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寓言 >

古代寓言故事【熱】

古代寓言故事【熱】

古代寓言故事1

對牛彈琴

古代寓言故事【熱】

原文: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出自《牟子》)

譯文: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埋頭吃草。牛並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不適合它聽。 公明儀於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犢尋找母牛哞哞的聲音。牛立刻搖着尾巴,豎起耳朵,走來走去地聽起來了。

古代寓言故事2

騙子欽差

河南開封曾出現了一樁假冒官員行騙案。話説,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城內的一處寺院來了幾十個操北京口音的借住客。他們穿着打扮精緻高貴,不像是住不起客棧的人,更奇怪的是,他們入住後緊鎖門户,禁止閒雜人員在門前窺探流連,搞得神祕兮兮的。很快,這咄咄怪事被報告給了官府,震動了開封官場。

騙子欽差原來時任河南巡撫剛遭到彈劾,官場盛傳朝廷正暗中調查巡撫。巡撫本人很緊張,底下官員們也很緊張。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要真查起來,巡撫的問題少不了,而底下多少人和巡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大家正擔心着,突然來了幾十個低調神祕的北京人,巡撫等人怎麼能不緊張呢?

不會是朝廷查案的欽差來了吧?巡撫馬上派了一個親信去寺院查探虛實。那個親信在寺院周圍守候到黃昏,才看到有個人從寺院裏走出來。那人很年輕,太監打扮,一副不諳世事的模樣,提着一隻葫蘆去沽酒。巡撫親信尾隨其後,尋機與他搭訕。那年輕人警惕性很高,沒搭理巡撫親信。親信不氣餒,第二天守在原地等,果然又候着了那年輕人。年輕人還是不搭理親信,親信就搶着替他付酒錢,又邀請他喝酒。年輕人不再排斥,落座和親信邊喝邊聊起來。等舌頭開始打捲了,巡撫親信開始套年輕人的真實身份。年輕人告訴他,聽説河南巡撫貪贓枉法,自己跟隨主子前來密訪,一旦查到確鑿證據就回京覆命了。臨別,年輕人再三囑託巡撫親信不要告訴第三人。

親信一轉身就報告了巡撫。巡撫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第二天帶上大小官員,前往寺院拜訪。院門緊閉,巡撫等人正躊躇着,突然聽到院子裏面傳來呼爹喊孃的慘叫聲,中間夾雜着棍棒呼嘯聲。叫聲一陣慘過一陣,讓外面一干人等直皺眉頭。好一會兒,慘叫聲停了,院門突然打開,兩個差役打扮的人拖着一個奄奄一息的人出來了,地上劃出一溜血跡。巡撫親信一看,這被打得不成人樣的人正是昨日的年輕人,趕忙耳語告訴巡撫。巡撫和大小官吏大驚失色,立刻整理衣裝,由巡撫大人領頭一一報名求見。一干人等被帶進一個房間,看到一個穿黃馬褂、戴珊瑚頂、插孔雀翎的老人,正要向他行禮,那老人擺擺手,指着坐在一旁的少年説:“爺在此,可行禮。”巡撫一想,幸虧剛才膝蓋沒跪下去,敢情主子另有其人。仔細一看,那少年相貌清秀、氣質高傲,周圍的人對他畢恭畢敬,極可能是京城裏的哪位王爺貝勒。巡撫急忙向少年行大禮參拜。少年點點頭,示意老人躬身過來,低聲向他説了些什麼。老人應了聲,仰身對巡撫等人説:“我們明天就回京了,不給地方添麻煩了。都回吧。”

懷着忐忑的心情,巡撫回去後,深信自己的前途就寄在那個少年欽差身上了。看樣子,欽差找到了不利於自己的證據要回京覆命了,自己頭上的頂戴不保。越想越害怕,巡撫連夜悄悄送了一萬兩銀子進寺院。第二天欽差就要走了,巡撫抓緊一切機會巴結人家,一大早就帶着開封大小官員在城門口擺下酒宴,預備給欽差大人餞行。等了一上午,欽差沒有來,派人去寺院“問安”,發現早已不見了欽差的人影。

