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創業史讀書筆記(通用8篇)

創業史讀書筆記(通用8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創業史讀書筆記(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創業史讀書筆記1

《創業史》看完,對於書中塑造的“主人公”樑生寶卻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很多人之前也談論過這個問題,似乎在整部小説中樑生寶這一形象並沒有怎樣的出彩之處,在我個人看來,主要是因為樑生寶這個人物塑造的過於完美,可能作者是為了表達黨的完美性,畢竟在這部小説裏樑生寶就是代表着黨,是黨這一權威的個人表現。

老師之前在課上也提到過其實整部小説的主角應該是農業合作化的歷史,通篇讀完,不難發現,作者通過一個鄉村的互助組的興起和建設詮釋着農業的合作化,樑生寶在這場社會主義的運動中扮演了一個領頭人的角色,但正是由於身份的特殊性,因為他是黨員,所以被賦予了太多的神性,他本是個農村的莊稼人,卻對黨的指導理論領會得極其透徹,對於“私有財產”、“小農經濟的侷限性”這些他也竟能深有體會,雖然他是來自農村,是一個莊稼人,但是理論與實際不是那麼一致的,而一個致力於實際工作的人,沒有太大文化素養的人,竟也能將理論和實際結合的如此之好,這不免讓人有懷疑之心,認為作者是有意吹噓樑生寶這一人物的偉大性,特別是文中談到他去找王書記,正好碰到楊書記在跟他談話,在這一個談話過程中樑生寶思想的變化讓我們感覺黨的力量無限大,竟可以將一個人改造的對未來如此明瞭。

再有欣賞文學的時候我們總會希望看到一些故事情節,其中大部分就是關於愛情的嚮往,這部小説中也有愛情,但是這裏表現出的愛情又會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樑生寶和徐改霞都是新型的農村人,他們已不具有舊農村的落後想法,兩個人真心互相喜歡着對方,也懂得反抗舊社會給他們的婚姻安排,既然如此我們想他們本應該在一起的,但是樑生寶在這時又表現出了共產黨的英雄主義,為了建設祖國,我可以犧牲愛情,特別是改霞在決定了要問問他的時候,因一時不知説啥先把想進工廠的事情説出來了。“西安新修起國棉三廠,我想進廠去,你看怎樣?”她説着,仍然低着頭,對着她的辮梢笑着。她等待着生寶激烈地反對。她本想着只要生寶一反對,任誰鼓動,她也不去工廠了。“但是當她抬起頭來的時候,她驚呆了。生寶的態度完全變了——面部發灰、帶有諷刺意味的笑容。”當有萬勸生寶另找對象時,生寶對有萬説的話也表明了這一點。“怕分心,耽擱了互助組的事,鬧不成豐產,咱丟臉事小,黨的影響弄壞了,旁人以後也難鬧。”樑生寶在這裏又成了一個事事為黨考慮,毫無缺陷的完美人物。

縱觀全篇我們會發現樑生寶被刻畫成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英雄形象,在他的身上人性並沒有完全地體現出來,這難道就是當時農民的形象嗎?我能肯定地回答肯定不是,農民並不是黨的幾句號召就能一下改變的,這樣看來作為中間人物的幾個角色倒是很好地為我們展現了當時農民的形象,首先是中間派郭振山,他是村裏面的主任,樑生寶是經過他推薦進入黨組織的,照理説他應該比樑生寶的思想境界更高,可是現實生活卻不是如此,他變成了一箇中農,他生病的那段作者運用自由間接引語將文學語言與他的內心獨白雜糅,更好地表現了作為一個徘徊在個人與黨之間的農民的形象,是該為了莊稼人郭振山而活,還是共產黨人郭振山而活呢,他一直在兩者猶豫不決。其實郭振山並不是壞人,他有着自己家庭的艱辛,雖然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但是農民的落後性也會隨之而來,不滿足和更好的追求都會使人越活越糾結,這正是人性的最好體現之一。

