣比比皆是,只要向他們學習,相信我們的孩子都會有所作為!女兒學校給俺佈置的作業。胡亂湊得。

讀三字經有感4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户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所以説熟讀《三字經》,可知天下事。這次,我終於誦讀了三字經,它可以算得上“經典誦讀”了。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它的意思是: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以及認識文字,閲讀文學。我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既然把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排在第一,那就説明它是最重要的。因為是父母把我們養大的,而兄弟姐妹是我們的同胞兄弟。然後就是要學會語文和數學,可見學習的重要。後面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使我們明白了:凡是什麼東西,剛開始都是很弱小的。只有不斷地努力才能變得更強大。

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曆史,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户曉,膾炙人口。讓我們熟讀《三字經》吧!

讀三字經有感5

爺爺告訴我《三字經》是古人的啟蒙讀物,裏面講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令人折服的道理。它讀起來琅琅上口,就像一首動聽的歌。於是我就捧着《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認真地讀了起來。

《三字經》的每一句話都在講述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故事的精華都包含在這幾個小小的字裏。像“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講的是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沒有老師在一邊監督,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為點不起燈停下學習。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三字經》裏的每一句我現在雖然還不大懂,但爺爺給我講的故事我卻明白了。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好的條件,能坐在明亮的教室,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教導着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樣好的學習條件,是古時的小朋友們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好的條件下,我們卻沒有刻苦、努力地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

讀三字經有感6

上課了,老師開心地問:“誰會背《三字經》?”教室裏鴉雀無聲,只有王秋辰一個人舉手,老師請了他,他胸有成竹地背起來,背得十分流利,老師表揚了他,給他兩分積分幣,我好羨慕他呀!

汪老師説:“今天我們學習一則《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這個三字經裏還有個故事呢!有一次,孔融家裏來了客人,大多數都是孔融的長輩,他把大梨全部給長輩,而他自己卻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問:“你不喜歡吃梨嗎?”孔融説:“大的讓給長輩。”他又把大梨讓給弟弟,爸爸又問:“你為什麼把大梨讓給弟弟呢?”孔融説:“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要把大梨讓給弟弟。”爸爸説:“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讀了《三字經》中的這個故事,我覺得孔融是尊敬長輩,愛護幼小的好孩子,我很喜歡他,我也想成為他這樣的人。

讀三字經有感7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户曉的啟蒙讀物,他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我專心的讀了一本書。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三遷”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孟軻,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裏十分貧窮,但他的母親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他的教育。他們最初住在墳地旁邊,見多了出殯的,孟軻就模仿着做喪事,孟母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孟軻的學習,就搬到集市上,於一家屠夫為鄰,可孟軻又模仿起殺牛宰羊來。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從此,孟軻就跟着私塾中的先生學習禮儀,學業不斷長進。孟母認為這裏的環境對兒子的成長有利,便長期定居下來。這説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這些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們應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是讓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懂得了許多知識。你如果還沒有讀過這本三字經,我建議你去讀一讀,它一定會給你帶來無窮的收穫。

讀三字經有感8

“人之初,性本善”這個耳熟能詳的三字經,是中國人幾千年的中慵之道對美德的概訴。人,生下來本是善良的,只是因為社會這個大染缸對人的洗理,才會對每個人賦予不同的色彩。 看完幾遍事蹟後,感慨時世弄人,有的孩子很小就要扛起家庭的重擔,有的是見義勇為,有的是和奶奶相依為命還堅持上學。 孩子問我“什麼是美德?”我説:“美德是一種品質。誠信、善良、責任、勤奮、勇氣、堅毅、友誼、孝順、自律和智慧都是美德的表現形式。就像你説話誠實也是一種美德啊!”事蹟裏的這些美德都是必要的,也是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人有所欠缺的,如誠信,如果大家都沒有誠信,是不是所有人都活在謊言中,那將很可怕,就同商家做生意,如果沒有信譽,還能在商場立足嗎?

