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説明文 >

描寫建築的600字説明文

描寫建築的600字説明文

相信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特別是作為常用文體的説明文,説明文是以説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其他表達方式(如敍述、議論、描寫等)恰當配合的一類文種。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明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描寫建築的600字説明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描寫建築的600字説明文

描寫建築的600字説明文1

“大玉米”其真名為“千璽廣場”,是位於河南省省會鄭州市鄭東新區CBD的一座新地標建築。“大玉米”因為樓宇是圓柱塔式建築,夜晚其佈景燈採用黃色設計,外形酷似玉米棒,而被當地人親切的稱為“大玉米”。“大玉米”可以説是婦孺皆知,它的形狀像極了玉米,特別是在晚上,燈光一點一點的向上,顏色也是從橙色到變到黃色,或從黃色變到橙色。這個是曾經的大玉米,現在的“大玉米”可與以前的大有不同。

那天晚上我們從西區開車到東區專門去看“大玉米”,心裏嘟嘟着:“之前不看過嗎?有什麼好看的呢……”媽媽看出來我的心思了説道:“如今的大玉米可是七彩的哦……”當車緩緩行駛在路上,隱隱約約的會看到“大玉米”時,因為距離太遠,我只看了幾秒。我看到的“大玉米”是彩色的,我以為是我的眼睛看花了呢?當爸爸把車停在停車場時,我飛快的跳下車,果真哎!彩色的“大玉米”矗立在如意湖的旁邊,在夜幕的襯托下,顯的格外亮眼,仙氣十足,猶如一座發光的佛塔,漂亮極了!

順着“大玉米”的方向走去,廣場上人山人海的:有的小朋友,在追逐打鬧;有的爺爺奶奶還有叔叔阿姨在談笑風生;有的大哥哥大姐姐在玩自拍……整個廣場上熱鬧非凡。過了大約五分鐘左右,“大玉米”燈光四射往外發着迷人的光芒,真是猶如一座珠光寶塔呀!

媽媽帶着我和妹妹去拍照,妹妹被這迷人的“大玉米”吸引住了,一動不動、眼睛也不眨一下的觀望着,彷彿是她見過最好看的景緻一般。在拍照時,“大玉米”倒映在水裏,加上水面波光粼粼;時不時還有蛐蛐的叫聲;不遠處我看見了一個蜘蛛網,這個蜘蛛網非常完整,上面還有小蜘蛛,彷彿在跳動着美麗的.舞曲,此時此刻此景堪稱是一幅美麗無比的絕畫!

玩到很晚我們要回家了,坐在車上,看着景色迷人的“大玉米”湖畔,真讓人戀戀不捨啊!

描寫建築的600字説明文2

梅城鎮位於湘中,屬安化縣的一個重鎮,這裏人傑地靈,風光秀麗。如果到此遊玩,梅城孔聖廟是最不應該錯過的景點,它是益陽市僅存的且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廟,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孔聖廟坐落於安化縣一中校園內,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原名崇聖祠,又稱文廟,距今已有180餘年歷史。孔聖廟佈局嚴謹,建築精巧,外表宏偉壯觀,廟內幽靜素雅,總面積3111平方米。

參觀孔聖廟,從櫺星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月牙狀的池塘,人稱月牙塘,池水不深,清澈見底,落葉礫石歷歷可數。塘邊有梧桐數株,高大挺拔。樹下有一排石墩,方的圓的相間,錯落有致,大約是為了方便勤奮學子在樹下討論、池邊讀書之用。從池邊到大門,中間有一塊小坪,兩旁放置盆景,以菊花為主,若到秋天,各色菊花爭相鬥豔,別有一番情趣。

登上三級台階,便是中院門,分為三道。中間為大成門,形制高大,氣勢雄偉,左為金聲門,右為玉振門。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現在是安化一中校友會書法協會等的活動場所,算是“屋”盡其用。

跨進中院門,就是殿前天井,這裏風光秀麗,景物宜人。院內空地120平方米,左邊有一圓形花台,內植金桂一株,樹幹粗壯,需兩人合抱。金桂古老蒼勁,枝繁葉茂,想那金秋十月,桂花開放,香飄十里,也許整個梅城人都沉醉在這桂香之中了。右邊花台,原本有一株銀桂,不知何時損毀,現栽種一株小桂樹,也有20餘年了。其餘空地也都栽植各種花草樹木,或四季青,或蘭草,或黃楊木,均是左右對稱,佈局整齊。

