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金剛經 >

金剛經知多少

金剛經知多少

《金剛經》是譯介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經典之一。以下是金剛經知多少,隨小編來看看吧。

手捧金剛經,能斷一切苦。索達吉堪布如是説!

要知道,我們痛苦的根源,唯一就是執著。哪怕它只有針尖那麼小,也會引來綿綿不斷的苦楚。每個人對於執著的東西,得到了,會患得患失;失去了,就傷心欲絕。假如沒有執著,任何痛苦皆與你無緣。

現在有些人不管信不信佛,口頭上都會説不要執著,認為“一切皆空,不執著惡,也不執著善”,進而不辨取捨,做很多事情肆無忌憚。但實際上,他們津津樂道的“不執著”,也是一種極大的執著,而且是更為可怕的空執。佛陀曾諄諄告誡:寧可執著“有”如須彌山那麼大,也不能執著“無”如芥子那麼小。

那麼,應當如何正確地斷除執著,才不至於誤入歧途呢?《金剛經》中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答案。

讀金剛經,明心見性,消災免難

《金剛經》,又名《般若三百頌》,此經在漢地影響極廣,自大譯師鳩摩羅什翻譯出來後,修行人依靠它明心見性的公案不勝枚舉,普通人依靠它消災免難的感應也比比皆是。

很多地方有這樣一種傳統:人死之後,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內,為亡人念滿100遍《金剛經》和1000遍《解脱經》,此人便可得到解脱。而且,在一些長壽祈福的儀式上,人們也經常唸誦此經。

有關此經的繕寫,拉薩大昭寺及內蒙古的古代文庫中,收藏了大量用黃金、白銀抄寫的版本。

金剛經説什麼

《金剛經》主要宣説了如何斷除執著,獲得調伏自心的境界。整部經的內容,按印度大德蓮花戒論師的觀點,可以歸納在三個問題中:

最初如何發菩提心?

中間如何修持六波羅蜜多(又名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六種可度脱生死、獲得涅槃的大乘法門)?

最後如何調伏自心,獲得色身、法身無別的果位?

為什麼唸誦《金剛經》的人同佛塔寺廟一樣值得恭敬

一、《金剛經》詮釋的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出生處。

二、釋迦牟尼佛在《耳飾經》中説:“末法五百世,我現文字相,觀想彼為吾,爾時當恭敬。”末法時代,佛陀以文字的形象應世,既然如此,《金剛經》肯定是釋迦牟尼佛,如果對其恭敬,必定會獲得加持。

三、持誦《金剛經》的人,與佛身無別。

四、持誦般若經的人,是佛所派來的使者,在做如來的事業。

因此,噶當派的一位尊者説:“一個人的家裏若有般若經、佛塔、佛像,這就成了真正的佛堂。”

有《金剛經》之處,諸天護法也會竭力護持。唐朝末年有個人,見一處非常廣闊清淨,遂以歡喜心在地上抄寫《金剛經》。年深日久,字跡已消失不現,但天人日夜守護該地,每當下雨雪冰雹,其他地方皆被淋濕,唯有此地是乾乾的一片,鄉民經常到這裏避雨。

後來,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觀察,得知曾有人在此寫過《金剛經》,故有天人保護不為雨淋,若無知踐踏經文有極大過失,於是勸鄉民不可到此躲雨。

當然,這些功德光是口頭上講,有些人不一定相信,只有通過各種教證來説明,才會知道《金剛經》跟佛陀沒有任何差別。

《金剛經》裏處處是寶,可隨意取。

拓展閲讀:《金剛經》的精髓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金剛經》的精髓這一觀念,在我心中已定論了很長一段時間了。自從有了這一認知以後,一想起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想起《金剛經》,反之也同樣。很長一段時間來,一上座心底就起“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話頭,就連有時上街,心中也不時要生起“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念頭,久久不放。為什麼我對《金剛經》有如此提要,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視為其精髓? 我是這樣體會的。

從經的形式上看,《金剛經》全長不達萬字,然佛在經中直接説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地方不下20處。如此並不顯長的一篇經文,佛為什麼屢屢説及這些言語呢?是隨意的重複嗎?顯然不是,必定有其深刻的含義。這使得我不得不着重這幾句經文,並着力去思索。

