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逍遙遊的讀後感(通用10篇)

逍遙遊的讀後感(通用1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逍遙遊的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逍遙遊的讀後感(通用10篇)

逍遙遊的讀後感 篇1

孔子被人們稱為“聖人”,把莊子稱為“神人”。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遊》。

《逍遙遊》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在《逍遙遊》中,莊子用了較大的篇幅來討論有用與無用,大用與小用。似乎現代人自認為更切近的把握了什麼是“有用”,即能使自己短平快的獲得想要獲得的一切,包括權勢,利益等等就是有用,就是有利於自己。這在惠施看來是無可置疑的,而莊子則睿智的指出,有用無用的標準是主觀的,大用小用的結果是事在人為的。同樣的防治龜手的藥在不一樣的人手中就會發揮不一樣的功效,發揮不一樣的作用,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物是否有用要看人是否會用,會用則物無可不用。惠子的問題:“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在莊子那裏,“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可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自然,有用無用也就無需再爭辯了。

《逍遙遊》借鯤化為鵬徙南冥的寓言闡明作者蔑視人間一切功名利祿以求不受外無限制的絕對自由觀,是莊子精神的集中體現,也貫穿了整個中國的思想史及文學史。其對當代人的啟示,在於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靈境界。

《逍遙遊》中出現了莊子理想中的神人,至人,聖人的具體形象,既“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的藐姑射神人形象。她“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她“之人也,之德也,將旁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這個神人的形象寄予了莊子最高的人格理想,展現了一種理想化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種通達人生理想境界之美妙而有效的途徑。值得注意的是,逍遙遊不是指向迷失本性的醉生夢死,更不是指向喪失現實人生的邪教性寂滅,也不是看破紅塵的消極出世,而是指向主體身心的審美體驗,即人生的詩意化,審美化。這實際上是忘我境界的一種引申性和自覺性追求。身陷物慾的漩渦中不能自拔的人只會對“藐姑射神人”是位神話而付之一笑,殊不知,這種對神人的嚮往與追求中恰恰藴含着他們最最需要的超脱的,純粹的智慧。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同時我也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鬥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逍遙遊的讀後感 篇2

《逍遙遊》,這是莊子文章知名度最高的一篇。奇大無比,展翅高飛,由北到南的大鵬,在國人心中留下了非凡的印象。對這隻大鳥,一般取其志向高遠、無拘無束的形象,但是細細深入閲讀,它的境界只是比蜩、學鳩、斥鴳高而已,仍然沒有擺脱外物的限制。這樣的大鳥,想要高飛到九天,就必須依靠海運,既然依靠海運,它就受限於海運,它就沒有達到莊子所説的絕對的自由。鳥類世界如此,人類世界也是如此。汲汲於功名利祿的世俗之人,就如同蜩、學鳩、斥鴳,而擺脱了名譽是非的宋榮子、列子則如同大鵬,而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聖人,才是作者所效仿追求的對象,他們順任自然,無所求,自由自在。

在闡釋自由思想的同時,作者順便論證了認識的侷限性。蜩、學鳩、斥鴳,認識不到大鵬南飛的目的意義,它們甚至瞧不起大鵬。生命短暫的只有一個早晨的菌類,自然無法理解一個月,能活幾個月的蟪蛄,自然不懂年的概念,眾人只能嚮往長壽的彭祖,卻不知道有千年壽齡的冥靈,大椿。肩吾理解不了接輿所説的居住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惠子也只知道用葫蘆做飄,用樗做木材,不知道用大葫蘆當船,用大樗樹來乘自由之涼。這就是知識上的“聾盲”。這一論點在《齊物論》《養生主》又有換樣的論述。

作者還闡釋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對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而要想浮起一個杯子一杯水是不夠的。郊遊要一天的乾糧,周邊遊需要一兩天的乾糧,長途遊則需要更多的乾糧。工具有助於實現目的,反過來説,目的又受限於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於實現目的的工具了。要想實現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無意義的意義,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樣,不關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當然人的一生(生命)也可以作為工具——自己的工具,他人的棋子——以之去實現人的某些追求,一旦如此,我們的生命也就會被利用,進而喪失自由、喪失生命,要想保存生命、保全自由,我們就要無用,於世俗於他人無用,於自己無求。

按照個人的理解重新梳理《逍遙遊》的思路就是,認識具有侷限性,因為這一侷限性,我們看不到目的和工具的相對性,自然無法理解人一旦有所求就會對生命有所損。理解了這一邏輯,我們要想頤養天年,保持生命的大自由,我們就要剔除所有的一切人生預設。

努力追求世俗的成功時,我必定要付出代價,可是我如果像莊子那樣無所求,我這副皮囊又有何意義呢!我已被社會價值感教育成功洗腦。可是,現在的我也,既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也沒有獲得莊子的自由感,那麼我的意義何在呢?