文中另一個鮮明的人物就是樑三老漢了,樑三老漢從祖父輩兩代人身上看到農民的悲劇,所以在他心中擁有三合院就是人生的最大滿足,創業是他畢生追求的事業,並且他也為了這個目標一直奮鬥努力着,他有着勤勞、樸素善良的品質,但也有着小農的自私保守性,他面對着生寶建立的互助組感到迷茫和無奈,這正是當時中國農村農民的心理,接受一樣新的事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也會對黨不信任,對黨有懷疑,畢竟要一個人脱離他以前幾十年習慣的生活模式這也是會讓人感到害怕和彷徨的,但他卻在暗地裏默默地關心着繼子的活動,生怕他會出問題,他對樑生寶以及童養媳的態度上是讓人感動的,一個是沒有血緣的兒子,一個是視為女兒的媳婦,這更體現農民的質樸和敦厚吧,文章的最後他去打油的時候“莊嚴地走過莊稼人羣,一輩子生活的奴隸,現在終於帶着生活主人的神氣了。”

這一幕不難讓我們想到經歷了農業改造的農民正式地有了自己未來的人生,有了新的活法,他們可以昂首挺胸走在路上,證明自己真的已經是主人了。我覺得這是讓人感動的,這也更貼近人的真正生活,這是體現真正的人性之美的,在中國的農業改革中我們並不都是樑生寶這種人物,更多地是樑三老漢這種受盡苦難卻不敢嚐鮮的農民,所以黨更多地是該從這些普通的平民入手,雖然在這部小説中是靠樑生寶這樣的人物改造了這些農民,但我們是否該反思現實生活中農民真是這樣一種情形嗎?這裏不做過多評價。

總之,在我看來,這些人物雖不及樑生寶的人物完美理想,但他們卻是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在這部小説中熠熠發光,令這部小説增色不少。人性本就該從小市民中發掘,這樣才是最自然,最純真的美。

創業史讀書筆記2

並不是每個作家都敢以寫作長篇史詩為文學抱負,更不是每個作家都能以完成煌煌鉅著為此生作結。陝西作家羣卻不乏胸懷如此大志的作家,黃土作家羣更是集結了一批發憤著書、至死不渝的作家。這種追求與氣度,當首推柳青為寫完《創業史》而灑下的汗、為寫不完《創業史》而流下的淚。而同樣以農村鄉土為寫作資源、以現實主義為寫作手法的陝西作家王汶石,處在與柳青相近的年代、相似的環境,佔據他創作主體的卻是中、短篇小説,長篇僅有二十餘萬字的小説《黑鳳》(1963年)出版。以此對比,用這種追求與氣度澆灌日常寫作並且結出碩果,黃土文學流派成員何止需要魄力,更需要毅力與耐力。

誠如眾多文學評論者所概括的那樣,作家前期的中、短篇及至小型長篇創作,往往都是在做後期長篇鉅製的鋪墊工作。柳青本人對此也發表過類似的看法:“作家所有的作品,從廣義上來説,都是為他後來的作品做準備——思想上的準備,藝術上的準備。”

從不曾離開過“生活的學校”、並不斷進修於“政治的學校”和“藝術的學校”中,彼時柳青對於《創業史》的構思可謂“蓄謀已久”——包括由生活過程中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發生變化和創作過程中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發生變化這兩部分所構成的完整的構思過程,因此他做出了分四部寫的長遠規劃。在認定作品的主題越單純越好的基礎上,柳青將前兩部的主題設定為農民如何放棄私有制、接受公有制,而將後兩部的主題預定為農民如何習慣公有制、捍衞公有制,前後一致圍繞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發生和發展。