原來,根本就沒有欽差,這一切都是騙子團伙表演的。他們專門蒐集各地的官場消息,對官員的升遷和心理揣摩得很仔細,然後有目的地開展行騙。河南巡撫擔心頂戴落地,騙子團伙就有了行騙的基礎,把他給陷進去了。

古代寓言故事3

戰國時期隰斯彌去見當時的齊國大夫田成子。

田成子和他登上高台向四周眺望。東、西、北三面的景物盡收眼底,但是向南一張望,只是看到一片樹枝、樹葉。

原來隰斯彌就住在田成子的附近,是隰斯彌家的樹木擋住了視線。

田成子雖然沒有説什麼,但隰斯彌想到田成子當時專權朝廷,而且正在陰謀篡政,於是感到十分不安。回家之後,馬上就命人將遮擋住田成子家南面視線的樹木盡都伐掉。才砍了幾斧子,隰斯彌又命停止砍伐。

他的管家對此十分不解,就問隰斯彌:“你命人砍去這些樹木,怎麼才砍了幾斧子又命停止下來呢?”

隰斯彌説:“古代有句諺語叫知淵中之魚者不祥。田成子最近要陰謀篡政,如果我突然伐掉這些樹木,那就是説我對他最近的舉動有所察覺,那我就危險了。我不伐樹沒有什麼罪,如果我知道田成子的隱私,那麼我的罪就大了,所以還是不伐為好。”

後來,人們用“察見淵魚”來比喻探知別人的隱私。

古代寓言故事4

好諛亡國

虢(guo)國的國君平日裏只愛聽好話,聽不得反面的意見,在他的身邊圍滿了只會阿諛奉承而不會治國的小人,直至有一天虢國終於亡國。那一羣誤國之臣也一個個作鳥獸散,沒有一個人願意顧及國君的,虢國的國君總算僥倖地跟着一個車伕逃了出來。

車伕駕着馬車,載着虢國國君逃到荒郊野外,國君又渴又餓垂頭喪氣,車伕趕緊取過車上的食品袋,送上清酒、肉脯和乾糧,讓國君吃喝。國君感到奇怪,車伕哪來的這些食物呢?於是他在吃飽喝足後,便擦擦嘴問車伕:

“你從哪裏弄來這些東西呢?”

車伕回答説:“我事先準備好的。”

國君又問:“你為什麼會事先做好這些準備呢?”

車伕回答説:“我是專替大王您做的準備,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飢、解渴呀。”

國君不高興地又問:“你知道我會有逃亡的這一天嗎?”

車伕回答説:“是的,我估計遲早會有這一天。”

國君生氣了,不滿地説:“既然這樣,為什麼過去不早點告訴我?”

車伕説:“您只喜歡聽奉承的話。如果是提意見的話,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愛聽。我要給您提意見,您一定聽不進去,説不定還會把我處死。要是那樣,您今天便會連一個跟隨的人也沒有,更不用説誰來給您吃的喝的了。”

國君聽到這裏,氣憤至極,紫漲着臉指着車伕大聲吼叫。

車伕見狀,知道這個昏君真是無可救藥,死到臨頭還不知悔改。於是連忙謝罪説:“大王息怒,是我説錯了。”

兩人都不説話,馬車走了一程,國君又開口問道:“你説,我到底為什麼會亡國而逃呢?”

車伕這次只好改口説:“是因為大王您太仁慈賢明瞭。”

國君很感興趣地接着問:“為什麼仁慈賢明的國君不能在家享受快樂,過安定的日子,卻要逃亡在外呢?”