文章中的一些事蹟能讓我們清楚的知道什麼是誠信,什麼是責任……最美司機吳斌,就是對責任的最好訴説,還有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抗癌女孩魯若晴,最美媽媽,最美…… 這麼多的最美,構成了我們現今的社會。社會是有陰暗的一面,但天上的烏雲總也遮不住太陽的光芒,這種光,給人們希望,給人們方向,領着人們朝着夢想的方向飛行,讓美德衝破蒼穹,撥雲見日。一次我帶趙欣雨去缽池山公園玩,公園裏鳥鳴不斷,這時有兩隻鳥落在草坪上,我和趙欣雨説:“我們去抓鳥。”她説:“不好,小鳥是益蟲,不能捉。”這短短的一句話,讓我從心底感覺到孩子真,善,美的一面,她們也是有自己的思想,她們想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其實每個人在心底都有最柔軟的一面,如果能把這一面再放大一點點,社會的陽光會更燦爛。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善良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是最容易受到欺騙的,但俗話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你付出愛的同時,心靈也能夠得到一種浸潤,那種“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感受是何等的美妙!

讀三字經有感9

我這幾天正在背《三字經》,為了方便我背誦,媽媽每一段都給我講解意思,讓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背誦,果然快許多。我不但背了《三字經》,還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字經》一開始寫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段話告訴我們:每個人出生之初,天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來因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習慣不同,才使人們的性格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如果從小不進行教育,其天生的善性就會因外界的不良影響而改變。《三字經》每一句裏短短的三個字卻藴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感觸最深的是這一句: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一段話告訴我們,要珍惜年少的黃金時期好好學習。讀到這,我很慚愧,因為有時候我沒有好好寫作業,經常邊寫邊玩,還容易被別人的一舉一動給吸引去,這些毛病讓作業的正確率很低,浪費了很多時間。讀了《三字經》,我明白了:如果不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將來就會碌碌無為。

《三字經》不僅講了做人的道理,還講了許多歷史故事,值得我們好好去品味。

讀三字經有感10

我告訴他們我已經二十五歲了,不小了。但他一直活得堅硬,兒子的鬧劇只是更加堅定了兒女也不可靠的想法而已。當我進入初三年級的時候,遇到了我的恩師——秦連發老師,他讓我學到了很多的道理,我的寫作愛好也是受他啟發的,冥冥中感到一絲悲傷。這時的男人很認真,而且有種片刻的孩子氣,這很會激發温存慾望;

記得上一年級時,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剛開始我很不喜歡看這本書,因為我覺得它不像《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等書那麼吸引人,而且還看不懂。媽媽就把《三字經》逐字逐句的解釋給我聽,媽媽的講解使我明白《三字經》裏的`故事雖然沒有《格林童話》裏的故事好聽,但是它的故事很耐人尋味。

漸漸地我愛上了《三字經》

書中的“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讓我知道小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融四歲,能讓梨”講得就是:孔融四歲的時候,鄰居家送來一筐梨,他走過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人問他:“你為什麼挑小的呢?”他回答説:“哥哥們年紀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我覺得孔融是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從小就懂得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我也要向孔融學習謙讓之禮。

有一次我和媽媽坐公交車的時候,我看見一位老奶奶在我身旁站着,搖搖晃晃的,我馬上站起來扶着她,讓她坐在我的位子上,老奶奶笑着問:“你為什麼要讓我坐”,我對奶奶説:“我學習的《三字經》裏講‘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所以我讓您坐”。奶奶説:“你真是一個懂事、懂禮貌又孝順的好孩子”。我聽完奶奶的誇獎心裏美滋滋的,這都是《三字經》的功勞。

通過對《三字經》的學習,讓我體會到我們中國的古代文化知識流傳到現代不變是有它的道理的,如尊老愛幼、尊敬師長、互相幫助、孝敬長輩、愛護公物等等,這些都是從中國古代就流傳到現在的,我們應該把這些優良傳統一代代的相傳下去,把我們的國家發展得更加美麗富強。

讓我們多讀一些經典作品吧!書是你最好的老師,是你最好的朋友,它會讓你收穫很多知識,讓你明白許多道理。

讀三字經有感11

這個暑假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書中一共有六個篇章,分別是:教育篇、行孝篇、常識篇、典籍篇、歷史篇、和聖賢篇。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

行孝篇中的黃香九歲就知道給父親暖和被窩。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要向黃香學習,多孝敬爸爸媽媽,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聖賢篇裏印象最深刻的是講的古代的孩子捉螢火蟲照明讀書、藉着雪反射的光讀書、讀書防止打瞌睡把頭髮吊在樑上、用錐子扎大腿……等等一些讓我感動的故事。

《三字經》裏還有許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好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的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我要跟更多的好朋友分享這本書。