正如柳青所言,每一部作品都是對一個作家的考驗:不單單在考驗他勞動的堅韌性,也在考驗他的生活基礎、文學才能和思想修養。而柳青的經驗就是自我剋制與忍耐,還有堅持工作。正是以每日反覆錘鍊、不過千八百字的謹嚴態度,柳青硬是用六年的時間完成了三十餘萬字的《創業史》第一部(初稿),又用十餘年的精力改定了十二萬字的《創業史》第二部的上卷,後在《延河》連載了下卷的前四章。作品前後四部,筆觸所聚焦的下堡村已從幾個互助生產組發展到一個初級合作社,再將出現另一初級社作為競爭對象,而後二合一聯合為高級合作社。這一變遷歷程,從個體層面來講,涉及人們思想的、感情的變化過渡;從整體局面而言,也遍及社會的、歷史的、政治的、經濟的變化過程。這不能不説具備史詩的品格——為了探索中國農民的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揭示新舊事物的矛盾、反映新舊力量的鬥爭,以新事物獲得肯定從而否定舊事物、新力量獲得勝利從而擊敗舊力量,來最終表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柳青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黨員作家,他忠誠於黨的文學事業,由衷熱愛基層工作,並在多種場合坦言自己的忠誠之心和熱愛之情。他在為時代所鼓舞、感奮於新生活的同時,懷此宏願在胸,便致力用文學語言將它廣佈於世,可仔細思量,這何其艱鉅!然而,柳青憑着無比的熱情——“一個對人冷淡無情和對社會事業漠不關心的人,無論他怎麼善於觀察人,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作家”——承受住了“文革”期間的身心摧殘,並在病體垂危的狀態下為《創業史》第一部的再版和第二部(上、下卷)的出版、連載做了最後的努力,隨之帶着畢生心血未盡的遺恨與世長辭。“如果這後十年不是這樣歷史地不幸,那他《創業史》的三四部是完全可以寫完的。”作品以鄉諺“創業難……”開啟小説天地,作家竟因“創業難……”告別藝術世界。終究無人續此鴻篇,空有生者臨文嗟歎!

柳青的個人遺憾與文壇的羣體痛惜掣動着陝西作家的創作神經,此種敏感以黃土作家尤甚——路遙只怕不能在被疾病拖累至死前為至愛的作品收尾,陳忠實惟恐沒法用長篇向迫近“知天命”年歲的自己交待。正是他們與生命賽跑、甚至和死神較量的勇氣,才用一部部捨生忘死著就的史詩一筆筆為黃土文學流派塗抹上了生命無限的渾圓金邊,

創業史讀書筆記3

1929年,陝西大旱,餓殍遍野的關中地區依然不斷地有災民湧來。這些災民何去何從?一部探索中國農民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的《創業史》將告訴我們答案…… ——題記

他——小説的主人公樑生寶,是一個英雄,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我之所以這麼開門見山地説是因為他那自強不息、勇於奮進的精神的確震撼人心。

樑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樑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常説: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樑生寶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樑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説:“爹,你那是個沒出息的想法,今輩子也創不起業……”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又過了兩年,動盪的社會使生寶沒福氣安心種莊稼,不幸被拉去當了壯丁。樑三老漢用賣了牛犢的錢把他贖回來後,生寶又一頭鑽進了終南山——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燒炭,還要忍受着不能和家人家團聚的苦難,苦苦地熬着。儘管如此,可他沒有被窮苦的命運壓倒,而是從父輩創業失敗的事實和自己窮苦的生活經歷中執着地走着自己的路。

有執着的信念在心,樑生寶一路走來,自然的也好,社會的也罷,他都能從容應對。姚士傑可謂是蛤蟆灘最刁鑽的一個人了,在那個災荒的年頭,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難户來找他,因為他把缺糧人的愁苦當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這樣的艱難時刻,樑生寶依然沒有向姚士傑低頭,仍然把他的創業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

有執着的信念在胸,樑生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了能使村民們早日過上好日子,他主動外出去買稻種、推廣新法育秧、進山砍竹子……所有的這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顯功。執着的信念使他變得更熱情:吸收白佔魁加入農業社組,耐心幫助樑三老漢,正確處理和郭正山的矛盾……這份追求執着的精神造就了樑生寶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品質。聽黨的話、跟着黨走,他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時代並不要求我們非得去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是,雖然我們平凡,可也應當擁有像樑生寶那樣執着追求的品格,因為我們擁有年輕這筆人生最大的財富!

