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譯文翻譯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譯文翻譯

原文: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譯文翻譯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譯文:

我聽説:想要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底穩固;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根底不穩固卻要求樹木生長得高,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最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主持着國家的重任,在天地間佔有重大的地位,應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權,永遠保持無止境的美善,如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着危難戒除奢侈而行節儉,道德達不到更高的境界,情感不能控制住慾望,這也是砍斷樹根而想要樹木茂盛,堵塞源泉卻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所有的帝王,承擔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無不是在深深的憂慮中就治道顯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善終的卻很少。難道是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難了嗎?當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餘,現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麼原因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患之中,一定能竭盡誠意對待臣民;得志以後就放縱自己的感情輕視別人。竭盡誠心,就能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合,輕視別人,就會使親骨肉變成陌生人。雖然用嚴酷的刑罰來監督他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他們,(他們)最終苟且以求免於刑罰,但是並不會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順而在心裏卻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們象水一樣),水能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事。

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難道能不加重視嗎?統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夠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自我剋制;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險,就要謙虛謹慎,自我約束;擔心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容納千百條河流;喜愛遊樂打獵,就要想到從三面驅趕,留一面;擔心自己意志鬆懈時,就要想到做事自始至終都要謹慎;害怕自己受矇蔽,就要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擔心説壞話的人,就想到要端正自己的品德來斥退邪惡小人;施加恩澤,就要考慮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前面地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品德。選拔賢能的人而任用他們,挑選好的建議而採納它,那麼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力量,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會沒有多少煩擾的`事,(皇上)就可以盡情享受安逸的生活,享有神仙一樣的長壽,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説,百姓就可得到教化。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勞損自己的耳目,毀壞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1.作者、寫作背景

①作者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鉅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著名政治家。隋末為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後參加李密的反隋義軍。李密失敗,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時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其人有膽量,敢直諫,所言多被太宗採納,助成貞觀之治。後代一些諍臣都以他為楷模,亦澤被後世。 著作有《魏鄭公詩集》《魏鄭公文集》。

附:魏徵病卒,太宗説: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②寫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此疏是魏徵在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寫的。唐初隨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驕奢之意。疏中講了帝王應採取的統治天下的方法,含勸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亦屬可取事理。後來唐太宗曾賜手詔,褒獎魏徵,並説:得公之諫,朕知過矣。當置之几案以比弦韋。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納諫等策略被採納,為成就貞觀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課文內容簡講

第一段:提出觀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並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運用比喻推理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論述。

第二段: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條勸戒,正面論述十思的好處。

3.寫作特點

①正反論述,説理透徹。

對同一個問題,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論述,如第一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對十思的正反論述。

②比喻論述,生動有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駢散結合,語言華美流暢。

多用駢偶句式,但又不受駢體束縛,夾以散句,既整齊華美,又自然流暢。

二.能力訓練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題。

長安完盛之時,有一道術人,稱得丹砂之妙,顏為弱冠,自言三百餘歲。京都人甚慕之。至於輸貨求丹,橫經請益(橫經,橫陳經書。請益,指請教)者,門如市肆。時有朝士數人造其第,飲啜方酣,有閽者報曰:郎君從莊上來,欲參覲。道士作色叱之。坐客聞之,或曰:賢郎遠來,何妨一見?道士顰蹙移時,乃曰:但令入來。俄見一老叟,鬢髮如銀,昏耄傴僂,趨前而拜。拜訖,叱入中門,徐謂坐客曰:小兒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於是。都未及百歲,枯槁如斯,常已斥於村墅間耳。坐客愈更神之。後有人私詰道者親知,乃雲:傴僂者即其父也。好道術者受其誑惑,如斯嬰孩矣。(王仁裕《玉堂閒話》)

1.下列句中紅色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稱得丹砂之妙 稱:聲稱。

B.時有朝士數人造其第 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為神。

D.後有人私詰道者親知 詰:審問。

2.對下列句中紅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顏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B.至於輸貨求丹

輸貨:運送財物。

C.欲參覲

參覲:拜見。

D.道士顰蹙

顰蹙:皺眉着急。

下列語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3.①門如市肆 ②作色叱之 ( )

A.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②變了臉色呵斥他

B.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變了臉色呵斥他

C.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做出樣子呵斥他

D.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②做出樣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來 ②昏耄傴僂 ( )

A.①但是命令進來 ②年老糊塗而駝背

B.①只是讓他進來 ②年老糊塗而駝背

C.①只是讓他進來 ②頭昏年老而駝背

D.①但是命令進來 ②頭昏年老而駝背

5.好道術者受其誑惑,如斯嬰孩矣。( )

A.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了。

B.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C.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子。

D.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6.下列敍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道士面容顯得很年輕,自言三百餘歲,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財物來求他那可長生不老的丹砂,並向他請教。

B.幾個朝士到道士住宅時,道士自己飲酒喝茶正酣,守門人報説道士之子求見,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勸説他才答應一見。

C.一白髮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門。道士後對坐客説,這是他的小兒,因不服丹藥才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當成神了。後來有人私下問道士的親朋,才知道那個駝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親。

附參考答案、簡析及譯文

1.D(詰:詢問。)

2.D(顰蹙:皺眉頭。)

3.A(肆:店鋪。作色:做出樣子。)

4.B(但:只是。昏耄:年老糊塗。)

5.C(受:受到。誑惑:欺騙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飲酒、喝茶正酣,誤;應該是道士和幾個朝士飲酒、喝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2perq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