讀三字經有感12

今天中午,老師特地從網上把百家講壇《三字經》下載給我們全班同學看,雖然在一年級時我就熟知了《三字經》的內容,但是觀看了此片後,我還是受益匪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三字經》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曉的一本經書。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給我的啟示比較深刻,它告訴我,人都是一樣的,但如果從小就沒有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還是會變壞的。因此,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美醜,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此外,還有“融四歲能讓梨”。這雖然僅僅只有六個字,但是卻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説實在的,看到這六個字時,我感到慚愧。當時孔融只有四歲,就知道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自己吃最小的。而我卻相反,買什麼東西,我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挑最好的。比如,有一次,爸爸拿了幾個蘋果,我見了就特別高興,飛奔過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挑了最好最大的拿走了,大人們也沒説什麼,而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因此,我以後一定要向孔融學習,要學會尊老愛幼。

《三字經》還有許多故事呢!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段話講的是:古代,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成長,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努力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以此教誡孟子只有日積月累的學習,方才有益。

《三字經》裏的這些故事都是那麼有趣啊!故事雖然只有幾個字,但是這幾個字,卻藴含着一個個深刻的道理,它可真稱得上是一本“萬卷書”啊!

讀三字經有感13

《三字經》中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個故事講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大泉,小時候不想讀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

我讀了後,從心裏佩服這個有耐性有決心的蘇洵,從而想到我自己,像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現在年紀輕輕,更應把握大好時光,發憤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並學習蘇洵的耐性和決心,對我將有很大幫助。

讀三字經有感14

我校將“六一”進行開展美文誦讀比賽活動,藉此機會靜心學習我國流傳千年之久古代蒙學著作《三字經》。它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其在內容、形式、結構等方面有諸多優點,讀後讓人收益非淺。

《三字經》中列舉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們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等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的;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的,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這本書包含了歷史、天文、地理、科學、生活等多方面的內容。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雖然,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文章,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這篇文章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年的好兒童,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我們現代許多學生家境優越,整天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卻不懂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有的還對父母大吵大鬧,整天這不滿意,那不順心,不把心思用在學習,而是好逸惡勞,學習不努力,喜歡趕時髦,比吃穿。可以説,父母為養育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受。反過來只要愛自已的父母才能愛他人,愛集體,將來長大才會愛社會,愛祖國。《三字經》就是教我們在現代生活中怎樣對待人與人、人與事,如何找到人生的座標,如何培養道德情操的。

“頭懸樑,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三字經》中兩則多麼激勵人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的典故呀。當我讀到這兩句時不禁感慨萬千,在現在的社會,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家庭條件優越,不愁吃穿,整天就沉迷網絡遊戲、電視,很多的孩子都成了熒屏兒童。有的小孩因為網絡遊戲逃學、厭學,荒廢學業。更有的孩子走火入魔,因為網絡遊戲而跳樓自殺。現在的孩子很難理解典故中古人那奮發學習的決心。當今中國父母應讓子女多讀中國傳統書籍,用傳統蒙學著作引導、教育、培養孩子,充分利用經典詩文中的故事來教育孩子,還應該在經典詩文典故的基礎上予以拓展,結合孩子的實際,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際,去教育孩子,去塑造他們的靈魂,為孩子的終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礎。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家長,我們要積極為該子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自主運用生活經驗,解決學習中的困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同時也應培養孩子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儘早地成材,不停的轉學,直到找到一所他認為好的學校為止。這不跟“昔孟母,擇鄰處。”一樣嗎?

列寧説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字經》中的榜樣比比皆是,從“黃香温席”到“孔融讓梨”,從“八旬樑灝大廷奪魁”到“天才少年祖瑩、李泌”,這些榜樣十分清楚的告訴我們:向榜樣學習,就會有所作為。我們要領悟、吃透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精髓,並加以發揚光大,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任重而道遠。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經典詩文中的故事來教育學生,還應該在經典詩文典故的基礎上予以拓展,結合學生的實際,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際,去教育學生,去塑造他們的靈魂,為孩子的終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礎。

讀三字經有感15

我認真學習了《三字經》,感到受益匪淺,它讓我學到了許多人生道理。

《三字經》中有句話説到: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不學習還不如小動物。做為小學生應該好好學習,古代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我們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的重要性,我們要加倍努力學習!

標籤: 三字經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sanzijing/e93ed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