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柳原文,翻譯,賞析

柳原文,翻譯,賞析

柳原文,翻譯,賞析1

雨霖鈴·寒蟬悽切

柳原文,翻譯,賞析

宋代: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譯文

秋後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心緒,正在依依不捨時候,船上人已催着出發。握着手互相瞧着,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説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人最傷心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晨風和黎明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註釋

①長亭: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地方。

②悽切:淒涼急促。

③驟雨:急猛陣雨。

④都門:國都之門。這裏代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⑤帳飲:在郊外設帳餞行。

⑥無緒:沒有情緒。

⑦蘭舟:古代傳説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這裏用做對船美稱。

⑧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樣子。

⑨去去:重複“去”字,表示行程遙遠。

⑩暮靄:傍晚雲霧。沈沈:即“沉沉”,深厚樣子。楚天:指南方楚地天空。

暮靄沈沈(沉沉)楚天闊:傍晚雲霧籠罩着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今宵:今夜。

經年:年復一年。

縱:即使。風情:情意。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賞析

詞上片寫臨別時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宋金十大麴”之一。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敍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描寫,氛圍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這三句景色鋪寫,也為後兩句“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戀人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説:“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矛盾衝突何其類鋭!這裏“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藴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敵千鈞!

詞人凝噎喉就“念去去”二句內心獨白。這裏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着色一層濃似一層;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説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當晚旅途中況味,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藝概》中説:“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説,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完整性,形象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記載説,以此詞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形成,有賴於意境營造。詞人善於把傳統情景交融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境界,繪讀者以強烈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敍事清楚,寫景工緻,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炙人口千古名句。

柳原文,翻譯,賞析2

東郊向曉星杓亞。報帝裏,春來也。柳抬煙眼。花勻露臉,漸覺綠嬌紅奼。粧點層台芳榭。運神功、丹青無價。

別有堯階試罷。新郎君、成行如畫。杏園風細,桃花浪暖,競喜羽遷鱗化。遍九陽、相將遊冶。驟香塵、寶鞍驕馬。

翻譯

拂曉時分,京城東郊出現了醒目的北斗七星,它彷彿在告訴京城裏的人們春天來了。柳樹已經吐出了新綠,花朵噙着清晨的露珠迎風綻放,整個大地因春天的到來而奼紫嫣紅,到處生機勃勃。春天裏花草樹木鬱鬱葱葱,把高大的台榭裝點得分外美麗迷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創造瞭如圖畫般絢爛多彩,充滿生機的美好季節。

新科進士在朝廷的組織下游覽京郊御花園,他們魚貫成行俊美如畫。御花園裏微風習習,桃花浪暖,新科進士們如鯉魚躍入龍門一步登天。新科進士游完了御花園又結伴遊覽京城。他們騎馬飛馳,京城街區為之塵土飛揚。

註釋

東郊:京城東面的郊野。

向曉:天將要亮的時候。

星杓:指北斗星似杓柄的由玉衡開陽搖光三星所組成的那部分。

煙眼:煙霧籠罩着柳樹剛吐出的鵝黃色嫩芽。眼,指柳樹發芽之處的芽眼。

花勻:本指女子往臉上均勻地搽抹胭脂,此處指稱花朵有如女人勻臉一樣。

露臉:指花瓣上沾滿了露水。露,早上的露水。

層台芳榭:高大而美麗的台榭。榭,建築在高台之上類似涼亭的敞屋。

運神功:運用神奇的功力。神功,即“神工”,指大自然的創造力。

丹青無價:指大自然創造出春天這幅無價的美麗圖畫。丹青,指圖畫。無價,價值高昂到無法計算。

別有:除此之外還有。

堯階:此處指代柳永當時的宋代皇帝,堯階即指宋代皇宮裏朝堂的台階。

試:殿試,舉子經過筆試考中之後,還要經過皇帝的面試稱為殿試。

新郎君:新考中的進士,唐宋之時稱新考中進士的人為新郎君。

成行:指排列整齊。

如畫:人物俊美猶如畫中之人。

杏園:此處以杏園指代宋朝的御用園林瓊林苑。

桃花:指瓊林苑內的桃花。

競喜:指杏園內的微風和桃浪都很高興歡喜,是擬人寫法。

羽遷:本指人修道成仙,飛昇天宮,

此指新進士由平民百姓而成為有功名的人鱗化:本指魚躍龍門而成龍,此亦指新進士由平民百姓一躍而為有功名的人。

遍九陌:京城裏的所有街道。九陌,漢長安街中有八街九陌,後來便用九陌指京城大道。

相將:相互結伴。

遊冶:出遊尋樂。

驟:馬奔馳。

香塵:芳香的塵土。

寶鞍驕馬:指裝飾豪華的駿馬。

創作背景

此詞詠進士及第的得意、歡樂,當作於仁宗景佑元年(1034)。

賞析

詞的上闋寫京城內外初春的美好景色。開篇兩句先點出春天來到了京城。“東郊向曉星杓亞”,北斗星星柄低垂,是初春時的星象,但一句“報帝裏、春來也”,卻使得這一自然現象彷彿有了生命,它在告訴京城中的人們:春天來了。句中語氣詞“也”,用得十分精到,洋溢着掩飾不住的喜氣。以下四句轉入寫景,抓住富有季節特徵的春柳和春花,描繪京城初春的美麗。在詞人的筆下,“柳抬煙眼”,“花勻露臉”,清晨,柳樹在濛濛的霧氣中張開芽眼,美麗的花朵以露水勻臉。這兩句擬人化的描寫猶如一組特寫鏡頭,極逼真地描繪出了一幅初春晨景圖,美得令人心醉。接下來一句中的“漸”字,表時間的推移,實則暗寫了隨着時間的推移,太陽升起了,霧氣散去了,這時候再看一看春柳、春花,更覺綠得嬌媚,紅得豔麗。綠柳紅花“粧點層台芳榭”,將層層台榭裝點得更加美麗。面對如此美好的景緻,詞人不由發出了“運神功、丹青無價”的感歎。此句由景及情,讚美了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功力在大地上創造了猶如圖面一樣姜麗的春夭。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誠然,這首詞上闋的寫景絕不是單純只為了描寫春景,而是為下闋中人物的出場創造一種美好的景物氛圍,而是為藉以傳達人物內心的喜悦之情。

詞的下闋寫新進士宴遊場面。過片以“別有”二字開端,使詞作很自然地過渡至下闋,也使上下闋的感情融成一片。在美麗如畫的初春景色中,“新郎君”們出場了,他們騎在馬上,整齊地排成一行,個個風度俊美,氣宇軒昂,就像畫中人一樣。詞寫至此,人美景美,相得益彰。“杏園風細”三句,又是用擬人化的手法,寫汴京瓊林苑內微風習習,河水猛漲,彷彿在為這些人高中進士而歡喜。而喜得功名的新進士們,更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悦之情,“遍九陌、相將遊冶。驟香塵、寶鞍驕馬”。出了瓊林苑後,又結伴在京城內策馬奔馳,各處遊玩,所到之處揚起了陣陣香塵。詞的下片把登第者的得意情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以初春氣象寫心中喜氣,頗能傳神。整首詞又宛如一幅畫面極生動的新進士宴遊圖,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此詞確係寫於柳永進士及第之年,那麼,這時的柳永,早已不是一個春風得意的翩翩美少年。透過此詞光華絢爛的外表,似乎又可以品味到歷經二十餘年的科考生涯,那隱藏於作者內心深處的苦澀。如果再聯繫柳永中進士後那慘淡的仕途,則此詞中的歡樂就顯得更為可悲而可歎了。

柳原文,翻譯,賞析3

安公子·弱柳絲千縷

弱柳絲千縷。嫩黃勻遍鴉啼處。寒入羅衣春尚淺,過一番風雨。問燕子來時,綠水橋邊路。曾畫樓、見個人人否。料靜掩雲窗,塵滿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許。為誰都著眉端聚。獨立東風彈淚眼,寄煙波東去。念永晝春閒,人倦如何度。閒傍枕、百囀黃鸝語。喚覺來厭厭,殘照依然花塢。

翻譯

柔弱的柳條千絲萬縷,到處都是鵝黃嫩綠,鴉雀爭相鳴啼。還是早春的天氣,輕寒侵入羅衣,剛剛又過去一陣風雨。我深情地詢問剛飛回的燕子:在來時路過的綠水橋邊,有一個畫樓聳立,可曾看到那位美人正在屋裏?我料想她靜掩雲窗,毫無意緒,任憑琴瑟的弦柱上落滿塵泥。

我的憂愁像庾信那樣多,不知為誰而雙眉攢聚?獨立在春風中彈下點點清淚,寄予這霧氣迷濛的江水向東流去。想到這晝長春閒的時日,睏倦慵懶怎生捱得過去?閒靠孤枕睡意沉沉,聽到那黃鸝的婉聲柔語。喚醒後更覺無聊,只見斜陽依然照在花圃裏。

