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高考中的滿分議論文

高考中的滿分議論文

論文是高考中的重要文體,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高考中的滿分議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高考中的滿分議論文

篇一:生命中無法忘懷之輕

天際的雲朵,擁抱朝陽,燃得熱烈,灼着目光,靜下來,你可以看見那火苗耀眼的光,感受超越塵囂的力量。

——題記

三毛説:“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傷的姿勢。”當我們沉浸於前進路上的瑣碎而無暇他顧、疲憊不堪時,有沒有靜下來想一想,忽略了什麼,或是值不值得? 我們往往努力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自己認為值得的事,併為此揮霍大把的光陰,到最後,當遇到下一件事時,猶豫的.我們才會清醒,奈何難以回頭。

不如安靜下來,聽一聽內心的呢喃——那些蟄伏在角落裏的聲音,或許才是靈魂的梵音,讓你看淡很多悲傷,給予你更從容的力量。

如果你斤斤計較於一時的得失,那麼他便真正的“失”了;如果你耿耿於懷於外在的成敗,那麼你離內心會愈來愈遠;如果你甘於低頭盲目追求當下,那麼你會錯過更多。 春花秋月何時了。吟詩作賦,對酒當歌,誰不希望沉浸在詩意般的生命裏?可是,執着的追求過後,恐怕只剩悽美的喟歎:“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講春水向東流!”在低頭盲目求索時,怎不抬頭望一眼?望一眼遼闊的國土,天下的子民——那些生命中無法忘懷之輕,究竟辛酸了多少人的眼淚!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隻鳥,飛越永恆,沒有迷途的苦惱。”我們都渴望有一顆忘憂草。希冀自己會更無悔地跋涉在生命的旅途上,遇到冰心所寫的旖旎風景,可是我們如此的浮躁,去哪裏能瞥到一路花開?那穿枝拂葉的人們,有淚可落,而我們卻只有感傷。

其實塵世中並沒有諸多沉重的桎梏,所謂的疲憊,不過是我們太過執念於那些本來無需掛懷的世事,而真正的輕盈,則被我們棄於腦後,被封存被遺忘。塵世的喧囂與明亮,世俗的快樂與幸福,在沙漏中,汩汩流過。我們無法奢望太多,也無需牽強,只要快樂、安寧、沒有悲傷就好;而這,不過是重新對話我們的生活而已,讓眼淚打碎荒蕪,濡濕遺忘的角落,去做我們本來“必修”的事情,重新參與生活。

雄渾陶醉的場景,光彩炫目的字眼,都不過是要被時間滌盪得無影無蹤。不必感歎生命易逝,歲月難留,而應增加時間的厚度,更加從容地讓自己的生命厚重。有分量。

篇二:畢業季

與君醉笑三千場,不訴離殤。

——題記

我唯有,迎着八分鐘前的燦爛朝陽,才不會,忘記你的絢麗的光芒;我唯有,頂着萬米高空落下的滴滴淚雨,才不會,忘記你我風雨同舟;我唯有,記得無數歡聲笑語,才不會,忘記你我一起走過的青葱歲月。

曾經以為畢業是那麼遙遠的一件事,而今已經發生;曾經以為讀書的痛苦離開以後才知道,其實學校才是天堂;曾經以為同學之間的情感只是友誼,現在才知道有一份感叫做一別就是永世。畢業留言很傷感,可是不寫有會不會遺憾呢?我不知道,只想以後用那張紙賺點眼淚,足矣。有位摯友蘭交寫着:“信不封好,就寄不出去。是不是不給你畢業留言,我們就不用分離?”多麼直擊心臟的話呀!一直因為高考,六月是黑色的,可是它真的很悲傷。 因為純真的褪去,五月最煽情,它承載了太多的回憶。不擅長文藝的人們,畢業留言就像是回憶錄,回憶着兩個人的點滴。無論是親近的朋友還是一般的同學,只有回憶才建立聯繫,但我不願過多的去回憶,因為我都記得。人總是很善良的,儘管我與你和不來面對傷悲,總是心軟的,總是願意釋放自己的愛,哪怕只有一點,但足夠了,因為人對於不熟悉和不瞭解更容易滿足。就像從不笑的人只給你一個微笑,你會覺得自己是特別的。

我的同學並不是每個都可以進入內心,但他們一直默默陪伴,用他們的體温、歡笑還有最可貴的夢想。一旦觸及了心靈最軟的地方,又有誰還會回憶痛苦呢?我想更多的是感動吧! 沒有高三以前看到任何關於高考的訊息時,不禁問自己如果到了自己的畢業季能否坦然面對呢?如今真的'到了,卻也是既來之則安之。小時候多羨慕“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現在即將體味到也算是一種夢想成真了吧。

越長大越相信輪迴。每年的六月都是畢業季。只是不同的人畢業而已。這羣畢業的人緊張的參加“畢業考”;考完開始呼喊釋放;不知不覺學長學姐賣書成為傳統;每年回來聚餐開始訴説當年的糗事??年復一年,樂此不疲。因為這個季節我最幸福。

年少時的我們十七歲便忘了十六歲的樣子,而十八歲卻成了永恆,我們開始了新的旅途,儘管知道有些事如何艱難,可我自己不去感受有多苦又怎麼會知道呢?越來越明白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感同身受。所以我們在同樣的季節才會有同樣的錯誤。