如何看待《逍遙遊》,境遇不同,理解自然不同。不過,順境逆境,得意失意,都不防讀讀《逍遙遊》:順境得意時,清醒一下;逆境失意時,清高一番:精神的自我救贖。

逍遙遊的讀後感 篇3

逍遙遊與齊物論作為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對於《莊子》一書具有觀點上的統攝作用。而且《逍遙遊》作為《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確地理解逍遙遊對於把握莊子的哲學思想有重要意義。

本次作業,我就對於我對於逍遙遊的看法觀點加以敍述。

什麼是逍遙遊,在我看來,逍遙就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遊就是運動活動,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裏的逍遙遊是與無為想通的,即逍遙遊也是一種順應自然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運動狀態。

關於本篇的結構,一般有這樣的觀點: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聖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説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説明“無己”是擺脱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餘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説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遊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於兩點,第一點是文章至“聖人無名”已經基本寫出了莊子的核心觀點,甚至已有總結之意,而後面兩部分有種添加、補充之意;第二點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兩次提到鯤鵬的例子,感覺有種重複的嫌疑。或許這樣的不夠嚴謹的結構,恰恰顯示出莊子的逍遙不羈。但是真要解釋這兩點疑問的話:第一點或許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遙遊本篇的添加與補充,尤其是第三部分“無用”的補充;第二點的`疑問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前一次提到鯤鵬的故事是為了直接通過它來論證“無己”、“無功”、“無名”,而後一次加上了“湯之問棘也是已”則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這麼認為來進一步論證。

從內容上看,逍遙遊的主旨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也就是“人格達到頂峯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文章第一部分通過寫蜩與學鳩、斥鴳與鯤鵬的對比,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宋榮子與列子與至人、神人、聖人的對比,説到鯤鵬“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宋榮子“雖然,猶有未樹也”,列子“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通過寫朝菌、蟪蛄、眾人與冥靈、大椿、彭祖的對比,説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從這些語句上看,莊子是認為無論他們代表的對立面的兩方面,都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莊子的説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就是一種物我兩忘的“無己”的無所待(憑藉、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與其説是為了論述“無名”,不如説是為了論述“無功”。因為三段內容都是講有權力的或者將有權力的人放下或忘記自己的權力,尤其是第二段通過寫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來間接論證之。第三部分是寫“無用”的觀點則眾所皆知了。那麼“無名”的觀點從何而來,其實在我看來“名”不僅是名譽和地位,更是與“實”相對應的概念的範疇。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説的這個。也就是説,莊子的“無名”類似於“無己”,只不過一個是“名”、一個是“實”。實際上,這三無的核心無非就是一個“無”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無,人要做到逍遙遊也要符合無的要求。

當我們再看逍遙遊,莊子是要強調弱化自我、無所憑藉,那這是一種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嗎,在我看來,自由是屬於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一個人如果連“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無所謂自由了。也許莊子的逍遙遊不是要強調自由,更是一種作為在那個黑暗的戰國時代的對於自我的超越,一種超脱世俗的、從個人出發的、為了個人的“無為”的社會理想。

逍遙遊的讀後感 篇4

許多人喜歡老莊之學,然後在當下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它似乎派不上什麼用場。兩千年的封建歷史,多數時期思想上佔統治的地位的都是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因為相較而下,老莊之學更消極,鼓勵人出世。在如今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生活中,讀一讀《逍遙遊》,或許能得到心靈的寧靜。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鵬鳥展翅高飛憑藉了六月的大風。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動盪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深藍是因為天空高曠遼遠看不到盡頭罷了。他們都不是自己的本領本色,都是有所依靠。自由嗎?不自由。“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兩隻小動物又懂什麼。它們不知天高地厚,被自己侷限住了眼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的比不上壽命長的。小於大的分別就在這裏。這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如果能夠順應天地萬物之性,而駕馭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那又需要憑藉什麼呢?因此説,真實自然的人沒有自我的偏見,神人沒有要建功立業的偏見,聖人不求聲名。莊子在全文最後給出了真正逍遙的答案。

