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未來簡史》讀後感(通用10篇)

《未來簡史》讀後感(通用10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未來簡史》讀後感(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未來簡史》讀後感(通用10篇)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

未來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知道的事情,因為未來自然對現在,對過去,對自己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價值,從此就有了許多預言者,去盡力地預言未來是怎麼樣的。最後,這些預言者到了現代就發展成一種史學流派,叫未來史學家。

但是這種未來史學家的文章一般都沒有人看,因為這些東西要在未來才能應驗,無法考證,到了十年之後誰還記得你説的話呀,所以説,許多未來史學家即使作出的大多數預判都是錯誤的,但是他依然沒有受到許多追究,但是偏偏就有那麼一個作者,他寫的文章就非常受大家歡迎,而且被主流認為是對未來的一種正確見解,那就很奇妙了。那麼我們撇開《未來簡史》的內容不談,我今天想説説,為什麼未來簡史可以大獲成功?

首先就是由於這個作者立意新穎,立意新穎這個詞啊,是每一個寫文章的人一開始都會遇到了一個詞,但是一般人能做到了是切入角度獨特,但是作者做到的事腦洞清奇,這就不在同一個層面上了,一個腦洞打開的人才能應對腦令人腦洞大開的未來,因為未來發展速度肯定比現在要快,所以,那時的場景是任何人都無法想象的,正是有了這種凡是從別的角度去想,有這種精神,才能寫出這類特別有先見性和新穎性的好文章,因為未來總體上是無法被預測的,而要從暗霧中找到一道光,這當然不是正面的發現就可以達成的,而是需要從一些側面的角度來綜合性的分析,有了這種分析之後,才能透過迷霧看到未來的實質。

第二,就是抓住了古今中外乃至宇宙變化不變的一些特點。我們現在説未來都是變化的。

現在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但是實際上縱觀整個宇宙,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是不會變的,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些不變的關鍵點來寫文章,而這些點相當於是看透未來的一隻眼睛,因為這些東西可以預見的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基本上沒有太大改變的可能,這些原理就相當於一個公設一樣支撐起了它結論,假如沒有這類公設性的結論,那麼這個文章就只能全是假想了,因為沒有一個合適的根基,未來發生什麼事就完全無法被預測,那麼最後就相當於是一個人光靠想,想出一個未來圖景其實沒有一點用處。有了這些不變的東西之後,他才能寫出來真正有根據科學性的文章,這就是為什麼叫未來史學家不叫未來科幻作家的原因。

最後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善於採用各種新穎的寫作手法,新穎的寫作手法在我們平常人看來,用在一篇平常文章裏面可能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要面對未來這種難以琢磨的事情,多采用各種手法,才是讓你領會未來是怎樣一個圖景的正道,就好像這本書裏一個特別經典的比喻,或者説類比就是,到現在為止,因肥胖症而死的人已經比餓死的人還多,因恐怖組織而死的人已經比因戰爭而死的人多。這個類比一出,我們就更容易想象未來和現在會是一種怎樣的圖景,就更能看清未來世界是一種怎麼樣趨勢。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2

尤瓦爾·赫拉利的邏輯比較清晰。過往人類擔憂的三個歷史難題正在逐漸消退,飢餓、瘟疫、戰爭,已經不是威脅生存的重點,新的問題是健康長壽,快樂,神性,第一個是技術問題,後兩者是感受問題。但後文的論述則將後兩者也歸結為技術問題,即人的靈魂、自我、內心這些説法並不成立,僅僅是虛構出來的故事。技術問題技術解決,現在如日中天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能源技術似乎已經讓人們看到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希望。

當然,作者也承認目前技術水平對意識,情感的研究還所知甚少,我們也可以從旁觀者角度考慮,作者列舉的前沿科技成果是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而相反或者無作用的結果沒有在書中給出。所以,看完以後,除了知道作者説了什麼,還要保留質疑的權利,畢竟古往今來能預測未來的人實在太少。倒是他們用的實實在在的證據更具有時代代表性,可以多多留意。

