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熱門】語文説課稿集合五篇

【熱門】語文説課稿集合五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説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語文説課稿集合五篇

語文説課稿 篇1

教學分析:

(一)説教材

《漢語拼音5 g k h》是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漢語拼音中的第5課。本課包括五部分的內容:分別是:第一部分由圖畫引出三個聲母g、k、h的發音和字形;第二部分,g、k、h與單韻母的拼音練習;第三部分,g、k、h的書寫格式和筆順;第四部分以音節guā為例,藉助圖畫教學三拼音的方法;第五部分,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出示兒歌,並認讀生字詞“哥哥”“弟弟”“荷花”。

(二)説學生

一年級的小學生天真活潑,直觀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容易被新穎的刺激物所吸引,但注意力保持時間有限。對於拼音教學來説,就要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設計,變枯燥的拼音符號學習為愉快的學習體驗之旅,激發學生的學習拼音的興趣,並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説話和聽講習慣。

我班共有48名學生,23名男生,25名女生。經過前期調查,47學生都在幼兒園學過拼音,大部分學生能夠認讀聲母,有個別拼音能力較強的學生基本能夠獨立拼讀音節。但學生普遍對於聲母的發音方法掌握的不太好,音節四聲發不到位,還有的字母書寫不規範,因此針對學生的學情,我將在教學設計中給出相應的對策來幫助學生進行矯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會g、k、h 3個聲母,讀準音,認清形。

技能目標

能夠正確書寫g、k、h,讀準g、k、h與單韻母相拼的音節。

情感目標

讓學生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收穫到快樂,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學重點:

g、k、h的發音、書寫和與單韻母的拼讀。

教學難點:

g、k、h與單韻母拼讀的四聲讀法,為第二課時的三拼音教學做準備。

教具準備:

拼音卡片、圖片、ppt及相關的遊戲道具。

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複習導入。用“單韻母口形操”的形式複習a、o、e、i、u、ü六個單韻母,用“老朋友見面”的形式複習學過的聲母b、p、m、f、d、t、n、l、y、w和與這些聲母相關的帶調音節。

2.藉助“情境圖”引出字母。

3.通過教師示範、學生模仿的形式認讀字母。

4.利用標音標形圖利於記憶的特點,識記字母。

5.利用“語境歌”鞏固字母的認讀。

6.通過描紅練習,幫助學生學會書寫g、k、h。

7.遊戲激趣,鞏固拼讀

教學方法:

1. 寓教於樂、趣味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實施建議”指出:“漢語拼音教學應儘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遊戲為主。”根據這一要求和一年級小朋友活潑好動,易於接受直觀、生動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將抽象、枯燥的漢語拼音同有趣的遊戲、兒歌、故事、比賽等結合起來,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 的拼音樂園中去學習。如,在課堂上讓學生開火車接讀音節,用“我來問你來答”的形式讓學生猜一猜音節的四聲等,還有通過摘蘋果的遊戲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寓教於樂,是拼音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充滿吸引力。

2.學生主體,先扶後放。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課堂上我們力求做到:要扶的扶,能放的放。採用“先扶後放”逐步放手的方法,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自主探究新知識。如,在教讀g、k、h與單韻母拼讀的時候,我先領着學生讀,當學生基本掌握髮音方法後,我通過“噹噹小老師”的形式鼓勵學生來領讀,這不僅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讓他們的自信得到飛揚,而且他們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悦,更加激起了他們主動學習的願望。

3.聯繫生活,學會應用。

兒童學習漢語拼音,是一個從言語實踐中來,又回到言語實踐中去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努力地為學生創設一種語言環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情景中學習音節,如,當學完了聲母g、k、h相應的音節後,讓學生用這些音節組詞、造句;還通過讀兒歌幫他們進行鞏固強化。如:小白鴿,天上飛,小蝌蚪,水中游。通過調動多種感官,再現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將所學新知識與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一座抽象漢語拼音符號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樑。這樣他們才會學得更主動、更快樂、更有信心。

