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蒹葭》

《蒹葭》

《蒹葭》1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衝擊;讀者可以從這裏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裏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徵,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着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藴。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蒹葭》2

師:老師喜歡詩,喜歡讀詩,昨天晚上讀到了這樣一首: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郞,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知道這是誰的詩嗎?

生:是孟郊的《古別離》。

師:厲害,你能用一下成語説出這首詩所表達的情韻嗎?

生1:(語塞)

生2:可望而不可即。

師:生活中渴望而不可即的事是常有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種困惑呢?希望同學們能從本節的學習中有所悟,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詩經》中的另一首詩蒹葭(板題)。

師:《蒹葭》屬於秦風,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想讀嗎?

生:想。

師:想讀就讀吧。

(生自由讀文,邊讀邊圏畫生詞。)

師:板書,蒹葭、溯洄、未唏、湄、躋、坻、俟、址、後、正音釋義。

師:誰來範讀這首詩,請大家認真聽,然後就他的朗讀做一下點評。

生:範讀。

師:請大家評述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

生1:我認為楊洋同學的語音、語速、節奏都比較好,但感情不到位。

生2:楊洋同學把這首詩讀的比較流暢,雖説不上如盤上滾珠,行雲流水但也能達到文從字。

順這一點是值得讚賞的。但我認為讀詩應該講究朝起朝落,有抑揚有頓挫、有得意、有詩意,不應像一灘死水,撥瀾不驚,因此她應在感情處理上多下功夫。

師:你能給點撥一下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呢?

生:這首詩讀的感情基調應是纏綿悱惻中略帶惆悵。

師:請你給同學們示範讀一下可以嗎?

生:感情朗讀。

師:詩寫的美,你讀的更美,現在請同學互讀、注意要讀出感情。

生:同桌互讀。

師:老師認真聽了,大家讀的都很投入,不過這次我想給大家增加點難度,口譯朗讀。

生:面露難色。

師:有困難,這樣你們先來疏通詩意,這個任務同學們組內合作完成可以嗎?本詩共三節,請你們任選一節組內合作學習。

生:小組合作。

師:請同學們彙報交流。

第一組:

生1:我們組選的是第一節詩,我先來朗讀。

生2:我組圈畫出了以下幾個詞:蒹葭、蒼蒼、伊人、溯洄、從阻、溯游、宛。

生3:經過合作我組對以上幾個詞的理解是,蒹葭、蘆葦;蒼蒼、茂盛的樣子;伊人,那人、指所愛的人;從,跟隨素洄,逆流而上;阻,艱險;溯游,順流而下;宛,彷彿、好像。

生4:我將第一節詩做口譯朗讀,蘆葦茂盛、清早露水變成霜,我心上的人啊,就在水的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艱險又漫長,順流而下去追尋她,好像就站在水中沙洲上。(其它三組均以上述方法彙報出詩的二三節)。

師:同學們合作的很好,對詩意的理解也很透徹,現在誰來口譯讀文,注意其它同學認真思考,詩中出現了那些意象?

生:口譯朗讀。

師:請回答詩中所出現的意象。

生:蒹葭、白露、伊人、道。

師:(隨生答板書)那麼這些意象象徵什麼?它包含着作者的什麼情感呢?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研讀。通過反覆湧讀不難發現,這首詩文字很簡單,簡單到前後三章,只更換了個別的字,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找出這些字。

生1:蒹葭:蒼蒼、萋萋、采采。

生2:白露:為霜、未唏、未已。

生3:伊人:水一方、水之湄、水之俟、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

生4:道:阻長、阻躋、阻右。

師:(隨生板書)同學們看這就是作品重章反覆中所更換的文字,區區幾十個字,但簡單的文字之中卻包含着豐富的美感,下面我們就走進文本,賞析詩中所藴含的豐富的美。

生(xxx):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籠罩在晨霧中的是一望無際的沾帶着露珠的蘆葦。一條河流,蜿蜒而去,詩人佇立在河岸邊,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敢問詩人為何如此?噢!原來是對面水中的沙洲上站着一位嬌巧玲瓏笑饜如花,婀娜多姿的少女,詩人大概就是為此而煩亂的吧!詩人的心中想着:窈窕淑女,乃君子好逑也!如此嬌美的佳人怎能忘懷呢?於是伊人時隱時現,恍惚迷離。若是近在咫尺,若是可望不可及。