出發吧,只有不斷出發才能獲得重生。所以,這個季節我畢業了,卻不會向你訴説,更不會去回憶,因為我都可以記下那三千場中的笑與淚。

當被質疑的時候,我可以大聲的説:“我不去回憶,因為我都記得。”

謹以此,紀念我們青春的重生。

篇三:喚起心中的安徒生

丹麥有這樣一句話廣為流傳,“就算我們失去一切,我們仍有一個安徒生。”雖然安徒生已長眠地下,但他創造的偉大的孩提王國連同他的精神一起永不坍塌。也正是這個王國,讓所有孩子沉浸在歡樂的海洋,甚至那些大人,也不必再戴上嚴肅的面具,像個孩子一樣,獲得清涼的慰藉。雖然我們不在丹麥,但卻可以分享他們的信仰,喚醒心中的安徒生。

大人與小孩究竟相隔多遠?或許只有一粒塵埃,而那塵埃之中卻容納了萬水千山。隨着孩子的長大,懵懂的褪去,必然要接觸許多的教條,也正是這些教條壓抑了個性,如一條條無形的'枷鎖,鐐銬了曾經的夢,封閉了心中的安徒生。所有的好奇、幻想都被斥責為幼稚,所有的堅守都被理解為固執,大人已經失去了單純的童真,難道要把孩子唯一的樂趣也扼殺了嗎?

現實總是那麼殘酷,生活也並非總是那麼美好,大人為孩子做的事或許並非不能諒解,但沉悶的社會,缺少了童真,孩子般的心態後,又會變成什麼樣呢?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大人就是迷路的“孩子”,在前方的道路上迷茫、孤單地行走着,但實際上他們與如今本質意義上的“孩子”只隔了一道門,這道門無論歷經多少滄桑,也願意為那些迷路的“孩子”敞開,幫助他們喚醒心中永恆的安徒生。

其實生活需要的就是這些“孩子”,他們樂觀頑強,從不頹唐,更不會沮喪,那些社會上漂浮着的虛假、背叛與勾心鬥角也從來不捨得傷害他們。我不禁想到了聖埃克蘇佩裏,這個被世界寵愛着的孩子,不喜歡大人們眼中充斥的利益,更害怕有朝一日會變成他們,於是和小王子一起離開,追求生命的意義。他,喚醒了心中的安徒生,像個孩子一樣幸福地過着,最科留給人們的,是無限的遐想與嚮往。

孩子,就是這個世界現形的天使,肩負着淨化人們心靈的偉大使命。他讓我思考:人世匆匆,為什麼總是在奔跑?朋友在前,為什麼臉上掛着的意是虛假?為什麼就不可以撕去偽裝的面具,洋溢笑容地面對生活?

豐子愷曾説過:孩子的眼光是直的,不會轉彎,孩子是單純的,從不會虛情假意,故作姿態,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變成孩子,只要你願意喚起心中的安徒生。

篇四:合適的“標準”

合適的標準猶如一面旗幟,在生命旅途上引領着我們前行。因此,給自己一個合適的標準,我們才能贏得生命。

合適的標準就是做事的準則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瞭解自己,也瞭解他人,不虛妄,不菲薄。

人們把蛋白質含量極其豐富而又十分廉價的大豆,用鹽滷點制豆漿的標準發明了豆腐,豆腐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大豆的命運。豆腐有利於人體對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並適應了不同地區人們的口味和喜好。有了這樣的標準,普通的大豆就得到了昇華。

可見,合適的標準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鑰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重慶鳳凰山古聖寺創辦了一所育才學校,收容抗戰烽火下的難童。為了不受反動派的控制,他不要政府的經費,組織師生四處募捐。他宣佈一條紀律,募捐所得點滴歸公,任何人不得藉故暫借或挪用。一次,他到很遠的地方募捐,收穫頗豐,此時他已經飢腸軲轆、體力不支,但他也不肯動用一分公款,而是連夜趕回了古寺。面對責任,他一點也不含糊,堅持踐行自己的準則,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也正因如此,他贏得了後人的景仰。

合適的標準是正確定位生命的尺度。一個登山運動員攀登珠穆朗瑪峯,當他攀到8000米時就返回了。下山後,很多人非常惋惜地對他説:“你應該繼續攀登,因為你離頂峯只有800多米的距離,這樣放棄真是遺憾!”但這個運動員説:“我知道我自己,我的能力只能達到8000米。”8000米,就是這個運動員的標準啊!試想,若他繼續攀登,面臨的結果有兩種:一是突破極限,到達山頂;二是在低温低壓下永埋冰雪之中,前功盡棄。成功的標準有很多種,但試想,如果離開了生命的存在來談標準,意義何在?我們不得不對這位運動員肅然起敬,“我知道我自己”“只能達到8000米”,他用適合自己的標準來定位生命,最終找到自我價值,同樣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合適的.標準是找到快樂幸福的路標。愛因斯坦一生過得極為快樂,祕訣在於他有一個生活標準,即“四不”:不求人,不求名,不求利,不求掌聲。他還表示,“四不”使他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從事科學研究,生活充實了,就有一種被幸福包圍的感覺。大豆命運的改變,正在於它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標準,讓生命價值得到了昇華。讓我們放下工作的重擔,拾起生活的平淡,原來幸福就在身邊,合適的標準讓我們每天都能快樂盈懷。

面對責任,面對困境,面對生活,給自己定一個合適的標準吧,我們將迎來嶄新的生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mek7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