語文説課稿 篇2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課書第一冊第1單元的第1篇課文。本冊書現代文閲讀共三個單元,每單元不分文體組織課文,但圍繞培養學生理解、分析現代文的能力,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它是閲讀理解分析現代文的基礎。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於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通感等修辭。傳統語文數學僅把課文當作學習的對象是不恰當的,正確的認識應是把課文當作借鑑的範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應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細思,從而積累知識,培養能力。所以本課的學習重點我擬定於領悟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而後者也是難點。

一、説教法

散文的教學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傳統的分析法教學會破壞文章整體韻味和優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傳統的散文分析課變為鑑賞課,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鑑賞散文的能力。本文作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語言方面有許多值得鑑賞的地方,因文章不長也適合鑑賞。

從學生角度分析,傳統的分析法重分析較鑑賞忽視了學生對美的需求和束傅,久而久之,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學鑑賞能力的提高。其次,這階段的學生從初中畢業已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論知識也能夠鑑賞。

二、説目標

1 知識目標:

(1)能通過揣摩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 能力目標:

(1)培養訓練學生揣摩語言的能力。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3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注社會、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學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三、説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兩課時。

第1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語言體會作者感情

第2課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四、説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佈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2、準備好多媒體電腦,投影及相關軟件。

五、説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欣賞不同的寫荷的詩句和畫面(有日下荷花,雨中荷花,月下荷花,作者借景抒發的喜悦和哀傷,引出朱自清的《荷》)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採用多媒體形式導入新課,能夠直接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處於愉悦的狀態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看配套的畫面聽配樂朗讀、思考。

(1) 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語句,並分析其含義和作用

(2) 從哪些語句中還可以瞭解到作者的情緒?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1創設情境2在散文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藉助文章的語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此處意在引導學生體會感情。

(四)分小組討論,限時作答

設計此環節目的:調動學生參與,完成知識目標。

(五)對於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根據你的學識閲歷,或許你會有新的見解,把你的見解寫下來(100—150字)然後討論—辯論。

通過質疑這種形式,不僅能澄清文中一些模糊的認識,更有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1、作者是通過什麼樣的景來表述這種情?

2、畫一幅《荷塘月色圖》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上節課內容,出示目標

(二)投影學生習作《荷》

分析圖畫和文中描寫的區別及產生區別的'原因。

設計:鼓勵學生在畫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形象經過文學到圖畫的轉變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三)分析區別及原因

(1) “畫中景”和“文中景”

(2) 圖較直觀,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傳神的語句)

(3) 人的學識,生活經歷

(四)速讀課文,畫出文中你認為的精美傳神的語句,説出你認為的理由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分類彙總文中的比喻句,擬人句,動詞、疊詞、通句。

教師示範分析一種,其餘學生分組操作、交流。

(六)作業

課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特定時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處事物投入真情實感,學習朱自清的遣詞用句,寫短文一篇。

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全詩共8個小節。第1節以壯麗廣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華少年的颯爽英姿,這是全詩的總起。從結構上來説是先分後總,“雪蓮”喻指純潔,“海燕”喻指勇敢樂觀,“雛鷹”喻指抱負遠大,“山丹丹”喻指熱烈頑強,末句小結中華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長的希望”。第2、3、4節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視角展開:第2節是寫祖國錦繡的山川哺育了中華少年;第3小節寫祖國悠久的文化滋潤着中華少年;第4節是寫祖國特有的民族傳統風俗滋養了中華少年。這三個小節結構上都是先分後總。第5節是回顧中華母親的艱難歷程,曉喻中華少年應該繼承先輩的志願。第6、7節是寫中華少年的誓言,表達了中華少年的堅強決心和豪邁情懷。第8節是全詩的總結。

綜觀全詩,結構清楚,過渡自然,首尾照應,渾然一體。在感情節奏上,全詩句式勻整,節奏鮮明,句末押韻,朗讀時能感受到很強的節奏韻律。8個小節一韻到底,朗誦時顯得鏗鏘、悠遠、激情。在方法上,本詩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為一體,反覆運用排比句和對偶句,突出了詩歌直接抒情的特點,每個小節中景的選擇(如,“碧波環繞的寶島”)、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蓮”)、境的再現(如,“軍艦長風破浪”)都極具匠心而融情,使無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聲、直觀、可感的載體。

