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説明文 >

八年級建築類説明文600字

八年級建築類説明文600字

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特別是其中的説明文,更是常見,説明文是以説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其他表達方式(如敍述、議論、描寫等)恰當配合的一類文種。如何寫説明文才能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建築類説明文600字,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建築類説明文600字

八年級建築類説明文600字1

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全長6000多公里。合為12000多裏,因此稱其為“萬里長城”,自然是名副其實的。

長城初為秦始皇修建,一共動用了幾十萬民工,耗費了許多勞動力,用了9年時間,到了明成祖時,他又命令重修長城。長城的修建的利於抵禦北方匈奴,因而保證了那裏農業的正常進行,為當時中原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遠望長城,高聳雄偉、蜿蜒萬里、危峯兀立,高大的青山環繞着。在陽光的照射下,長城像一條巨龍,仰卧在綿延起伏的大山上,又像一條綵帶鑲嵌在蒼翠的山間。

南北朝的一個詩人曾用這樣的詩句來形容長城的險、長、高:“長城地勢險,萬里與雲平。”據記載,第一位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説過:“在太空中望地球,最明顯的就是長城了。”世人都知道中國的長城,但知道英國有長城的並不多。不過與中國長城相比,英國長城只能叫“短城”,因為它全長才117公里,它也比中國的長城修建的晚得多。

長城由磚石砌成,城牆高約3—5米,城頭是齒形的,有利於抵禦外敵。長城一共有八大關: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玉門關、雁關、娘子關、偏頭關、嘉峪關。其中山海關最為有名,它背後面海,處於萬頃波濤、千丈絕壁之間,號稱“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李自成與降清的吳三桂在此厚戰。其次為居庸關,在這個關口,成吉思漢曾與金兵刀槍相見。

萬里長城是一座不朽的神奇,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象徵,也是中國人民英勇不屈的體現。

八年級建築類説明文600字2

真武閣位於廣西容縣境內,是中國四大名閣之一。真武閣是一座佈局精巧,技術高超,風格獨特的木結構建築物,顯現出中華古時代文明。今天,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真武閣的壯麗奇觀吧!

真武閣曾有一個傳説。古時候,人們還處於迷信時期,他們住的地方非常乾燥,稍微不留神,就會引起火災,造成嚴重的損失。由於起火多次,他們就開始懷疑是上天的火神與他們過不去,於是就修築了真武閣賑災。

真武閣就這樣建成了。真武閣始建於明萬曆元年(也就是1573年),閣樓下有一座石台,被人們稱為“古經略台”。閣樓平面為矩形,一共高三層。

真武閣既是周圍區域的觀賞對象,也是人們旅遊最佳的選擇,是個風水寶地。如果你登上閣樓極目遠眺,整個城市便可盡收眼底,還可以望見東南遠處的都橋山和繡江景色,有一種“上天入地”般的感覺。

真武閣的第二、第三層比第一層小了很多,三重屋檐出挑深遠而樓層特別低,比一般閣樓的出檐節奏更快,有一種強烈的韻律感以及動勢,使得它在人們眼中不像是一座三層的建築物,而更像一座雄偉的單層建築。

它的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增加了真武閣舒展大度的氣概,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了中國建築的屋頂美的佳作。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取勝,而是以輕靈素雅見長。灰黑色的鐵力木不加任何油漆的典雅裝飾,屋面為小青瓦鑲上的綠脊,色調極清雅柔和。

二樓的四根內柱,柱腳懸空,離開樓面二到三釐米,更為奇特的是全閣柱腳不落地,而是擱在一個方形的沙盤上,這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技術上有着卓越的才能1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多次地震與暴風雨的襲擊,卻仍然巋然不動,安然無恙。真武閣在木頭結構中,主要依靠槓桿原理來維持一座建築的平衡,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之後,你是不是也想去看一下“久經風雨不知寒”的真武閣?

八年級建築類説明文600字3

我們中國是個龐大的家族,少數民族就有55個,而55各少數民族的建築的特點、外形也各不相同。

傳統民居是蒙古包,是一種圓形氈房。頂部像撐開的大傘,中心開天窗,用柳木杆支撐住。又以一寸直徑的柳木編成一個個稱為“哈那”的網狀的平行四邊形,以便收攏、拉開。每個哈那高四五尺,拉開寬六七尺,若干哈那連成圓形牆支架。所用哈那的多少,決定蒙古包大小。牆架外包氈,東南方向設木門即成完整的蒙古包。蒙古包通體白色,藍天下點綴在綠色的草原上,就像一幅迷人的畫,這便是蒙古族特有的建築。

壯族的傳統建築是“幹欄式”的房子。“幹欄”又叫“麻欄”、“閣樓”,分為上下兩層,以木、竹為樁柱、樓板和牆壁,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堆放雜物。一般幹欄多依山傍水,四面向着田野。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

布依族習慣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典型民居是用薄石板搭蓋“幹欄式”房屋。除檁條和椽木之外,房頂和牆壁均為石板。它建築經濟、古樸美觀、而且可以防風雨、避火災等。淺灰白色的石料,白晝中是銀光閃爍,月夜下似凝霜覆雪,煞是好看美觀。