生2(xxx):

《蒹葭》賞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這句話開頭就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 這句話不僅有這些作用,當我讀到第一句話,眼前展現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思,給全文籠罩了一層悽情落寞的情調,借情表明離別緒。

我彷彿進入了這樣的一幅畫面:晨輕輕柔柔的將黑夜的簾子掀起,託拽着太陽紡織的萬丈長裙,悄悄的敲開了黎明的大門。讓晨霧籠罩着萬物。霧不愧是晨的孿生妹妹,她扭動着嫵媚的身姿,飄蕩在河上宛如一個穿着潔白婚紗的新娘,婀娜多姿的她將頭上的一粒粒珍珠撒落在了蘆葦上,英俊的風將這個美麗的新娘接走了,他送蘆葦一層晶瑩潔白的霜花。

學生3(xxx):

當我讀到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時。

彷彿看到了這樣一幅美麗的畫面:在大地演奏的葦蕩交響曲中,夢幻的帷幕被緩緩拉開,皎潔的月光和閃着明眸的星星點亮了水中沙洲上的舞台,柔軟如紗般的薄霧中一少女正翩翩起舞,瑟瑟的秋風輕輕的撩動着她的秀髮,吹拂着她的紗衣,她有如山間的野菊花淡雅而嫵媚。她輕盈空靈的舞步,婀娜優雅的身姿在沙洲之上搖曳生姿。

生4(xxx):

我對《蒹葭》一文中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這一句詩做了以下拓展:

那個讓我為伊消得人憔悴,魂牽夢繞,剪不斷,揮不走,拉不開的心上人啊!婷婷地玉立在那岸,那婀娜,嫵媚的倩影,緩緩撥弄着我的情思,我欲乘風破浪,至彼岸,訴真情。可又恐欲渡無舟輯,且浩浩情河冰塞川。嗨!此時此刻,渡河,尋夢,相交,嬋娟,難難,難於上青天,但我深信有情人終成眷屬,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乎朝朝暮暮。

生5(xxx):

我賞析的句子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交代了節氣,時間展現了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悽清落寞的情調,晚秋的清晨火紅的太陽還在山後打着哈欠,幽暗的蘆葦叢也仍睡意朦朧,空氣的淚珠卻在蘆葦的葉子上打轉,似乎留戀這柔美的牀,但寒流的巨手無情將它變成了霜。風婆婆凍地直哆嗦,打了個長長的噴嚏,那片片蘆葦便也湧動起青蒼的浪潮,一位消瘦的男子孤身一人站在蘆葦叢中向河的對岸張望,張望他魂牽夢繞的心上人,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靜謐的景物太容易使人產生幻覺,他彷彿看到自己的戀人正在河的對岸向他招手。只是可望不可及,這寬寬的河阻隔了二人的腳步,可謂秋風惡,蘆葦薄,幾年離索,錯,錯,錯!葦花落,閒池隔,山盟雖在,相聚難多,莫,莫,莫,怎一個愁字了得。

生6(xxx):

天蒼蒼,夜未央,蘆葦蕩中霧茫茫,蜿蜒小河東流去,相思之人心悲涼,彼岸伊人可知否,片片落紅皆感傷,傷心欲斷腸。在這片朦朧的大地上流淌着一條傷心的河,這一岸,是他相思的身影,那一岸,是伊人美麗的面龐,這一岸,他追求着,等待着,因為,他心中有一份對愛的執着,這份執着將是他永恆的力量,彼岸,依舊是戀人美麗的面龐,這邊,相思人用淚水抒寫着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正向同學們所賞析的那樣,這首詩用蘆葦白露起興,茂盛的蘆葦,未乾的晨露,烘托出一種淒涼,蕭颯的氛圍,而秋天早晨悽迷的景色與詩人尋訪未果,失望憂愁的心情又是那麼的吻合,創造了深婉優美的意境,這就是本詩的意境美。(板書 意境美)

而詩中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了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空間,我們從追求者路途的險阻及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上感受到了他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的情致,全詩雖無一字言詩人的相思之情,追求之切,但卻讓人從中感到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含蓄之美,這是本詩的含蓄美。(板書 含蓄美)

另外,詩人用道創造了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蒹葭》全詩寫得撲塑迷離尤其是伊人的飄渺不定,若即若離,更給人以霧裏看花的朦朧之美,這是本詩的朦朧美(板書 朦朧美)

總之,這首詩就好似一杯清茶一般,細品之下方覺脣齒留香。

師:同學們能談談詩裏三個部分的重複詩句有什麼作用嗎?

