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二年級上冊認識釐米説課稿

二年級上冊認識釐米説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上冊認識釐米説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上冊認識釐米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釐米》。本課教材的編排特點是注意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並通過多種方式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這一課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顯得尤為重要。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生以後學習米、毫米、千米等長度單位的知識基礎。二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通過一年級上冊“比長短”的學習,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這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2、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和《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及本教學內容特點,以及二年級孩子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喜歡生動活潑的建構,我從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來確定以下目標:

①在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②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徑和學習成果。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自然情境中親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觀察並與同伴交流、討論認識2釐米、3釐米、4釐米等更多的釐米。

③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識。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及結合二年級學生由於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的特徵,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會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是建立1釐米的表象。

二、説教法和學法

結合《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這節課採用“直觀演示、合作探究、實踐操作”等學習方法,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討論,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徑和學習成果,親身體會長度單位的產生。我將圍繞如何激發學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一指導思想,組織教學過程。同時根據指導學生的`自主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在直觀演示認識1釐米之後,放手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認識2釐米、3釐米、4釐米等更多的釐米,體現出寓學法於教法之中。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結合本課目標,我以“在活動中體驗,在實踐中運用”為教學設計理念,我設計了以下的幾個環節:

1、動手操作,合作研究;

2、引導探究、訓練技能;

3、練習鞏固、實踐運用;

4、課堂小結、昇華認識:

課堂實施的第一個環節是動手操作合作研究,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以下的步驟:

1、提出問題:數學書的短邊有多長呢?

2、小組合作研究,引導學生用各種不同的學具來測量。

3、引導觀察,發現數據,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中交流。

4、質疑,為什麼都是量數學書的短邊,可是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5、再次質疑如果測量桌子的長度,用一個個小方塊去擺,方便嗎?有什麼更好的方法?

6、引出課題《認識釐米》

因為二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象,抽象思維還未形成。因此從生活實際引入,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學具,通過實踐活動建立對該知識的理解。落實了第一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同時釐米是最基本的長度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個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進行估測或實測。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有關長度單位的觀念。因此在第二個環節引導探究、訓練技能中我設計了多種活動,第一個活動:先是讓學生感受1釐米。在這個活動中,我先出示1釐米長的小棒,告訴學生,這根小棒的長度是1釐米,再讓學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讓學生説一説,兩指間的距離是多長。接着讓學生輕輕地抽出小棒,再讓學生觀察兩指間的距離,並相互説一説這是長1釐米。接着讓學生動手,用1釐米長的小棒擺出2釐米、3釐米有多長。最後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大概是1釐米。通過這樣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學生親自參與的動手操作過程,對釐米的認識不再停留在1釐米上,而是更加豐富了學生對釐米的認識。這樣習得的知識對學生來説是不容易忘記的。從而掌握本節課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這一教學重點,從而突破難以建立1釐米的表象這一教學難點。也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二個活動是認識尺,我通過

1、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麼。

2、引導學生用尺測量小方塊的邊長是幾釐米?來認識的。從而為掌握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這一技能作準備。

(4)認識更多的釐米。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接着我設計了第三個活動認識2釐米,讓學生有機會表現自己對釐米的理解,培養學生大膽説,從0—2是2釐米,或是1—3是2釐米等等。

為了讓學生在自由輕鬆的氛圍中充分張揚個性我緊接着設計了第四個活動認識更多的釐米,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釐米和小組成員交流。

有了以上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為了更好檢測學生掌握的程度,我設置的第三個環節練習鞏固,實踐運用。在這個環節中,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在測量中出現不正確的測量方法我先設置了第一個練習:判斷量法的對錯。通過這一題的訓練,指出了學生測量時易錯的地方,為下一步正確動手測量奠定了基礎。

教學用書和《數學課程標準》裏,明確提出要重視估測,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我設計的第二個練習是估一估,量一量綵帶、鉛筆和數學書的短邊的長度。(提醒學生先不要量,估計好了,再用尺量一量)並和同伴説説你的估計結果怎樣?你是怎樣量的?最後得出正確測量的方法:量物體的長度時一般要把物體的一端與尺子的0刻度線對齊,然後把物體貼緊尺子,看物體的另一端對着刻度上的數是幾,它的長度就是幾釐米。這樣的設計,使估測與實際測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幫助學生髮展長度的空間觀念,增強他們測量的靈活性。

為了訓練學生的測量能力,學會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問題我設計的第三個練習是:量一量生活中的實物:請學生選擇最喜歡的身邊物體量一量,還可以和合作量。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課堂實施的最後一個環節:課堂小結,昇華認識。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這節課你表現得怎樣?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還好地學好數學知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l983o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