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水經注·卷二十九·酈道元原文以及翻譯

水經注·卷二十九·酈道元原文以及翻譯

水經注·卷二十九·酈道元原文及翻譯

水經注 卷二十九 沔水、潛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

【原文】

《尚書·禹貢》①,匯澤②也。鄭玄曰③:匯,回也。漢與江鬥④,轉東成其澤矣。

【註釋】

①《尚書·禹貢》:《尚書》中的一篇,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區域地理著作,歷來被奉為我國“古今地理志之祖”。

②匯澤:即古代的彭蠡(lǐ)澤,今稱鄱陽湖,在今江西省北部。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

③鄭玄:東漢著名的經學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省高密市)人,自成學派,被後世稱為“鄭學”,今存《毛詩傳箋》《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

④漢:漢水,即今之漢江,發源於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江:長江,中國第一大河。鬥:相遇。

【譯文】

彭蠡澤,按《尚書·禹貢》,就是匯澤。鄭玄説:匯就是回的意思,漢水與江水相遇轉而東流,形成了匯澤。

【原文】

水西有《漢太尉長史邑人張敏碑》①,碑之西有魏徵南軍司張詹墓②,墓有碑,碑背刊雲: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丹器③不藏,嗟④矣後人,幸勿我傷。自後古墳舊冢,莫不夷毀,而是墓至元嘉初尚不見發⑤。六年大水,蠻⑥飢,始被髮掘。説者言:初開,金銀銅錫之器,朱漆雕刻之飾爛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簾,隱⑦以金釘。墓不甚高,而內極寬大。虛設白楸之言,空負黃金之實,雖意錮南山⑧,寧同壽乎?

【註釋】

①太尉長史:官名,東漢時太尉、司徒、司空將軍府各有長史。張敏:人名,不詳。

②徵南軍司:楊守敬按:《魏志·楊俊傳》徙為徵南軍師,是魏特置之官。此徵南軍司,本即軍師。……杜佑雲:晉避諱,改“軍師”為“軍司”也。張詹墓:在今河南省鄧州市西北。

③丹器:當為“瓦器”之訛,即陶器。

④嗟(jiē):歎詞。

⑤見:被。發:發掘,打開。

⑥蠻:我國古代對長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泛稱。

⑦隱:隱藏,這裏指釘着。

⑧錮:通“固”,堅固。南山:泛指大山。

【譯文】

水的西面有漢朝太尉長史本縣人張敏碑,碑的西面有魏朝徵南軍司張詹墓,墓前有碑,墓碑背面刻着:沒漆過的楸木棺材,容易腐朽的衣裳,銅器鐵器都不放入,陶器也不入藏,哎喲,後世的人啊!請別把我毀傷!自那以後,古墳舊墓沒有免遭平毀之難的,而這座墓到元嘉(424—453)初年還沒被盜掘過。六年(429)發大水,蠻夷鬧饑荒,才被髮掘出來。有人説:墳墓剛打開時,金銀銅錫之類器物及朱漆雕刻等飾品光彩燦爛奪目,有兩口朱漆棺材,棺前掛着竹簾,上面釘着金釘。墳墓不很高,但墓內極寬敞。墓碑上假意寫了白楸棺材之類的虛言虛語,來掩飾以金銀財寶厚葬的事實,雖然立意是希望像密封南山似的牢固,難道就能和它一樣長久了嗎?

【原文】

湍水又逕穰縣為六門陂①。漢孝元之世,南陽太守邵信臣以建昭五年斷湍水②,立穰西石竭。至元始五年,更開三門為六石門,故號六門竭也。溉穰、新野、昆陽三縣五千餘頃③,漢末毀廢,遂不修理。晉太康三年,鎮南將軍杜預復更開廣④,利加於民,今廢不修矣。

【註釋】

①湍水:今稱湍河,是白河支流,發源於南陽盆地以北的'伏牛山,在鄧州以東注入白河,全長二百多公里。穰(rǎnɡ)縣:古縣名,秦置,治今河南省鄧州市。六門陂:故址在今河南省鄧州市西。

②南陽太守:南陽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南陽郡:古郡名,戰國秦昭王置,治今河南省南陽市。邵信臣:《漢書》作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人。

③新野:古縣名,西漢置,治今河南省新野縣。昆陽:古縣名,秦置,治今河南省葉縣。

④鎮南將軍:官名。杜預:西晉文學家,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著有《春秋左氏傳集解》傳世。

【譯文】

湍水又流經穰縣,形成六門陂。漢朝孝元帝時,南陽太守邵信臣在建昭五年(前34)堵斷了湍水,修築了穰西石堰。到了元始五年(5),又開了三道水門,成為六門,所以叫六門竭。這項水利工程可灌溉穰、新野、昆陽三縣五千多頃農田。漢朝末年石塘毀廢,就沒有再修復了。晉太康三年(282),鎮南將軍杜預又增修擴建,老百姓深受其益,現在又毀廢不修了。

【評析】

這一卷中立題入篇的河流有七條之多。其中《沔水》其實在上卷已經從沙羨縣注入長江,所以篇中所記敍的已經是長江的流程。但是在此篇的第三句《經》文“又東過牛渚縣南,又東至石城縣”以後,《經》《注》都對長江下游作了錯誤的記敍。酈道元在此篇中的最後幾句話,實事求是地説明了他並不瞭解這個地區的河川水利。潛水是一條存在疑問的古代河流,因為《禹貢·荊州》提及“九江孔殷,沱、潛既通”,但《禹貢·荊州》提及“岷蟠既藝,沱、潛既通”,則在今湖北省與四川省都各有一條沱水和潛水。不過《水經》説“潛出巴郡巖渠縣”,巖渠在今渠縣東北,則此潛水當在今四川省,是嘉陵江的支流。但《水經注》的説法與《水經》存在分歧,按《水經》,潛水出於巴郡巖渠縣,則此水當是古代的巖渠水,是嘉陵江的東支。而《水經注》説:“劉澄之稱白水入潛,然白水與羌水合入漢,是猶漢水也。”《注》文所説的漢水,前面已有説明是西漢水,既然“白水入潛”,白水即今白龍江,則此潛水應為嘉陵江的幹流。古籍上的這類問題不少,至今存疑。湍水今稱湍河,是白河支流,發源於南陽盆地以北的伏牛山,在鄧縣以東注入白河,全長二百多公里。均水是今何水,至今尚不明確。《漢書·地理志》認為此水是清水,酈道元同意此説,包括近代楊守教、熊會貞的《水經注疏》,都認為均水就是清(育)水。粉水今稱粉青河,是發源於湖北省神農架的一條小河,東流在今轂城縣附近注入漢江。白水是今何水,也無法論定。此白水與嘉陵江上游今稱白龍江的白水並不相同。《水經注》也説不清這條河流,《注》文説:“邑郭淪移,川渠狀改,故名舊傳,遺稱在今也。”説明此川在酈道元時代也已經是個“故名”和“遺稱”了。比水今稱唐河,按《經》《注》文字核對,並無不符之處。可以考定它是漢江的一條支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dxm9j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