對於未來的軌跡,數據主義,人工智能,終極算法似乎在邏輯上都行得通,如作者所言,當多數人成了無用階級之後,精英怎麼對待這些底層呢?這也是很多人焦慮的地方。如果是富人統治窮人,甚至奴役窮人,有沒有可能呢?這裏先確定,什麼是富人?身價千萬?十億?如果科技如此發達,財富能代表什麼呢?畢竟擁有幾萬塊身價能操作或者設計智能機器的人,可以憑藉高效的生產力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幾十幾百倍的財富。坐擁財富的人與如今坐擁資源的人有多大的不同?這至少可以引起一個討論:憑藉已有財富是否能決定誰去誰留?

就算粗暴的假設,某一標準下的窮人被無情毀滅,對富人有什麼好處?所有的生意都必須做到收益>成本,沒有龐大的消費羣體,機器智能帶來的巨大產能如何消化?身價千萬的人是否會被身價億萬的人壓迫?進而消失。因為窮人都消失了,他就是窮人。何況,傳承財富從來不易,多少首富的孩子還是首富,又有多少首富的孩子被人算計,一生坎坷,這種例子隨便查查都有不少。財富問題不簡單,權力也如此。當然,如果長生不老,那就更是幾本書也討論不完了。古今多少帝王夢寐以求,倘若未來實現了,是不是會激烈爭奪技術,還是被當作黑魔法明令禁止,留給以後的聰明人討論吧。

況且,技術出現是一個方面,能商業化推廣是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太多新技術出現時被抱以巨大預期,而後被逐漸淘汰的案例,查查那些破產倒閉的公司,廢棄的場地,甚至覆滅的國家,就知道在發展之路上倒下過多少人。當然,這次完全可能不一樣,無數人樂見其成。人工智能想做到取代智能,前路慢慢,有沒有政策干預?倫理之爭何時開始,何時解決?除了全球幾大強國,其他沒有相關產業的國家的人如何抉擇?技術的推廣,演變還是比較漫長的。此外,成熟技術的一個普遍結果就是產品的標準化,平價化。如果每個人都能買的起機器人,種糧足以養活自己,發電足以吃撐家庭生活,未來的可能遠比被終結多的多。這也是可能的,現在大型科技公司的智能算法都開源了,普通芯片價格也越來越低,單一功能機器人是有可能出現在普通家庭的。至於超人類未來取代智人的話題,我沒有證據去證實或證偽,但達爾文的進化論説的不正是越發展越強大嗎,今天的人相比半個世紀前,算不算某種意義上的超人呢?

總的來説,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代確實來臨了,能投身其中,就像中世紀騎士投入戰鬥一樣,還是讓人覺得心情澎湃,倍感榮幸的。只不過,支撐人類前進的,是一個新的宗教、信仰。

未來已來,我們能做的就是,迎接未來。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3

人類過去這些年,究竟在忙什麼?未來,又需要幹什麼?

在第一章,赫拉利對此做了總結。過去的幾千年,人類一直忙着對付饑荒、瘟疫和戰爭。這三大問題一直是人類的心頭大患。雖然人類發明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機制和方法,但是看起來依舊是年復一年地出現。

到了二十一世紀,人類在這三個方面的鬥爭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雖然談不上完全解決,但已經獲得了有效地遏制。現在,如果出現饑荒、瘟疫和戰爭,人們不會再將問題歸結為命運或者神靈,而是會覺得是哪個人,或者哪個政體出了問題。

這似乎看來讓人匪夷所思,我們一直沒有感覺到饑荒、瘟疫和戰爭有離我們遠去。赫拉利看來,這是因為現在發達的新聞媒體,讓我們更容易關注到這些事件。事實上,在2010年,總共有100萬人死於饑荒,但卻有300萬人死於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併發症。雖然在這個世界上的某些地區還是戰火頻繁,但是目前的和平狀態和核威懾的存在,已經讓人很難相信可以爆發大規模戰爭。

“自然界害怕真空”。所以,在饑荒、瘟疫和戰爭發生的概率越來越小,其他新的議題就開始慢慢浮現。那麼,其他的新議題是什麼?