追求執着——只為心中那個最聖潔的目標。

創業史讀書筆記4

在涉及人生道路選擇的時候,我們都會提到這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這句話就出自柳青的長篇小説《創業史》,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這句話出現在這部小説的第15章,背景是,喜歡樑生寶(小説的主角)的改霞,準備離開蛤蟆灘,投身到大城市西安的工廠裏,這樣的一個選擇,使得這兩個情投意合的戀人最終沒能結合到一起。好多年前的初中語文裏,也有一篇《樑生寶賣稻種》的文章,那時候知道,這篇文章選自柳青的長篇小説《創業史》,文章中對樑生寶去郭縣賣稻種,在火車站過夜,省吃儉用的描寫,讓人過目難忘。

讀完了《創業史》,我也終於知道,這個情節出現在小説的第5章,可以説,這一情節,應該是《創業史》這部小説寫的最精彩的章節之一了。我是用了一個多月的零散時間,才斷續讀完這部35萬5千字的長篇小説的。作家柳青原名劉藴華,陝西吳堡人,1936年發表處女作《待車》,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種穀記》《銅牆鐵壁》(小時候,我看過這部小説的連環畫),代表作就是我剛讀過的《創業史》第一部。

《創業史》第一部的故事,始於1953年的春天,止於這一年的冬天,寫合作化的互助組時期,蛤蟆灘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社會情況,小説塑造了樑三老漢、郭世富、郭振山、改霞、素芳、王二直槓、高增福、栓柱、歡喜、任老四、姚士傑、孫水嘴等一大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讀完這部小説,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説景物描寫非常出色,這種細膩的景物描寫隨處可見。作家用細膩的筆觸,深情地謳歌讚美自己所生活的時代,寫景的同時,不忘為烘托人物服務的宗旨,比如,在第21章,素芳被自己的堂姑父的時候,作家寫道:"這時候,母馬繼續曳着磨子,很認真很嚴肅地在走着。榆樹、椿樹和楸樹枝頭的小鳥們,繼續在歌唱着。在這崇高的世界上,二十三歲的素芳,不幸的女人,受到她出生以來第二次打擊。她的堂姑父,無論在神氣上還是動作上,一下子變成另外一種人,他怎麼還不如在場的禽獸呢?"這一場景描寫,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讓人讀後深受感染和教育。總之,讀完柳青的《創業史》,真的是受益匪淺,同時也終於了卻讀這部偉大作品的願望了。創業選擇……學會選擇。

創業史讀書筆記5

《創業史》是當代著名文學家柳青所著的一部紅色經典著作,是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史詩式鉅著,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讀完《創業史》,感觸良多,合上書卷,一種難以言狀的情愫在心頭久久難以退去,是感動亦是激情澎湃。

這部經典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小説以樑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小説通過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廣泛地概括了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社會矛盾衝突,着重表現了在這場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小説在尖鋭複雜的矛盾衝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説在一開始敍述了樑三老漢一家三代創家立業的悲慘歷史,而這部歷史恰恰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走過的歷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創業史》結構宏偉,氣勢磅礴,充分顯示了柳青雄渾而勁健的藝術風格。它的語言質樸而凝重,恰到好處的抒情段落,好似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讀者的記憶中,是一部現代文學中的精品之作。

主人公樑生寶,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這樣説是因為他的自強不息、勇於奮進和堅持不懈。樑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一系列機緣巧合使該村村民樑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們常説:“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樑生寶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下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樑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而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樑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但真正讓生寶站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互助組、合作社那時候在廣大剛剛解放的新農村是燈塔一樣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接受,可是結果告訴大家是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樑生寶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最終走出一條農村社會主義的路子。

讀完這本著作,其中兩點給我的體會最為深刻:

一、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大無畏精神

樑生寶組建了互助組,富農和一些黨員都在看笑話,他們不相信一個老貧農撿來的兒子會辦成這樣的大事。樑生寶沒有被困難嚇倒,也沒有去找這些富農借貸,甚至最後這些富農出組他都沒有阻擋。他走了另外一條路,他組織這些貧僱農一起去終南山割竹子,雖然出了一點意外,一個人的腳被扎傷了,但是他們依然按期完成任務,掙了一大筆錢,最後辦好了互助組,退組的人又都回來了。工作中,我們時時刻刻必須有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自力更生,克服困難,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前正確的態度是迎難而上,而不是寄希望在別人身上,所有問題都要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努力將工作做好。

二、胸懷寬大,態度誠懇的去處理人際關係

我身邊有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性格鮮明,愛憎都表現在臉上,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的朋友圈子很狹窄,因此他們獲取的資源和信息都有限,這些東西都把他們禁錮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無法長大。其實,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也可以學學樑生寶,與人相處的方法第一個要有誠懇的態度,第二個要有寬大的胸懷,這兩點,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適用。