穿過天井,就上了拜台,台階處有一斜面,乃是由一塊五尺見方的整石雕刻而成,上雕龍紋圖案,雖經百餘年風雨,卻依然清晰生動、活靈活現。拜台周邊由石柱、石柵圍着,石柱皆精雕花鳥圖案,古樸美觀。

拜台之上,就是大成殿。大成殿為孔廟的主體建築,檐角高翹,龍鳳繞樑,上蓋黃色琉璃瓦,檐角飾龍、鳳、獅、麒麟,金碧輝煌,莊重古樸,氣派非凡。廊柱一抱圍粗,下置圓形石墩,柱身紅漆斑駁,顯出歲月滄桑。殿門之前,端放孔子塑象,神態莊嚴。塑象上方,掛一牌匾,上書:百年樹入。進入大殿,正中供奉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牌位,兩旁供着孑L子的弟子賢人,堂上高懸着清朝康熙皇帝御筆題寫的“萬世師表”金字匾額,供後人瞻仰。仰望殿頂,雕樑畫柱,蟠龍綵鳳,栩栩如生,古色古香。

走出大成殿,進入後院,是亞聖孟子的殿堂,殿前有天井、拜台、石墩、石凳,還有一棵金桂樹,讓亞聖能時時聞到花香。

最後,還有一處景緻就是毛澤東曾經住過的房間。一代偉人毛澤東,在1917年與1926年兩次來安化遊歷考察,都落腳於孔聖廟。偉人住過的房間,屋內佈置還保持當年的模樣,牀、桌、凳,連棉被枕頭,似乎都是當年的樣式。偉人與當地夏老先生的妙對,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老先生出上聯:“綠楊枝頭鳥聲聲,春到也,春去也。”“青草池塘蛙句句,為公乎,為私乎?”毛澤東的下聯表現了他博大的胸懷。

從孔聖廟出來,來到培英樓,回望孔聖廟,在夕陽照耀下,在金光輝映中,彷彿聽到了琅琅的書聲,彷彿聞到了飄來的桂香……

描寫建築的600字説明文3

真武閣是一座佈局精巧,技術高超,風格獨特的木構建築物,顯現出中華古時代文明,今天,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真武閣的壯麗奇觀吧!

真武閣曾有一個傳説……古時候,人們還處於迷信當中,他們住的地方也非常的乾燥,稍微不留神,就會引起火災,造成嚴重的損失。由於起火多次,他們就開始懷疑是上天的火神與他們過不去。於是就修築了真武閣賑災……真武閣就這樣建成了,至今保留容縣。

真武閣始建於明萬曆元年,(也就是1573年)。閣樓下有一座石台,它被人們稱為”古經略台”。閣樓平面為矩行,一共高三層。真武閣既是周圍區域觀賞對象,也是人們旅遊最佳選擇的風水寶地。

如果你登上閣樓極目遠眺,整個城市便盡收眼底,還可以望見東南遠處的都橋山和繡江景色,真不愧是有一種”上天入地”般的感覺。

真武閣的第二,第三層比最底層(第一層)收小了很多,三重屋檐出挑深遠而樓層特別低,比一般的閣樓的出檐節奏更快,會有一種強烈的韻律感以及動勢,使得它在人們眼中不像是一做三層的建築物,為而更像一座雄偉的單層建築有的三重屋檐特色。但是它又與一般重疊屋檐建築物更為較小,更為從容了,而且層次特別鮮明。

它的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增加了真武閣舒展大度的氣概,非常清新飄逸,而且充分表現了中國建築的屋頂美麗的佳作。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而取勝,而是以輕靈素雅的見長;灰黑色的鐵黎木不加任何油漆的典雅裝飾;屋面為小青瓦鑲上的綠脊,色調極清雅柔和而取勝的。

在二樓的四根內柱,柱腳空懸空,離開樓面二到三釐米,更為奇特的是全閣柱腳不落地,而是擱在一個方形的沙盤上,這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技術上有着卓越的才能!400多年來真武閣經理了多次地震與暴風雨的襲擊,仍然巋然不動,安然無恙。真武閣在木頭結構中,主要依靠一種槓桿來維持一座像建築的平衡,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真武閣還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知識,科學,精神上的完美結合。

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之後,是不是也想去看一下”久經風雨不知寒”的真武閣?