車伕説:“除了大王您是個賢明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國君都不是好人,他們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

國君聽了,心裏舒服極了,一邊坐靠在車前的橫木上,一邊美滋滋地自言自語説:“唉,難道賢明的君主就該如此受苦嗎?”他頭腦裏一片昏昏沉沉,十分睏乏地枕着車伕的腿睡着了。

這時,車伕總算是徹底看清了這個昏庸無能的虢國的國君,他覺得跟隨這個人太不值得。於是車伕慢慢從國君頭下抽出自己的腿,換一個石頭給他枕上,然後離開國君,頭也不回地走了。

最後,這位亡國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獸吃掉了。

如果一個人只愛聽奉承話,聽不進批評意見,又一味執迷不悟,一意孤行,那後果將是十分可悲的。

古代寓言故事5

有一次,齊桓公在出外打獵時忽然看到一隻鹿從前面飛快地跑過,於是他策馬緊追不捨,一直追進了一個山谷裏。

齊桓公正不知此山谷為何處,恰好遇一老者齊桓公就問老者:

“這裏叫什麼谷?”

老者回答説:“這裏叫愚公谷。”

齊桓公又問:“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老者説:“這是用我的名字來命名的。”

齊桓公朝老者仔細看了看,疑惑不解地問:

“我看你的相貌,毫無愚蠢之狀,為什麼説是用你的名字來命名的呢?”

老者回答説:

“讓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訴您吧。我曾經餵養了一頭母牛,母牛下了一頭小牛。”

後來小牛慢慢長大了,我便賣了牛買了一匹小馬。一個年輕後生看到我牽着一匹小馬,上前便喝斥道:“‘你養的是一頭牛,牛是不能生馬的,你這馬是哪來的?莫不是偷來的!’於是強行把我的馬牽走了。後來鄉鄰們知道了這件事,都説我真愚蠢。他們把我叫做愚公,而把我住的這個山谷就叫做愚公谷。”

桓公聽後也説:

“依我看,你也的確愚蠢。既然那小馬是你用辛勤餵養的牛換來的,你為什麼要讓那個年輕人把它牽走呢?”説完,齊桓公不去繼續追趕鹿,調轉馬頭回宮去了。

第二天上朝時,齊桓公把這件事講給他的相國管仲聽了。

管仲一聽,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鄭重地整了整自己的衣襟,向齊桓公兩次下拜請罪説:

“在君王的屬土之內竟然出現這樣的事情,應該算做我的過錯啊!假如是堯帝時候,皋陶為掌管刑獄的官員,哪裏還會有人膽敢強搶人家的馬駒子呢?即使有這樣的情況,那被欺凌的老者也決不會輕易撒手,而是要找地方跟搶馬的人評理的。如今那老者知道處理訴訟案件不公正,遇到巧取豪奪的人,惹不起、躲得起,只好把小馬給他算了。看來,這不是一個老頭愚蠢的問題,而是社會治理不力的問題。回頭讓我好好整頓一番吧。”

齊桓公十分贊成管仲的意見,支持他放手整頓法治,懲治邪惡,伸張正義。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愚公在年輕人以強凌弱的情況下捨棄利益求得平安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要想根本改 變社會的治安狀況和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關鍵還在於領導的嚴於律己、認真治理和萬眾一心的積極參與。

古代寓言故事6

山上有座小廟,廟裏有個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唸經、敲木魚,給觀音菩 薩案桌上的淨水瓶添水,夜裏不讓老鼠來偷東西,生活過得安穩自在。

不久,來了個長和尚。他一到廟裏,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長和尚心想一個人去挑水太吃虧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兩個人只能抬一隻水桶,而且水桶必須放 在扁擔的中央,兩人才心安理得。這樣總算還有水喝。

後來,又來了個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裏沒水。小和尚和長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來一擔水,立刻獨自喝光了。從此誰也不挑水,三個和尚就沒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經,各敲各的木魚,觀音菩薩面前的淨水瓶也沒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裏老鼠出來偷東西,誰也不管。結果老鼠猖獗,打翻燭台,燃起大火。三個和尚這才一起奮力救火,大火撲滅了,他們也覺醒了。

從此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水自然就孔融讓梨的故事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裏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裏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説:“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着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説,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説:“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麼説,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古代寓言故事7

古時候,有一個婦人,她有兩個孩子:一個三歲的兒子,一個兩歲的女兒。

有一天,她去河邊洗衣服,孩子無人照管,她就把孩子帶到了河邊的沙灘上玩,自己在河邊洗衣服。

她一邊洗衣服,一邊時不時地看看在沙灘上玩耍的兩個孩子,見他們玩地挺開心,也不會有什麼危險,於是就放心大膽地洗起衣服來。

衣服很多,她洗到一大半的時候,已經很累了,於是就想到沙灘那邊去歇息,順便照看一下孩子。

她剛站起來,伸了一個懶腰,轉身一看:

不好,一隻大老虎正接近她的兩個孩子,她想過去救自己的孩子,可是已經來不及了,老虎已經離孩子很近了。

婦人受了驚嚇,一不小心掉進了河裏去了。

兩個小孩見有一隻大貓從山上跑下來了,頭上還寫着一個“王”字,他們一點兒也不害怕,接着玩自己的。

老虎看見兩個小孩見了它也不害怕,感到很奇怪:

平日裏,不管是山裏的小動物,還是村莊裏的人沒有一個見了自己不跑的,可為什麼偏偏這兩個小孩一點也不害怕呢?

於是它就決定再走近一點兒,嚇唬嚇唬他們。

老虎就站在了兩個小孩的身邊,可是兩個小孩不僅沒有躲開,還故意靠近老虎,小男孩看見有一隻大貓站在身邊,還很頑皮地拌着鬼臉:“妙嗚,妙嗚”地學起貓叫了。小女孩兒還用手去摸老虎的尾巴。

老虎就更感到驚奇了,他用頭去撞撞那個小男孩,又用頭碰碰小女孩兒,想嚇跑他們,可是他們還是不害怕,又繼續和老虎玩起來。

老虎見兩個小孩絲毫沒有怕它的意思,就只好悻悻地走掉了。

那個掉進水裏的婦人好不容易才從水裏爬起來,趕緊跑過來看看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被老虎傷害,結果老虎竟然跑掉了,不由得感到驚奇,她緊緊地抱着自己的孩子,高興地哭了。

但是,她始終不明白老虎到底是為什麼走掉的。

原來,老虎吃人之前總要先嚇嚇他們,如果,你怕他們,它就會吃掉你,如果你不怕它,它的恐嚇就沒什麼用了。

看起來,面對危險或貌似強大的'敵人時,你越是害怕,可能還會招來災禍;如果鎮定、無所畏懼,説不定還會有轉危為安的奇蹟出現。

俗語説:“東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銜其頭,西家小兒不識虎,執鞭驅虎如驅牛。”

古代寓言故事8

漢高祖劉邦開國之後,分別封功臣到各地為王。但是因為這些王候在地方上擁有強權,甚至有謀反叛變的意思,於是漢高祖就一一把他們消滅了。

為了鞏固漢室,漢高祖又大力賜封同族的人。因為同姓諸侯國數量增加,在漢景帝時,爆發了以吳王為首的七國之亂。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征討,平定了叛亂,但同姓諸侯的存在依舊威脅着漢朝的江山。

到了漢武帝時,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施行了“領地削減”的政策,也就是消弱王侯們的勢力,並且想進一步採取行動。這個舉動引起諸侯們的恐慌,便對漢武帝説:“我們與王室血脈相連,先帝將封地如狗的牙齒一般地交錯安排,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共同保護漢室希望漢武帝能手下留情。”

於是,漢武帝后來頒佈推恩令,將諸侯的領地分封給他們的子弟,無形中削弱了各諸侯國的勢力,也鞏固了中央集權。

古代寓言故事9

這個寒假我讀了《中國寓言故事》,裏面我最喜歡的是:屠牛吐拒婚,千金買骨。

屠牛吐拒婚講得是:齊王要選女婿,選中了一個叫吐的殺牛人,而吐卻拒絕了婚事。他的朋友來了,很為吐惋惜。而吐説:“齊王的女兒太醜,如果齊王的女兒很漂亮,會選我這麼個殺牛的做女婿嗎?”後來他的朋友見到了齊王的女兒,她果然奇醜無比。

