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諫太宗十思疏》(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導標顯示屏幕

1. 學習作者直言進諫的精神,領會課文“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思想;

2. 學習借鑑本文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寫作手法;

3. 積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所等實詞和虛詞的多種含義和用法;

4. 背誦全文。

導學點撥窗口

【探海導航】

魏徵這篇奏疏,雖然以進言為務,不事雕琢,但寫得聲情並茂,文質兼美。這種內容充實、形式典的文風,成為後世奏議類文章的典範。學習時,要結合時代背景和魏徵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論述“居安思危”對當時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在理解內容的同時,注意文章駢散結合的文體特點,參照課文註解,理清層次結構、段落大意和論證手法,在此基礎上背誦全文。詞語方面,除了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辨析詞義:安、信、求、治、本、簡、克等)和文言虛詞(辨析用法:以、哉、所、則等)外,還要注意古今詞語用法的對比,可以從文中找出一些例子進行辨析,如“元首”“得志”“知足”“何必”等。一般來説,文言詞語的用法有“字字落實”的傾向,詞意較實;而越到後來,就越虛化、抽象。這是一個規律,可以結合下面的跟蹤試題認真體會。本課的成語典故也較多,可參照註解中的提示,查找其出處,以加深理解,更好地體會它們在文中的表現力。

【思路結構】

魏徵以敢於直言進諫著稱,而本文又意在勸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為達此目的,作者反覆申述論説。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説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深入淺出;繼以歷史經驗證之,説明德義的有無關乎人心向背和政權安危,振聾發聵;再以具體做法結之,指明實現理想政治的正確途徑,語重心長。全文思路嚴謹,論證有力,令人信服。結構如圖:

根本固則木長

現實要求: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泉源浚則流遠

德義積則國安

歷史經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竭誠待下取之易

縱情傲物守之難

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

理想政治:文武並用,垂拱而治 ( 十 思)

………

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疑難指津】

本文在論證上有何特點?本文所運用的論證方法主要是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文中用了大量生動的比喻,藉以闡發治國安民的思想,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象而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同樣,魏徵以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來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們還記憶猶新。文中正反對比論證,加強了説服力。正反對比論證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對比,使被説明的道理突出來了。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而從反面來説“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因此,根本與長的關係自然而然被人們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歷史的教訓來勸戒太宗時,也注意了正反對比論證,“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一繁一寡,最能觸動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體的例子,已走過建國曆史的太宗也會有很多的想法,從而引以為戒的。

魏徵“十思”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十思”的核心內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達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體又有所側重。它大體上是每兩句成對,兩句之間的關係也比較密切,因而可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知足”“知止”(剋制物質慾望),不奢縱擾民;二是“謙沖自牧”,不驕傲自滿;三是“慎始敬終”,不好逸無度;四是“正身黜惡”,不受矇蔽利用;五是賞罰公正,不憑個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兩條,也應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條件之內,因為選能擇善權在人君。但這兩條與“十思”性質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選能擇善。果能做到“十思”,“宏茲九德”,選能擇善,那麼,政治前景一片光明:(從秉性氣質、品格能力區分)智、勇、仁、信四種人各盡其長,(從職役劃分)文、武兩類人各盡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語言揣摩】

1.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評析:本句緊承第一句繼續運用比喻論證手法從反面推理,連用四個“不”字,用後一個“不”否定前三個“不”,否定之否定,加強了對“積其德義”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斷,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斷。 “雖……(猶)……而況……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場上來,使人君不能有別的觀點選擇。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對人君的尊重,也促其樂於從諫,而且使諫諍不顯得突兀。

運用:(翻譯)源頭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穩卻想要樹木長得好,德行不厚卻指望國家安定,我雖然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樣明智的人呢?

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評析:這一句是對段首“豈取之易守之難乎?”這一問題的總結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誠以待下”和“縱情以傲物”的不同結果後,在此鄭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嚴肅地告誡:“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説明人君生死存亡在於人心向背,人君必須竭誠待下,才能使羣眾懷念其仁德,並從內心產生恭順之心。將君與民的關係比作舟與水的關係,確實切中要害,無怪乎唐太宗讀後,説它“言窮切至”,使自己“披覽忘倦,每達宵分”,不但取消了當年耗費民脂的封禪“盛舉”,而且常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告誡太子,並以此作為臨終遺訓。本言簡意深,語重心長,能振聾發聵,令人警覺。

運用:(翻譯)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樣,既能承載船隻,也能傾覆船隻,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名題講析】( 1993年全國高考試題第二題16分)

閲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8題。

開元四年,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崇奏:“《詩》雲:‘秉彼蟊賊①,付畀②炎火。’漢光武詔曰:‘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蜮③,以及蟊賊,’此除蝗誼也。且蝗畏人易驅,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憚勤。請夜設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盡。古有討除不勝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為捕蝗使,分道殺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災者當以德,昔劉聰④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應命。崇移書誚之曰:“聰偽主,德不勝襖⑤,今襖不勝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謂修德可免,彼將無德致然乎?令坐視食苗,忍而不救,因以無年,刺史其謂何?”若水懼,乃縱捕,得蝗十四萬石。時議者喧譁,帝疑,復以問崇,對曰:“庸儒泥文不知變。事固有違經而合道,反道而適權者。昔魏世山東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後秦有蝗,草木皆盡,牛馬至相啖毛。今飛蝗所在充滿,加復蕃息。且河南、河北家無宿藏,一不獲則流離,安危系之。且討蝗縱不能盡,不愈於養以遺患乎?”帝然之。蝗害訖息。 (《新唐書姚崇傳))

[注]①蟊賊:吃禾苗的害蟲。 ②付畀(bi):付與。③螟蜮:同①注。④劉聰:十六國時期漢國國君,無道。⑤襖(yao):同“妖”.