另外,本詩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意象的選擇極具匠心,中華少年的英姿、祖國山川的壯麗、東方文化的美麗、民族歷史的苦難以及中華少年的鏗鏘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為一個個真實可感的形象,通過這些意象凝聚詩人獨特感受,使情感具體化。

編排本詩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朗誦詩歌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因此,學習本詩,重在朗讀,可以引導學生自由朗誦,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誦,還可以是表演朗誦。在反覆的誦讀中,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 説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通過理解詩歌語言和吟誦詩句,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説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導入

多媒體課件欣賞:祖國風光,配樂《長江之歌》。圖片舉例。 看了這段資料,你有什麼想説的?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通過豐富的圖片,富有激情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中來,誘發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交流資料

讓學生説説自己課前收集的與本文有關的資料。

資料舉例:

“楓橋的鐘聲”:(唐)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大漠的孤煙”:《使至塞上》〔唐〕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五月端陽,心隨龍舟把詩魂追趕”: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佳節之一,人們在這一天的重要活動,就是賽龍舟,這一民俗,由來已久。相傳戰國楚三閭大夫屈原眼看祖國滅亡而報國無門,自投汩羅江而亡。當地居民為防止水中魚類咬壞屈原屍體而在江中遍撒魚食,劃舟保護,後有神魚將屈原屍體馱至他的故鄉秭歸。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便劃舟來懷念屈原,這一天就是五月初五。如今,端陽龍舟競渡已形成為羣眾性的水上體育運動。

哈達:哈達是藏族最珍貴的禮品。據傳説,黃教祖師宗喀巴時代已經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贈哈達、表示敬意的習俗。另有一種民間傳説,聲稱菩薩的佛光,天上的祥雲,都是幸福無疆、吉祥如意的徵兆。於是,下界百姓,爭相模仿,互贈哈達,以取吉利。哈達是一種工藝水平很高的編織品,有白麻織的,也有繭絲織的,長度二米、三米不等。哈達的顏色有四種:紅、黃、藍、白。上面編織着蓮花、寶蓋等宗教的八寶紋圖。

蘆笙: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早在西漢初已出現。蘆笙大小不一,管的數目也不盡相同,從單管、雙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較常用的是六管蘆笙。六管蘆笙的構造,是用六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製的笙鬥;每管的根部各裝一個銅質簧片;管的下端各開一個小孔,吹奏時手指按孔發音。蘆笙多用於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經過多次改革,先後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蘆笙出現。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的查找資料、積累資料的能力。把課堂交給學生。能説多少是多少,要試着讓學生將收集的資料內化為自己掌握的知識。

四、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讀課文。

2、學習生字:

⑴ 讀準字音。 幻燈片出示: 翱翔、莽莽、崑崙、水滸、女媧、大禹、縈繞、蹣跚、敖包、銘記、焊接、璀璨、蘆笙、嗩吶、競相。

指名逐詞讀,指導學生讀準平翹舌音、前後鼻音等。

重點是多音字:剛勁(jìn jìng)、哈達(hā hǎ)

⑵ 理解詞義:

學生分四人小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詞語。若是小組討論無法解決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設計意圖:生字詞是基本的東西,必須掌握。首先要做到讀準字音,然後讓學生討論,解決詞義。這樣處理,一是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二是節約了課堂時間。

語文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雖有嘉餚》,我説課的內容為:説教材、説學生、説教法、説教學過程設計四個部分。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們使用的這套語文教材,注重聯繫生活,紮實、靈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多樣性和階段性,初一年級着重培養一般的閲讀能力。《雖有嘉餚》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排的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2、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依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教學本課擬用一課時,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背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這是根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確定的。

能力目標: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藴含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這是根據單元教學要求以及本課在整個初中語文知識能力體系中的作用而確立的。

情感態度與與價值觀目標:聯繫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這是根據課標要求體現以人為本,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據七年級文言文的教學特點與學習重點,我把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並背誦課文作為本節課教學重點;把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藴含的道理作為本課難點。