千金買骨講得是:從前有個國王,想得到一匹千里馬,於是各處張貼布告。過了三年,一匹馬也沒有買到,因此,國王心中很煩惱。國王身邊有個侍臣願意帶上一千兩黃金替國王買馬,國王同意了。侍臣到處奔走,三個月後才有了一點兒線索,可是等他趕到,那匹馬已經死了。侍臣拿出五百兩黃金,把那匹馬的屍骨買了下來,帶回去送給國王。國王一看他買回來的是馬骨頭,非常生氣,斥責了很久,但侍臣説:“如今我花了五百兩黃金買了一堆千里馬的屍骨,消息傳開,天下人都知道您珍惜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把活的千里馬給您送來。”果然,不到一年就有好幾匹千里馬,被送到了這個國王的面前。

屠牛吐拒婚裏面的吐和千金買骨裏面的侍臣非常聰明,我們要好好學習。

古代寓言故事10

魯國的公扈、趙國的齊嬰兩人生病後,一道去請神醫扁鵲為其診治。在扁鵲的精心調理之下,他倆的病沒用多少時間就痊癒了。可是,扁鵲卻對公扈和齊嬰説:“你們倆以往所求治的病,都是病邪從體外侵入到體內的五臟六腑所致,因此只需用藥物和鍼灸治療便能解決問題。這幾天我發現你們身上還潛伏着一種病,那是從孃胎裏帶出來,並隨同你們身體的發育而一道生長的。這種病很危險,我願意再給你們治一下,怎麼樣?”

公扈和齊嬰回答道:“我們想聽聽這種病有些什麼症狀,然後再作決定。”

於是,扁鵲先對公扈説:“你有遠大的抱負,又善於思考問題,遇事能有很多的辦法,但遺憾的是氣質較為柔弱,在關鍵時刻往往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坐失良機。”接着,他又轉向齊嬰:“那麼你呢?則正好與公扈相反。你對未來缺乏長遠的打算,思想比較簡單,然而氣質卻很剛強,為人處事少用心計,卻喜歡獨斷專行。”最後,扁鵲對他倆説:“現在如果讓我將你們的心來個互換,你們就都可以變得完美無缺了。”

公扈和齊嬰聽了扁鵲的分析之後,都願意接受換心手術。於是,扁鵲讓他們二人分別喝下一種藥酒,致使昏迷三天不醒。在這其間,扁鵲便將二人的胸腔打開,取出心來,交換安放。手術完畢後,又在傷口處敷上神藥,等他們甦醒轉來後,仍如術前一樣健康強壯。他們一同辭謝了扁鵲之後,就各自回家了。

可是,由於心已互換,結果公扈就回到齊嬰的家,而齊嬰則回到了公扈的家。這兩家的老婆孩子都不認識回家的人,於是都發生了爭吵。公扈、齊嬰無法可想,只好請扁鵲出面解釋。扁鵲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這兩家人,這樣才使爭吵得以平息。

感悟:

這則寓言故事是借用神醫扁鵲的名義,用換心術來打比方,説明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一個人只要善於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才可以趨向完美。

古代寓言故事11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腳踩着牛,用膝蓋抵着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着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讚歎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麼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説:“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瞭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經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瞭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得寬綽而遊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儘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着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乾淨,置於刀鞘之中,以備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説:“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從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不斷總結,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善於總結規律,按照規律辦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古代寓言故事12

春秋時,門子文和門子良兩兄弟在楚國做官,子文是令尹,子良則是司馬。

子文有一個兒子名叫子揚;子良也有一個兒子叫子越。

子越出生的時候,子文對子良説:

這孩子壯得跟山林裏的老虎和熊一樣,哭起來卻像豺狼在哀嚎,現在他的年齡雖然還很小,可是狼的孩子雖然很小,但是兇猛的性格以及野心仍然很大,將來長大恐怕不會是個温和的人。

我看子越是匹狼,必須狠下心殺死,否則我擔心我們家族的人會因為他而有傷亡。

但是哪有父母忍心殺害自己的小孩?