註釋

弱柳:柳條柔弱,故稱弱柳。

鴉啼處:此指柳樹叢中。

羅衣: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人人:猶言人兒,對親愛者的稱呼,情人的暱稱。

哀弦危柱:指樂聲悽絕。

柱:箏瑟之類絃樂器上的弦柱。

危:高,指絃音高厲。此處“危”“哀”是弦柱的修飾語。

庾信愁如許:庾信:南北朝時詩人。

念永晝春閒:春閒,春日閒寂無聊,覺得天長難以打發。

永:長。

永晝:即晝永,日長之意。

百囀:鳴聲婉轉多樣。

厭厭:即懨懨,精神不振貌。

花塢:花房。

塢:原指四面高中央低的山地,引申為四面擋風的建築物。

賞析

懷人之作,在古詩詞中是多得數也數不清,要做到不和別人雷同實在不容易。袁去華這首《 安公子》就以其構思別緻、章法新穎而獨有特色。

這首詞從寫初春景色入手:那嫩黃色的新柳帶來萬物蘇生的消息,同時也使詞人胸中思家的種子急劇萌芽,生長。看見新柳 ,自然地想到當日離別時愛人折柳贈別的情景。柳者,留也。作者不但沒有被留在家裏,如今反而在外地羈留,這怎不教人睹物傷懷呢 ?再説春淺衣寒,又加上風雨,有誰又不想象中的温暖呢?所以前四句貌似寫景 ,其實已籠得全篇之意。《蕙風詞話》卷三説:“作慢詞,起處必須籠罩全闋 。近人輒作景語徐引 ,乃至意淺筆弱,非法甚矣。”這首詞雖用景語開頭 ,但景中含有濃烈的感情 ,這自然除了被人譏笑“意淺筆弱”的可能 。“燕子來時”是由春天的到來而自然引出來的;而燕子來自南方,又自然把作者的思緒牽向“了在南方的家鄉”併產生人歸落“燕”後的感情。不過,作者沒有正面説出這些意思,而只是問燕子在來時的路上是否看見了他的愛人。這一問安排得輕靈新巧,極有韻味,也極情深。況且問語中又設想愛人是在“綠水橋邊路”旁的“畫樓”上這不是又在暗示對方也在思念自己嗎?“料靜掩雲窗,塵滿哀弦危柱”則直寫對方情緒。作者的本意是要寫自己懷人,但這裏卻構思出一個人來懷自己的場面,這是很有意思的 。劉永濟以為這種方法是來自《 詩經》,他説 :“《 陟岵》之詩不寫我懷父母及兄之情,而反寫父母及兄思我之情,而我之離思之深 ,自在言外。後世詞人,神明用之,其變乃多。??先寫行者念居者,復想居者思行者,兩地之情,一時俱極:皆此法也。”(《詞論》)

下片放下對方,又開始從自己方面敍説。庾信作有《愁賦》,全文今已不見傳,尚留有“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等句。詞中説象庾信那麼多的愁為什麼都聚在我的眉端?這是自己向自己發問,問得頗有感慨。庾信的愁,作者是從文章裏看到的,這裏設想聚在了自己眉端,這種想象也十分新鮮。那麼多愁都在眉端 ,如何受得了?因而總得排遣,“獨立東風彈淚眼”就是設想出來的遣愁法之一。只是這一句寫拋淚者形象,單獨看來並沒有多少特別的好處,但由於作者是在水邊 ,而他的意中人也在“綠水橋邊路”,所以他頓生寄淚的念頭。這一想法新鮮、大膽,設想的意境又十分美麗、渾厚。假如真能寄得眼淚回去,那將比任何書信都能證明他誠摯的思念。而且因為有了這一句 ,“獨立東風彈淚眼”才脱俗超塵,放射出奇特的色彩。可是語雖新奇,寄淚終究是辦不到的。痴想過後 ,眼前仍舊是“ 永晝”,是“春”,是“閒”,排愁無計的主人無奈何又向自己發出“ 人倦如何度”的問題,這連續的發問可以使我們聯想到詞人舉措茫然的神態和無處寄託的心情,愁思之深也由此更加突出了。同樣 ,“ 人倦如何度”的滿意答案是沒有的,“閒傍枕”就正好説明了並無度時良法,於是作者百無聊賴只好去聽“ 黃鸝語”。黃鸝鳴聲悦耳,是否它真能稍解苦悶呢?“ 喚覺來厭厭”,作者在黃鸝聲中恍惚入睡,又被同樣的聲音喚醒,醒來後精神“厭厭”地,一點不振,因此我們知道黃鸝語不但沒有使作者消憂,反而空添一段惆悵。“殘照依然花塢”,仍用景語結尾。同開頭呼應 。“念永晝”以下數句,似從賀鑄《薄倖》詞翻出。賀詞去 :“正春濃酒暖,人閒晝永無聊賴 。厭厭睡起,猶有花梢日在。”總言愁悶無聊 、日長難度之意。而此意,晏殊《踏莎行》“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已先説破。像午睡醒時、斜陽猶照之事,人人所曾經歷,但構成意境,寫入詞章,則非有心人不能。正如王國維所云“常人能感之而唯詩人能寫之 ,故其入於人者至深”(《清真先生遺事·尚論》),因之能作此等語者也就不止一二人。説是承襲也好,説是暗合也好,寫來能大略有所變化增益便都可以留傳下來。總的説來這首詞的想象和構思能不落俗套,結構又十委婉曲折。《古今詞論》曾説 :“填詞,長調不下於詩之歌行長篇。歌行猶可使氣,長調使氣,便非本色。高手當以情致見佳。蓋歌行如駿馬驀坡 ,可以一往稱快;長調如嬌女步春,旁去扶持,獨行芳徑,徙倚而前,一步一態,一態一變,雖有強力健足,無所用之。”袁去華的《安公之》完全達到了這一點。

此外,這首詞另一特點是下字準確、生動。比如:“嫩黃勻遍鴉啼處”一句不僅聲色俱全,而且用“勻”字寫顏色,一方面使人覺得處處都有春色,另一方面又彷彿是從一處勻向別處,因而色彩都並不算濃。這種著色法既符合初春的情調 ,也使色彩空靈透明 。

再如:寫對方用“靜掩雲窗”,“掩”而且“靜”則表達作者懷人已久已深的情懷 。又,“ 塵滿哀弦危柱”説塵已覆琴,當然是很久已經沒有去整理了;但對久不發聲的弦 、柱仍然用“哀”“危”修飾,那麼女主人內心的痛楚就是可想而知的。再如 :“為誰都著眉端聚”用“都”“著”“聚”寫愁,既顯示了很深的愁思,又形象鮮明,似乎讀者對此愁可見,可觸。還有:“獨立東風彈淚眼”中的“彈”字能使拋淚有聲,並且正因為有了它,“寄煙波東去”才有了根據。

全詞意脈清晰,結構甚巧。設想奇妙而入情,“問燕”與“寄淚”的舉動為全詞增加許多色彩。詞之妙,主要在章法。景起景收,章法渾然。

柳原文,翻譯,賞析4

答柳惲原文

朝代:南北朝

作者:吳均

原文:

清晨發隴西,

日暮飛狐谷。

秋月照層嶺,

寒風掃高木。

霧露夜侵衣,

關山曉催軸。

君去欲何之,

參差間原陸。

一見終無緣,

懷悲空滿目。

譯文

在天剛破曉的時分,就從隴西出發飛奔;要於夕陽落山之前,趕到狐谷客店安身。

金秋皓月當空照,涼氣充滿萬山林;西風呼嘯連日不停,折斷高樹揚起沙塵。

霧氣漾漾露水成珠,寒氣襲來侵入衣襟;千山萬嶺道路崎嶇,天咧即走何等艱辛。

您這次遠去他鄉,是要到哪裏紮根?高原平地參差錯落,相距遙遠顛簸難行。

從今以後各一方,無緣用範太傷心;我胸懷離愁別恨,滿目悽然暗昏昏。

註釋

⑴柳惲:字文暢,河東解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工詩,善尺牘。

⑵隴西:郡名,在今甘肅省內。

⑶飛狐谷:關名,在今河北淶源縣。

⑷層嶺:重重山嶺。

⑸掃:掃落樹葉。高木:高大的樹木。

⑹催軸:催促行車。軸,車軸,這裏指車輪的轉動。

⑺之:到,往。

⑻間:間隔。原陸:原野大地。

⑼緣:機會,緣分。

⑽空:空自,徒然。

賞析:

“清晨”二句是應柳詩“夕宿飛狐關,晨登磧礫阪”而來,設想分手之後,柳惲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隴西”是郡的名稱,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飛狐谷”即柳惲詩中所説的“飛狐關”,是古代的要塞關隘,在今河北省淶源縣,北跨蔚縣界,古稱“飛狐之口”。這兩句舉出兩個遙遠的地名,極言柳惲所去之地的遼遠。“隴西”與“飛狐谷”相去不啻數千裏,但這裏説朝發夕至,自是誇張之辭,形容柳惲的行旅匆忙,道途艱險。這兩句中用兩個具體的地名,給讀者以實在的感受;同時它又是想像的、誇張的,用了虛寫的手法,由虛實的結合,令詩意更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層嶺”四句想象柳惲旅途中的景象與經歷,極言其風霜霧露之苦。秋月照在層層的高嶺之上,令人感到悽清而幽冷,寒風吹拂着高高的樹木,枯黃的樹葉紛紛飄零。“掃”字下得極有力,使人想見寒風陣陣,木葉盡脱的景象,渲染出了邊地秋天的蕭殺氣氛。因為是夜行,所以説霧露侵濕了衣衫,經過一夜的旅途顛頓,至天色拂曉時分,關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崢嶸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這裏的“月”、“風”、“霧露”等天象與“層嶺”、“高木”、“關山”等景物結合起來構成了索莫而壯闊的畫面,“侵衣”、“催軸”則將人點綴其中,一幅“關山行旅圖”宛然在目,柳惲旅途的艱險與遼遠於此可見。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寫自己由分別而引起的悲哀。“君去”兩句以設問的形式説明友人遠去,去向那參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陸之間,正因為路途遙遠,因而最後説,今後會面恐不容易,舊時情景雖歷歷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傷,空懷追憶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問從描寫行旅而過渡到抒懷,極為自然。“參差”二字描寫高原平陸,也很形象,最後落實到送友,別情離緒,油然而生。

吳均是描寫山水的能手,他的詩文多模山範水之作,風格清新挺拔,此詩描述離情,卻能從想象中的旅況落筆,構思巧妙。詩中刻畫山川阻隔,風露淒涼,形象而準確,體現了詩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領。同時,詩的煉意煉字也都相當著力,如“寒風掃高木”之“掃”字,“霧露夜侵衣”之“侵”字,“關山曉催軸”之“催”字,都是錘鍊得之,開了後代詩中“字眼”的風氣,令讀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風霜之苦,行程的匆遽無息,由此加強了詩的感染力,令離愁別緒更有了基礎,“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就不是無病呻吟了。

吳均的詩文後人以為“清拔有古氣”(《南史》本傳),即指出他的詩貌似信手寫來,卻不乏清新勁拔之氣。此詩的描述中就可見既遒練清勁,又古樸自然的風格,全詩一氣流走,似行雲流水,自然寫來,卻不乏匠心,所以被後人視為一首成功的惜別之作。

柳原文,翻譯,賞析5

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曾經追逐東風,猶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春日,人們在樂遊原中游玩。怎麼會到深秋的季節,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註釋

①斷腸天:令人銷魂的春天

賞析:

對比手法1。詩寫的是寫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後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你看,在士女如雲的樂遊苑上,在繁華似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飄然起舞的舞女在熱鬧的舞筵上結合了起來,分不清誰是舞女,何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優美!而眼前的秋柳,卻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種景象。“清秋”“斜陽”“秋蟬”點染了環境的淒涼,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詩人正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表達了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歎之情。全詩句句寫柳,卻不着一個“柳”字。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詩人年輕時充滿幻想和信心,懷有遠大抱負,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機的春柳。然而由於黨爭傾軋,詩人一直過着一種沉淪的生活,詩中經歷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歎身世的真實寫照。2。以春柳作比,來寫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隱青年時就中進士,懷有“欲迴天地入扁舟”的遠大抱負,然而由於黨爭傾軋,長期沉淪下僚,此時悼念亡妻,悲歎前路,其心情之慘苦可想而知,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不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歎處世的生動寫照?

“逐”有隨着之意,用了擬人手法。本來是東風吹動柳枝,用一“逐”字,説柳枝追隨東風,變被動為主動,形象更加生動可愛,表現了柳枝的生機可愛。

春日柳長,迎風擺動,但詩人並沒有直接描寫,而是賦一“逐”字,把柳人格化。本是風吹柳動,卻偏要寫成柳逐風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讓人聯想到那迎風而動的柳條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綠裙,左擺右搖,煞是好看。可謂將擬人手法運用得深入無痕。

第四句兩個“帶”字也分明是將柳寫作人。兩句連起來讀,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你怎麼願意在清秋之日,既帶着昏黃的斜陽,又帶着悽鳴的寒蟬呢?詩人把斜陽照柳,秋蟬鳴柳反説成“帶斜陽又帶蟬”,這一反,卻將柳的形象凸現出來了。

《贈柳》,其實就是詠柳。詠而贈之,故題曰“贈”。前人認為此詩有本事,馮浩並認為係為洛陽歌妓柳枝作。由於年代久遠,別無旁證,真實情況,已難考知。

李商隱對柳很有感情,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這一首同他別的那些詠柳詩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處,而是非常廣闊的地域。“章台從掩映,郢路更參差。”首聯就從京城長安到大江之濱的江陵,寫柳從北到南,無處不在,“掩映”“參差”,秀色千里。

“掩映”、“參差”,是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點出時間是在春天。由“從”(任從)到“更”的變化,把柳的蓬勃生機,渲染得更加強烈。次聯“風流”、“婀娜”,則是寫柳的體態輕盈。柔長的柳枝,千枝萬縷,春風吹拂,宛若妙齡女郎,翩躚起舞,姿態是非常動人的。“見説”是聽見別人説,包括古今之人對柳的讚賞。“來當”句是説自己見到眼前之柳的時候,正當其婀娜多姿之時,表現出詩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從廣闊的背景上,對春柳作了生動具體的描繪,寫出了她嫵媚可愛的風姿。

下面接寫柳色綿延不斷。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籠煙罩霧,葱蘢翠綠,望之令人心醉。詩人的目光,正是被這迷人的柳色所牽引,向前移去,直到橋邊,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斷,可是跨過橋去,向旁一彎,卻又順着長堤,向前延伸,最後雖然眼中已望不見柳,但心中彷彿仍然見到青青的柳色向遠方伸去。“行”作“行蹤”、“蹤跡”解。“意相隨”既指春柳傍隨長堤而去,也指詩人的心為柳所繫,緊隨不捨,最後直至青樓酒旗、柳花似雪之處。“青樓”、“酒旗”是人間繁華之地;飛花似雪是春柳盛極之時。“忍”即忍心之意,字裏透露出詩人的痛惜之情。花飛似雪,固然美極盛極,然而繁華已極,就意味着離凋謝不遠。兩句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也把人的愛惜之情寫到極點。紀昀評此詩云:“五、六句空外傳神,極為得髓。結亦情致可思。”(《李義山詩集輯評》)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盡,很耐人尋味。

柳原文,翻譯,賞析6

楊柳枝詞九首·其一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翻譯

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淮南小山為楚辭《招隱士》作詞。

請你不要再吹奏前朝的曲子,來聽聽新創作的《楊柳枝》。

註釋

梅花:指漢樂府橫吹曲中的《梅花落》。

桂樹:指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小山作的《招隱士》,其首句為“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翻:改編;一説演奏。

創作背景

楊柳乃北方風物,詩中明言長安及洛陽金谷園、銅駝陌、煬帝行宮等,可推知是晚年在東西二京時期所作。劉禹錫晚年與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組詩《楊柳枝詞八首》,劉禹錫的《楊柳枝》組詩九首,就是與白居易唱和之作。本詩即是其中的第一首。

賞析

劉禹錫的樂府小章《楊柳枝詞》,一共有九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可説是這組詩的序曲,鮮明地表現了他在文學創作上的革新精神。

首句“梅花”,指漢樂府橫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種),其曲調流行後世,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鮑照、吳均、徐陵、盧照鄰、沈佺期等都有《梅花落》歌詞,內容都與梅花有關。(見《樂府詩集》卷二四)這句意思説,起源於塞北的《梅花落》是用笛子吹奏的樂曲。

次句講的是《楚辭》中的《招隱士》篇。相傳西漢淮南王劉安門客小山之徒作《招隱士》篇來表現對屈原的哀悼。《招隱士》首句雲,“桂樹叢生兮山之幽”,下文又兩處有“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所以劉禹錫詩中以桂樹指代《招隱士》篇。《招隱士》雖然篇章短小,但情辭悱惻動人,為後代所傳誦。篇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兩句尤為後世文人所賞愛,樂府雜曲歌辭有《王孫遊》曲,南齊謝朓與王融、唐崔國輔均有歌詞,即從此兩句衍化出來。(見《樂府詩集》卷七四)次句意思是説,《招隱士》是淮南小山的歌詞。《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詠梅花,《招隱士》出自淮南王門下,屢屢詠及桂樹,它們與《楊柳枝詞》(詠柳)都以樹木為歌詠對象,在內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劉禹錫拿它們來與《楊柳枝詞》相比。