我們是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輩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記前方的路。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但關鍵處僅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所以一定要走好這關鍵的幾步路。讀過《創業史》後我深受鼓舞,偉大的著作會跳過時代的束縛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作為質監繫統的新生力量,我們更應該深刻體會其所藴含的真理,併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所用,真正成就一番事業。

創業史讀書筆記6

《創業史》在某種程度上,和《白鹿原》《紅高粱》《平凡的世界》很像,是一部深深紮根於土地裏的小説。但是在很多方面又不一樣。《白鹿原》所反映的,是民國時代白鹿原上鄉民,面對歷史大潮,或隨波逐流或逐夢浪尖的故事;《平凡的世界》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孫少安、孫少平等人,面對自然災害、社會變遷,追求生活幸福和個人解放的故事。可以説《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都是大作,是歷史畫卷的展開。相比較而言,《創業史》和《紅高粱》顯得更為微觀、更為具體、更為細節化。

《創業史》的時間設定,是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五十年代。作者柳青把視角放在了農村的土地改革、農村合作社創建的這一特定階段。他通過對蛤蟆灘土地改革的進程描寫,以小見大,重現了整個中國土改時期的寫照。

應該説,《創業史》里人物性格相當鮮明,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不像《白鹿原》如此複雜。郭世富、姚士傑一心破壞土改;郭振山雖是共產黨員卻思想落後,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生寶和有萬則是一腔熱血。人物的簡單使得整部作品的線索相對清晰。所以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莊稼人在面對變革的時候,那種好奇、躍躍欲試卻又害怕出頭、害怕失敗的態度。我們也能夠看到,作者所説的“所有的莊稼人,對歷史來説,都推動社會前進”的真實含義。

非常可惜的是,柳青先生沒有來得及寫完《創業史》全篇,四卷只寫完了兩卷。所以我們並不知道後面生寶的互助組會遇到什麼困難,最終會走向何方。但是就目前的兩捲來看,似乎顯得有些波瀾不驚。樑生寶似乎沒有鹿兆鵬、孫少平他們那樣吸引讀者的魅力和令人讚歎的魄力。當然這並不是説他不值得稱讚,作為一個互助組的組織者,能夠在那樣一個歷史時代擔當起領路人,的確需要超前的眼光、全面的指揮力和領導力,但是真的缺乏了一點全面的思維。也許作者只是想寫一部關於土地改革的歷史作品,不想做到那麼宏大。可是對於我來説,已經被《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那種宏觀的視角所吸引,很難再被《創業史》的微觀視角所折服。

總而言之,也許我把《創業史》與其他幾部作品做比較是不太合適的,但是每當我想起樑生寶,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鹿兆鵬和孫少平。我更喜歡後者的複雜性,總覺得樑生寶太過簡單,不大具體。但這真的是一部研究新中國土地改革所繞不過去的作品,它對農村各類人物的描寫,對土改中各環節的描寫,對農村各種環境的描寫,都具有極強的參考作用。

創業史讀書筆記7

柳青的長篇小説《創業史》以樑三老漢父輩創業的故事開篇,又以樑三老漢解放後經歷互助合作的風風雨雨終於走上集體化道路,遵循起承轉合的路數。

《創業史》描述了1953年春秋之間,陝西農村下保鄉蛤蟆灘農民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經歷。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農村所有制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時期,貧苦的農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經過戰後的休養生息,農村出現新的貧富分化的苗頭,同時也出現了農業生產互助組形式。實際上,作為一個農村生產組織形式,互助組並不是解放後才有,歷史上農民就有自發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合作形式,共產黨在根據地吸取這種來自民間的互助生產方式或經濟組織形式,這是農民業合作化運動的最初階段。《創業史》的敍述從這裏開始,它講述的不僅是一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早期故事,還揭示了合作化的未來——將土地轉向公有的集體化趨勢,並由此構成作品矛盾的聚焦點。