因此子良説什麼都不肯殺死自己的孩子。

子文見子良不聽自己的勸告,便對家裏的人説:

將來子越如果當了大官,你們一定要儘早離開楚國,不然會有災難。

子文死後,他的兒子子揚繼承作了令尹,子越也作了司馬。

子揚沒有聽父親的告誡,繼續待在楚國作官。

而子越一當上大官,就暴露出政治野心,他忌恨子揚的官位比自己大,於是暗中派蘇賈殺了子揚,自己當上令尹,不久又將蘇賈殺死。

後來,子越的野心越來越大,甚至想叛變當國君,於是就領兵造反,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楚王派來的大批軍隊打敗,他的家族也因此受到牽連。

這個時候,家族的人才知道子越果然是狼子野心,十分後悔當初沒有聽子文的勸告。

古代寓言故事13

齊國的將軍田忌經常同齊威王賽馬。

他們賽馬的規矩是:雙方各下注,比賽共設三局,兩勝以上為贏家。然而每次比賽,田忌總是輸家。

這一天,田忌賽馬又輸給了齊威王。

回家後,田忌把賽馬的事告訴了自己的高參孫臏。

這孫臏是軍事家孫武的後代,飽讀兵書,深諳兵法,足智多謀,被龐涓謀害殘了雙腿。

來到齊國後,很受田忌器重,被田忌尊為上賓。

孫臏聽了田忌談他賽馬總是失利的情況後,説:下次賽馬你讓我前去觀戰。

田忌非常高興。

又一次賽馬開始了。

孫臏坐在賽馬場邊上,很有興趣地看田忌與齊威王賽馬。

第一局,齊威王牽出自己的上馬,田忌也牽出了自己的上馬,結果跑下來,田忌的馬稍遜一籌。

第二局,齊威王牽出了中馬,田忌也以自己的中馬與之相對。第二局跑完,田忌的中馬也慢了幾步而落後。

第三局,兩邊都以下馬參賽,田忌的下馬又未能跑贏齊威王的馬。

看完比賽回到家裏,孫臏對田忌説:

我看你們雙方的馬,若以上、中、下三等對等的比賽,你的馬都相應的差一點,但懸殊並不太大。下次賽馬你按我的意見辦,我保證你必勝無疑,你只管多下注就是了。

這一天到了,田忌與齊威王的賽馬又開始了。

第一局,齊威王出那頭健步如飛的上馬,孫臏卻讓田忌出下馬,一局比完,自然是田忌的馬落在後面。

可是到第二局形勢就變了,齊威王出以中馬,田忌這邊對以上馬,結果田忌的馬跑在前面,贏了第二局。

最後,齊威王剩下了最後一匹下馬,當然被田忌的中馬甩在了後面。這一次,田忌以兩勝一負而取得賽馬勝利。

由於田忌按孫臏的吩咐下了很大的注,一次就把以前輸給齊威王的都賺回來了不説,還略有盈餘。田忌以前賽馬的辦法總是一味硬拼,希望一局也不要輸,結果因自己總體實力差那麼一點,總是賽輸了。

孫臏則巧妙運用自己的優勢,先讓掉一局,然後保存實力去確保後兩局的勝利,這樣便保證了整體的勝利。

古代寓言故事14

尹綽和赦(she)厥同在趙簡子手下做官。

赦厥為人圓滑,會見風使舵,看主人的臉色行事,從來不説讓主子不高興的話。

尹綽就不是這樣,他性格率直,對主子忠心耿耿盡職盡責。

一次,趙簡子帶尹綽、赦厥及其他隨從外出打獵,一隻灰色的大野兔竄出來。

趙簡子命令隨從全部出動,策馬追捕野兔子,誰抓到野兔誰受上獎。

眾隨從奮力追捕野兔,結果踩壞了一大片莊稼。

野兔子抓到了,趙簡子十分高興,對抓到野兔的隨從大加獎勵。

尹綽表示反對,批評趙簡子的做法不妥。

趙簡子不高興地説:“這個隨從聽從命令,動作敏捷,能按我的旨意辦事,我為什麼不能獎勵他呢?”