《梅花落》、《招隱士》雖是產生於西漢的作品,但長久流傳後世,到唐朝仍為人們所吟唱傳誦。唐代文士不但寫《梅花落》、《王孫遊》樂府古題詩,而且在其他篇什中也常詠及這兩個作品。如李白詩云:“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落梅花”即指奏《梅花落》曲。王維詩云:“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送別》)即化用《招隱士》句意。這都可以説明這兩個作品在唐代的影響。

劉禹錫固然也重視這兩個作品的歷史地位和長遠影響,但他本着文學必須創新的原則,向時人提出:“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指出:《梅花落》、《招隱士》這兩個作品畢竟是前朝之曲,不要再奏了,現在還是聽他改舊翻新的《楊柳枝詞》吧。《折楊柳》原來也是樂府舊曲。樂府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曲,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歌辭》、《折楊柳枝詞》,相和歌辭中有《折楊柳行》,清商曲辭中有《月節折楊柳歌》,其歌辭大抵是漢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體來抒寫。唐代不少文人所作《楊柳枝詞》,從白居易、劉禹錫以至晚唐的李商隱、温庭筠、薛能等的許多作品,卻都用七言近體的七絕形式來寫作,雖然內容仍詠楊柳或與楊柳有關的事物,在形式上確是翻新了。唐人常用絕句配樂演唱,七絕尤多。《樂府詩集》都編入近代曲辭,表明它們是隋唐時代的新曲調。

劉禹錫晚年與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楊柳枝》組詩八首,其第一首雲:“《六麼》《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劉禹錫的《楊柳枝》組詩九首,就是與白居易唱和之作,因此首篇“塞北梅花”一章,在構思、造語上都非常接近。比較起來,劉的“請君莫奏”二句比白的“古歌舊曲”二句,語言更為精警動人,因而贏得更多讀者的喜愛。這兩句詩,不僅概括了詩人的創作精神,而且那些致力於推陳出新的人們,也都可以借用它們來抒發自己的胸懷,因此可説含藴豐富,饒有啟發意義。

此篇上下兩聯都接近對偶,每聯意思都對稱,詞語則是大部分對稱,於大體整齊勻稱中顯出流動自然之美。

柳原文,翻譯,賞析7

賀新郎·挽住風前柳

彭傳師於吳江三高堂之前釣雪亭,蓋擅漁人之窟宅以供詩境也,趙子野約餘賦之。

挽住風前柳,問鴟夷當日扁舟,近曾來否?月落潮生無限事,零落茶煙未久。謾留得蓴鱸依舊。可是功名從來誤,撫荒祠、誰繼風流後?今古恨,一搔首。

江涵雁影梅花瘦,四無塵、雪飛雲起,夜窗如晝。萬里乾坤清絕處,付與漁翁釣叟。又恰是、題詩時候。猛拍闌干呼鷗鷺,道他年、我亦垂綸手。飛過我,共樽酒。

翻譯

伸手挽住那在風中飄搖的柳絲,詢問那鴟夷子皮和當日的那葉扁舟,近來可曾到過這?陸龜蒙平時以筆牀茶灶自隨,不染塵氛。時隔三百多年,在松江和太湖上飄蕩,循環往復,年復一年。這位江湖散人當年的茶煙,似乎還零落未久呢。但天隨子此時又在何方?可是世人往往都為功名利祿所誤,手撫三高堂那荒敗的祠堂,不知後世之中還有誰能繼承三高那樣的品性?古往今來,遺恨無窮,盡皆消泯於搔首之間。

空中飛過一行大雁,雁影倒映在江水中,江邊梅花凋殘,四野明潔,了無塵土,風起雪飛,潔白的雪色,映照得夜窗一片明淨,恍若白晝。這清絕的萬里乾坤,還是託付給漁翁釣叟的釣竿吧。這正好是激人詩興,提筆吟詩的時候。猛然間我拍着釣雪亭的欄杆,呼喚着空中飛翔的鷗鷺,與它約定他年我也會來此做一個釣叟。鷗鳥的身影一掠而過,我們共飲着那樽清酒。

註釋

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曲》《乳燕飛》等。

彭傳師:詞人好友,具體生平不詳。

三高堂:在江蘇吳江。宋初為紀念春秋越國范蠡、西晉張翰和唐陸龜蒙三位高士而建。

趙子野:名汝淳,字子野,崑山人。太宗八世孫,開禧元年(1205年)進士。詞人好友。

鴟夷:皮製的口袋。春秋時范蠡協助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後,泛舟五湖,棄官隱居,指號鴟夷子皮。

零落茶煙未久:緬懷唐代文學家陸龜蒙。

謾留得蓴鱸依舊:緬懷晉人張翰。

垂綸:垂釣。

賞析

這是一首借寫夜季之景,寄託詞人歸隱而去的願望之作。

詞的上片着重歌詠“三高”,以抒發追思先賢的幽情。“挽住風前柳,問鴟夷當日扁舟,近曾來否?”表達追懷范蠡之情。筆姿瀟灑,落響不凡。一下子便將讀者帶入了追憶住昔的藝術境界。詞人以“風前挽柳”發問,構思奇特;而所問之事,則為當年鴟夷子的扁舟。接着以“月落潮生無限事,零落茶煙未久。”這兩句是詞人在緬懷唐代文學家陸龜蒙,抓住了其嗜茗的典型細節,突現出其隱居生活的無限情趣。“謾留得蓴鱸依舊。”引用的是張翰因秋風起思念故鄉蓴羹鱸膾的故事,追憶當年棄官歸隱的賢士張翰。張翰的情懷,已成往跡,此時只有蓴菜鱸魚,依然留味人間。詞人不禁再次感慨發問:“可是功名從來誤,撫荒祠、誰繼風流後?”詞人身處野草荒蕪的古寺,思及古人前賢的功名之事,不禁感慨萬千。

詞的下片着重寫釣雪亭邊夜雪的情景,進而表明自己如前賢一樣隱居垂釣的心願。“江涵雁影梅花瘦,四無塵、雪飛雲起,夜窗如晝。”這三句先點季節,次寫雪飛,再寫雪景,筆調秀麗。思澈神清,繪景如畫,接着以“萬里乾坤清絕處,付與漁翁釣叟。又恰是、題詩時候。”三句引發讚歎之情。這江山夜雪,萬里乾坤,霎時成為瓊瑤世界。可是這清絕人寰的勝景,又有誰來欣賞呢?看來只能“付與漁翁釣叟”了。這時,只有他們是天地間真正的主人。除此以外,對於詞人來説,也是最好不過的題詩的時候。詞人思量至此,不覺逸興頓生,“猛拍闌干呼鷗鷺,道他年、我亦垂綸手。飛過我,共樽酒。”表明詞人此時內心全為清景所陶醉,也表達了對“三高”的高度崇敬的心情。這裏所呼喚的鷗鷺,虛實結合,言明心志。言其為虛指,是即使有,它們未必能懂得人的心意。説是實指,古時誓志高隱的人,都慣於和鷗鷺結盟為友,因此志同道合有意隱居於江湖的人士,可以稱為鷗盟,詞人是和友人趙子野等同來的,稱他們為同盟的鷗鷺,也是非常切合的。

在詞的上片,詞人縱情歌贊三高的高風亮節,以實寫虛,先拓開境界。而以“撫荒祠誰繼風流後”一句,為下片即景抒懷歌詠釣雪亭這一主題,奠定了根基。上片所詠,只是“山雨欲來”之前的襯筆。下片寫釣雪亭上所見的江天夜雪的清景,以及詞人和友人在觀賞此景之後,對漁翁釣叟的豔羨,對水邊鷗鷺的深情呼喚,對自己他年有志垂綸的衷心誓願,才是這首詞的主體。這首詞有意在筆先、一唱三歎、情景交融、神餘言外之妙。除此之外,意境清新、優美,語言雋麗,表現出詞人清俊瀟灑的風格,是一首成功之作。

創作背景

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詞人任吳江主簿時,應友人趙子野的邀請,來到釣雪亭。時值冬天下雪,面對清景,詞人賦了這首詞。

柳原文,翻譯,賞析8

戀繡衾·柳絲空有千萬條

宋朝 趙汝茪

柳絲空有千萬條。系不住、溪頭畫橈。想今宵、也對新月,過輕寒、何處小橋。

玉簫台榭春多少,溜啼紅、臉霞未消。怪別來、胭脂慵傅,被東風、偷在杏梢。

《戀繡衾·柳絲空有千萬條》譯文

柳絲空有萬千條,卻不能把溪頭的畫船拴牢,竟然讓它走掉。看看今宵,也像那天一樣,彎彎的月亮灑照。可已過了那個輕寒的季節,又何處尋找我們相會時的小橋?亭台樓榭上吹玉簫的好日子能有多少,一行行淚痕流在臉上,至今也難消。自你別後我心情不好,懶搽胭脂扮容貌,那脂粉的紅色,全被春風偷去,抹在杏花的枝梢。

