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寫作指導 >

高考議論文之綜合運用論證方法

高考議論文之綜合運用論證方法

展開核心語段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事實論據為基礎,綜合運用假設分析、比較分析、因果分析、引用分析、類比分析等。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高考議論文之綜合運用論證方法,歡迎閲讀。

高考議論文之綜合運用論證方法

1、假設分析。就是寫完事例論據後,用假設的方法進行推理。(事例後+假設推理)

【示例】學會“照鏡子”方能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己。(觀點)李世民懂得鏡子的作用,能把魏徵批評他的話寫在屏風上,當作“鏡子”,隨時對照。又能看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事例)//這難道不是一個很會“照鏡子”的人嗎?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為鏡”“以古為鏡”,學會在人們的各種批評、意見中認識自己,而成為一代名君。(評論)//假如當初唐太宗非但不聽取魏徵的逆耳忠言,而且因醜處被照,短處被揭,惱羞成怒而將"鏡子"棄之,砸之,又哪能出現"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假設推理)

▲語段模式:觀點+事例+例後評論+例後假設推理

【方法點撥】(假言分析法)進行假設性的分析,如果你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麼你就從反面來假設分析;你舉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從正面來進行假設。

2、正反對比法。就是在寫完事例論據後引進比較加以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示例】俗話説:勤能補拙。(觀點)//就拿我國明代的張溥來説吧,他小時候很“笨”,別人讀一會兒就能背下來的東西,他往往要讀幾十遍才能背下來。但是,他並沒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認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聲朗讀一遍,然後燒掉,接着再抄。這樣,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後來,他逐漸變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歲寫下了名揚天下的《五人墓碑記》。(正面事例)

相反,仲永5歲就能賦詩,可謂天賦出眾。憑着聰明,他父親帶他四處作詩炫耀。仲永再也不思進取,長大以後,他變得庸庸碌碌,“泯然眾人矣”! (反面事例,注意其轉述的簡潔及側重點)

不難看出,張溥雖然很“笨”,但他肯勤學苦練,正是勤學苦練才使他的文思變得逐漸敏捷起來;而仲永雖然天賦出眾,但他後來不思進取,終致庸庸碌碌,“泯然眾人矣”! (分別對兩個事例作對比分析論證)//由此可見,儘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異不可否認,但後天的勤奮則能彌補先天智力上的不足。(總結)

▲語段結構:觀點+正面事例+反面事例+事例後的對比分析+總結

【示例】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觀點)//孫臏與龐涓同出於鬼谷子門下。他們二人可説是精於謀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當孫臏來到龐涓任職的魏國時,龐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內心狠毒,多次向魏王進讒言,以致使孫臏被挖去膝蓋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齊王聽説孫臏之才,不惜費盡心力,將孫臏請到齊國,委以重任。齊軍才有了馬陵道之勝。(舉一反例與一正例)

同是孫臏為何落得兩種境遇呢?(抓信矛盾點,設問,因果探究)

就是因為他效勞於優劣不同的兩個統治集團。在魏國,龐涓只圖私利,妒賢嫉能,魏王昏庸,偏聽偏信,而且缺乏識別千里馬的伯樂眼光。孫臏在這樣一個集體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齊王任賢用能,身邊的臣子也不像龐涓那樣謀私,因而上下齊心,孫臏在此,正得以充分發揮作用。(因果分析法)//可見,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總結,觀點)

【點評】一個正面的例子,一個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接下來要對這個例子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對照分析,突出“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的觀點。

▲語段模式:觀點+事例(一反例與一正例)+例後(設問+因果分析)+總結觀點

3、因果分析。就是寫完事例論據後進行論據推導,得出結論。例如話題《愛心》:

《園丁之歌》中那個陶力,當初是那麼的貪玩頑皮,使每一個教他的老師都感到頭痛,叫苦不迭。(事例)//但是為什麼他的班主任於老師能夠使他走上正路,認真學習呢?(設問)//(揭示原因)//原因是於老師採取了適當的方法,使陶力有個適宜的成長環境。於老師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對學生有一顆愛心。(事例後+設問+揭示原因)

為加強論證的深度,還可以使用“因果鏈”的形式。例如:

因為有了誠信,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更為和諧;關係更為和諧,就能大大提高辦事的效率;效率提高了,整個社會就能不斷地進步。//可見,誠信是社會進步的明燈,是歷史前進的燈塔。

▲語段模式:觀點+事例+例後(設問+因果分析)+分析總結

【方法點撥】(探因分析法)作者在列舉受因斯坦和華羅庚之例後,運用探因分析法,一層深一層地提示了他們衝破“埋沒”的原因:不甘被埋沒,堅信能衝破埋沒,努力拼搏奮鬥。從而使事例很好地論證了論點。

【示例】人貴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有準確的認識,才不會被別人的評價所矇蔽。鄒忌的妻、妾和客出於私心,異口同聲地肯定鄒忌比美麗的城北徐公更美,但鄒忌沒有被假象迷惑。為什麼鄒忌能透過妻、妾和客的交口稱讚的表象發現問題的本質呢?因為他時刻保持着清醒的頭腦,有自知之明。鄒忌對自己的清醒認識,使他沒有迷醉在虛假的光環之下,並藉此發掘出了治國安邦的道理。由此可見,自知之明多麼重要。