生:《詩經》中不少的詩歌都採用了重章疊句,反覆詠歎的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不僅充實了詩歌的內容,開拓了詩歌的意境,突出了主題,而且加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感染力。

師:你真是作者的知音啊。現在請同學們探討一下詩的主題吧。

生1:我認為詩表達了主人公對戀人的強烈愛悦之情及對愛的執着。

生2:老師伊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生3:老師我認為伊人是女子。

生4:我覺得伊人是男是女很難判斷。

生5:我覺得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作者的知己,或是所敬仰熱愛的人。

師:是的,這首懷人之作,歷來解説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説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説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我們細味詩意,其實詩中作者是以形象的手法寫生活中常見的伊人宛在,覓之無蹤這樣一種心態,表達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人生有許多東西是可望不可即的,愛情領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動中更經常遇到。那麼面對這些困惑時,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生:向詩中的作者一樣執着追求。

生:要百折不撓,持之以恆,相信最終總會將可望變成可即。

師:對,心中有夢就去追,努力會讓你夢想成真的,請同學們看板書,能結合板書提示,背誦這首詩嗎?

生:熟練背誦。

師:結束全課。

《蒹葭》3

初陽的微微蒸煮,昨日的露珠早已化作白霧,鶴翔鸞舞於蒼蒼的青蘆。寒意早已掛滿了白蘆,輕輕地沾濕了她的衣袖,拂起陣陣秋風吹開一片青蘆,似一羣白鷺舒開了羽翼翔舞於她的身間,晶瑩的露珠緩緩滑落,倒映着她的身影,撥弄着荇菜,也撥動着詩人的心絃。

思念如風常伴左右,望穿秋水,似與其曾相識於夢中,所謂的伊人,脈脈不語,但一直在盈盈的水間,縱使隔着長長的清波,綠水偷偷的盪漾,詩人迫切地追尋,幻想將其收盡眼底,充滿信心地四處張望,可惜天公不作美,襲人的涼意推開了波浪,迴旋起清波,她的身影散了,詩人渴望一睹,頂着險阻的河水逆流而上,穿過一片又一片的蘆葦。不過,似乎早已踏着清波走向遠方,不復回。茫茫的秋水難以行走,河水割絕,相見不易,傷心困苦,詩人只好順流而下,想着念着她的身影,彷彿清舞於綠水中央,趕去和她相會。

化作泡影,沉沒於水中,長長短短的荇菜遮去了她的身影,只見素素的玉手不停地採摘,痴情的露珠流在詩人的面上,妄想踏着閃閃的波光,牽起素手,奏起琴瑟“與你緩緩相愛至白頭”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恍惚迷離的詩人呆滯與岸邊,急切,迫切地尋找采采蘆葦後的身影,遙望不想見,如痴如醉在岸邊終是詩人一人歸……

悠悠飄蕩的荇菜,漂浮着那個她,暗送着秋風,在心裏無數次掙扎與無數次,悠悠的蘆葦依舊在岸邊,詩人來過,詩人看過,那裏一直有一個人,在那水的一方,在那蒹葭的背後,隱隱笙歌。只是不知你的身影是否還在水中央,詩人想摘下一根沾滿朝露的蒹葭,悄悄流向你的身邊。只是不知何日再來,只是不知何處再尋,踏過着長長的綠水,如詩人思念般憂愁的綠水,詩人是否還能見到什麼。

淡淡的白霧籠罩着,後來的後來霧散了,夢也醒了。

《蒹葭》4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註釋

1.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的蘆葦。蒼蒼:鮮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2.蒼蒼: 茂盛的樣子 3.為:凝結成。

4.所謂:所説的,此指所懷念的。

5.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對象。

6.一方:那一邊。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順流而下。一説“洄”指彎曲的水道,“遊”指直流的水道。

8.從:追尋。

9.阻:險阻,(道路)難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幹。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

13.躋(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灘

15.涘(sì):水邊。

16.右:迂迴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灘。

譯文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中央。

蘆葦悽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乾。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小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註釋

選自《詩經·秦風》。蒹葭(jiān jiā):蘆荻,蘆葦。蒹,沒有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