《戀繡衾·柳絲空有千萬條》註釋

畫橈:畫船,裝飾華麗的船。

胭脂慵傅:懶搽脂粉。

《戀繡衾·柳絲空有千萬條》鑑賞

這首《戀繡衾》,乃擬思婦傷春怨別之作。“柳絲空有千萬條,系不住,溪頭畫橈!”,寫的是怨別之情。開篇之筆,如脱口而出,使人對思婦鬱結縈迴的百結愁腸洞悉無餘。“空有”是徒然、枉有之意;“千萬條”則極言其多,兩者聯用,將怨悱而又無可奈何之情渲染到了極致。“系不住、溪頭畫橈”,補出“空有”的原委,因縱有千萬條柳絲,也未能繫住所愛者,他還是乘着畫橈走了,這不是枉然嗎?可見“空有”一詞極有份量,傳達出極為纏綿的情致。這是思婦對往昔離別的追憶,也是對離別造成的感情痛苦的宣泄。“想今宵,也對新月,過輕寒,何處小橋?”這是從追憶返回現實,如鏡頭由遠景拉回近景;從自身想到對方,如電影將相關雙方交叉拍攝。寫出思婦現在對他的殷殷的思念。黃鶴一去無消息,自己卻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離人。郎君是在西灣乘船從江上走的,所以連做夢也追逐着江水,追逐着郎君。詞中的他,是溪頭乘畫橈離別的,走時,如同今晚一樣,有一痕新月,還有些微春夜的寒意。“過輕寒”的“過”有灑落、飄來的意思,如賀鑄的《簇水近》:“一笛清風弄袖,新月梳雲縷。澄涼夜氣,才過幾點黃昏雨……”,其中“過”字,意思庶近,那麼,此時此刻他的畫橈停泊在何處小橋呢?他今晚,仰對這痕新月,是否也在思念着我呢?這是對離人的懸想,正説明自己的魂魄也無時無刻不在追逐着離人。詞人用“新月”、“輕寒”、“小橋”等詞語,構成一幅悽清的圖畫。新月不是圓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缺月,正象徵着人各西東,不能團聚。這悽清畫面所構成的悽清氛圍正是女主人公悽清寂寞心境的寫照。而從自己的思念轉而對所思者的設想,設想對方今宵是何情思,造成詞章之波折,使所寫之感情深入一層。下片的“玉簫台榭春多少!溜啼紅,臉霞未消。”是再用追憶之筆,猶如電影鏡頭再搖向遠景。這裏的“春”,非惟春光,更是春情,是温馨、美滿幸福的借代詞。不確定的量詞“多少”,正是無限、無量之意,極言其多。追思以往,台榭留連,玉簫送情,形影相隨,真是“花不盡,月無窮。兩心同”(張光《訴衷情》),給人多少甜美的回憶!但“春多少”,畢竟還是抽象之語,需再作具體的完足。“溜啼紅,臉霞未消”,則是對往昔幸福生活的具體描述。“啼紅”,指杜鵑的叫聲;“溜”是對叫聲的摹寫。“杜鵑啼得春歸去”,杜鵑聲聲,説明時序已入暮春,顯示着春天即將歸去。“臉霞”,指滿臉春光,如同彩霞。因為無限的幸福,春情如醉,即使杜鵑聲聲悲啼,自然的春光即將過去,心底的春光卻依然如故,所以臉如朝霞,神采飛揚。用自然春光的消逝,反襯心底春光的長存和濃烈,並反杜鵑啼血的常意而用之,都説明構思別緻,良多新意。“怪別來,胭脂慵傅,被東風、偷在杏梢。”章法上再作轉捩,成三折之勢,詞意上又回寫現時心境。一個“怪”字作逗,怨艾之情頓顯。詞人精取“胭脂慵傅”這一典型細節,與往昔的“臉霞未消”形成強烈的比照,把“只是朱顏改”的現狀委婉道出。往昔因春情無限,縱然杜鵑啼紅,春光將逝,仍“臉霞未消”;現在,徒有盎然春光,但因離愁別恨,春情無着,即使沒有“杜鵑聲裏斜陽暮”,也折損朱顏;且因心意闌珊,慵慵懨懨,胭脂無心,任朱顏凋零,就更顯得容光的憔悴。雖筆墨未着“怨”字,但在這今昔比照的敍述中,怨艾悽惻之情,沉沉實實,掬之可感。這臉霞,這朱顏,究竟到哪裏去了?“被東風,偷去杏梢。”你不見“紅杏枝頭春意鬧”嗎?這束篇之筆,如得神助。因傷春而折損的容顏,構思造想為東風偷去,真是奇巧至極!這朱顏偷在杏梢上,這意境真婉約至極!這有意以清麗之筆作淡語,説痛楚而面帶微笑,真是雅正至極!

綜上所述,該詞所寫的思婦傷春怨別,乃是熟之又熟的傳統題材,似乎別無新意。但細加吟詠,又覺別有一番滋味。這就在於趙汝茪精於構思,為情造文,有獨到之處。詞人在這篇什不長的詞調中,有意用“往昔”和“現在”交錯的佈局,一波三折,使欲抒的情致得以深化,得以完足。在這曲折的佈局中,又着意於對比手法的運用,以往襯今、以熱襯冷,使所抒的情致,更見強烈。在運用對比手法時,又善於抓住重點細節精心刻畫,使所抒的情致,更加突出。凡此種種,一如現代電影蒙太奇的種種手法,可以看出趙汝茪詞作結構精細,運筆纖巧的風格。

柳原文,翻譯,賞析9

臨江仙·寒柳

飛絮飛花何處是,層冰積雪摧殘,疏疏一樹五更寒。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

最是繁絲搖落後,轉教人憶春山。湔裙夢斷續應難。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翻譯

柳絮楊花隨風飄到哪裏去了呢?原來是被冬日的積雪冰層、嚴寒的風所摧殘了,五更時這株柳樹只顯得淒冷蕭疏。皎潔的明月無私普照,無論柳樹稀疏還是繁茂,都把自己的光芒給了它。

特別是在這柳絲搖落的時候,我更免不了回憶起當年的那個女子。如今斯人已逝,即使夢裏相見,可慰相思,但好夢易斷,斷夢難續。遂將愁思寄給西風,可是,再強勁的西風也吹不散我眉間緊鎖的不盡憂愁。

註釋

層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無力臉色難看的樣子,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關:這裏是關切、關懷之意。

最是:特別是。

繁絲:指柳絲的繁茂。這兩句裏的“柳絲”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這裏指代亡妻。

湔裙夢斷:意思是涉水相會的夢斷了。湔裙,濺濕了衣裙。

西風:從西方吹來的風。

賞析

這是一首借詠寒柳而抒傷悼之情的詞作,納蘭在詞中詠物寫人,亦柳亦人,委婉含蓄、意境幽遠,可謂是其詠物詞中的佳作,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曾這樣評價這首詞:“餘最愛其《臨江仙·寒柳》雲:‘疏疏一樹五更寒。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言中有物,幾令人感激涕零,納蘭詞亦以此篇為壓卷。”

“飛絮飛花何處是”,詠柳詠柳,開門見山:柳絮呀,隨風飄到哪裏去了呢?花兒呀,隨風飄到哪裏去了呢?——咦,説柳絮自然應該,畢竟是詠柳,可這個”花兒”是從哪裏出來的呢?誰見過柳樹開花呢?明明是詠柳,怎麼突然出來個揚花呢?的確,楊樹、柳樹本是兩種不同的樹,但由於它們的種子楊花和柳絮都帶有白絮能飛,飛絮期又基本相同,因此楊花和柳絮在古典詩詞中常常被認為是代表同一個意象,而納蘭在這裏用到“楊花”的意象,估計是想要造成疊音的聲音效果。除了造成疊音的聲音效果之外,還因為楊花作為詩詞當中的一個意象符號,獨有一些複雜的含義。

“疏疏一樹五更寒”,“疏疏一樹”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僅僅是一個時間的意象,此時交迭在一起,卻把夜闌、更殘、輕寒這些意象付諸於柳樹身上,使柳樹獲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樹更加順理成章地成為詞人的情感投射的客體。

“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遞進一層,似在説明月無私,不論柳樹是繁茂還是蕭疏,都一般照耀,一般關懷。貌似在寫明月,實則是容若自況:柳樹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減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愛;伊人就算永訣,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絲搖落後,轉教人憶春山”,下片轉折,由柳樹而及女子,由當下而及回憶,是説:最是在柳絲搖落的時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當年的那個女子。

春山,作為詩詞中一個常見的意象,既可以實指春色中的山巒,也可以比喻為女子的眉毛。宋詞有“眉掃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掃”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畫眼的可愛的梳粧動作。春山既然可以比喻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稱,容若這裏便是此意。由柳葉的形態聯想到蛾眉的妙曼,聯想到心愛的女子,曾經的故事。接下來仍是追憶那位女子,即“湔裙夢斷續應難”。湔,這裏是洗的意思。舊日風俗,三月三日上巳節,女人們相約一同到水邊洗衣,以為這樣可以除掉晦氣。上巳節和清明節隔得不遠,所以穆修有詩説“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連”。這種户外聚眾的日子往往提供給了男男女女們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約會的機會。

這首詞,曾被那位對納蘭詞評價不高的陳廷焯贊為納蘭詞中的壓卷之作,不知道容若聽到了會不會高興一些呢?無論如何,“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都是性靈之句,非摯情摯性之奇男子無以得之。納蘭何以有此“憔悴也相關”,“西風多少恨”的傷感情調?清朝氣數正旺盛,卻有此醒人氣的詞人和詞作,真是可悲可歎可欽啊!