4、引用分析。就是寫完事例論據後再引用名言、詩句等,然後結合對名言、詩句的闡釋發揮和事例論據一同進行分析。例如,話題《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明代歷史學家談遷花費二十年心血,收集大量資料,歷盡許多艱難,終於完成了歷史鉅著《國榷》。但是剛完成時,被小偷偷走了。世間沒有比這更痛苦殘忍的了。面對此打擊,談遷在痛苦中毅然決定:重寫《國榷》!又一個二十年過去了,一部更高水平的《國榷》展現在世人面前。(事例)//讀書至此,我想到了普希金的詩句:“假如生過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引用名人名言)//我們要從過去中吸取經驗教訓,而不要讓過去成為負擔,換句話説——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事例後+名人名言+圍繞觀點進行闡述分析)

5、類比分析。就是使用類比的方法,在話題之外引用一個類比物,通過對二者相似點的分析推理得出結論。例如論述“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

其實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藝術,我們泡茶的時候,第一遍淡洌,第二遍沉香,為什麼第三遍才最爽口宜人?因為前兩遍衝去了茶葉上的蠟質和灰塵,第三遍才泡出了茶葉的真純之味。(類比物)//我們探知也是如此,(話題)//在對事物的認知上,越過感情佈下的迷霧,拋過感情親疏的羈絆,用一塵不染的心靈,輕裝上路,才能取得豐碩的成果,領悟認知的真諦。(分析二者相似點推理得出結論)

(類比物+話題+分析二者相似點推理得出結論)

6、同類歸納法。所舉之例應為同類例子,並且在分析論述時要緊扣論點找出相同點。

【示例】只有付出,才有收穫。(觀點)左思為寫《三都賦》閉門謝客,數載耕耘。三九嚴冬,筆耕不輟;三伏酷暑,意興猶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獨對孤燈。“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着,換來了豐碩的成果,《三都賦》轟動全城,一時洛陽紙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為了揭示電和磁的奧祕整整奮鬥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卻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失敗,卻又不懈地努力。十年之後,他成為揭示電磁奧祕的'第一人。(事例)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時代,不同國籍,不同的研究領域,而他們成功的道路卻是相同的——付出,無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同類歸納評論)

▲語段模式:觀點+事例後+同類歸納評論

【示例】樂觀是成功的保證。(觀點)牛頓發明地心引力學説的時候,全世界人反對他;哈費發明血液循環學説的時候,全世界人反對他;達爾文宣佈進化論的時候,全世人反對他;貝爾第一次造電話的時候,全世界人譏笑他;萊特初用苦功於製造飛機的時候,全世界人譏笑他。講到孫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講革命救國的時候,有一次聽的人只有三個。(事例)

但這許多人都因抱着樂觀主義的精神,而為後世所稱道。也正因有了極強烈而有效的樂觀主義精神,他們才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勝利,獲得了成功。(同類歸納評論)

▲語段模式:觀點+事例後+同類歸納評論

7、敍議交融法:敍述交融法即敍中有議,議在敍中的一種分析方法。

【示例】人才到處都有,問題在於是否有人去發現他們。(觀點)//追溯歷史,要是蕭何不與韓信幾天幾夜地談話,他哪裏知道韓信是天下無雙的奇才呢?要是左光斗不在大雪之夜微服出訪巧遇苦讀的史可法,他怎會發現史可法是可造之才呢?要是沒有伯樂深入馬羣調查研究,人們又怎麼能鑑別出日行千里的良馬呢?//(敍中有議,議在敍中)

【方法點撥】在論證過程中,將論據的敍述融於排比兼反問的説理之中,一箭雙鵰。做到語言簡潔有力,信息含量豐富,邏輯性強。

8、運用基本的哲學思維。

哲學是一切科學的科學,是對自然和社會一切知識的提煉和概括。哲學觀點有緊急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全面的觀點、發展的觀點、普遍聯繫的觀點。這些基本思想派生出一些子目,如:原因與結果、偶然與必然、現象與本質、對立與統一、外因與內因、量變與質變、實踐與認識、主觀與客觀等。如論述“近墨者未必黑”:

我們知道,事物的變化是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哲學觀點)//所謂“近墨者黑”,正是忽略了事物發展的內因而過分突出外因。//屈原身為楚國大夫時整個官場腐化墮落,私己而誤國,周遭一片墨黑。唯獨屈原忠心耿耿,眾人皆醉而他獨醒,即使被小人陷害也不改其救國之志。寧可“赴常流葬乎江魚腹中”,也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包拯坐鎮開封府時,權貴大臣貪污受賄成風,皇親國戚徇私枉法為盛。而包拯卻獨保清廉,鐵面無私。(事例)//可見,近墨者變黑與否,關鍵還在於近墨者本人,在於他的人格、意志、判斷力等。近墨者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能“出污泥而不染”,自始至終不被周圍不良事物所左右。(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標籤: 論證 高考 議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xiezuozhidao/pdolo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