尹綽説:“他只知道討好您而不顧老百姓種的莊稼,這種人不值得獎勵。當然,錯誤的根源應該是在您的身上,您不提出那樣的要求,他也不會那樣去做。”

趙簡子心裏悶悶不樂。

又一次,趙簡子因頭天晚上飲酒過多,醉卧不起,直到第二天已近晌午,仍在醉夢中。

這時,楚國一位賢人應趙簡子三個月前的邀請前來求見,赦厥接待了那位賢人。

為了不打擾趙簡子睡覺,赦厥婉言推辭了那位楚國人的求見,結果使那位賢人掃興而去。

趙簡子直睡到黃昏才醒來,赦厥除了關心趙簡子是否睡得香甜外,對來人求見的事只是輕描淡寫地敷衍了幾句。

趙簡子常對手下人説:

“赦厥真是我的好助手,他真心愛護我,從不肯在別人面前批評我的過錯,深怕傷害了我。可是尹綽就不是這樣,他對我的一點缺點都毫不放過,哪怕是當着許多人的面也對我吹毛求疵,一點也不顧及我的面子。”

尹綽聽到這些話後,依然不放過趙簡子。

他又跑去找趙簡子,他對趙簡子説:

“您的話錯了!作為臣下,就應幫助完善您的謀略和您的為人。赦厥從不批評您,他從不留心您的過錯,更不會教您改錯。我呢,總是注意您的處世為人及一舉一動,凡有不檢點或不妥之處,我都要給您指出來,好讓您及時糾正,這樣我才算盡到了臣子的職責。如果我連您的醜惡的一面也加以愛護,那對您有什麼益處呢?醜惡有什麼可愛的呢?如果您的醜惡越來越多,那又如何能保持您美好的形象和尊嚴呢?”

趙簡子聽了,似有所悟。

可見,真正的愛護並不是一味討好,而是在發現對方的缺點錯誤後,能真心指出並幫助其改正,使之不斷完美起來。

古代寓言故事15

北方有一個人從來沒有見過菱角。他到南方做官,有一天參加宴會,席間擺有菱角。他不知道怎麼吃,就連殼一起放進了嘴裏。有人提醒他説:“吃菱角要把殼剝掉。”那人覺得不好意思,就自護其短,説:“我知道,我帶着殼吃,是為了清熱敗火。”別人又問:“北方也有菱角嗎?”他説:“山前山後,到處都是!”

藕如船

馮夢龍《廣笑府》

有位主人招待客人,把細小的藕梢拿給客人吃,卻把又粗又大的藕段留在廚房裏。客人説:“我曾經讀過這樣一句詩‘太華峯頭玉井蓮,花開十丈藕如船。’我一直不相信會有那麼長的藕,今天我才相信了。”主人問:“為什麼?”客人答道:“藕梢已經到了這裏,藕段和藕頭還在廚房裏呢!”

 罰人吃肉

馮夢龍《古今譚概》

五代時期有一個人叫李載仁,是唐朝皇室的後裔,為了躲避戰亂,投奔到江陵的高季興那裏做了官。李載仁生性迂腐遲鈍,而且從來不吃豬肉。

有一天,他要去接受上司的召見,剛剛騎到馬上,兩個隨從就打起來。李載仁大怒,立即叫人從廚房裏取來了大餅和豬肉,罰那兩個打架的人當場面對面吃下去,並且一再警告他們:“如果再敢打架,就往肉裏再加上些酥油給你們吃!”

莫砍虎皮

石成金《笑得好》

有個老頭在山中遇到了老虎,老虎銜着他往山上拖。老頭的兒子拿着柴刀去追殺老虎,眼看就要追上了,老頭在虎口裏大聲喊道:“我的兒,我的兒,你要砍只砍虎腳,千萬不要砍壞了虎皮啊!這樣才能多賣些銀子!”

 囫圇吞棗

《笑笑錄》

在一次聚會上,一個客人説:“吃梨對牙齒有好處,但是會傷脾;吃棗對脾胃有好處,但是會損害牙齒。”一個年輕人聽了,想了很久,説:“我有一個好辦法。吃梨的時候只嚼不咽,就不會傷脾胃;吃棗的時候只吞不嚼,也不會損害牙齒了。”

一個喜歡開玩笑的人説:“那你真是囫圇吞棗啊!”大家都笑了。

標籤: 寓言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yuyan/3790p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