從經的內容上看,細讀《金剛經》,面對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佛反覆強調我相,人生,眾生相,壽者相,再細晶經文,全經的理論基本都是在闡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教理。譬如:“不住於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來不應此具足諸相見”,“不生法相”等等。儘管種種表述不盡相同,但其實質都是在教誨弟子不要住相。而一切相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根本相。

從經的立意上看。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在經中鮮明地指出,這部經是“如來為發大乘者説,為發最上乘者説”,佛告訴須菩提,“當知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禪宗六祖也曾説過,《金剛經》“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説。為上根人説。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佛在經中以最簡明最直接的方式告訴弟子,佛與一切眾生的差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是否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真乃一語道破天機。只可憐眾生迷妄於相,難以置信。

從學佛的根本目的看。學佛人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佛理的掌握,正確認識世界,正確認識生命,從而創造一個完全自由覺悟的新人。佛在悟道之際就有“原來眾生實平等無異,皆有佛性,能人佛不可思議解脱之境。如今卻被愚痴妄想所蓋,不見自性真心。”用佛悟道時的感歎來對照讀《金剛經》,不難發現佛所指的“眾生愚痴妄想”,實質上就是一個“相”字。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住一切諸相,即名眾生。佛與眾生僅一“相”之隔。推倒這堵“相”牆,化掉這堵“相”障,佛與眾生一體相通。如何做得到這一點?從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處着力。這是一切學佛人的根本着力點。

其實,我們久讀《金剛經》,心中就有這樣一個感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恰如一條束縛眾生的鎖鏈。正因為有這條無形鎖鏈的'牽制,使得眾生只得在六道中遷流不止,運轉不息。要解脱六道的桎梏,唯一的出路也就是根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想,無論學佛人讀的什麼經,修的什麼法門,行的什麼方便,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必須的。在諸相之中,我相為首,為根。我相一除,其餘諸相全無。我相一生,諸相自然應緣而起。故此,佛在《金剛經》中花大氣力專講我相之弊。如,“發願度眾生人無餘涅槃,不能有我相。佈施不能有我相等等。為什麼有的人讀誦《金剛經》,一念能生淨信,何以故?也是無我相。即便已經修得佛果者,也不能有我相,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不可有我相。除此之外,佛還以自身為教,説自己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時,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時如何無我相,正因為如來無我相,燃燈佛才予以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還教授道,但凡有我,如“我當滅度無量眾生”,“我當莊嚴佛土”,“我有所説法”等等,都“是不名菩薩”。為什麼呢?如來一語道破:“如來説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這就是凡夫的迷障,被一個虛幻的“我”所迷、所困、所牽。於此,眾生就只好在六道圈中打轉,這正是一切眾生的可悲可憫之處。

認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金剛經》的精髓,我以為對一個學佛人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對居家學佛者,益處更為明顯,她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有利於深解《金剛經》。《金剛經》的基本句式結構是,説是A,即非A,故名是A。如:“如來説三千大幹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凡夫者,如來説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等。這種句式最為準確地表述了宇宙世界本體與本體之諸現象之間的關係。但世人讀懂這句式的並不多,就連當代偉人毛澤東也曾問過趙樸初這個問題,原因在哪裏呢?我以為關鍵在要知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旦放下我相,再去讀經,那必定有新的體悟,對經義才可能深解。一個未學佛的人,必然見A是A,一個學佛人,知道一些佛理,得知見A非A,只有放下我相,體悟佛法的實相者,才透悟見A非A,故名是A。

二是有利於修行。學佛的目的在於瞭解宇宙世界包括生命現象的真相,由此做一個明明白白的覺者。學佛是需要修行的,修行是需要花時間的。但居家學佛入學習、工作、生活的負擔較重,特別是處在當前市場經濟初步興起時期,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都十分緊張,要擠出一些專門時間來修行,必然有一定困難。但我以為只要時時處處牢記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可以處在一個大的修行之中,就可以無論處在什麼環境之中,都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時代,從而隨緣生活,正確處理自身所處的一切際遇,就能行往坐卧皆在學佛修行之中,別有一番天地。

標籤: 金剛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jingangjing/zexjw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