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範文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目的: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範文

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涵。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反覆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體會魏徵的愛國忠君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涵。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反覆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與一般的議論文教學一樣,讓學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學習程式之基礎上進而提升學習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徵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採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徵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後,唐太宗非常讚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徵,並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麼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識人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後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徵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徵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肯切深厚。

魏徵(580—643),字玄成,鉅鹿曲城人,後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後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後,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後,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敢於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羣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徵先後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採納。

三.研習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註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並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後引出“十思”的具體內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説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説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藴涵着豐富的民族傳統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性都極有啟發,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幷蓄,背出意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悦和精神的滿足。

四、寫作特點。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整齊美”,一是“參差美”。前者在駢文、賦當中表現突出。“參差美”即錯落之美,指語言形式上有規則地錯落,整句音韻和諧,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駢散結合的文本即是一例,採用既整齊又錯落的句式(幾乎全用排比句、對偶句構成,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因此讀起來音調鏗鏘,氣勢充暢。例如“反問”句式的使用——第1節中“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從內容上看,正面設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2節引用歷史教訓,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些反問“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除內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3節裏,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後,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並使文章富有餘味。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文章開頭使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加強了説服力。“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知其不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德不厚而望國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當“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這樣,文章的主旨就凸顯出來了。再如,第2節“殷憂而道著”與“功成而德衰”的對比,“善始者”“繁”與“克終者”“寡”的.互現,“竭誠”與“傲物”不同結果的比較,“載舟”經驗與“覆舟”教訓的對照,處處證明">明君主“積其德義”的重要,主題得到了深化。“奔車朽索”的危險,“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的危害與“文武爭馳,君臣無事”的清明,“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堅定了“積其德義”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採用比喻,力求語言精練含蓄,形象鮮明,生動傳神。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象來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節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數略有參差,但句子結構相似,語氣連貫,構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徵作為一個敢於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後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説明了“積其德義”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於採納自己的意見。疊用十個“思”字,以聲傳情,一唱三歎,音節勻稱,聲調和諧,餘味無窮。

五、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居安思危 :居:處於;思:想。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裏,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載舟覆舟: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

擇善而從(之):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麼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附板書: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説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説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z7lzg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