二、説學生和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本課所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一定的閲讀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閲讀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讓他們從生活經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藉助語文學習的經驗去觀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很大的困難。但七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另外,七年級的學生正處青春期,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所以,本節課我會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適當的點拔以及引導。為此,教學本課我將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朗讀"法貫穿讀、説、析、品、評,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特別是感情豐富與含意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中體會文章的內容、神韻、風格。

品析語言法:本文構思巧妙,感情濃郁,因此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析語言,使學生學會品析散文語言。

小組討論法:“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生靈光。”採用小組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維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現,既發展言語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課前預習、"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勾畫、多摘抄積累、熟讀成誦等讀書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

三、説教法

1、情境教學法:教師通過語言及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另外,我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為前提,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活動為基本方式,中間採用朗讀領悟、合作討論、拓展運用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質疑中學會創新,在比較閲讀中訓練思維,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2、説教學手段

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特點,教具應具直觀、形象、生動、省時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選用了製作簡單的幻燈片。幻燈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創設了情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説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用情感喚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啟迪智慧,是語文教學的獨有特點。據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按照誦讀感知——分步品讀——積累遷移的步驟進行。其教學分為五個基本環節: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複習導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特定的情景。這樣導入,銜接舊知識,又聯繫新知識,學生在欣賞了作品以後,迫切想知道同樣類型的文章,別人又是怎樣寫的呢?懸念的設置激起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閲讀期待,在新課進行過程中,學生會隨時把自己的文章與課文進行比照,從而激發學生進行積極思維的作用時間比較長,為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第二環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説,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第一步初讀課文,進入意境。

第一遍:聽讀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範嚮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此時,教師在屏幕上顯示一些易讀錯的字,供學生參考。

第三遍小組內互讀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其間教師要進行學法指導:(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儘量讀出感情。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教師先進行學法指導:(1)。字詞句一一落實,儘量做到對譯;(2)。儘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然後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最後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

第三步:根據句意劃分朗讀節奏。

第三環節、精讀課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應以誦讀為教學突破口,在這一過程中,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相機點撥、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分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第四環節:探究作品創造閲讀。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説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在這一環節,主要是探討文學作品的寫作特色。

第五環節:反思總結,拓展延伸

課堂最後5分鐘,引導學生自我反思、總結學法。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學生正感受到“收穫”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把“收穫”變為創造。首先,師生一起以填空題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讓後讓學生探討“教學相長”的意義。

以上是教學的主要過程,“注重興趣與感悟、注重朗讀與積累、注重個性與反思”,是本節課設計的出發點;是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是我“生命課堂”教學理念的實踐!或許,由於學生的閲歷,他們還無法完全理解這篇文章,但是,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堂課,把“教學相長”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學生的心靈中,在學生靈魂與思想的原野裏播下一顆種子,在他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中,隨着閲歷的增加,對這篇文章,對“教學相長”的理解會越來越深,而讓學生學會感悟,學會閲讀,學會積累,學會表達,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一篇好的文章會影響人的一生,同樣一堂好課也會在學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們的課堂應該幫助學生架起通往那些閃爍着人類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橋樑,和學生一起雲享受那精神的盛宴,雲與那些偉大的靈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幫他們刻下永不磨滅的印記。這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説課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語文説課稿 篇5

一、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要求,結合本文特點和學生實際,設置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北京民間建築的特點及其中體現的文化內涵,

2、能力目標

①通過概括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要點、提取精要能力。

②體味本文京味語言特色,培養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獲取信息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領會“衚衕文化”的“封閉”和“忍”的特徵及其典型意義,學會辯證的評價“衚衕文化”產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態度。

其中,教學重點是訓練學生掌握概括要點的方法;教學難點是對衚衕文化思想內涵的正確理解。

二、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大力提倡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本課是自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只起主導作用。新課程同時提出“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在授課中,我有步驟的引導學生看、聽、讀、議,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實踐。同時,以課內知識為觸發點,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結合單元綜合性學習要求,作一次探索性學習,力求學以致用,豐富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的積累。

具體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跳讀法:文章篇幅比較長,但是比較淺白,可以用來訓練學生閲讀的速度,同時找關鍵詞、句,概括出要點,提取精要。

2、朗讀法:語言要通過反覆誦讀才能品出其中的韻味,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説它的妙處。

3、比較法:結合有關語句,進行比較閲讀,引導學生欣賞京味的語言。

4、討論法:所有教學重點難點均通過討論解決。討論不僅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5、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6、探究性學習。採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相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三、説教學過程

(一)佈置課前預習: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內容:

(1)汪曾祺其人其文。

(2)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

(3)什麼是衚衕文化,其內涵是什麼?