有人認為,要遊離於社會之外,飄蕩于山野之間,不問功名利祿,不為兩鬥米折腰,這才是隱。然古人曾説,“小隱隱與野,中隱隱與市,大隱隱與朝。”並不是想要隱,想要逍遙,脱離社會就可以的。只有順應天地萬物之性,分清自身與物外的分別,辨別榮辱與恥辱的界限,淡泊名利,心有所屬,便可得到寧靜。

逍遙遊的讀後感 篇5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它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風格。“逍遙”“逍遙”何為逍遙之説?“逍遙”,作為一個複音詞,始見於《詩經·鄭風·清人》篇“河上乎逍遙”與“河上乎翱翔”對舉。自然逍遙遊即不受任何束縛與約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動着,生活着。

文章以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將我們引入一個奇妙的世界,儘管知道世上並不存在這樣的事物,卻仍被想象力豐富的莊子所迷惑。接着莊子又借《齊諧》來證實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寫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於理解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於想像了。然後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論證小大之辯,表明這些人和物之間小大之辨十分明顯,但都毫無例外地沒能達到超脱一切的“逍遙遊”的境界。而後假託古人的話再次形象地描繪了鯤鵬,與前文似有重複之意,確是着重強調,加深讀者對“小大之辯”的理解,與開頭呼應對照。最後在進行了上述那一番奇異無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後,逐次展開了對處於不同思想境界的幾種人的描寫和評論強調了一種絕對化的自由世界。

莊子推崇的是主觀唯心主義,這是天地間根本不存在的。在莊子看來,大鵬鳥還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遙遊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遊於無窮”,也就是要達到至人、神人、聖人那樣的忘我、無為、無用、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們這個時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對而言的,哪裏有絕對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條件的,人怎麼可能脱離這個社會,沒有依靠呢。可對於莊子這個理想主義者而言,這是他的精神寄託與生命支柱。

有着這樣思想的人從古至今,不是少數。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甚至構想出一個桃花源,那裏“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簡簡單單,“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個理想化的境界,既然這個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這個世界,歸隱桃園;只有藉助手上的筆,自己描繪出這樣的風景。在《桃花源記》的最後,陶淵明還列舉了幾個人去找尋的例子,似是逼着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這樣的地方,不若説隱含着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幾天與同學去平江路玩時,遇到了這樣一個人。他留着清式的長辮,裝着掛衫,在鑿石頭。別人與他交談,他説刻得是聽琴的牛。我們都知道對牛彈琴的涵義,他卻硬是顛倒了它,加註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謂。他是這樣説的世界上為藝術獻身的人很多,我願意做那一個。他説,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窮人,為什麼我們不能從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説,現代的人都説藝術好,卻為什麼不讓孩子去幹這一行呢。很明顯,他將生活理想化了,他一個在一羣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着石頭,敲着自己的理想,卻好像與這周圍格格不入,他卻依舊不以為然,固執自我。或許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傻瓜,是個異數,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着一個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莊子,陶淵明,明知不可能卻依舊努力着,渴望着,用自己的行動創造着,實踐着。

對於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唯心主義者,我們要做的或許並不是批判或是諷刺,應該給予的是理解與寬容。他們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別人無法理解的空間,卻是他們獨有的魅力與完美。

逍遙遊的讀後感 篇6

很多人喜歡老莊思想,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卻覺得難以實現。幾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這也一直提倡的是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相比之下,老莊思想似乎更含消極成分。特別是現代社會,人們物慾橫流,精神空虛,汲汲於功名,慼慼與利益。很少有人能夠抵擋住這種誘惑。在這種情況下,適時讀一讀莊子的《逍遙遊》會深受感觸。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神人之説,“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同時通過宋榮子對“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這類以自己才智汲汲於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觀點“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變乎榮辱之境”。

很多人不能理解,積極追求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何不可,這是因為我們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導入世精神。《論語〃子張》中,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自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會被看成是荒廢一生,碌碌無為。

但這些在莊子眼裏則是汲汲於名利,求一己之浮名。而“無為”才是一種大智慧。我覺得莊子和惠子間的辯論更能闡釋這個道理。惠子先舉例説,種一樹,得五石之重的瓠,“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吾為其無用而捂之”。有如此大的瓠,卻因其無用,將最終將它擊碎。惠子以此來譏諷莊子的逍遙神人之説。莊子用使手不皸的藥的例子來諷刺惠子不能善用其無用,嘲笑惠子一竅不通。

惠子不服,又將莊子比成橒樹,大而無用。莊子反擊道:“子獨不見狸狌平,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以此來比喻小知之人,卑身諂媚以求功利,俟其機會如狸狌伏身以候敖。“今之者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此莊子自喻,雖然樹大而無用,但你世人也不必用它,把它放任在無用之地,它也可以怡然自得,有何不可?聖人無求於世,所以不為世所傷。

