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經 >

從《詩經》看詞的構成

從《詩經》看詞的構成

古漢語詞彙最顯著的特點是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則以雙音詞為主。《詩經》創造了成千上萬個新的詞語,豐富了漢語言文學的表達能力。這些新詞的構成有凝固、緊縮、組合、倒敍、仿造、概括等多種方式。

從《詩經》看詞的構成

詞是表達概念的,是語言最基本的運用單位,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新事物的湧現,就會有相應的詞語來表現。新詞或者另造,或者在舊詞的基礎上派生而成。古漢語詞彙最顯著的特點是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則以雙音詞為主。

一、雙音節詞的形成與發展概述

漢語大部分的雙音詞是由同義詞臨時組合而來的。最初只是兩個同義詞的並列,還沒有凝固成為一個整體,一個單詞。這從兩方面可以説明:一是最初某些同義詞的組合沒有固定的形式,幾個同義詞可以自由組合,也可以互換位置。例如“顛”和“倒”是同義詞,在上古一般單用,但又可以互相組合。《詩經齊風東方未明》(下文凡屬引用《詩經》裏的篇章時,均省略《詩經》)中既有“倒之顛之,自公令之”“顛之倒之,自公召之”,又有“東方未明,顛倒衣裳”。後兩句“顛”和“倒”雖然連在一起,但顯然還是兩個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句而抑下,中辭而出外,回互不常”“顛”和“倒”組合得更緊密些。同時我們還看到,宋歐陽修《送滎陽魏主簿》詩:“子足未及閾,我衣驚倒顛。”這説明這兩個同義詞組合時,各自的獨立性還很強,沒有組成新的單一的詞,還是有自由組合的情況。第二,古人對於這一類同義詞,常常加以區別。例如“家室”很早就成為複音詞,《周南桃夭》二章:“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毛傳》:“家室,猶室家也。”但孔穎達《正義》:“《左傳》曰:‘男有室,女有家。’室家,謂夫婦也。”朱熹《集傳》:“室為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那麼今天,我們閲讀古書的時候,應當把這些詞當作複音詞來理解,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概念。

王力認為現代漢語的雙音詞多由文言單音詞發展而來,其發展途徑有三:加、換、附。第一種情況是換了完全不同的詞,例如“與”變成“參加”“師”變成“軍隊”;第二種情況是加上詞尾詞頭,如“虎”變成“老虎”“杯”變成“杯子”“石”變成“石頭”;第三種情況是利用兩個同義詞作為詞素,構成一個複音詞,例如“兒”和“子”是同義詞,合起來成為複音詞“兒子”。

二、《詩經》詞彙特點簡述

《詩經》詞彙,以單音詞佔多,現代漢語詞彙,以複音詞佔多。但古之單音詞與今之雙音詞,並不是互不相關的兩個系統,往往是拿一個老的核心詞再加以一個近義詞(或區別詞)而構成的。以《周南》為例:

古單音詞:河 洲 求 樂 漢 廣 泳

今雙音詞:黃河 沙洲 追求 歡樂 漢水 寬廣 游泳

《詩經》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詩經》記錄的基本詞彙,有很多一直延用到今天。如“天地日月星山川江河風雨草木”“人身手足口耳面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赤青黃綠藍黑白”“美醜吉凶遠近新舊貧富”“擷採傷悲喜樂哭泣有無生死”“淑女窈窕切磋琢磨飲食”“上下左右東西南北朝夕春夏秋冬”“虎豹狐狸鼠牛羊魚雁鹿鵲雞”“桃李桑梓楊柳麻黍麥稻粱”“鐘鼓琴瑟衣服舟車”“父母兄弟子孫姊妹兒童伯叔”“邂逅、翱翔、逍遙、綢繆、顛倒、婆娑、語言、輾轉、漂搖”。

