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熱門】物理説課稿範文合集7篇

【熱門】物理説課稿範文合集7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説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物理説課稿範文合集7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我説課的過程包括説教材和學生,説教學目標,説教學的過程、方法及其原理,即教學的組織過程,最後再説板書設計和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特色。

一、首先説教材和學生。

動量定理是物理學中力學部分的重要規律之一,是聯繫力與運動的重要橋樑,是解釋物理現象和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物理規律之一。

學生已經學習了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的基本規律,已經具備了進一步學習動量定理的知識基礎。同時高中的學生思維活躍,關心生活,往往對物理規律和現實生活的聯繫比較感興趣。我在這節課的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根據新課程標準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夠説出動量定理的內容。

能夠運用動量定理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並能夠進行相關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在多媒體創設的情境中,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學習和應用新知識,培養學生的參與和合作意識,進一步學會交流與合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體會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樂於實踐、善於交流合作的科學態度。

重點:

能夠運用動量定理解釋科學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相關現象。

難點:學生解決問題時在應用帶有方向的物理量方面容易出錯,因此我把本節課的難點確定為:應用動量定理求解時能夠正確地把握相關物理量的向量性。

複習:

加速度:a=(v2-v1)/t

衝量:

動量:

牛頓第二定律:

表達式:

二、説教學的過程、方法及其原理。

這節課我主要是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設計的,在整個過程中主要採用了實驗法、討論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當今建構主義對於學習做出了新的解釋,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並且認為知識具有情境性,知識是在情境中通過活動而產生的。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

第一步,我首先帶領學生對加速度的定義、衝量、動量和牛頓第二定律進行簡單的複習,激活學生認知結構中的原有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長點。

(幻燈顯示)

思考:

雞蛋落在木板上為什麼會碎呢?它受到的作用力比落在海綿上的在嗎?

第二步,我讓學生思考下面的問題:雞蛋從一米高的地方自由下落,掉到木板上,雞蛋會破嗎?如果掉到海綿墊子上還會破嗎?為什麼呢?接着用兩個質量相同的雞蛋來做這個演示實驗,讓學生仔細觀察分析,然後用多媒體進行簡單的模擬。做實驗用的是煮熟的雞蛋,這樣既能夠保證實驗的效果,又不會造成浪費。

(幻燈顯示)

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採用實驗法來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對實驗的觀察和對問題的思考能讓學生把注意力迅速轉移到物理學習中來,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然後出示兩張圖片,第一張請同學們思考跳高時為什麼要用到海綿墊子?第二張請同學們思考如果飛來的是一塊石塊,他敢去頂嗎?為什麼?學生的積極性會很快被調動起來,給出各種各樣的答案,進一步參與到學習中來。在這個時候我告訴學生,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就能夠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

物理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題目是“機械能守恆定律”,選自高一物理必修2的第7章第8節,下面我對這節課分六部分進行説明: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設計思想、學法指導、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

一、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初中學習過有關機械能的基本概念,對“機械能”並不算陌生,接受起來相對輕鬆。通過前幾節內容的學習,同學們對“機械能”這一概念較初中有了更深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學生比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求學生能初步掌握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並能用來解決一些簡單問題。機械能守恆條件的判定、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應用,是教學的重點。運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答相關的問題,這一內容在整個高中力學中又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在物理學理論和應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運動形式的轉化和守恆的思想能指引我們揭露自然規律、取得豐碩成果。但這種思想和有關的概念、規律,由於其抽象性強,學生不易理解、掌握。學生要真正的掌握和靈活運用還是很困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教材上通過多個具體實例,先猜測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的關係,引出對機械能守恆定律及守恆條件的探究,聯繫重力勢能和重力做功及彈性勢能與彈力做功的關係的學習,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計算,逐步深入,最後得出結論,並通過應用使學生領會定律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優越性。在教學設計時,力圖通過生活實例和物理實驗,展示相關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出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探究,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過建立物理模型,由淺入深進行探究,讓學生領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並通過規律應用鞏固知識,體會物理規律對生活實踐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依據

根據教材特點(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學生的特點以及高中新課程的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終身發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展性、和諧性)和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特制定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1)知道什麼是機械能。