也許你還會覺得莊子思想難以實踐。但是,就拿做官來説,不同的人初衷也不盡相同。一部分人為了追名逐利,一部分人卻是真正心憂天下,一心為民,看待功名利祿為身外之物,只求心安,這樣的人算不得是祈求浮名。也就和莊子之説不相矛盾了。

我一直思考,在現在這樣的社會,還能否實現“無己、無功、無名”。如果有會以什麼樣的姿態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們過這一種自由自在、不問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遊於四海之內。某一日我恍然頓悟,這樣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邊。他們不必是遊士,只要保持一顆“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劃定了自身與物外的區別,辨別榮辱與恥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祿,心有所屬,便不再沉浮。

逍遙遊的讀後感 篇7

前幾個星期,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書,名叫《童話莊子·逍遙遊》的書。這本書很薄。是一篇童話。只有差不多200頁。剛開始覺得很無聊。但一翻開書,就再也停不下來了。裏書面不僅有有趣的內容,還有好看的插圖。讓讀者一讀就好像進入了這故事的世界。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主人公施小惠為了抓蝴蝶闖入了一片柵欄,進去之後發現了,在一座石頭上坐着一個白鬍子老爺爺,自稱莊周。他把施小惠,誤認成了老友惠施。並把它和施小惠,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進行了一次對施小惠來説史無前例逍遙遊。這本書裏面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白衣老人莊周。因為他個性自由,與我的個性非常相像。我還覺得,作者把莊子寫的勝似神仙。莊子他是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他跟梁山伯與祝英台根本不是在一個時代的,而在這本書中,莊子卻認識梁山伯與祝英台,他們一同變成蝴蝶一起在天空中飛翔。此外,作者還在這本書裏,引用了許多《莊子》裏面的名言。讓讀者學到了很多莊子對生活方面的認識。不僅如此,作者還在這本書里加了一些自己改編的古老歷史神話故事。讓讀者讀起來既有新鮮的味道,也有古老的味道,回味無窮。

説到《莊子》,我就想到了這句話,“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 我在許多文章中都看到有點評過。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和地把萬物一起生下,萬物與我都是一個本體而沒有區別。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謙虛。

故事中的逍遙遊非常精彩,但人生中的逍遙遊,還要比故事中光彩許多。而且,它,還在待續着呢……

逍遙遊的讀後感 篇8

莊子,先秦時期代的一位哲學家,在中學歷史書中,我們就對他有所瞭解,但是他們著作《莊子》,我還從沒讀過。這次,我們全班學生幸運的跟隨百班千人共讀活動,共讀蕭袤老師的莊子童話《逍遙遊》,讀完之後,我真正領悟到了莊子不僅是一位深刻的哲學家還是一位風趣幽默、會講寓言故事的童話家!

《逍遙遊》是適合小學生讀的彩繪本,共16個故事,書中主要講述了名叫小惠的11歲五年級女孩,和幾千年前的莊周一起逍遙遊的故事,先秦諸子百家時期,莊周有一好友惠子,兩個關係很好,於是作家蕭袤就想象五年級女孩小惠就是莊子的老友惠子,兩個人亦夢亦幻,一起變成兩隻蝴蝶和兩條小魚,與古代成語“莊周夢蝶”和“濠梁觀魚”相照應。使書中故事豐富多彩,趣味橫生,讓孩子們百讀不厭,並學習了有關莊子的成語!

莊子是先秦時代的哲學家,因時代的久遠,我們認識和了解他,有一定的困難,蕭袤老師沒有死板地介紹莊子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著作,而是把莊子的哲學觀滲透在16個有趣的故事中,並在每個故事後面穿插一些通俗易懂的原文《莊子》片段,因為對11—12歲的孩子來説,這樣更容易接受和學習。書中的故事想象力豐富,單單從故事的題目,如“我不是來偷菜的”、“蝴蝶吻”、“當一條魚也很好啊”等,就大大激發孩子們的閲讀興趣,故事情節裏,主人公惠子和白衣老人莊周一會兒變成一隻藍蝴蝶在菜地裏飛舞,一會兒變成一條魚在水裏自由自在地遊,一會兒又和好友嚮往到黑暗世界裏冒險。讓讀者在有趣而豐富的故事情節裏領悟到莊子的哲學思想和深奧的文學著作的精髓。