三、《詩經》新詞構成方式

《詩經》創造了成千上萬個新的詞語,豐富了漢語言文學的表達能力。在筆者看來,這些新詞的構成有凝固、緊縮、組合、倒敍、仿造、概括等多種方式。

1.凝固。同一詩句中相近的兩個字在長期應用中逐漸凝固成複音詞,表示某一特定的意義。

有的原是聯合詞組。《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朱熹《集傳》:“琴五絃或七絃,瑟二十五絃,皆絲屬,樂之小者也。”“琴瑟”凝固為詞,後比喻夫婦間感情和諧。宋蘇軾《答求親啟》:“許敦兄弟之好,永結琴瑟之歡。”這樣的複音詞有很多,“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齊風東方未明》)中的“顛倒”一詞;“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鄭風野有蔓草》)中的“邂逅”一詞;“河上乎逍遙”(《鄭風清人》)中的“逍遙”一詞。

有的原是偏正詞組。《周南關雎》:“優哉遊哉,輾轉反側。”《鄭箋》:“卧而不周曰輾。”朱熹《集傳》:“輾者輾之周,反者輾之過,側者輾之留,皆卧不安席之意。”“輾轉”凝固為詞,意指翻來覆去的樣子。

有的原是動賓詞組。《大雅桑柔》:“惟彼忍心,是顧是復。”朱熹《集傳》:“忍,殘忍也。”“忍心”凝固為詞,意指“狠心,昧着良心”。清李漁《奈何天鬧封》:“邊陲告急,司轉運者,充耳不聞;賦役久逋,奉催徵者,忍心不顧。”

有的原是謂語詞組。《邶風柏舟》:“靜言思之,不能奮飛。”《毛傳》:“不能如鳥奮翼而飛去。”“奮飛”凝固為詞,意指振翅飛翔,比喻人奮發有為。唐韓愈《贈崔立之評事》:“東、馬、嚴、徐已奮飛,枚皋即召窮且忍。”

有的原是普通名詞後借用為專有名詞,如“小康”。《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鄭箋》:“康,安也。今周民罷勞矣,王幾可以小安之乎?” 唐白居易《老病相仍以詩自解》:“昨因風發甘長往,今遇陽和又小康。”“小康”今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特定時期所要求達到的目標。

這類詞語由於使用的普遍性,現在理解起來並不是那麼難,但如果我們瞭解了它的出處,將更加有利於我們正確地應用它。   2.緊縮。同一詩句裏的字並不相連接,後世緊縮成一個詞,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有的詞義、詞性與原單音詞相同,有的不同。

結構上有聯合式。《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遊。”陸德明《釋文》:“敖,本亦作遨。”《毛傳》:“敖,遊也。”馬瑞辰《通釋》:“《爾雅》:‘敖,意舒也。’凡人樂則意舒,是知敖有樂意。”“敖遊”緊縮成詞,意為“遊樂”。《莊子列禦寇》:“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也。”《衞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傳》:“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聞一多《風詩類鈔》:“切、磋、琢,都是磨光的意思。”“切磋”與“琢磨”均緊縮成詞,“切磋”表示加工骨器,“琢磨”表示加工玉器。如清汪懋麟《唐官屯阻雨舟中寄懷》詩:“惜陰在分寸,攻石須切磋。

有偏正式。《召男江有汜》“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後悔”緊縮為詞,意指事後懊悔。《史記張儀列傳》:“懷王后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邶風綠衣》:“兮,悽其以風。”《毛傳》:“悽,寒風也。”孔穎達《正義》:“悽,寒涼之名也。”“悽風”緊縮為詞,表示寒風。如唐柳宗元《籠鷹詞》:“悽風淅瀝飛嚴霜,蒼鷹上擊翻曙光。”

有支配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牀,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瓦,紡錘,古代婦女紡織所用,後因稱生女曰“弄瓦”;“載弄之璋”意指所生男子成長後為王侯,執圭璧,後因稱生男為“弄璋”。

3.組合。就是不同詩句中的字組合成複音詞。絕大多數是聯合式。

有不同兩句中的兩個字組合成詞的。自古以來以“飛燕”入詩的名句不勝其數,最早應見於《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如南朝江淹《雜體詩效李陵<從軍>》:“袖中有短書,願寄雙飛燕。”唐李白《清平調》詞:“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粧。”《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後以“夭桃”稱豔麗的桃花。如宋曾鞏《南湖行》之二:“蒲芽荇蔓自相依,躑躅夭桃開滿枝。”《大雅民》:“天生民,有物有則。”取意為“合乎天道自然之制度規則”,組合成“天則”一詞,謂天地間凡事物皆有其法則、規律。如唐楊炯《渾天賦》:“俯察人事,仰觀天則。”

