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課文 >

小學課文歸園田居原文及翻譯

小學課文歸園田居原文及翻譯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一篇經典的古詩,通過對田園生活的描繪,表達自己對鄉村純真美好生活的嚮往,下面是小學課文歸園田居原文及翻譯,歡迎參考閲讀。

小學課文歸園田居原文及翻譯

原文

歸園田居(其一)

[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註釋

歸園田居:此詩共五首,自成一組。本首為其一。

適俗韻:合適於世俗的性情。韻,性情、情調、風度。

塵網:塵世的網羅,這裏指仕途。意思是説仕途像網羅一樣束縛人。

三十年:有人説當作“十三年”,因為陶淵明由出任江州祭酒到辭去彭澤縣令歸田,前後正好是十三個年頭。在這裏的“三十”不是確數。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束縛於籠子中的鳥兒總是依戀過去的樹林,養在池子中的魚兒總是想着原來生長的潭水。羈鳥,束縛於籠子中的鳥。池魚,被人養在池子中的魚。淵,潭。本句以“羈鳥”、“池魚”比喻不自一由的仕途生活,以“舊林”、“故淵”比喻渴望的田園。

南野:一作“南畝”。

際:間。

守拙:安於沒有能力做官。拙,指不善於做官,也就是不善於逢迎取巧之意。

蔭:廕庇。

羅:羅列。

曖曖:昏昧的樣子,指隱約不清。

依依:輕柔的樣子。

墟里煙:村落裏的炊煙。

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門庭之內沒有塵俗雜事,虛空安靜的居室顯得很閒暇。户庭,門庭。塵雜,塵俗雜事。虛室,虛空的屋子。餘閒,閒暇。

樊籠:關鳥獸的籠子,這裏比喻仕途。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這兩句是説自己象籠中的鳥一樣,重返大自然,獲得自一由。返自然,指歸耕園田。

譯文

我這個人天生就缺少迎一合世俗的本性,自幼就鍾情於悠閒自在的山川田園生活。然而卻不慎陷落了仕途的網羅中,這一去就是很多年。

就像關在籠子中的鳥兒總是依戀曾經生長的山林,養在池子中的魚兒永遠都思念生活過的深潭一樣,我毅然退出官一場,固守愚拙,回到家鄉開荒種地,享受渴望已久的田園生活。

在那方圓十多畝的良田中,有一個八、九間草房的庭院,屋後掩映着榆樹、柳樹,房前栽滿了桃樹、李樹。遠處隱隱約約的村落裏,輕柔的炊煙隨着微風升騰飄蕩;在深深的巷子裏,在高高的桑樹枝頭,不時傳來狗的叫一聲,雞的啼鳴。

庭院裏,居室中,沒有塵俗雜事的煩擾,有的是空曠和閒暇。長久以來一直被困在世俗的籠子裏,如今總算又回到了大自然。

賞析

陶淵明的歸隱是建立在對黑暗虛偽世道、人事極其清醒的認識基礎之上的,因而他更能體會到淳樸的鄉村生活的樂趣。在這首詩中,詩人將場官和田園相比較,認為官場的生活就如同“羈鳥”、“池魚”一樣,扭曲人性,毫無自由快樂可言,而歸隱田園則是鳥歸山林、魚歸深潭,一種久違的朝恩夜想的生活就要重新開始了,詩人慶幸、欣慰又有些許興奮。無論是後檐的榆柳、堂前的桃李,還是暮色中的遠村、裊裊升起的炊煙,甚至狗吠甚至雞鳴,都讓他覺得新鮮親切,興味盎然:田園生活,那是真正的人間天堂。結尾“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看似平靜温和,但詩人內心深處如春潮漫漲,激動難寧。 在藝術上,這首詩充分體現了陶詩的特點:善於從生括感受中提煉藝術語言,通過景物描繪創造境界,表達一種渾融完整的藝術感受。全詩緊扣“歸”字寫來,大量使用對偶句,將人目之景一方宅、草屋、椅柳、桃李、遠村、墟煙及狗吠、雞鳴詳細排列出來,卻一點也不使人覺得瑣屑、呆滯。或融情於景,或融景於情,情景最終化為意境,詩人超曠沖淡的胸襟、酷愛自然的品格也從中顯示。陳師道説“淵明不為詩,自寫胸中之妙耳”(《後山詩話》)、葉嘉瑩説“淵明詩中所表現的往往是他自己心靈中的一種境界,而並非世俗的寫景敍事而已”(《迦陵論詩叢稿’),真正體味到了陶詩的妙處。他們才是陶詩的“解人”。