滿族則流行一家一户的院落而居,傳統民居為草頂土牆的“口袋房”。房屋的周圍用不高的土牆或用棚圍起來,院內還有一個小菜園。

今天只是介紹了55個少數民族的一小部分,少數民族有趣的建築還有很多,可以多去了解,少數民族有趣的建築。

八年級建築類説明文600字4

我的家鄉有座橋,家鄉的人都叫它四角橋。你如果看到它,一定會感到驚奇。

我的家鄉在江南農村,那裏是一片平原,四周沒有山地也沒有丘,多的是大大小小的河。在我奶奶家的東面不遠處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橋,南面不遠處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河,就在這兩條河的交叉河面造起了這座四角橋。

這座四角橋,實際上是由兩座水泥雙曲拱橋垂直交叉而成的一座“十”字形的橋。橋由鋼筋混凝土構成。“十”字的橫豎相交顯得粗壯了點,成正八邊形,邊長兩米。在相互間隔的四條邊,分別向東南。西北。西南和東北四個方向延伸出去。延伸部分的寬有兩米,而長有二十米,這是橋的本身。八邊形其餘四條邊上裝有欄杆,欄杆上刻有簡樸的圖畫。以中間的正八邊行看延長部分就像從它們身上長出來的四隻角,所以,家鄉的人叫它四角橋。

為什麼把橋造成這個樣子呢?我為了弄清其中的奧祕,來到橋的中央。原來。在這一片被河流分割成四塊的土地上,如果要從一個地方走到其他三個地方,不知要繞多少路:若是建造普通的橋,起碼要造三座,才能把四個地方連通。如今,在這交叉點的河面上再座橋,大大節省了造橋財力,還節省了不知多少往來行人的時間和體力。

站在橋中央向四方眺望,都是不風盡頭的水流,在那清清的河面上行駛着裝糧載物的船隻:順着橋面四個通道的方向望去,卻又滿是平坦的農田和竹樹掩映之中依稀可風的房舍村莊。

奶奶告訴我,四角橋是一九七八年建造的,我回家鄉的次數雖然不多,但是,遠望中有四角橋的形象卻常常浮現在我眼前。啊!四角橋,你多像一個身材魁梧的大力士,撐着你的兩手和兩腳,引起你的脊樑,默默無聲地,讓趕路的人從你身上走過,走向希望的田野,走向幸福的明天。

八年級建築類説明文600字5

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彎彎水曲細牛毛,條條大路通羅馬。畫家贊橋是點線面的結合,美的述説藝術的體現;軍事家把橋視如戰士的生命線戰爭的導火索。在着江南水鄉,人傑地靈之地怎能少去小橋流水的作伴。

無論在旭日初生的霜旦,還是在涓涓細雨的午夜。在那“簡樸”的橋上總能搜索到旅人們的足跡他們洋溢的笑容心中盤算着什麼。在這裏他們留下了希望揮發了理想。可見而知道橋與人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的家鄉遍佈着一條條簡單而又不失情調的橋。在那昔日裏匆匆走過的橋,你何嘗細細的品味過,又何嘗體會到那橋之美的感受。一橋扣一橋,一溪通一溪。凌虛千尺架飛橋,勢控長虹掛碧霄。泰順廊橋一座一式,座座結構相似而又各具特色。廊橋我只走過一次,但其雄偉其精美歷歷在目。漆紅的,泛黃的,淡青的,每種顏色都為之折服都緊逼你的眼放射出典雅而又柔情的氣息。匍匐在山丘之中遠望橋中,橋並沒有橋墩所撐,其起奧妙在於兩旁用無數卵石所砌成的方形石台。不禁的讓我們讚歎橋樑技藝的高超。而在橋下則是那涓涓細流,拍打着沿岸的細石傳出一陣陣交響曲配上岸邊楊柳枝上黃鶯的獨唱簡直是人間難得幾回聞。

走進橋身便另有一番風味。橋的兩邊都有階梯,一步一個腳印,高度緩緩遞增眼前又是一道美景像是走進了水墨仙境絡繹不絕。橋柱上都鏤空了雕刻着副副圖案,各各形神不一連成一排來看給我們展示又是另一副圖畫,可謂是畫中畫,美中美。橋的獨特之處莫過於那亭中亭屋中屋,亭屋之上更亭屋。橋的左右上下都是有所遮掩,橋中還有供遊人歇腳之地,而橋上卻又有瓦礫覆蓋。似亭非亭是屋非屋,與風雨橋不同的是,在那亭屋之上還有一層小型建築,大多用來掛置牌匾所用。

橋體所採用的是獨拱有長虹貫日之氣其功能於石供橋相近,但不同的則是廊橋是木橋而不是石橋,其中又多出了幾分柔情之感。每逢雨季,細雨滴落在瓦礫,在湖面,在楊柳之上,人們則會踏着青苔。座在廊橋之上望着朦朧之景細談樂事,稍稍片刻雨停晴初人間仙境便在其中。

標籤: 説明文 八年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shuomingwen/mz9ow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