詠物為古典詩詞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殼,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質,是核心。所以詠物之作要求摹寫神理而不能徒賦形體,同時還要不粘不離,保持一個恰好的分寸。以此繩衡這首小詞,在“層冰積雪摧殘”、“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等句刻畫出那婀娜楊柳的“寒意”之外,詞人更着重“摧殘”、“憔悴”、“夢斷”、“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的情感的抒寫,亦將他複雜悽咽的內心感受特別深曲又特別準確地傳遞出來。寫寒柳而字裏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謂“言之有物”。

還要深思一層,“言之有物”之“物”究竟能否落實呢?有文章指出這首詞借詠柳而寄寓對亡妻的哀思,實亦即悼亡之作。作為一種猜測容或可以,但作為學術研究,在本篇不能肯定作年在其妻逝世之後的情況下,則不可以武斷地這樣定論。如果説裏面寄託有納蘭一貫婉轉哀涼的身世之感,那也就足夠了。

柳原文,翻譯,賞析10

折楊柳·垂楊拂綠水 唐朝 李白

垂楊拂綠水,搖豔東風年。

花明玉關雪,葉暖金窗煙。

美人結長想,對此心悽然。

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折楊柳》譯文

春天來了,垂楊盪漾在白雲綠水間,它那美麗的枝條隨着春風飄揚,好不嬌美。這裏適逢生機蓬勃的春天,花兒爭相開放,但玉關邊塞此時卻是冰雪交加,美人每當想起這些,都會倍感惆悵。她在金窗前獨自憑依,看葉暖煙空,心中更有無限離愁。她面對此景心中常會蕩起一種淒涼之感。真想攀折柳條,以遠寄到情郎所在的龍城前,讓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折楊柳》註釋

搖豔:美麗的枝條隨風飄揚。

年:時節。

長想:又作“長恨”。

龍庭:又叫龍城。是匈奴祭天、大會諸部之地。

《折楊柳》簡析

《折楊柳》,樂府《橫吹曲辭》舊題。此首詩抒寫的是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裏,觸景生情,引起了對征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柳原文,翻譯,賞析11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説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歎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譯文

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隨風飄落,燕子樓中楊花的芬香仍然殘留。一團團的潔白柳絮互相追趕着結隊成球。飄泊不定就像人那樣命苦,難合難分也沒有用處,再不要説過去的風流!

草木好像也知道憂愁,這樣年輕怎麼就白了頭。可歎這一生、誰捨棄了你誰又把你來收!跟着東風走,春光也不管,任説你到處漂泊,怎忍心使你長久地逗留!

註釋

唐多令:唐多令,詞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樓令”“箜篌曲”,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五句、四平韻。

粉:指柳絮的花粉。

百花洲:《大清一統志》:“百花洲在姑蘇山上,姚廣孝詩:‘水灩接橫塘,花多礙舟路。’”林黛玉是姑蘇人,藉以自況。也有説,“粉墮百花洲”典出晉代石崇愛妾綠珠。石崇在金谷園百花洲建高樓藏納綠珠,因趙王司馬倫垂涎綠珠美貌,恃權強奪,綠珠在百花洲跳樓自殺,誓死不從。

燕子樓:典用白居易《燕子樓三首並序》中唐代女子關盼盼居住燕子摟懷念舊情的事。後多用以泛説女子孤獨悲愁。

逐對成球:形容柳絮與柳絮碰到時黏在一起。“球”諧音“逑”;逑,配偶。這句是雙關語。

繾綣(qiǎn quǎn):纏綿,情好而難分。風流,因柳絮隨風飄流而用此詞,説才華風度。小説中多稱黛玉風流靈巧。

誰舍誰收:以柳絮飄落無人收拾自比。

“嫁與東風”句:亦以柳絮被東風吹落,春天不管,自喻無家可依,青春將逝而沒有人同情。

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歸。

創作背景

曹雪芹將《唐多令·柳絮》寫在了《紅樓夢》第七十回,柳絮詩會,是大觀園最後一次詩會。對四大家族來説,歷史時光的向前推移,和它衰敗命運的急轉直下是成正比的。賈府裏更加明顯地呈現出了種種危機的徵兆:奴隸們反迫害的鬥爭逐漸明朗,大觀園裏的`叛逆者與封建衞道者的矛盾衝突,日益尖鋭激烈,寶黛的叛逆思想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們更加強烈地要求擺脱儒家傳統思想的束縛,並大膽地發展了他們以反對封建宗法秩序束縛為基礎的愛情關係。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愈演愈烈,派系之間、嫡庶之間、夫妻之間、婆媳之間,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上層統治集團分崩離析,局面難撐;生活上的揮霍無度,造成了經濟上的入不敷出。這一切都標誌着“聲威赫赫”的賈府,已是江河日下,瀕臨崩潰。這首詞正是封建貴族階級沒落時期的生活在曹雪芹頭腦中反映的產物。

賞析

全詞以飄泊的柳絮自比,抒發了林黛玉寄人籬下感懷傷逝的悲苦之情。這首詞以“粉墮’‘香殘”開篇,借柳絮的飄零映射自身的漂泊;用柳絮的“逐對成氈”對應自身空自纏綿而傷心絕望的愛情。過片將愁生白髮的鬱悶移注給柳絮。移情於物的運用有力烘托了“我”的哀愁。結尾在“説爾去,忍淹留”以及“誰舍誰收”的無奈歎息中道出了自身的悽慘結局及其周圍人物的冷酷無情。自比柳絮,託物感懷,物我交融,意藴渾厚。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兩句均非實指其事,而是即景吟詠,但已將眼前的景和心中的情融合在一起了。《大清一統志》稱:“百花洲在姑蘇山上”,黛玉正是姑蘇人。而燕子樓的典故又常被前代文人用來泛説女子的孤獨悲愁,與黛玉以淚洗面的心境相合。因而這兩句的自況之意十分明顯,她 以“粉”、“香”暗指自己人格品質的潔白與芬芳,而以“墜”、“殘”隱喻自己任説命運簸弄的不幸。

“一團團,逐對成球”,既是寫眼前柳絮粘連飄飛的實景,又語帶雙關,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視的愛情。寶、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愛情給黛玉以慰藉,但也帶來了無窮的煩惱和痛苦。他們的愛情沒有得到家庭統治者的認可,缺乏穩固的現實基礎,隨時都有被犧牲的可能。這與漂泊無定的柳絮多麼相似。想到這些, 黛玉不禁發出“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説風流”的悲歎。這表面上象是説柳絮命薄,隨風飄流,實際上卻是自歎命薄,擔心情好雖難分,心事總成空。

下片的自傷之意就更濃了。黛玉曾自稱“草木之人”,而此處則承接上片嗟歎命薄的愁苦之情徑説:“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看似寫楊柳草木之質也知愁,當美好春光即將結束的時候,白茫茫的柳絮掛滿樹冠,猶如愁白了頭;而詩行後面卻透露出自傷青春終將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樣無法逆料最終的結局,因而“歎今生、誰舍誰收!”柳絮飄墜, 無人收拾自比。如果説飄流無依的不幸已經苦不堪言,那麼,與知己的生離死別則將更會令人心碎。

“嫁與東風春不管”,既是説柳絮被東風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擔憂自己將來不知被命運拋向何處,而知己無法過問。試想其時其境,相知無力保護所愛,也只能“説爾去,忍淹留”而已。這種被強逼着割捨所愛的悲劇該是很悽慘的。

雪芹為黛玉擬的這首詞以物我合一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而又渾然無跡,表現出精美的藝術技巧。無怪乎“眾人看了,俱點頭感歎説:太作悲了!——好是果然好的。”

柳原文,翻譯,賞析12

踏莎行·楊柳回塘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脱盡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雲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賞析

這首詞是詠荷花,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詞的上闋描畫了一個詳和而恬靜的池塘。而荷花卻生長在池塘僻靜處,只能寂寞地凋落。就象一位美女,無人欣賞,無人愛慕,飽含零落的悽苦。詞人通過美人的自嗟自歎,也暗露了自己年華的虛度。下闋仍借美人之口言志:即使悽風冷雨,我仍然不在百花爭豔的春天開放,寧願盛開在炎炎的夏日。荷花、美人、君子,形成了完美和諧的統一。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兩句寫荷花所在之地。“回塘”,位於迂迴曲折之處的池塘。“別浦”,不當行路要衝之處的水口。(小水流入大水的地方叫做浦。另外的所在謂之別,如別墅、別業、別館)回塘、別浦,在這裏事實上是一個地方。就儲水之地而言,則謂之塘;就進水之地而言,則謂之浦。荷花在回塘、別浦,就暗示了她處於不容易被人發現,因而也不容易為人愛慕的環境之中。“楊柳”、“鴛鴦”,用來陪襯荷花。楊柳在岸上,荷花在水中,一綠一紅,着色鮮豔。鴛鴦是水中飛禽,荷花是水中植物,本來常在一處,一向被合用來作裝飾圖案,或繪入圖畫。用鴛鴦來陪襯荷花之美麗,非常自然。