蒼蒼:茂盛的樣子。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為:凝結成

所謂:所説,這裏指所懷念的。

伊人:那個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邊。

溯洄(sù huí)從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尋找她。溯洄:逆流而上。從,追,追求。

阻:險阻,難走。

溯游:順流而涉。遊,通“流”,指直流。

宛:彷彿。

萋萋:茂盛的樣子,文中指蘆葦長的茂盛。人教版為“萋萋”,蘇教版為“悽悽”。

晞(xī):曬乾。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處,指岸邊。

躋(jī):升高,這裏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的樣子。

已:止,這裏的意思是“幹“,變幹。

涘(sì):水邊。

右:迂迴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蒹葭》5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前言」

《蒹葭》這首詩出自《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對於此詩所表達的主題歷代皆有爭議。《毛詩正義》認為是譏刺秦襄公不修禮儀;今人高亨認為是戀者情歌;《那些年,我們讀錯的詩經》則認為此詩是秦穆公求賢詩,伊人指大周功臣姜太公。

「註釋」

蒼蒼:茂盛的樣子。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邊。

溯洄(sù huí)從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尋找她。溯洄:逆流而上。從,追,追求。

阻:險阻,難走。

溯游:順流而涉。遊,通“流”,指直流。

宛:彷彿。

萋萋:茂盛的樣子,文中指蘆葦長的茂盛。人教版為“萋萋”,蘇教版為“悽悽”。

晞(xī):曬乾。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處,指岸邊。

躋(jī):升高,這裏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的樣子。

已:止,這裏的意思是“幹“,變幹。

涘(sì):水邊。

右:迂迴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翻譯」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中央。

蘆葦悽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乾。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小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賞析」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裏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範型。這裏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裏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説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藴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鋭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祕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着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像我們常説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瞭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悽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王夫之《姜齋詩話》説:“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

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蒹葭》6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認識《詩經》重章疊句,起興等有關特點。

2. 感受,理解和鑑賞詩歌音樂美,繪畫美和情感美。

預習要求:

1.讀準字音。

2.讀順詩歌。

教時安排: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播放樂曲《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

2. 導語:通過《關雎》一詩的學習,可以説我們已經在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最得風人深致”的'一首《詩經》作品——《蒹葭》。

3. 交代學習方法:吟讀——譯讀——研讀——美讀。

二.吟讀。

《蒹葭》中有些詞語如“涘、湄、沚”比較生僻,句式、押韻也不符合常見的規律,讀起來有詰屈聱牙之感。本環節的學習就是要讀通,讀順詩歌,為後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1. 檢查預習,為學習詩歌掃除字詞障礙。

2. 提出吟讀要求:聲音要有起伏,節奏比較自由,帶上古人的味道。

3. 聆聽配樂朗讀,直觀感受吟讀方法。

4. 學生吟讀。

5. 教師點評學生的吟讀。

三.譯讀。

由於年代久遠,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可能比較模糊,本環節的學習就是要理解詩歌內容。

1. 提出譯讀要求與方法:把《蒹葭》譯成現代詩,以詩譯詩,不要譯成文;注意力求押韻,詩歌講究押韻;譯詩就是把有些字解釋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擴展一下,,用解釋擴展的方法來翻譯,記下來就是詩。

2. 教師示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蘆花一片白蒼蒼,清早露水變成霜。

3. 學生小組譯讀練習。

4. 學生譯讀交流。

5. 概括詩歌主要內容。

四.研讀。

(通過《關雎》一詩的學習,學生已經對《詩經》的寫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這是這一環節學習成功的基礎。) 《蒹葭》一詩玲瓏剔透,令人遐想,美不勝收。本環節的學習就是鑑賞詩歌的藝術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韻。

1. 方法介紹:回憶鑑賞《關雎》藝術美的方法,遷移到本詩的鑑賞。

2. 推薦選題,供學生選讀。 研讀選題如下: 《蒹葭》的音樂美 (理解《蒹葭.》用韻,疊詞及重章疊句方面的特色。) 《蒹葭》的繪畫美(理解《蒹葭》“興”的運用所營造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色。) 《蒹葭》的情感美 (理解《蒹葭》用“以景託情”手法來表現強烈、細膩、豐富、執着感情的特色。) …… (學生也可自定選題,如: 《蒹葭》的含蓄美 《蒹葭》的朦朧美 ……