赫拉利認為,未來,戰勝死亡、獲取更大的快樂、獲得神性,是人類追求的目標。

醫學、基因工程正在讓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但是對死亡的恐懼,使得人類依舊沒有放棄繼續延長壽命的努力。而資本、商業也樂於推進這樣的研究,畢竟這裏面隱藏着巨大的利潤。

如果人類的壽命能夠足夠延長,那麼追求快樂就是必需的,沒有人願意在痛苦中永生。事實上,快樂的感覺是人的大腦獲得外界刺激後的情緒反應,那麼唯一能夠長久獲得這種感覺的辦法,就是去掌控大腦中的那種反應,最後實現掌控自身的情緒。獲得神性,看起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但事實上是前兩個問題解決後自然而然的結果。如果一個人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死,能夠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緒,豈不是已經接近於神了?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很可能在追求這些目標的時候,一點偏差就會讓人類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比如,未來壽命會延長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已經讓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疲於應對。

所以,我們需要回過頭去,看看歷史。複習一下,人類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了動物界的神。

因為,這在未來,很有可能就是神人和普通人之間的關係。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4

尤瓦爾赫拉利所著《未來簡史》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拜讀之後,有一種悲觀的感覺。其實,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換一個角度看,人類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從人類發展史看,總體上是進步的。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人類擺脱了茹毛飲血、危機四伏的生活,圈養牲畜種植莊稼,生活穩定;從農業社會到近現代工業社會,大多數農民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進廠打工;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從事機械勞動的產業工人走向靈活多樣的服務業。

其次,(按書中觀點)從第三個千年來看,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從未來發展看,人類將面臨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等新議題,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機器代替,解放人類的體力和腦力。即便絕大多數人將淪為無用的階級,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於虛擬世界……這不是今天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説明社會進步的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人類在生物界的絕對控制權。

綜上所述,我們要樂觀看待未來社會的發展。

當然,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人類還面臨不同的困境。例如農業社會階層分化的陷阱,工業社會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未來世界發展中的各種風險等,但究其根源,並非是人類知識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在於人類貪得無厭的慾望和生存競爭的生物本能。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今世界,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讓許多人目瞪口呆,讓一部分人手足無措乃至抓狂。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作為弱小的個體,生存其中必須趨利避害。我是屬於EDIRW羣體,即來自東方、受過教育、工業化、退休、婦女的羣體(相對於WEIRD即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的羣體),也要用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要加強學習,吸收新事物;不隨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現代科技給自己晚年生活帶來的便利。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未來往何處去?不必深究。個人是渺小的,是由細胞演變發展的生命個體而已,快樂活在當下!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5

一日偶然在網絡上讀到了一些有關“中國小趨勢”的看法觀點,對其深以為然,查閲出處,書名為《未來簡史》,名字便有些神祕意味,便更加興致盎然地在工作之餘抽時間前去閲讀。

翻開《未來簡史》一書,前言的第一句便令我感觸頗多:我們都是沒有明天的人。在此書中講述了無數個實現或者未曾實現的預言,而所有的預言都是對未來的猜想,沿着各種軌道,文學的、藝術的、科學的、宗教的,最大膽的推測,都向着明天與未來奔去。

未來簡史就像是一本預言之書,它關注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關注點在多樣豐富的傳播上,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中,在日趨多元的生活方式裏,也在飛速奔向未來的社會中,在快速發展的經濟時代中,更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裏。無數預言的實現,在時間裏沉澱,一筆筆地勾畫着時代的藍圖。預言有好有壞,重要的是我們看待它的方式與視角。我們懷抱着兩種不相同的態度來面對預言,一是希望,二是恐慌,而這些都來自於一種內心的不確定感。但是當我們選擇全部傾聽時也許能夠走的更遠,無論在哪個位置上,我們都應當有足夠的理由去相信未來。