“綠萍漲斷蓮舟路。”句由荷花的美麗轉入她不幸的命運。古代詩人常以花開當折,比喻女子年長當嫁,男子學成當仕,故無名氏所歌《金縷衣》雲:“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而荷花長在水中,一般都由女子乘坐蓮舟前往採摘,如王昌齡《採蓮曲》所寫:“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但若是水中浮萍太密,蓮舟的行駛就困難了。這當然只是一種設想,而這種設想,則是從王維《皇甫岳雲溪雜題·萍池》“春池深且廣,會待輕舟回。靡靡綠萍合,垂楊掃復開”來,而反用其意。以荷花之不見採由於蓮舟之不來,蓮舟之不來由於綠萍之斷路,來比喻自己之不見用由於被人汲引之難,被人汲引之難由於仕途之有礙。託喻非常委婉。

“斷無蜂蝶慕幽香”句再作一個比譬。荷花既生長於回塘、別浦,蓮舟又被綠萍遮斷,不能前來採摘,那麼能飛的蜂與蝶該是可以來的吧。然而不幸的是,這些蜂和蝶,又不知幽香之可愛慕,斷然不來。這是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之斷然不來,比在上位者對自己的全不欣賞。

歇拍承上兩譬作結。蓮舟不來,蜂蝶不慕,則美而且香的荷花,終於只有自開自落而已。“紅衣脱盡”,是指花瓣飄零;“芳心苦”,是指蓮心有苦味。在荷花方面説,是設想其盛時虛過,旋即凋敗;在自己方面説,則是雖然有德有才,卻不為人知重,以致志不得行,才不得展,終於只有老死牖下而已,都是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的。將花比人,處處雙關,而毫無牽強之跡。

下片“返照”二句,所寫仍是回塘、別浦之景色。落日的餘輝,返照在盪漾的水波之上,迎接着由浦口流入的潮水。天空的流雲,則帶着一陣或幾點微雨,灑向荷塘。這兩句不僅本身寫得生動,而且還暗示了荷花在塘、浦之間,自開自落,為時已久,屢經朝暮,飽歷陰晴,而始終無人知道,無人採摘,用以比喻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也遭遇過多少世事滄桑、人情冷暖。這樣寫景,就同時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乃至性格。

“依依”一句,顯然是從李白《淥水曲》“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變化而來。但指明“語”的對象為騷人,則比李詩的含義為豐富、深刻。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正因為屈原曾設想採集荷花(芙蓉也是荷花,見王逸《注》)製作衣裳,以象徵自己的芳潔,所以詞中才也設想荷花於蓮舟不來,蜂蝶不慕,自開自落的情況之下,要將滿腔心事,告訴騷人。但此事究屬想象,故用一“似”字,與李詩用“欲”字同,顯得虛而又活,幻而又真。王逸《〈離騷經〉章句序》中曾指出:“《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宓妃、佚女,以譬賢臣。”從這以後,香草、美女、賢士就成為三位一體了。在這首詞中,作者以荷花(香草)自比,非常明顯,而結尾兩句,又因以“嫁”作比,涉及女性,就同樣也將這三者連串了起來。

“當年”兩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對騷人所傾吐的言語;以意言,則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為一了。“當年不肯嫁春風”,是反用張先的《一叢花令》“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一看即知,而荷花之開,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確切。春天本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時候,詩人既以花之開於春季,比作嫁給春風,則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風”,就含有她具有一種不願意和其它的花一樣地爭妍取憐那樣一種高潔的、孤芳自賞的性格的意思在內。這是寫荷花的身分,同時也就是在寫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當年不嫁,雖然是由於自己不肯,而紅衣盡脱,芳心獨苦,豈不是反而沒由來地被秋風耽誤了嗎?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於自己性格與社會風習的矛盾衝突,以致始終仕路崎嶇,沉淪下僚的感歎。

南唐中主《浣溪沙》雲:“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這位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是敏感地察覺到了這個偏安小國的君主為自己不可知的前途而發出的歎息的。晏幾道的《蝶戀花》詠荷花一首,可能是為小蓮而作。其上、下片結句“照影弄粧嬌欲語,西風豈是繁華主”和“朝落暮開空自許,竟無人解知心苦”,與這首詞“無端卻被秋風誤”和“紅衣脱盡芳心苦”的用筆用意,大致相近,可以參照。

由於古代詩人習慣於以男女之情比君臣之義、出處之節,以美女之不肯輕易嫁人比賢士之不肯隨便出仕,所以也往往以美女之因擇夫過嚴而遲遲不能結婚以致耽誤了青春年少的悲哀,比賢士之因擇主、擇官過嚴而遲遲不能任職以致耽誤了建立功業的機會的痛苦。曹植《美女篇》:“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歎。”杜甫《秦州見敕目薛、畢遷官》:“喚人看腰裊,不嫁惜娉婷。”陳師道《長歌行》:“春風永巷閉娉婷,長使青樓誤得名。不惜捲簾通一顧,怕君着眼未分明。”“當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後生。説與旁人須早計,隨宜梳洗莫傾城。”雖立意措詞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婚媾之事,比出處之節。這首詞則通體以荷花為比,更為含蓄。

作者在詞中隱然將荷花比作一位幽潔貞靜、身世飄零的女子,藉以抒發才士淪落不遇的感慨。《宋史》“雖要權傾一時,少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人以為近俠。竟以尚氣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這些記載,對於理解此詞的深意頗有幫助。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楊柳圍繞着環曲的池塘,一對鴛鴦在進水口處嬉戲。池塘水面佈滿又厚又密的浮萍,擋住了採蓮的姑娘。沒有蜜蜂和蝴蝶,來傾慕幽幽荷香。最後只能花朵凋敝,結一顆芳心苦澀。

夕陽的回光照着晚潮,湧進荷塘,流動的雲層帶來點點細雨。隨風搖曳的荷花,像是向騷人訴説哀腸:當年不肯在春天開放,如今只能在秋風中受盡淒涼。

註釋

踏莎行:詞牌名。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仄韻。又有《轉調踏莎行》,雙調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韻。

回塘:環曲的水塘。

別浦:江河的支流入水口。

綠萍漲斷蓮舟路:這句話是説,水面佈滿了綠萍,採蓮船難以前行。蓮舟,採蓮的船。

紅衣脱盡芳心苦:紅衣,形容荷花的紅色花瓣。芳心苦,指蓮心有苦味。以上兩句説,雖然荷花散發出清香,可是蜂蝶都斷然不來,它只得在秋光中獨自憔悴。

返照:夕陽的回光。

潮:指晚潮。

行雲:流動的雲。

依依:形容荷花隨風搖擺的樣子。

騷人:詩人。

不肯嫁春風:語出韓偓《寄恨》詩:“蓮花不肯嫁春風。”張先在《一叢花》詞裏寫道:“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賀鑄是把荷花來和桃杏隱隱對比。以上兩句寫荷花有“美人遲暮”之感。

創作背景

《宋史·文苑傳》載賀鑄“喜談當世事,可否不少假借。雖貴要權傾一時,少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人以為近俠。……竟以尚氣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他出身高貴卻長期屈居下僚,其心中的苦楚是一般人難以體會的。這首詞的荷花美麗清高,卻結局悽慘,作者可能也是在表達對自己早年過於孤高自傲的一種悔恨。

柳原文,翻譯,賞析13

原文:

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

譯文

回憶當年,你我同在京城,共飲菊花酒,同聽悠遠的《梅花落》笛曲。你我聚散匆匆,如雲邊孤雁,又如水上浮萍,到處漂泊不定。

離別之後,讓人怎麼不傷心動情?夢裏也曾幾度相會,但是夢醒後,因為見不到友人,又失魂喪魄,六神無主,輾轉反側,無法安睡。後半夜的相思,心像飛塵一樣時時緊跟在友人的馬後,又像明月一樣處處追隨在友人的舟旁。

註釋

①盧梅坡:南宋詩人,劉過在京城杭州交結的朋友。

②泛菊杯深:化用陶淵明詩,寫重陽佳節兩人共飲菊花酒。泛,漂浮。深,把酒斟滿。

③吹梅角遠:化用李清照詩,寫在春天時候他們郊遊賞梅。梅:梅花。角:號角,這裏指笛聲。遠:指笛聲悠遠。

④浮萍(fú píng):浮萍科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浮在水面,下面生鬚根。可入藥。 吹梅:吹奏《梅花落》。