3. 學生分組研讀,教師巡迴指導。

4. 研讀交流,教師相機根據教學目標進行點撥。 五.美讀。 通過美讀,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完美地再現詩歌描繪的藝術形象。

1. 播放配樂朗讀。

2. 播放音樂,學生自由美讀,互聽互改。

3. 學生配樂美讀交流,全體鑑賞。

4. 美讀成誦。

六.作業:

1. 製作《蒹葭》的朗讀錄音帶。有條件的可以配樂。

2. 任意選擇詩句,擴展成一段話,描繪出意境。

板書:

蒹葭《詩經》

音樂美——用韻 疊詞 重章疊句 一唱三歎 餘音裊裊 繪畫美——起興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情感美——以景託情 強烈、細膩、豐富、執着

《蒹葭》7

《蒹葭》選自《詩經秦風》是周代秦國的一首民間詩歌。初讀這首詩,便被詩中那種淡淡的清新的惆悵所打動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曾説“《詩經蒹葭》最得風人深致。”這句應算是對《蒹葭》的最高評價了。

這首詩歷來被人們當作愛情詩來解讀,但我以為,它不僅僅是一首愛情詩。從思想內容看,這首詩確實敍寫了一位熱戀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長滿蘆葦的河邊尋找意中人的情景,表現了追尋者急切、焦盼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悵、失望心情。從中我們的確可以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對於愛情的執着追求,但詩中的“伊人”仔細品來,又不僅僅指心上人,它若隱若現,它影影綽綽,它可望而不可及,似乎更像極了我們心中一種唯美的嚮往。這種嚮往雖然看起來渺遠迷茫,但卻充滿着強烈的誘惑和激勵,它引領着我們每一個人為之“上下求索”,即便求索的過程“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但我們寧可“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如此往復,歷盡磨折與艱辛卻不改初衷。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為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首詩中第一小節裏,一開始就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描繪了一幅蕭瑟冷落的畫面:深秋的早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重重霜露,烘托了氣氛,也在一開始就給全詩定下了一種悽清蒼涼的基調,同時,它又是主人公悽切悲涼心境的自然流露。

後面小節中的前兩句寫景作用相同,但在景物的描寫上更細膩,並與第一小節的兩句形成了時間上的有序推移,也逐層強化了主人公失落惆悵的情緒以及不懈追求的執着與堅定。

每次吟誦“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這幾句時,總有一種悽然心動的感覺,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心投入到那樣悽清而唯美的情境中去。難怪古人王愷運評説《蒹葭》時總説:“寫情入物,而蒼涼悽動,如洞庭秋風之句。(指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當稱千古傷心之祖。”也難怪很多文人詩客後來寫就悽清之景時總喜從這兩句中生髮,現在想來,後代詩人有許多經典詩句皆緣於此處,原來並非沒有道理。

再讀詩句,深切感受蕭瑟淒涼的情景中我們主人公的執着追尋。前方道路雖然坎坷、漫長、彎曲、險阻,但愈是艱難,就愈是襯托出主人公與心上人歡會的甜蜜與美好,也愈能激發出主人公追求美好向往的堅定信念。懷抱這份信念,艱難跋涉、矢志不渝。

路漫漫其修遠兮,每一個心中有着唯美意念的人都將會上下而求索!

《蒹葭》8

時光將我眼前的日曆一頁一頁撕下,捲走,飄向遠方。我追逐着這時光的暗流,找尋記憶的碎片,回到曾經的點滴。

熬過冬,卻不見她的面容。掠過春,卻感不到她的餘温。

奔過夏,卻觸碰不到她的臉頰。

時光捲起落葉,漫天飛舞。那湧動的暗流中,混雜的,是秋雨的朦朧;那飄旋的落葉中,穿梭的,是秋風的蕭瑟;那記憶的碎片中,泛黃的,是秋季的惆悵……

我終是帶着渺茫的希望,追尋到了這時光盡頭;追尋到了,這寂寥的秋。而那追尋的伊人,她又在這秋的何方?