(2)知道物體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3)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

(4)掌握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5)學會在具體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恆,並能列出機械能守恆的方程式。

(6)初步學會從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象,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學會在具體的問題中判定物體的機械能是否守恆;

(2)初步學會從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象,分析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並利用已有知識探索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2)通過教學過程中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如:觀察、實驗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通過能量守恆的教學,使學生樹立科學觀點,理解和運用自然規律,並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物理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分析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第二章直線運動第六節,本節內容是運動學部分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位移”、“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基礎之上對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總結,又是以後學習動力學知識的基礎,所以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説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剛剛學習過位移、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含義有一定的瞭解;已經有了採用觀察、歸納、討論、公式、圖象等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學生對物理新內容的學習有相當的興趣和積極性。但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發展不夠均衡。

三、説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的設計克服以往“重知能、輕情感”的缺點,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所有目標都較為具體,這樣做是為了使目標具有可操作性,也利於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思想。

四、 説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策略

本節教學重點是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建立速度和位移公式。突出策略:通過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探究使學生對兩個公式的建立過程有深刻的認識;通過例題訓練使學生知道如何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

本節教學難點是平均速度公式,突破策略:運用具體實例,使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有較多的感性認識,Flash課件輔助,使學生理解可以由v-t圖象導出位移公式,再回頭印證前面的感性認識是正確的。

五、 説設計的特色或亮點

教學設計以學生髮展為本,強調讓學生先認識再探究進而掌握運動的規律;勤動手、善用腦進行再創造,使能力獲得全面培養。

教學設計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製作Flash課件,動畫展示v-t圖象推導位移過程中2等分時面積差異大,4等分較小、8等分更小、16等分比8等分更小、推到無窮時沒分別,幫助學生理解這種無限分割,逐漸逼近的方法,突破學生思維障礙。學案的設計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思想,探究規律部分有提示,給學生以引導作用;課堂練習部分選用了與課本例題相似的題目,在題目之前有特別提醒,提醒學生解答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課後練習選用課本上的例題,題目之後有提示,提醒學生完成後與課本例題對比,尋找不足,規範解答,充分利用課本例題的示範作用。最後的閲讀題利用課本閲讀材料上一個小小的印刷錯誤設疑,引導學生再次閲讀課文體會其中所藴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提示中用到一些語氣詞,目的是為了給學生營造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板書體現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及方法,層次分明,對學生歸納總結起到示範作用。

六、 説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實例引入讓學生觀看“神六”起飛、汽車剎車體會什麼樣的運動可以看成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豐富感性認識。第二環節由汽車加速實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尋找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兩種推導方法,讓學生體會數學方法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環節用同樣的實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尋找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這裏方法一因為平均速度是難點,所以教師要用具體實例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平均速度的公式,再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和剛剛所學的速度公式就可以推導出位移公式。對於方法二用v-t圖象推位移公式,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給出關鍵詞組提示學生,在學生通過閲讀了解的基礎生,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動畫展示變化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無限分割逐漸逼近”的思想,理解可以用v-t圖象上圖線下方圍成的面積計算位移的數值,由學生自己計算,得出位移公式及平均速度公式。再次體會數學方法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環節由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與方法,教師點評。第五環節課堂練習本環節給出兩個例題(例題2為備用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再點評,提醒學生解答這類題必須先畫運動過程草圖;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選擇公式求解;解答過程的書寫格式必須規範;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物理説課稿 篇4

1、“電磁感應”是在第三冊“電流的磁效應”和第五冊“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後進行的教學,使學生對“電與磁相互作用的內容”有了較完整的認識,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識的自然延續;“電磁感應”為以後學習發電機的內容打下理論基礎,併為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恆提供前置知識,具有啟後作用。

2、法拉第電磁感應的發現,為電能的大規模應用創造了條件,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充分説明了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的發展。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近二年半自然科學的學習,已具備了電、磁的初步知識,知道了電能產生磁和磁場對電流的有作用等方面的知識,也初步具備了電學實驗操作技能和初步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理性思維的能力還不強,在分析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時會遇到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知道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2、能描述電磁感應現象,分析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列舉影響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和影響電流的因素。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

