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1000字

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1000字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1000字,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1000字

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1

這幾天,我如餓狼般讀完了《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這本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我覺得:這真是我心目中的一本好書。這麼好的書,可不是一般的作家寫得出來的!聽説該書的的英文版僅日本銷量就達70多萬冊,至今無人超越,不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截至2001年,日本版累計銷量達938萬冊,成為日本歷史上銷量最大的一本書,而且還被翻譯為33種文字,介紹到世界各地。

《窗邊的小豆豆》講述了作者黑柳徹子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黑柳徹子化名為文中的“小豆豆”,小豆豆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一個全新的學校——巴學園接受了她。巴學園是個神奇、特別的地方——有電車車廂做的教室,有自由隨意的座位,有帶着“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的午飯,有快樂的温泉旅行和野炊?當小豆豆來報名時,小林宗作校長竟聽了小豆豆四小時的話,卻不感到厭倦,反而很感興趣,這出乎了小豆豆的意料之外,也使小豆豆感受到了小林宗作校長的關愛!而後,小豆豆確實在小林宗作校長的愛護、引導下,從別人眼中“怪怪”的小豆豆,變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小豆豆的童年充滿了愛,充滿了歡笑。

讀完這本書,我思潮起伏。小豆豆被退學的事情,小豆豆的母親竟對她隻字未提,反而默默地幫她尋找新的學校。黑柳徹子曾説:“要不是媽媽不告訴我,在我心中必成一大陰影。”再看看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只要成績一出現下滑的苗頭,就會遭到父母、老師的打罵。我想對父母和老師們説:“你們知道嗎?你們的每一聲訓斥,每一下重打,都刺痛了我們的心。而我們需要的,是在我們失落的時候,你們的一聲問候;是在我們成績不好的時候,你們的一聲鼓勵。就這麼一點點,足以滿足我們的心。”

我欣賞小林宗作校長,我欣賞他的教育方法。他會從學生喜歡上的課開始上,只要學生完成一天的任務,下午就可以出去玩耍;學校開運動會,允許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其中;飯後可以讓學生去散步、去放鬆;考試時不打分數,只打“甲”、“乙”?這一件件事情都是我們嚮往的。在巴學園,沒有師生之分。無論老師、學生,還是校長,他們都是好朋友。學生完全丟掉了在老師面前的拘束,一起學習知識,一起享受快樂!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你們大家都是一樣的,無論做什麼事情,大家都是一樣的。”小林宗作校長給學校創造了這麼好的氛圍,這可不是一般的校長能做得到的!或許,有人覺得這種教育方法簡直是天馬行空。不,就是這樣的教育,激起了我們對學習的動力!激醒了我們已丟失的童心!

家長、老師,甚至世界上的每一個人,請記住我的話:《窗邊的小豆豆》是一本好書!書中包含了我見過的最可愛的語言,令人捧腹,使人心醉。這書中所寫的,就是我們心裏所想的,就是我們嘴上想説的!她傾吐了我們的心聲!那麼,就請大家去先睹為快吧!

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2

一個個廢棄不用的電車車廂做成的教室;一個能微微笑着聽一個小女孩不停地説了四個小時的話而沒有一絲不耐煩,沒有一絲厭倦的校長;一個每天從自己喜歡的課程開始學起,上午把課程都學完了,下午還要組織大家集體出去散步,學習地理和自然的課表;一個每天有“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的午餐;有一個能夠讓學生自己選定的,讓每個孩子都能發揮特長的稀奇古怪項目的運動會很難想象,這麼多的一個一個都來自一所學校——“巴學園”。

《窗邊的小豆豆》就是講一個因為淘氣而在一年級就被退學的小豆豆到“巴學園”後發生的新鮮動人的,也是令人羨慕的學習生活。看完《窗邊的小豆豆》一書讓我感悟到許多,説心裏話,我是很羨慕小豆豆的,因為小豆豆太幸運了,有這麼理解她的校長先生和媽媽。小林校長用他的環境、師者的言行、各種活動讓孩子們體驗到愛、平等、自由與秩序。在這本書裏我想我已經找到了自己所要找的東西,那就是:“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是有着優良的品質。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要讓它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為有個性的人”!

巴學園為我們展示了教育最為理想光輝的一面:每當校長先生看到小豆豆,就會對她説:“你真是一個好孩子!”這句簡單的話,給了小豆豆無數的信心。是的,孩子們是多麼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呀!哪怕是一個微笑,一句話,都能給孩子帶來欣喜,早上,孩子高高興興地來到學校,老師及時送上一句真誠地讚美:“你今天可真精神!”看到孩子在打掃衞生,送上一句:“你真能幹!”看到作業本上整潔的字跡,你説:“你的字寫得真漂亮!”相信,孩子們一天的心情都會很好,他們會認真地做每一件事,因為,老師關注到他了,老師非常喜歡他。而我們的現實教育又如何?我們生活在生活當中的教育者是如何進行教育的呢?多年來,我們的教育以甄別和選拔為指歸,熱衷於排名次、比高低,並以此作為所謂的標準來確定學生的學習成效,確定教師的工作實績,確定學校的檔次級別,其結果只有少數“優秀者”能夠體驗成功的快樂,而更多的人成為陪襯者、失敗者、殉葬者。

因為過分關注“結果”,我們的學校沒有了生機,歌聲少了,活動少了,有的是月考、週考、階段考、摸底考,有的是預賽、複賽、選拔賽、淘汰賽,有的`是“無邊試卷蕭蕭下,不盡題海滾滾來”。

因為過分關注“結果”,我們的老師沒有了熱情,合作少了,交流少了,有的是無休止的加班,有的是冷冰冰的競爭。你給學生出10道題,我給學生出20道;你為學生補一小時,我為學生補兩小時,大家都在“分數”這輛戰車上頑強地打拼和奮鬥。

因為過分關注“結果”,我們的學生沒有了個性,微笑少了,興趣少了,有的是分數面前的沮喪,名次面前的惶恐,有的是老師責備的目光和父母恨鐵不成鋼的嘮叨。星期天沒了,節假日沒了,他們的生活空間被一點點擠佔,他們每天都在“應試號”這艘戰船上疲勞地航行,他們都期待着有一天能駛入高考成功的那個美麗誘人的“港灣”。

而我們都知道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塑造健全的人格、展示人性的魅力,關愛生命的成長。教育的魂魄就在於對人的關注,融入人的生存、生長、生活和發展的過程。而我們對教育賦予了太狹隘的結果,寄託了太多功利的目標,添加了太繁重的負擔。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對學生鮮活生命的關注吧,不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考試的機器、分數的奴隸!不要把目光聚焦於那功利主義結果上,不要讓教育的翅膀綁上沉重的金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mwe4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