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諫太宗十思疏(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江蘇省江都市丁溝中學 張廣祥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覆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初步熟悉課文,疏通字詞

一. 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徵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採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徵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後,唐太宗非常讚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徵,並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二、作者解題

學生讀註釋。教師補充。魏徵,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以剛正不阿、敢於直諫而名垂史冊。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見敢當面提,當面頂,不口是心非,不看臉色行事。後世一些諍臣,如稱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為楷模。他不僅敢諫,而且善諫。從唐太宗貞觀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間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為太宗採納,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誤。唐初社會能夠出現號稱“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作為諫臣的魏徵是有其功勞的。

題目中的“諫”是進諫的意思。疏,是一種文體名,屬於奏疏類。

三、閲讀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後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註釋或查閲詞典。

第二次:朗讀,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第三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註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教師巡查答疑。

五、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具體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作業

1、文言現象

2、完成練習二--五

3、難句的翻譯(教師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 分析課文

1、提名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思考練習一

第一段.開篇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先從正面説,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比喻説裏,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況於明哲乎?”接着進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使國家常常治久安,就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樣只能是一種妄想。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總結歷史教訓,從反面論證“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歷史現象: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然後以“豈……”設問,引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時,“殷勤深”,能夠“竭誠以待下”;守天下時,難免得意洋洋,以致“縱情以傲物”。而“竭誠則……為行路”。心態不同,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説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於事。“怨不在大……深慎”,這是借鑑古人的論述,將君民關係比作水舟的關係,切中要害,振聾發聵,令人精警。這一段從現象到本質,逐層剖析,清楚有力。雖然全段未見一個“思”字,但是從反面強調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兩條戒奢侈;“念高危”、“懼滿盈”兩條戒驕傲;“了盤遊”、“憂懈怠”兩條戒縱慾;“慮壅蔽”、“懼讒邪”兩條戒輕人言;“恩所加”、“罰所及”兩條戒賞罰不公。最後作者説明: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並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國家卻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於老子的“無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以不治為治。

4、聯繫背景説明本文的意義。

唐太宗曾説:“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慾,明賞罰,善於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上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於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特別是漸漸忘了隋代滅亡的歷史教訓,漸漸對人民作威作福起來。就從魏徵進《十思疏》的貞觀十一年來看,他先後下令修了三宮殿,多次巡遊、打獵。老百姓為了服役,長年不能回家。為此有大臣進諫,他竟説:“百姓無事則驕,勞役則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爽快地接受下級的意見。於是,魏徵在這一年從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這裏,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鋭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記“以民為本”)、“忘危”(即忘記隋代滅亡的教訓)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實在是一劑良藥。

5、學生齊讀課文。

三、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體會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語言特點,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 檢查複習

二、 品味語言

1、思考:語言的特點?

明確: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論文。宋以來就受到文選家的重視,但其文學價值往往被政治價值所掩蓋。作者是初唐時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歌古樸,散文也比較好。和同時的人比較起來,他受六朝以來浮豔文風的影響較少。

唐人奏疏很多,傳誦至今的只有魏徵、狄仁傑和陸贄等幾家。

《十思疏》是一駢體文。唐代奏疏習慣上都要用駢文寫,就是後來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運動的韓愈也還用駢文來寫奏章。然而《十思疏》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駢文對偶、排比的形式來表達真情實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駢文的形式束縛,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虛字,如雖、終、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時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徵雖然是有名的史學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複的引證,看不到典故。只用了兩個淺顯的比喻。這是同當時追求形式的文風是背道而馳的。這種敢於衝破落後傳統的束縛,不拘一格的創造精神,在駢儷風氣佔統治地位的初唐 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

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讀,體會語言之美。

三、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反覆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説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藴涵着傳統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生。

四、 課堂答疑

五、 誦讀、背誦

六、 佈置作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wxxz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