1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與“不愈於養以遺患乎”中的“以”字意義、用法相同的是(2分)

A.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

B.故為之説,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C.趙亦設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D.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

解析:本題是考查學生對於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用法的辯析能力。“以”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虛詞,其用法應在本單元掌握。“以”字的用法主要有①作連詞,表多種連接關係;②作介詞,表憑藉、時間、原因、對象等。本題ABC三項中的“以”都是表順接的連詞,可譯為“來”,而題乾和D的“以”都是表因果的連詞,可譯為“因而”,所以取D。

16.“謂修德可免,彼將無德致然乎?”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2分):

A.是説修德可以免除蝗蟲災害,恐怕是劉聰那裏缺少德行導致這樣的吧?

B.是説修德可以免除蝗蟲災害,恐怕是汴州那裏缺少德行導致這樣的吧?

C.是説修德可以避免蝗蟲入境,恐怕是汴州那裏缺少德行導致這樣的吧?

D.是説修德可以避免蝗蟲入境,恐怕是劉聰那裏缺少德行導致這樣的吧? 解析:本題考句意的理解,綜合了對實詞、虛詞、句式、文意的檢測。按文句意免除蝗災指國君之德,汴州不是國君,決定排除B項;同理,D句的“避免蝗蟲入境”也要排除;C項兼有BD二項之錯更得排除。“恐怕是”是據句意所作必要補充,看句意和詞義,再看A項,正確。

18.從姚崇三次講話的內容看,他關於滅蝗的實際見解是(2分):

A.既要做到合道,又要做到適權,就能戰勝蝗災妖異。

B.既要有德行,又要上下齊心合力,就能戰勝蝗災妖異。

C.既要有德行,又要有正確的方法,就能戰勝蝗災妖異。

D.既要有正確的方法,又要上下齊心合力,就能戰勝蝗災妖異。

解析:此題主要是檢查考生對整個文章內容的理解。D項的“正確的方法”“上下齊心合力”概括了崇三次講話的主要內容,又客觀又實際,必然會“戰勝蝗災妖異”。而B.C的強調“德行”及或缺少“上下齊心合力”或缺少“有正確的方法”,都不妥;A的“合道”、“適權”相去更遠,當然更不妥。這三項都不可取。答案為D

【風景剪輯】

剪輯1:

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卧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徽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或有言徵阿黨親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彥博察驗無狀,彥博奏曰:“徵為人臣,須存形跡,不能遠避嫌疑,遂招此謗。雖情在無私,亦有可責。”帝令彥博讓徵,且曰:“自今後不得不存形跡。”他日,徵入奏:“臣聞君臣協契,義同一體。不存公道,唯事形跡,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則邦之興喪,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為忠臣。”帝曰:“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於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帝深納其言,賜緞五百匹。(選自《舊唐書魏徵傳》)

剪輯2:

古人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切,能傾聽逆耳之言,採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並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聰明一點的,為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徵,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威王了。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選自臧克家《納諫與止謗》)

能力演練題庫

【跟蹤試題】

一. 選擇題:

1. 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木(chang)之長者 浚(jun)其泉源

B.慮雍(yong)蔽 正身黜(chu)惡

C.克終者蓋(gai)寡 董(dong)之以嚴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 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枚:加強自身修養

B.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狩獵時網開一面以示有度

C. 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 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無以怒而濫刑 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以謬賞 D.將有作,則思知止有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 下列四組句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B.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並用,垂拱而治

不求聞達於諸侯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二. 填空題:

5. 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填空:

①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長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憂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懼讒邪,_______________;

④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並用,垂拱而治。

6.魏徵(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種專用文體。

【提高試題】

三. 閲讀下面一段選文,完成7-10題: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點的實詞含義全不正確的一組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 B.善始者實繁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春華秋實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葉徒相似,其實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長也

振長策而御宇內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應者雲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8.下列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克終者蓋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而況於明哲乎

C.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D.而況於明哲乎

臣聞求木之長者 青取之於藍

9.下列加子翻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權重,處者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歷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後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盡誠心,就能聯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 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雖免於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心並不服氣。

10.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闡明的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兩個比喻,先從正面喻證治國必積德,再從反面説明德不厚國不可長治久安。

C. 第二段以歷代帝王為例説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四.閲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題。

武德末,魏徵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徵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徵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卧內,訪以政術。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悦。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祕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於中鈞,我任卿逾於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徵,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徵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徵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徵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悦,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於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於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徵乃止。(《貞觀政要任賢》)

1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和現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汝離間我兄弟 ②魏徵為太子洗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隱

⑤但其盡心所事 ⑥從容對曰

⑦徵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對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雅有經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幹。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穫

C. 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象仇敵一樣

D. 自比於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祕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C.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14.鬥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係。

B.“王硅、魏徵,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這話説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徵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徵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給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了唐太宗一貫強調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創新試題】

四. 閲讀下面兩段短文,完成15-16題: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①。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太宗深納之。(《大唐新語》)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宇文士及從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謂之曰:“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羣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何聊乎?” (《大唐新語》)

15.翻譯劃線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簡要點評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參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鄭國公、《魏鄭公文集》 古代臣屬向皇帝分條陳述奏議的一種專用文體。 7.A 8.A 9.B 10.C(這並不是作者要説明的觀點)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竇德素把房玄齡等詢問之事告訴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為什麼責備他們,也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謝罪。

③朝庭羣臣常常當面和您駁斥爭論,您常常左右為難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從諫如流,但小節上亦愛聽奉承訪;魏徵直言進諫,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態,拍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wwyyp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