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高考滿分議論文範文及賞析

高考滿分議論文範文及賞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麼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考滿分議論文範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滿分議論文範文及賞析

高考滿分議論文範文及賞析1

如今數碼相機已經十分先進,人們能以極低的成本獲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膠片相機,不顧一卷三十六幅的膠捲幾十元的高昂成本,與暗房裏費心勞神的沖洗過程。這是為什麼呢?正是由於這種種麻煩逼着攝影師在按下每一次快門之前,都能夠仔細深入地觀察被攝物體,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張逐漸顯影的照片背後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記憶。

這種回味在如今數碼照片氾濫的時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們用鏡頭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記憶,以為自己這樣便抓住了時光。

我也曾經這樣天真地認為。我初涉攝影之時曾去過一次西藏旅遊,帶着自己的數碼相機。藍天,白雲,碧水,雪山,面對這一切難以用人類語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拍下來。於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間,我的眼睛幾乎未從取景器小窗口上移開過,存儲卡也被填得滿滿的,心想我已記錄下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瀏覽這些相片時,卻再找不回當時的那一份激動了。當時只顧着拍照,卻忘了用心體會旅途的愉快,面對美景的新奇與感動,以及景觀背後動人的故事傳説……我這才意識到,有些東西是難以用相片記錄下來的。

後來,有一次我帶上相機出門“掃街”時,才真正領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區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誘人香味,原來是一家老字號腸粉店。走進店裏,點一碟腸粉,看着老闆在氤氲的煙氣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住舉起相機按下快門。在老城區我又見到一家打製傳統銅器的小店。循着“叮叮”聲走過去,與老師傅打聲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銅的過程。老師傅看着我專注的神情,露出燦爛笑容,於是我又按下快門。當我回家翻看這兩張照片,我突然覺得自己彷彿又聞到腸粉的香味,又聽到打銅的悦耳聲音。

我這才明白,拍照只不過是給你一個觀察體驗的機會,而照片只不過是回憶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憶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膠片機還是數碼相機又有何關係?照片的多與少又有何關係?只要用心體驗,用心記錄,定能寫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記憶。

賞析

一語中的——照片不過是回憶的引子。

標題清楚地點明瞭文章的中心論點,作者思維敏捷,善於思考,能夠迅速透過所提供的材料的'表象發現照片的本質,即“照片不過是回憶的引子”,它的功能在於記憶和記錄。

文章以辯證的眼光,指出是黑白膠片還是數碼技術並不重要,量多量少也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拍攝者應“用心體驗”和“用心記錄”生活,這才是拍照的真正目的。只要用心觀察和記錄,就能夠“寫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記憶。”

文章內容完全符合題意,而且立意頗為深刻。作者結合個人的生活經歷,舉了一正一反兩個生動事例,來印證自己對拍照“真正目的”的領悟過程。文中多次出現“用心”一詞,緊扣標題。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並有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語言表達流暢生動,文面整潔。

高考滿分議論文範文及賞析2

古語云:“易有三訓,一訓簡易,二訓變易,三訓不易”,“易與天地準”,之於常識,不也是如此嗎?我們生活在常識中,“春暖花開”、“秋高氣爽”,我們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是為簡易;同一事物不同時刻有不同的表現,變化無窮,是為變易;常識由生活而來,經久適用,是為不易。故莊子雲:“道在便溺”。因常識,於生活,我們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於常識之於我們太過習慣了,時常,我們會無所察覺,如同時空之於我們過於靜止與絕對,在愛氏之前,我們被矇騙了千萬年。於是我們在恍然後明白,常識雖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知之,並非僅僅為熱則卻衣寒則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對自然存在的用心觀察。沒有這用心,何來常識?沒有常識,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禍患。譬如之於人,瞭解交通擁擠之時間,於約會便不會誤時;又譬如拿破崙不知俄國之地廣與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國堅壁清野而為滑鐵盧之役埋下伏筆。

所以對於常識,要知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行之,不僅是於知之之後的體證,還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為知易而行難。行難,故特以行之。常識的知之,是困則眠、疲則休息,是諸葛順勢三分天下,是劉邦知楚強漢弱而強赴鴻門。對常識的行之,是順應自然、順時而動,故可避害趨利,所以才有一覺醒來的精神,才有漢朝天下。

所以對於常識,要行之。

至於對於常識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後更高的要求。正因為常識之常,所以無形中被我們忽略、習慣,然世間萬物莫不在變易中永恆,拘泥而行自己不適合,若死守既得,便永無進步可言。故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為對常識的思之,愛氏提出了相對論,玻爾提出了量子力學;之於歷史的,不正是由於對意識形態的思之與變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開放而至於今日之中華崛起?

“易與天地準”,也正是憑藉常識,憑藉與常識同行,我們維繫了一個曠古的文明,然而無論是生活還是發展,不知常識無語進步,不行常識無以趨利避患,不思常識卻也無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於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而説,對於常識,我們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則有泰然的生活與不斷的前進。

賞析

賞析人:胡家俊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輯

高考評卷在內容方面以“切題”為第一考察點,本文圍繞“常識”這一主題詞作文,對“常識”的內涵有較深刻的理解。作者從“易有三訓”開始,導引出“常識”的三種境界。然後從如何應用“常識”的三種境界,分別論述對於“常識”,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層層深入。相對於眾多考生對於“常識”的平面理解,該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一籌的。

在表達方面,本文論證技巧運用嫻熟,把豐富的材料信手拈來,運用到文章中去,論據的使用精而恰當。全文結構嚴謹,環環相扣,互相照應,渾然一體。文章語言流暢,且略帶古典氣息。説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實為不過。

當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處,比如在運用古語時,記得不夠準確。例如:“老子曰:‘大象若希’”應為“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希形。”還有“故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原文來自《大學》,應為:“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考生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大致記得古籍的意思,儘管引用還不夠準確,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閲讀視野、文化底藴還是值得肯定,值得學習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82mznd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