賞析:

劉過作為辛派詞人,人們總喜歡將他與“金戈鐵馬”、“整頓乾坤”、“誓斬樓蘭”聯繫在一起,豪放粗獷是其詞的當行本色。但他有些詞卻寫得藴藉含蓄,委婉動人。這反而顯得他是真豪傑,體現出他的真性情來。魯迅先生有句話:“無情未必真豪傑”,這首《柳梢青·送盧梅坡》正是體現了這一點。

盧梅坡,南宋詩人,劉過在京城杭州交結的朋友,這首詞是劉過為他送別時寫的。它描寫了送別時的,尤其是送別後劉過對友人魂牽夢縈的思念之情,寫得情真意切,饒有餘味。

上片寫離別之苦。前三句寫聚,寫餞別時對舊日交遊的回憶。寫聚,作者從兩人的交往中選取了兩件具有典型意義的活動加以敍寫。陶潛在《飲酒》詩中説:“秋菊有佳色,裘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泛菊杯深”化用陶詩,寫在重陽佳節,他們共飲菊花酒,其樂陶陶的情景。深,言酌酒之滿。一個“深”字,把他們暢懷酣飲的情形描寫出來了。

漢樂府《橫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歡聽的笛曲。李清照《永遇樂》詞中有“染柳煙濃,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遠”化用李詞,寫在春天的時候他們攜手踏青,欣賞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聽那餘韻悠長的笛聲。遠,寫笛聲悠長。一個“遠”字,展現了他們勝日尋芳的愉快心情。這兩句詞,不僅形象地再現了他們歡會的場面,還巧妙地暗示了他們歡會時間的短暫,不過是從秋到春,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線。如果説“泛菊”二句暗示了他們歡會的時間,那麼,“同在京城”則明確地交代了他們聚會的地點。短短十二個字,就把他們聚會的節令、地點和情景交代清楚了,構思縝密,惜墨如金。後三句寫“散”,寫餞行時惜別心情。“聚散匆匆”是關鍵句,是這首詞的題眼,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聚”字結上,“散”字啟下,“匆匆”二字,表示他們不論是對“聚”還是“散”,都感到時間短暫,一種友情難以暢敍的遺憾襲上心頭。“雲邊”二句具體寫“散”。在這裏,作者使用了兩個比喻,説明他們此別之後,如雲邊的孤雁,深以失侶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處漂泊不定。這兩句詞情景交融,景中見情,情中生景,哀婉動人。比之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雖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讀者傷心動情。

下片寫別後之思。換頭三句先用設問句式加以提頓,直抒胸臆,鏗鏘有力,説明盧梅坡走後,不能不使人“傷情”,然後用“魂飛夢驚”四字,説明他是如何“傷情”。“魂飛”,寫他因友人離去而失魂喪魄,六神無主;“夢驚”,寫他為不能再見到友人而輾轉反側,無法安睡。前邊用“幾度”二句加以總括,就把作者“良宵誰與共,賴有窗間夢。可奈夢迴時,一番新別離”(秦觀《菩薩蠻》),希望夢見友人但又怕醒來只是一夢的複雜感情描寫出來了,語句間情深意切。

寫到這裏,作者感到還沒把他的相思之情寫足,於是又用“後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層,寫他想象中追隨友人旅程遠去的情形。這三句詞,化用蘇味道“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上來”(《正月十五夜》)和賀鑄“明月多情隨舵尾”(《惜雙雙》)句意,説明在離別之後,他的心像飛塵一樣時時緊跟在盧梅坡的馬後,又像明月一樣處處追隨在盧梅坡的舟旁。這樣的寫法,層層深入,步步緊逼,生生把作者對友人的無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將出來,深化了主題,擴大了詞境,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柳原文,翻譯,賞析14

江邊柳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賞析

古人常借詠柳以賦別,這首詩也沒有脱離離情的舊旨,但構思新穎,想象奇特而又切合情景。

詩的一、二句,寥寥幾筆,繪出了一幅美麗的古堤春柳圖。古堤兩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體蒼翠,蓊蓊鬱鬱,裊裊婷婷,遠遠望去,恰似一縷縷煙霞在飄舞。“裊裊”、“青青”,連用兩個疊字,一寫江邊柳的輕柔婀娜之態,一寫其葱蘢蒼翠的顏色,洗煉而鮮明。前人多以“翠柳如煙”、“楊柳含煙”、“含煙惹霧”等來形容柳的輕盈和春的穠麗,這裏徑直用“一樹煙”來稱呼柳樹,想象奇特,造語新穎。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條婆娑裊娜之狀,烘托出春光的綺麗明媚,併為下面寫離情作了反襯。

三、四兩句直接寫離情。詠柳惜別,詩人們一般都從折枝相贈上着想,如“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摺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施肩吾《折楊柳》);“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憶江柳》)等等。雍裕之卻不屑作這種別人用過的詩句,而從折枝上翻出新意。“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詩人筆下的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繫住,永不分離。這一方面是想得奇,説出了別人沒有説過的語句,把惜別這種抽象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具體、深刻而不一般化;同時,這種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邊柳這一特定情景。大江中,船隻來往如梭;堤岸上,煙柳絲絲弄碧;柳蔭下畫船待發,枝枝柔條正拂在那行舟上。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時此刻,萌發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合情合理,自然可信。這裏沒有一個“別”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條兒繫住郎船,則離愁之重,別恨之深,已經不言而喻了。這裏也沒有一個“江”字、“柳”字,而江邊柳“遠映征帆近拂堤”(温庭筠《楊柳枝》)的獨特形象,也是鮮明如畫。至此,“古堤邊”三字才有了着落,全詩也渾然一體了。

中唐戴叔倫寫過一首《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由“絲”而聯想到“織”,頗為新穎,但後兩句卻未能由此加以生髮,而落入了窠臼;它沒有寫出堤上柳與別處柳的不同之處,如果把題目換成路邊柳、樓頭柳也一樣適用。其原因在於詩人的描寫,脱離了彼時彼地的特定情境。兩相比較,雍裕之的這首《江邊柳》匠心獨運、高出一籌。

柳原文,翻譯,賞析15

破陣子·柳下笙歌庭院

柳下笙歌庭院,花間姊妹鞦韆。記得春樓當日事,寫向紅窗夜月前。憑誰寄小蓮。

絳蠟等閒陪淚,吳蠶到了纏綿。綠鬢能供多少恨,未肯無情比斷絃。今年老去年。

翻譯

庭院下的柳樹還有人彈奏歌曲,花叢間也有姐妹在嬉戲。還記得當年在青樓時的那些事,在月光下紅窗前寫封書信,誰又能替我寄給小蓮呢?

燭陪人落淚,春蠶吐絲,訴説着無盡的悽楚纏綿。烏黑的頭髮又能經得起多少次生離死別,未必能像斷絃一樣無情。今年依舊比去年還要衰老。

註釋

小蓮:人名。

絳蠟:紅蠟燭。

等閒:無端。

吳蠶:吳地的蠶,江蘇一帶盛產蠶絲,故稱“吳蠶”。

到了:到底。

綠鬢:指烏黑的頭髮。

無情無斷絃:像斷絃一樣無情。

鑑賞

開頭兩句,描述昔日相聚的歡樂,有人物,有活動,有環境,寫得充實而概括,表現了當時富貴之家的那種歌舞昇平、安樂豪華的生活景象。在這個生活圈子的姊妹行中,便有令人思念的小蓮。接下來,作者把前兩句的描寫歸結為“春樓當日事”,並把這些回憶寫成書信,想要寄給小蓮。至此,筆鋒陡轉,“憑誰寄小蓮”,因為不知小蓮身在何處,這美好的回憶已無法與她共享了,由此不免引發感傷。

下片開頭,雖是化用李商隱的名句,但與原作並不全同,“等閒”、“到了”兩個詞語起了不小作用,使句意增加了一層無可奈何的感歎,既是“推陳”,更見“出新”,小晏這種藝術手段,尤其值得讚賞。最後三句,感歎人們都一年一年地逐漸老去,今天雖然仍是“綠鬢”,但畢競承受不住愁恨的煎熬,然而又是仍在苦苦支撐,還不至於立刻就到“斷絞”的地步。三句之間,環環相扣,委婉曲折,終於訴盡了九轉回腸。

全詞描寫詞人對小蓮的思念:大概是和小蓮隔別很久了,消息不能通,思之歪切,不覺形於筆墨,纏綿往復,彷彿有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蟎炬成灰淚始幹”的情思。對一個歌妓能夠這樣真摯,可見詞人對女性絕無輕薄的意思。

創作背景

北宋年間,詞人多來往於青樓,並與小蓮生成美好的回憶。可是時間消逝,小蓮已經不在,於是詞人為了表達對這位青樓女子的無限相思以及懷念之情,故寫下了這首詞。

標籤: 翻譯 原文 賞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e2olp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