莊子是先秦時代的哲學家,他的哲學觀博大精深,深刻富有哲理,莊子哲學主要是人生的哲學,也就是人生的看法和態度——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如何跟孩子們講哲學呢?作家蕭袤老師沒有采用説教的形式,而是用淺語的藝術把莊子的哲學思想,融入化解到有趣的故事中去。比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在故事裏,惠子和白衣老人莊周遊戲玩樂中,用好似開玩笑的口吻説出來,讓我們也感覺好像是繞口令一般,不知不覺就記住了這句關於“魚之樂”著名論辯。

另外,書裏每一個故事後面,蕭袤特意安排《莊子》的原文鏈接,比如“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出自《莊子·秋水》”這段話來説明人不能驕傲自大、自以為是,應該謙虛謹慎,既能看到自已的優缺點,也能看到別人的優缺點,走出小天地,才能見多識廣的道理。

讀完這本書,我對書中情節亦夢亦幻亦真實所震撼,剛一接觸閲讀的時候,有點讀不太懂,因為書中開頭的情節是小惠和爸爸在菜地裏捉蝴蝶,小惠追着一隻白蝴蝶來到柵欄門,白蝴蝶搖身一變,成為白衣老人莊周,小惠則變成一隻藍蝴蝶,一起與莊周逍遙遊,還在爸爸臉上留下一個蝴蝶吻,故事情節不斷在夢幻和現實中,像放電影的鏡頭一樣來回切換,小惠還和鄰居家的好朋友嚮往,一起被巨大的黑色夜貓綁架,穿越在黑色空間裏冒險,一會兒又回到現實生活中居住的社區的菜地,情節的變幻莫測,更豐富了故事書的生動性,讓我們在懵懵懂懂中感受莊子童話的神奇有趣。

書中説起莊子喜歡講故事,很多故事流傳至今,成為我們經常運用的成語,比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朝三暮四”、“白駒過隙”、“得心應手”、“遊刃有餘”等,還有一些神話故事,比如“姑射山之仙子”、“皇帝尋找玄珠”等,都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水平。

有趣的故事情節和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讓我感覺好像和主人公小惠進行了一場有趣的旅行,也不是單純地玩耍瘋跑,而是在旅行中滲透學習到莊子的哲學觀、思想觀、價值觀的理念,體驗經典童書的奧妙。

逍遙遊的讀後感 篇9

“逍遙遊”——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遊

人教版第四冊所訊逍遙遊》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遊”。那麼,什麼是“逍遙遊”呢?

先説“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莊子·逍遙遊》):“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

其次説“遊”。“遊”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遊”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遊”。

“逍遙遊”中的“遊”也是如此。“遊”是心遊,是讓心遊於“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遊,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遊、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説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遊”才“逍遙”。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生活意境,逍遙遊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説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説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接着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遊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後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遊。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鬥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逍遙遊的讀後感 篇10

孔子被人們稱為“聖人”,把莊子稱為“神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遊》。莊子的《逍遙遊》居《莊子》內篇之首,文采絢麗,想象奇詭,構造種種神仙方物以喻世警人,奠定了莊子哲學的基調,也使我輩讀者得以一窺莊子文采的精妙。《逍遙遊》成為傳世經典之作,歷千年而不衰,也向我們昭示了莊子哲學的勃勃生機。

《逍遙遊》借鯤化為鵬徙南冥的寓言闡明作者蔑視人間一切功名利祿以求不受外無限制的絕對自由觀,是莊子精神的集中體現,也貫穿了整個中國的思想史及文學史。其對當代人的啟示,在於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靈境界。在莊子的時代,如司馬遷《史記》所作浮世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功利的社會營營苟苟,紛擾異常。但在莊子看來,人世間的一切爭鬥,權謀,都不過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於其中,則終身受累,不能自拔。

兩千三百年前的莊子時代如是,我們今天的生活又好到哪裏去了麼,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的今天,很多人價值迷失,心靈恍惚。他們終日忙忙碌碌,鑽營謀取,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天道日淺,人慾日深。人類如何才能跳脱出“野馬塵埃”,如何才能和蜩與學鳩相區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他們需要澄明的智慧,人們對抗物慾橫流的社會可以從兩千多年前的莊子那裏得到啟迪社會的進步。

如何才能達到絕對精神自由的“逍遙”之境呢,莊子無疑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無名”、“無功”“無己”。真正的自由,在莊子這裏,不是由否定世界而獲得的,而是由主觀上的超越世界達到的,真正的自由者是在精神上得到自我的解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jr9e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