(4)作者對衚衕有着怎麼樣的感情?

(二)導入:

1、播放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提問:“這首歌有什麼特徵?”

學生有各種各樣的回答,我抓住“京味”、“京派文化”等加以點撥。然後讓學生找出歌詞中哪些詞句體現。學生會説出“冰糖葫蘆”、“窩頭鹹菜”、“杏仁豆腐”等,最後我做總結,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體現出北京人的生活特點,體現了一種北京文化。今天我們來學習北京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衚衕文化,並板出課題。

2、展示多媒體圖片——北京胡同和老北京街景,

(三)明確教學目標〔略〕

(四)理清思路、研讀課文

1、提問預習問題,指導學生用跳讀方法,抓關鍵詞句,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

(1)汪曾祺其人其文。學生回答與教師介紹結合。

(2)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

——方正、安靜、封閉

關鍵要讓學生找到依據,教師用幾句領起句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反覆品讀,如“北京的衚衕真奇啊;北京的衚衕真多啊;北京的衚衕真靜啊”等。

(3)什麼是衚衕文化,其內涵是什麼?

首先,通過概括衚衕的五個方面特徵,總結它的總特點。這點學生不難概括,一般都會準確找出,但“方正”世衚衕的總特點需要教師對“四合院”進行點撥,正確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徵,更體現了衚衕的方正,是一種方位意識極強的特徵,同時藉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塊大豆腐”這個比喻,板書一個正方體(豆腐形),並在“衚衕”二字下,寫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學生印象。

其次,概括衚衕文化的特徵。老師先提出衚衕文化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它有哪些具體表現?其實質是什麼?

(小組討論2分鐘,然後課堂交流。)

前兩問也不難,學生回答出“封閉”特徵時及時板書在“文化”之下,而其實質是“忍”則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遷,逆來順受的表現就是由於“忍”的精神造成的。並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書“忍”。

(4)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人怎樣的內心世界?(邊概括邊板書):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

理想住家——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要求不高

處事哲學——愛看熱鬧,不愛管閒事

(5)作者對衚衕有着怎麼樣的感情?

齊讀最後三節,思考:作者對正在消失的衚衕和衚衕文化有着怎樣的情感?為什麼?先請學生來回答,後教師評價學生髮言,並説出自己的對作者感情的理解——傷感、留戀、理解。僅供學生參考。

——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是複雜的:①沒落的必然(理性)②依戀,但又無可奈何。

——衚衕文化①既有值得稱道的地方,②又有必然拋棄的缺點。

2、品味語言

《衚衕文化》不同於一般評點或介紹類的書序。它實質上是一篇文化散文、文化隨筆。因此,學習並揣摩本文的語言張力,理解並領悟本文的文化內涵,是學習本文的要點。

教學時,結合課練習,讓學生去品味,去欣賞,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具體是:先讓學生聽8—12段的錄音,然後引導學生説出語言特點,再在同學之間展開朗讀比賽,重點讀8、11、12段,看誰讀得像,讀得好,鼓勵創新讀法。老師積極給予引導。

朗讀訓練後,老師指導欣賞下列句子:

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有窩頭,就好。大醃蘿蔔,較好。小醬蘿蔔,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更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這兩個句子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哪一個更能表現出北京人易於滿足?為什麼?經過討論,學生髮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3、學生質疑,相互解疑,教師輔助答疑。

4、總結全文。

(四)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

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因此,本課最後一個環節引進單元教學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將課內教學拓展到課外。圍繞“衚衕文化”這一課題,讓學生開展一次語文課外研究學習。

標籤: 五篇 語文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dz70r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