樑三老漢一家三代人的創業經歷,發生在20世紀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陝西渭河流域。樑三老漢的父親是地主“最講信用”的佃户,他憑着力氣,在他們落腳的草棚屋旁蓋起了三間房,給樑三娶了媳婦。父親把創業的希望留給了兒子,但時運不濟,樑三經幾番創業未成。解放後,樑三老漢分得土地,創業的目標有可能實現了,但他也老了,只好把創業的希望寄託給兒子樑生寶身上,一心要有屬於自己的“三合頭”瓦房院。然而,在依舊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間的老農看來,生活

的現實如此差強人意,創業的夢想不斷的加劇他與兒子的矛盾。讓樑三老漢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兒子為什麼不和他一條心?難道這就是當年收養樑生寶母子的結果嗎?

樑三老漢雖然不屬於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卻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和特有的藝術價值。作品對土改後農村階級鬥爭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廣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這個形象的完成。而從藝術上來説,樑三老漢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獨立意義的形象。

樑三老漢那些發家有望的農民,單門獨院地坐着發家夢,畢竟底子太薄,很難逃脱破產命運。這就為小説中的合作化運動何以得到農民的支持埋下伏筆。由這些生活化的情景連綴下來,作品結局便顯得水到渠成,順理成章,而不像宣傳手冊一般枯燥無味。小説的描寫與故事情節同時展開,樑生寶的互助與農村各種自發勢力的矛盾構成小説的主要線索,這條線索連帶出對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描寫。作品的結局也是邪不壓正,大團圓式的,無論姚世傑的美人計,還是郭世富與互助組的公開競爭,他們在與樑生寶、歡喜等農村積極分子的較量中終於敗北。經過將近一年的奮鬥,樑生寶的互助組成功了,糧食平均畝產是單幹户產量的一倍,除留足口糧外,還向國家出售餘糧五十石,這是單幹時人們無法想象的。在事實面前樑三老漢也不得不承認兒子的事業,積極支持他的工作。這時,樑生寶已成為全區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燈塔農業社的社長。作品結尾寫道:“樑三老漢提了一斤豆油,莊嚴地走莊稼人羣。一輩子生活的奴隸,現在終於帶着生活

主人的神氣了。他知道蛤蟆灘以後的事兒不會少的,但最替兒子擔心害怕時期已經過去了。”

世代受人欺辱的農民,終於在農業合作運動中感受到人的尊嚴。樑三老漢的命運給作品主題以最合乎人性化的證明。

創業史讀書筆記8

作者柳青是一個真正瞭解農民、熱愛農民的人。為什麼會提到作者?因為我相信只有真正和農民生活在一起並且深入瞭解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的小説。

主人公樑生寶,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會這樣説是因為他的自強不息、勇於奮進和堅持不懈。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樑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常説: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樑生寶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樑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説:“爹,你那是個沒出息的想法,今輩子也創不起業……”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但真正讓生寶站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互助組、合作社那時候在廣大剛剛解放的新農村是燈塔一樣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認同,可是結果告訴大家是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生寶才能領導一大羣農民進山砍竹子,才能推廣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柳青曾説:“要知道,好多歷史事件,都是逼出來的,譬如,不搞五年計劃,不一定會有糧食市場緊張;糧食商人不搗我們的亂,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實行統購統銷;不實行統購統銷,互助合作不一定會一下子結束逆水行舟的階段而快馬加鞭。歷史巨人的腳步並不亂。沒有上帝!是辯證法同志決定:舊勢力在滅亡以前囂張和瘋狂,讓它刺激我們,逼使我們很快地發動消滅舊勢力的鬥爭,義無反顧!”就因為在困難無路可走時還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會激起羣眾的憤怒,開闢新的道路。

我們是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輩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記前方的路。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但關鍵處僅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

小説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描寫了兩代人的創業歷史:小説第一部是描寫樑三老漢的一生,舊社會給地主耕地,苦苦打熬養活一家三口,一輩子的夢想就是擁有自己的土地,能夠住上三間瓦房。但是這個夢一直都沒有實現。兒子樑生寶長大後終於碰上了新中國成立,農民鬥倒了地主富農,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樑生寶也實現了老人的願望。並且組織貧僱農成立了互助組和燈塔社,當上了社主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pegkv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