2、培養分析、歸納能力,

3、培養對實驗現象的描述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性和求知慾。

2、培養實事求是記錄實驗現象的態度。

3、感受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學重點:

1、理解電磁感應現象。

教學難點:

1、對“切割磁感應線”的理解。

教學策略:

1、變演示實驗為演示與學生隨堂實驗並進。

2、採用實驗探究法。

3、輔助於多媒體課件解決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實驗設計,實驗觀察,歸納,交流,實驗設計,實驗觀察,歸納,交流,新問題提出,

一、情景創設:

1、多媒體播放“電的使用”問題產生(電從何來)

學生提出猜想:(電池?發電機?摩擦起電?)

2、複習電流產生的磁場(奧斯特)導引學生猜想,問題2能用磁場產生電流嗎?

二、設計、操作實驗並交流結果

(教師引導實驗設計、操作)演示實驗與學生隨堂實驗同時進行。

交流實驗結果

(1):能用磁場產生電流。

問題3:利用磁場產生電流是否需要條件;(學生提出假設:“要”或“不要”)

實驗條件控制:

(1)閉合或斷開電路

(2)不同方向移動導線(與磁感應線垂直、斜、平行)

交流結果

(1)電路斷開不能產生電;導線運動方向與磁感應線方向平行不能產生電流。

“利用磁場產生電流”需要條件。

閲讀課文,描述電磁感應現象,

難點解釋:多媒體課件演示實驗,重點演示切割和沒有切割。

學生列舉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閉合、一部分、切割)

(補充指出如果電路沒有閉合,導體兩端會產生感生電壓)

問題4:感應電流的方向?

教師提示考慮因素(磁場方向與導線切割方向)

學生自已設計實驗、操作。

交流結果。

(1)感就電流的方向與磁場方向和切割磁感應線方向有關。

小結:

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從而為發電機的發明打下了理論基礎,使人們對電的大規模利用成了可能。。。

學生交流對電磁感應的看法。(現象、條件、結果、應用、體會等)

提出思考題:

電磁感應中能量是怎樣轉化的,(互相交流、並閲讀課本)

作業:

1、配套練習相關作業。

2、完成調查報告:電在我家中

物理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冊書中,第十七章《歐姆定律》是電學中的基本定律,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和分析電路的基礎,是學習電功率、家庭電路等後續章節的必備知識。本章本身就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電學的重點之一。而《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係》一節十分重視科學方法的滲透,重視科學探究過程,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利用“控制變量法”對“電流、電壓、電阻”三者的關係進行一個定性分析,是瞭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因此,這是學生在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以及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後的進一步總結深入,也是掌握電學最重要規律之一《歐姆定律》的前提。

同時,本節內容的探究實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探究,它涵蓋了探究的七個基本要素: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通過這部分的學習使學生深刻領悟科學探究的意義,掌握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了小組合作的交流意識。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的三個基本物理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瞭解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變量間的關係的實驗方法,為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打下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電流、電壓、電阻等電學基本知識,為我們本節對“電流、電壓、電阻”三者的定性關係進行探究做了鋪墊。但由於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層次有所差別,而且存在一定的能力差距,所以常出現“一聽就懂,一丟就忘,一用就錯”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目前學生在分析處理問題時缺乏具體的思路與方法。

根據本學段學生心理和年齡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水平,針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我擬定了以下教學重點與難點。

三、重點與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詳細分析,本節課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實驗,發現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係,從而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因此,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與連接實際電路既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與此同時,組織好學生運用表格法、圖像法等科學方法進行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也是本節的難點之一。

四、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與學生實際情況分析,為有效突破本節教學重點與難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設置了本節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掌握連接實際電路的方法與技巧。

2.過程與方法:

①在教師以遞進式設問方式的引導下,能夠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從而掌握“控制變量法”的運用;

②通過實驗數據的處理,掌握實驗數據處理的常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生自身經歷探究實驗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②通過小組探究實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

五、教學方法

為成功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教與學方面,本節課主要牽涉到以下方法:

1.教法方面

針對本節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限於探究的形式,而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採用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引導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的過程。具體方法包括:遞進式提問法、討論法、分組探究法、師生互動法等。通過學生分組實驗,相互討論交流,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並且通過具體的實驗設計掌握利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的方法,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2.學法方面

本節課的主體是學生,主要內容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得出結論。因此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學生主要使用的學習方法有:小組實驗法、自主探究法、討論法等。學生通過利用各種學習方法,能夠順利完成課堂內容的同時,培養了自身的綜合能力。

六、教學設計

針對前面的分析,依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1.引入環節:結合學生已有知識,以提問“電流的影響因素”引入,有效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2.新課講授:結合“電流的影響因素”,對“控制變量法”進行講解,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進行探究實驗的方法——保持R不變,改變U,觀察I或者保持U不變,改變R,觀察I。

3.實驗設計:利用遞進式提問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

設問目的

在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如何保持電阻R不變?

明確選用定值電阻R

如何改變定值電阻兩端電壓U?

明確滑動變阻器在本實驗中的作用

需要用到哪些實驗器材?

讓學生明白實驗器材的選擇方法

如何連接所選用的實驗器材?

鍛鍊學生設計實驗電路的能力

馬上要開始實驗了,實驗前我們還要準備什麼?

鍛鍊學生設計實驗步驟的能力,理清實驗思路

根據大家的實驗步驟,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嗎?

提醒學生實驗注意事項,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

4.分組探究實驗:教師組織學生開始分組探究實驗,現場進行指導,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協助完成探究實驗。

5.評估交流: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自己的探究活動進行展示、回顧、分析,思考設計方案有無不合理的地方,操作有無失誤,測量結果是否可靠?

七、教學效果設想

因本節課是在充分分析了教材、學生情況等進行了重點、難點的擬定、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環節的設置,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遞進式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順利進行實驗設計、完成實驗。應該説,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難度大幅度下降,更容易掌握新知識,同時也能夠從本節課的學習中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法”以及為下一節《歐姆定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這樣的課堂設計,會比較有效地達到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

物理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電與熱》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四節的內容,用1課時進行教學。本節課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電流的熱效應跟哪些因素有關,二是電熱的利用和防止。教材在學生學習了電能、電功率知識後及時地安排了本節課,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此外教材在學生知道了在電流一定時,導體產生熱的功率跟電阻成正比後,及時地安排了電熱的利用和防止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學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節課也為下一節安全用電的教學做了某些知識準備,本節課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分析

知識技能方面,學生在第七章中已學習了歐姆定律,通過本章前兩節的教學,學生對電能、電功率知識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對於一些探索性問題,學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識,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學生對很多科學問題總是有很濃的興趣,很想探究這些問題,但卻不知從何下手,實驗設計能力有待提高。

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三維目標要求和本節課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

a、知道電流的熱效應

b、知道焦耳定律

c、知道在電流相同條件下,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等。

d 、知道電熱的利用和防止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索電流的熱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通過學習電熱的利用和危害,學會辨正地看待問題。

b、通過討論和交流培養合作學習地態度和意識。

教學重點及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電流產生熱效應跟什麼因素有關,這是知識的重點,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過程意識、體驗意識和實踐意識,因此,我把學生的探究過程也列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如何讓學生提出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如何進行探究實驗設計,如何推導公式Q=I2Rt以及Q=W=Pt則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和新課程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探究教學法

本節課探究的問題是:電流產生熱效應跟什麼因素有關,這裏我將採取了探究教學法。創設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提出猜想或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等,教學中完全遵循科學探究的步驟,採取這種教學方法的好處首先是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學生很願意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説這樣能迎合學生心理,其次採用探究教學法,教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學總體思路明析。當然在探究教學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應有所側重,提出問題和進行實驗設計是本次探究實驗應側重的兩個環節。

2.演示實驗法

演示實驗好處是形象、直觀,能快速切入主題,深受學生歡迎。同時演示實驗也可揭露事物的來龍去脈,引發學生思考等。電流的熱效應學生是有生活體驗的,教師若能把學生的生活體驗搬到課堂來,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那麼學生將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慾望將有所提高。此外,電流相同時,電流產生熱的功率跟什麼有關,這個本節課將要探究的問題如果要學生提出來,簡直太難了,怎麼辦呢?要解決這個矛盾,最好的辦法是藉助實驗演示。當然教師還要運用巧妙的語言進行啟發和引導。