時光的暗流在天上湧動,一條小河,在其下靜靜地流淌。河邊,蘆葦青蒼,繁盛不衰,在秋風中飄搖不定,盡情漫舞。緩緩踱步至河前,未見“枯藤老樹昏鴉”,也無“小橋流水人家”,唯有這小河,成了這秋的全部。蘆葦上,深秋露水結成了霜,還有些許晶瑩緩緩滴下。

時光將我引領至此,卻又就此停止。我應去何處追尋伊人的背影?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好一個“在水一方”。我撩起長衫,捲起衣袖,順着水流去尋她。平靜的水流,漸漸湍急了起來;冰涼的河水,滲透的不是皮肉,而扎刺着炙熱的心。一條小河,卻不知究竟有多長。河道變得曲折,河牀已不再平坦。不知跌倒了多少次,一身長衫早已凌亂不堪,但我望着前方,望着那看不見的她,不願倒下。

伊人!伊人!伊人何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道路艱險漫長,如何才能尋得她的方向?不禁仰天長歎,怨天無眼,斥己無能。

蕭瑟秋風今又起,無情落葉何時靜。風,夾雜着雨;雨,混攜着風。河面泛起了點點漣漪,一圈圈盪漾開去。綿綿的秋雨,眼前已是一片朦朧。恍然間,似是看見那雨霧深處,一道倩影翩翩輕舞,身姿搖曳,宛若天仙,不染世俗。彷彿就在那水中央,卻又時隱時現,亦真亦夢,令人流連。天空中時光的暗流,也平靜下來,不再翻滾。伊人一舞,仿若星辰,化作永恆。我痴了,醉了,眼前的那道倩影,便是天,是地,是唯一的世界……

不願醒來,不願看清,只是貪戀這夢般的迷離。

小河潺潺水連綿,仙子輕舞漫雲煙。煙消雲散伊人去,唯留少年空望天。

時光的暗流再度奔湧,我卻不知應守住這秋,還是繼續向前。一葉一秋一輪迴,這時光的暗流又何嘗不是一個輪迴,而我,是那個在輪迴中苦苦追尋的的人。

伊人現於秋,又失於秋,何時能再尋得她的身影?

蕭瑟秋風無情葉,蒹葭蒼蒼霜凝結。此生無悔苦追尋,終得伊人曇花現。

《蒹葭》9

前幾天上語文課學習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詩中那幽遠又淒涼的情緒所吸引,並且產生了一些感觸。《蒹葭》是《詩經》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傳唱非常的廣泛。詩全文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悽悽,白露未曦。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人用極為簡短的幾句話,向人們描繪了一副意境極美且纏綿悱惻的感情。詩中的寥寥數語將金秋時季,河水之中蒹葭蒼蒼,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蕭瑟秋風的吹過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煙波萬狀,空中霧氣迷濛,遠方彎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遠處處佇立。雖一水間隔,河道阻礙,伊人詩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卻不顧艱難險阻與漫漫長路,苦苦追尋那位佳人。他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躊躇,但內心中追尋不到的痛苦卻不可言喻。每當他傷心欲絕即將放棄之時,伊人的身影又不斷的在眼前閃現,時遠時近,時隱時現,閃爍不定,使這位追求者欲找無方,欲罷不能。於是滿腔情思溢於文字之間。此詩讀來令人覺着情調淒涼,悲痛哀婉,意藴無窮。

《蒹葭》的採用了起興的寫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對詩中所抒寫的執着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這種手法使此詩具有了十分突顯的意境美和朦朧美。

意境美在於詩人營造了多重的意境,這幾重意境相互交織,重疊,構成了絢爛無比的世界。第一重,詩人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與蒼蒼的蒹葭,煙霧迷離的景色交融為一體。彷彿這迷茫的煙水晨霧就是此時詩人的夢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難分難解。第二重,詩人追求伊人的綿綿情意與伊人彷彿還在,但尋覓是卻之無蹤影,這種若隱若現若即若離的境界渾然為一。如果不是彷彿還在,則詩人不會不斷追求,也正因為若隱若現,總有一個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閃爍,才不斷牽引着詩人熱烈的情思,不肯作罷。第三重,詩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與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渾然為一。溯洄、溯游二詞的連續出現,表現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種焦急之情與可望而不可即,可見而不可求的境況相輔相成。

朦朧美是可意會但難以言傳的朦朧含蓄的美,在此詩中詩人未平鋪直敍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景物中蒼蒼的蒹葭、茫茫的秋水來烘托寂寥、感傷的氣氛,藉此抒發自己失望惆悵的心情。詩中也從未寫自己的信念,卻從道阻且長還要溯游從之看出了詩人苦苦追求的決心。詩中許多意象都具有朦朧美。首先,秋水這一在詩中出現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朧悽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個朦朧不清的意象,其高潔令人心馳神往的美,在詩文中並沒有描寫,是從追求者那熾熱執着的感情、通過清露秋水的烘托出來的。

