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寫作指導 >

高考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高考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方法一】

高考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論文貴在新。不僅論據材料要新,而且立意構思也要新。那麼如何才能富有新意呢?

首先要求思想新,有時代感,對間題的着法新穎獨特,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要求構思新,不同凡響,不落案臼。

某年上海高考作文《清流與活源》,此題是從朱熹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化出來的。朱熹詩句本有“意”,為考生從大處立了“意’,作了提示。考生最主要的便是在正確理解詩句涵義的基礎上,把原“意,具體化,從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確定一個具體的中心論題,從而闡述見解。當年的考生、現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的陳易,曾在《語文學習》上介紹自己臨場考試的作文經驗,值得借鑑。

他談道,在確定議論文的體裁後,立即從眾多的素材中《環境保護、人才交流、經濟改革、社會面貌、知識更新等)選擇議題,並對其中三個較為現實的議題(環境保護、經濟改革、知識更新)再思考,反覆分析、比較。他感到文章不僅要有充實的內容,還要有鮮明的時代感.敢於標新立異,級終選擇了知識更新這個議題展開論述。為什麼他這樣選擇呢?

他的看法是:環境保護是個重要話題,但很有就事論事的味道,“流”與“源”本是環境的一部分,議論侷限於環境這個問題,似乎“淺”了些,更何況這話題古人談,今人談,書刊雜誌上常常談,因而又“老”了些。於是排除這個論題。

經濟改革是當前現實生活中的熱門話題,他只懂得一點皮毛,要詳細談也談不出名堂,別人當然更會感受不深。何況報刊上關於經濟改革的文章多如牛毛,寫這話題易走入俗套。因而也排除了這個話翹。剩下知識更新,他感到具有不少優越性。首先,它有時代感,新舊知識脱節不僅存在於老知識分子身上,同樣也出現在青年學生身上,當前談這問題確有必要。其次,它有新意,在種種熱門話題的排擠下,知識更新已不常被人們提起,而被埋沒忽視之後

再寫它,會令人有新的感受。

其三,作為一個學生,對這個間題考慮較多,體會較深,容易落筆寫出真情實感。因而最後確立了這個論題。確實,當時選擇這個論題較為新穎獨特,不同凡響。我們的時代正是一個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

從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雖然正確,但已陳舊。如果永遠停留在這個知識水平上,科學不能發展,社會不能進步。一唯有更新知識,才能順應瞬息萬變的時代。針對這個論題,深入展開論

述,定能寫出富有深意的好文章。

寫文章總要表現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反映作者的'思想觀點,因而高考作文命題密切結合時代形勢,符合時代要求,啟發學生表現時代風貌。考生在準備應考階段,務必密切關心時代形勢,才能保證作文的選材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思想性。

【方法二】

考場作文要做到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掌握行文的結構模式十分必要。下面我們就議論文的寫作給同學們提供三種結構模式,供大家參考。

層進式(“引、提、議、聯、結”式)

所謂層進式,即在提出問題或亮明觀點後,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一層深入一層地去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或論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得出明確結論。針對新材料作文,可以採用五字結構式:引,即引述所給材料,材料特別短的可以照抄,長的要進行精煉概括,並根據立意角度有針對性地引述;提,即在引述材料後,對材料進行精要分析,然後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議,即圍繞觀點展開議論,緊扣材料進行分析、論證觀點的正確性;聯,即由此及彼聯繫自然與社會,採用例證法、對比論證法等再次分析論證觀點的正確性;結,即總結全文,得出結論或再次申明觀點。運用這一模式時,應特別注意恰當使用過渡句或過渡段,使各部分之間過渡自然,銜接緊密,語意連貫,不突兀。

主體並列式(“中心論點+三個分論點+結論”式)

所謂“中心論點+三個分論點+結論”式,即在引述材料、分析材料提出中心論點之後,文章的主體部分用三個分論點從不同角度去論證觀點,最後得出結論或再次強調觀點。運用這一模式時,應特別注意:中心論點的提出應緊扣所給材料的意旨,不能偏離材料;三個分論點的確立,要圍繞中心論點且各有側重,分論點可以是並列關係,也可以是遞進關係,但前後不能發生衝突;另外,分論點的議題絕對不能大過中心論點。

例如,2011年高考廣東卷作文要求考生以“回到原點”為標題寫一篇文章,一考生在文章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回到原點”之後,主體部分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三個分論點——回到人性善良的原點、回到靈魂無瑕的原點、回到心靈單純的原點,在就三個分論點講道理與舉實例相結合分別進行分析論證後,結尾處再次強調觀點:回到原點吧,去聆聽我們生命最初的聲音。

這種“主體並列式”結構能讓文章層次十分清晰,且較容易掌握,因此頗得考生青睞。但要注意的是,正是因為結構的相似性,要拼的就是素材和論證語言了,所以,同學們還得在這兩方面多下工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xiezuozhidao/pdol8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