有不同章中的兩個字組合成詞的。《邶風終風》二章:“終風且霾,惠然肯來。”三章:“終風且耍不日有恕!薄睹傳》:“霾,雨土也。陰而風曰恕! 宋張載《正蒙參兩》:“(陰陽)和而散,則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則為戾氣、瑣病!薄瑣病弊楹銑紗剩指天氣陰晦、昏暗。如宋蘇轍《遺老齋絕句》之九:“昔我過嵩麓,雲移見諸o;,想象瑣倉小!

4.倒序。《詩經》中已有某個詞,顛倒它的詞素,就構成新詞。意思大抵與原詞近似。

《大雅生民》:“后稷肇祀,庶無罪悔。”《鄭箋》:“無有罪過也。”王引之《經義述聞毛詩下》:“家大人曰:‘悔與罪義相近。’”倒序為“悔罪”,意為悔恨自己的罪過。唐歐陽詹《南澗寺上方石像詩》:“可以禮足而悔罪,寄影以安樂。”《邶風穀風》:“宴爾新婚,如兄如弟。”倒序為“新婚燕(宴)爾”,陸德明《釋文》:“宴爾,本又作燕。”如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文理》:“以謂凡對明月與聽霖雨,必須用此悲感,方可領略,則適當良友乍逢及新婚宴爾之人,必不信矣。

5.仿造。仿照《詩經》原詞的結構,改變其中的某一詞素以造成新詞。

如“笑敖”謂戲謔不敬。《邶風終風》:“謔浪笑敖,中心是悼。”《毛傳》:“謔浪笑敖,戲謔也。”仿造“笑傲”一詞,指戲謔不敬。如宋蘇轍《次韻孫户曹樸柳湖》:“猶有曲湖容笑傲,誰言與物苦蔘差。”《邶風燕燕》:“瞻淚弗及,泣涕如雨。”眼淚像雨一樣,形容極度悲傷,仿造“淚如雨下”“泣下如雨”。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封三娘》:“十一娘困述病源,封泣下如雨。”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八:“眼__看着他人去了,自己不能奮飛,萬箭攢心,不覺淚如雨下。”

6.概括。概括詩意,並在《詩經》原有的意義上生出比喻義,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成語

《國風召南》:“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概括為成語“鳩佔鵲巢”,意指斑鳩不會做窠,常強佔喜鵲的窠,後比喻強佔別人的住處或佔據別人的位置。如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又劉景南嘗僦一寓,遷入之夕,大為狐擾。景南訶之曰:‘我自出錢租宅,汝何得鳩佔鵲巢?’”《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後以“投桃報李”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如清程麟《此中人語死禿》:“上海馮觀察處書記某,與寺院某僧相善,投桃報李,不啻忘形。”《大雅蕩之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孔穎達《正義》:“既能明曉善惡,且又是非辨知,以此明哲擇安去危,而保全其身,不有禍敗。”概括為“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參與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的事,後多指生怕有損於自己,迴避原則鬥爭的處世態度。唐白居易《杜佑致仕制》:“盡悴事君,明哲保身,進退始終,不失其道。”宋歐陽修《晏元獻公挽辭》之三:“富貴優遊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豳風鴟號》:“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户。”天還沒有下雨,先把門窗綁牢,概括出成語“未雨綢繆”。後以“未雨綢繆”喻事先做好預防、準備工作。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歲月不居,來日苦短,夜長夢多,時不我與。盼弟善為抉擇,未雨綢繆。”

四、結語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但它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詩教”的範圍。包含於大量各具特色、富含韻味的詞彙,是《詩經》語言上的一大特色,故孔子説學《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詩經》的廣泛傳播,增強了某些詞語的活力,豐富了詞彙的文化內涵。據不完全統計,《詩經》衍生出了上千個新的複音詞和500多條成語。這些新的複音詞和成語,有多種多樣的構成方式。它們的使用適用範圍有寬有窄,有的至今還有着頑強的生命力,鮮活地保留在現代漢語詞彙中。《詩經》對漢語詞彙的影響可以説是經久不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jing/jnd87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