拓展:歸園田居其三賞析及譯文

原文: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譯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鬆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鋤頭回家歇息。

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濕了又有什麼可惜,只求我那心願至死不移。

賞析

種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

這首詩我們並不陌生,它是五柳先生陶淵明歸園田居中五首詩中的第三首 。

陶淵明,又名潛,是一位著名的詩人散文家,當時社會,風氣污濁,很多人為了做官不擇手段。陶淵明也做了幾年小官,可是他卻不能忍受官場中的爾虞我詐,毅然選擇了退出官場,歸隱田園。所以他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他的創作開創了田園詩的體系,使我國古典詩歌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學,以及他淡薄渺遠,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這首詩正是田園詩的代表。

首先,從詩歌的語言方面看來,這首詩歌並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優美的修飾,短短四句話,不過四十個字卻將描繪出了一幅平靜恬淡卻不失美麗動人的農家生活圖:南山下有我種下的豆苗,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早晨起來到地裏清除雜草,夜晚頂着一輪圓月帶着出頭歸來。鄉間道路狹長 ,路旁草木長的鬱鬱葱葱,以致衣服也被露水沾濕。只是 衣服沾濕了並不可惜 ,只要不要辜負了我的這片心意。而且詩中所描寫的一切都是極為平常的“豆苗,南山,小路,雜草,夕露。。。”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卻勾勒出了一幅恬淡優美,清新可人的圖畫,在這幅美麗的畫面中,田園風光以其清淡樸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眼前,就像一個世外桃源,讓人悠然神往。簡明扼要,樸實無華的語言,雖然顯得十分的“拙劣”,卻真實的反應出了農家生活的恬淡與美好,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全詩突出一個“拙”字,陶淵明不善農作,所以有了“草盛豆苗稀”的景象,但能得歸隱躬耕,其意趣正從中得來,言語之中透露着對詩人對這種生活的滿意與享受,自得之意,溢於詩外。

其次,從此詩的`結構方面來看,也可以領會到詩人的“匠心”。這首詩簡短精小,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其中的構思安排,頗有精妙。時間順序上,前三句詩作者由早上寫到傍晚,描繪了一整天的生活——除草。簡單的勾勒,反應出作者生活的簡樸清雅,輕鬆自由。給人平靜安詳的感覺,好似這就是一個不被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力量打擾的世界。而最後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便是整首詩的總結,詩人認為衣服弄濕了並不可惜,只希望豆苗可以長得很好,不要辜負了詩人這一天的勞作。正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卻讓整首詩的主旨得到突出昇華,詩人的”願“不僅僅是簡單的希望豆苗可以生長得好,更深的卻體現了詩人對這種田園生活的無線熱愛,以及作者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想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之”願”。

再次,這首詩的寫作手法也十分具有特色。比如説“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句詩,”,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在寧靜的夜空中與之相伴,其中洋溢着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此時,人,月,自然環境顯得那樣和諧,詩人通過藝術的手法描繪出一種崇高的詩歌美,自然美、精神美、並使這些美結合起來,營造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閒自得的形象。“晨興理荒穢”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為實,後句為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再比如”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等語句,樸素平淡,沒有任何的修飾之語,而作者卻巧妙的將這些平淡的語句加入到詩歌之中,不僅沒有讓詩歌顯得俗氣,更是使得詩歌的意境更加恬淡清雅,同時也讓這些樸素的語言獲得了不一樣的光彩,在這種醇美的意藴中,口語上升為詩句,口語的平淡和營造的醇美意境和諧的統一了起來,這種特殊的手法,形成了陶淵明獨特的藝術特色。

總之,這首詩歌中沒有華美繁複的辭藻,沒有特殊的修辭,詩人就運用一些簡單的事物,景象,運用獨特的寫作手法以及合理的結構安排將這些平平凡凡的事物進昇華,不僅使詩歌顯得樸素清雅,恬淡幽美,顯現出一種天然之美,更在這種美好的意藴中,整首詩歌的主旨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體現,表現了作者淡雅的心境,對恬淡自由,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田園生活的無限嚮往與喜愛,同時也有力但不做作的體現了作者潔身自好,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kewen/2m7vn0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