在詩中詩人對伊人的一廂情深使得詩人不斷追尋伊人,逆流而上,從此處而看詩人具有百折不饒和堅持到底的精神。從《蒹葭》引申到現實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堅持。貴在堅持的道理並不難懂,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同志學習科學文化、鑽研理論,開始時決心很大,訂了計劃,列出了攻讀的書目和研究專題,可一碰到困難、挫折,就灰心動搖起來,往往半途而廢。原因就是缺乏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礙,有時還難免會遭到失敗。關鍵就在於要知難而進,不因失敗而灰心、失望。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説過:偉大的事業是根源於堅韌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從事,不避艱苦。有了這種不避艱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才能獲得真知。如果我們遇到了困難就退縮,那麼,我們始終會敗給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較的難,可是我們也不要認輸,只要堅持總會成功的。只要我們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這件事就會變得簡單。沒有誰的人生總會是一帆風順的,但要看每個人是如何面對這些困難,有的人選擇接受現實,而有的人卻選擇了逃避,智者會選擇前者,把失敗當成墊腳石踩在腳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堅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説,有太多太多堅持的人,依舊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當別人知道他曾經跑100米需要35秒時我們才發現,雖然他沒有成功,但他並不是一無所獲,至少他取得了進步。這在某種程度上依舊算是成功。於是,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中我們都不可以輕言放棄,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們付出了心血,花費了時間,真真正正的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收穫,會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堅持過,才有可能推開成功的大門。成功貴在堅持。

讀完《蒹葭》,心中感觸頗多,不僅為詩中重重疊疊的美感所陶醉更為詩人為追尋美麗的堅持與執着感動。於是將心中所想與所得敍述出來,日後便會時時刻刻將堅持二字銘記在心。

《蒹葭》10

你的人生中應該有這樣一段時光,你捧着《蒹葭》或紙質版、或電子版,輕聲誦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或許你會閉上雙眼,細細品味。或許你會抬頭,注視着遠方,目光,卻是放空的。亦或許,你會將它讀給你的愛人聽。那時,在你眼裏,所謂的伊人,是頭頂月,眼前人,而《蒹葭》所內涵的,也是對愛情的期盼。

我也曾單純的認為,《蒹葭》所詠的,是情,是愛,是對佳人的求而不得。可如今,在簡短的一堂《傳統文學修養》課之後,我卻願意相信《蒹葭》所描繪的,更多的是,人生的追求。

你的人生中,總會有那麼一個瞬間,你擁有極其強烈的念頭,我想、我希望、我渴求。

那是你的追求。

千人千面,同一片天地也會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現不同的霧靄/流嵐、虹霓。

所以,你所渴求的,所希望的,所期盼的,所追求的,統統只是你自己的。

你自己的人生島上,你會見到你所追求的,宛如詩中的伊人,她在水中央,她與你,隔着湍急的水流,隔着亂石,隔着雜草,抑或是,隔着時光。

你不停的奔跑,向着她的方向,你粗聲喘息,你眼中溢滿渴求,你奔跑帶起的風吹亂你的頭髮,或許會有突然的雨迷亂你的眼睛。你會摔倒,或許會有尖利的石頭劃破你的皮膚,鮮紅色的血自傷口滲出,你聞到空氣中淡淡的血腥氣。

你忽略疼痛,你眼睛裏早已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你或許會覺得累,你會想,我好疲憊。

你眼前的景象開始模糊,你好像看不清伊人的面容了。

走馬燈一樣的,往事浮現在你眼前。

你出生時父母激動的臉,你咿呀學語時稚嫩的臉,你蹣跚學步時母親攙扶的手,你開始上幼兒園了,你很不願意離開媽媽。爸爸送你去上小學了,你不怎麼喜歡學習,可你很想要一朵小紅花,你想要一張獎狀。你初三時,想考入重點高中。你高三時,想和那個他考同一所大學……你想,你喜歡,你期盼。

皆是你所追求。

你加快了步伐,你蹚過水流,繞過亂石,踩過雜草。

最終,你和“伊人”抱個滿懷。

明月照亮了天涯,最後誰又得到了蒹葭?滿目風光彷彿在回答你,是那個“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你。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pwe0o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