3.談話教學法

談話就是坦誠地面對面的交流,本節課中,創設情境,引入新課需要談話,實驗探究需要談話,學生自我展示需要説話,課堂探究需要談話,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談話教學法,能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民主的課堂氣氛,符合新課程倡導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理念。

三、説學法

1.主動探究法

科學探研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在探究電流的熱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我在這裏通過啟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等都是由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2.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中為完成共同任務,從而形成一種協作互助的學習方式。同時通過有效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

物理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章講述動量的概念,並結合牛頓定律推導出《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定律》。《動量定理》體現了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為解決力學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為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為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為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衝量》的延續,同時又為第三節《動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在本章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向量性,在實際問題中的正確應用

4.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量定理規律的學習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傳感器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學習用動量定理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質疑、信息蒐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勇於探索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問題。

(2)瞭解並體會物理學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並思考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關心國內、國外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有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

補充錄像資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安全帶的演示實驗

錄像:排球擊球動作要快、鑄鐵打磨時速度要快;籃球接球手臂後縮、跳高運動員落地墊厚墊子、體操運動員落地都要屈膝,

圖片:"勇氣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過程的一組圖片,易碎品運輸過程。

三、教學方法

應用實驗導入法、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討論來探究動量定理。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分為四個環節,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應用動量定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為了保證建築工人高空作業時人身安全,我們選用什麼樣的安全帶比較好。結實的鋼繩還是結實的彈性繩?

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從高空墜落分別系彈性繩和無彈性繩的對比演示實驗(要挑選軟度合適的橡皮泥做實驗)

(兩次物體都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兩次繩長相同)

實驗現象:用彈性繩的那次橡皮泥完好無損,另一次橡皮泥被鐵絲切成兩半,斷面非常整齊,

學生嘗試解釋現象。 第二環節:建立模型推導動量定理

此時,學生有了對力、時間、動量、衝量的初步感性認識,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提高到理性認識。

引導學生建立模型,物體的運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物體自由下落同樣的高度,獲得同樣的動量,第二階段,經過一定的時間動量減為零

討論第二階段過程中,力的衝量和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係

結論: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長,力小

推廣,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從高處落地都要屈膝;跳遠前要鬆沙坑……

這些説明動量和衝量之間一定是有聯繫的,你能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麼?

設一個物體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運動,在同方向水平恆力F作用下,經過時間t,速度變為v2,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還成立嗎?

利用傳感力和速度傳感器當場測數據,

讓小車在光滑水平軌道上向固定的力傳感器運動,測出小車撞擊傳感過程中小車受到外力-時間圖像,速度傳感器測出次過程中的速度-時間圖像。

分析數據發現:碰撞過程中外力的總衝量與碰撞前後動量的變化幾乎一樣。

所以,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環節:定性應用

為了培養學生在物理學中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的研究方法。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技術聯繫起來。首先圍繞定理Ft=△P分情況進行討論。 我們經常用雞蛋碰石頭來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沒有辦法讓雞蛋不碎嗎?

演示實驗:瓦碎蛋全(也可以放錄像)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説明,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短,力大;時間長,力小。

如:圖片(圖5)中的現象

鐵錘釘釘子,衝牀衝壓鋼板

第四環節:定量應用

例:一高空作業的工人體重600N,系一條長為L=5m的安全帶,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時安全帶的緩衝時間t=1s,則安全帶的受的衝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與解答】依題意作圖,如圖所示,人跌落時為自由下落,設剛要拉緊安全帶時的速度為v1,則v12=2gL,即v1=

經緩衝時間t=1s後速度變為0,取向下為正方向,對人由動量定理知,人受兩個力作用,即拉力廠和重力mg,所以 (mg-F)t=0- mv1,

將數值代人得:F=(600 600)N=1200N

所以,人給安全帶的衝力F ′為1200N,方向豎直向下。

標籤: 物理 説課稿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zpr42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