描寫建築的600字説明文4

在我的家鄉有一項比較宏偉的建築——東江大橋。

橋下面是一條河,這河叫東江河,清澈的河底倒映着橋的樣子,時不時有魚兒躍起,把這倒影給分散,泛起一圈圈水的波紋。

橋的色彩是樸素的,有點灰色又有點白。它由兩大部分築成;(1)是橋身(2)是挽起橋身的橋墩,厚實而粗大,給橋身以安全感。

東江橋長大約有200多米,寬有8多米,可以同時通過兩輛車。如果你在橋上,一陣涼風拂過,再看看底下的河,清澈沒污染,會讓你的心情順暢而開朗。 橋的扶手上雕刻着許多圖案,有老虎,有獅子等十二生肖。

這橋坐落在我們學校旁邊,所以常常會有學生偷偷溜出去觀賞,特別是春天。春天的“橋上風景”那可美了,沒去橋上看的人就是不知道春天的美在哪。

橋身由四條橋墩支撐,那橋墩是非常堅固的,就算洪水來了也絕不會倒塌。

我愛它,因為它的堅固,給了我們人民安全和方便。

從遠處看,這座橋毅然的矗立在河上,點綴了“母親河”。 慢慢的走近,在你眼前的是一座雄偉的大橋,你會發出感歎。它那雕刻精緻的圖案首先吸引了我的目光。接着是那寬闊的橋面,令我感歎!

從背面看,它像是一條通道,中間部分拱起了一點,讓人感覺有點兒危險,可如果你從這邊走到橋的盡頭,你會感覺一點兒也不害怕,這就是橋的微妙之處。

東江河像一條玻璃帶子,那麼東江橋就是點綴在河上的一顆明珠。不論何時,不論何地,這顆明珠在家鄉人民的心中永遠是那樣的閃閃發亮,因為它凝聚着家鄉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它是一種象徵!

我為自己的家鄉有一條這樣的橋而感到驕傲,我堅信;家鄉的明天會有更多更雄偉的建築。家鄉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更加輝煌!

描寫建築的600字説明文5

我的家鄉是一個漂亮的小村莊。這裏有一座漂亮、雄偉的橋,正因為這座橋在我們這裏很出名,所以我家鄉的地名叫作“普安橋”。

這次暑假,媽媽還特地帶着我和弟弟去參觀了這座橋。

聽媽媽講,這座橋在1975年建起的,這一天也剛好是媽媽的出生年月,所以,媽媽格外喜歡這座橋。也因為這樣,我也把這座橋叫做“母親橋”。

一個陽光明媚的一天,媽媽帶着我和弟弟來到了橋的附近,終於見到了這座雄偉的橋。放眼望去,一條寬闊的大江進入我們的眼簾,蔚藍的江水緩緩東去;陽光灑滿大地,波光粼粼;涼爽的江風徐徐吹來,令人心曠神怡。這兒的江水可不象長江的水那麼濁,它碧清透綠,清澈見底,色象翡翠。江邊的水草搖搖擺擺,好象在顯示它們那優美的舞姿;江中正遊着一羣嬉戲的鴨子,瞧它們那滑稽的樣子,可真逗!岸上有幾頭黃牛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草;在橋的兩旁有許多民房,勤勞的人們在幸福地生活着……啊!多麼美的景象啊,我完全陶醉在這幅漂亮得到風景畫當中。

遠看普安橋,給人的感覺是雄偉,氣勢不凡。它有3個大墩在江中矗立着,墩子上各有4個大拱門。橋有4層樓高。墩子和拱門倒映在水中,非常美觀。

近看普安橋,更是令人讚歎不已。橋長100多米,寬有10多米。是連接東西兩岸的重要橋樑。橋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人流穿梭而過,十分繁忙,十分熱鬧。橋上也有着正方形的小墩子,我數了一下,共有96個。每兩個墩子之間有兩米的圍欄,圖案是稜形的,很精緻。

時間過得飛快,我們已經停留了一下午。我向遠處眺望,一輪紅日漸漸地墜落下來,漂亮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也給雄偉的橋塗上了一層炫耀的光彩……

家鄉的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歲月磨礪,現在也有些破舊,但不管風吹雨打,它依然矗立江中,為了兩岸的人們默默無聞地奉獻着。

家鄉的普安橋真美呀,我愛家鄉的橋,我愛家鄉的“母親橋”。

標籤: 説明文 描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shuomingwen/4w8l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