閲讀之中,除了一個個預言引發着我的感觸與思考,我對我們生活的環境也逐漸有了更多的關注。時代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確實給我們的地球帶來了更多的傷害,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當代大力提倡的價值理念更彰顯出其重要性與必要性。颶風、海嘯、地震、瘟疫、饑荒……似乎在自然生氣的時候,我們更加地卑微與渺小。我們需要努力,去讓自己融入自然,愛護環境,為了我們自己,更為了那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即使不能做很多事情,但是哪怕是日常生活裏少用一雙一次性筷子、少浪費一張紙也能盡一份力呀!而這些微薄之力,卻有希望能匯成涓涓細流,浸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在現今的時代發展大趨勢中,似乎個人的發展小趨勢也都在朝着同一個方向而努力,但事實上並不盡然。在如今的時代,正是由於各種科技的不斷髮展與優化,工作效率不斷提高,我們無數個小的個體有精力與時間去做更多的事情,社會上甚至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斜槓青年”,他們同時從事多種工作,在各自的生活中不斷努力創造着自己生活中的與眾不同。我們有很多時候都可能迫不得已跟隨着時代洪流大趨勢前行,但在這個時代,在這個開放發展的中國,我們個人也完全可以選擇自己的小趨勢,我們也可以登上舞台,在自己的崗位上閃閃發光,取得喜人的成績。每一個人都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工作,無數的個人選擇匯聚成為小趨勢的洪流,由小趨勢衍生成為大趨勢,最終甚至決定一個民族進化發展的方向,而中國也因此變得愈發嶄新與強盛。

想象力是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正是因為我們豐富的暢想,我們的生活才充滿了希望,在平淡而有意義的工作之中,我想我也可以試着去學會想像,學會思考,去想想未來的樣子,自己給未來畫一個像,似乎在這有時略顯瑣碎的當下也是一件樂事呢!

書中有提到:我們不作任何預言。那麼我們做的是什麼呢?我思考許久,其實更可能做的是對當下細膩的感知與對未來敏鋭的洞察吧!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6

讀《未來簡史》的第二部分有點迷糊,不知道重點在説什麼。直到結尾點出人類憑藉創造出基於想像的“互為主體的現實”統治世界,才有點摸着頭腦了。

作者的這個觀點在《人類簡史》裏就説到過,那時候説的是“人類憑藉編故事的能力統治世界。”那樣説的時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兩章的文字解釋了憑什麼得出這個結論。

人類跟動物的關係變化,從狩獵採集時代的眾生平等,到農耕時代人類為了自身利益豢養家畜。人創造了神和宗教來合理化人高級於動物這一原來並不存在的現實,並藉助神與自然溝通,做交易。接着人類從農耕時代進入科技時代,人類可以憑藉科技經濟政治直接有效的解決原來需要神作為中介的各種自然問題。神也面臨下崗危機。

神和宗教就是人類創造——或者也可以説是編造出來的互為主體的現實。大概這樣的“事實”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羣是很難理解很難接受的觀念,所以作者要通過大量的數據,實驗,傳説,説明動物和人一樣擁有情感,意識,甚至有部分的動物比人聰明,比人有更強大的力量。但7萬年的演化結果是人類統治着所有動物,而不是人類被更聰明更強壯的動物統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只有人類懂得高效靈活的大規模合作,而這種合作正是基於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體制,法律,價值觀,信用,貨幣等等等等。

所有的這些都只不過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互為主體的現實——只要大家都信,這些就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子虛烏有。

不知道後面的內容作者會不會通過大部分人類跟小部分人類的區別,來論證大部分的人類其實是跟家畜一樣的存在,只有創造“互為主體的現實”的那部分人類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生而為大部分人類中的一員,要怎麼活才能不是個悲劇?像那頭叫夏洛特的小豬一樣算不算活得比較值?或者豬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豬生,狗就該本本分分的過它的狗生,那樣起碼不會過得很糾結?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7

正如《衞報》的評論,“(本書)開篇就以令人豔羨(同時也是令人警醒)的文字明確指出,由於基因技術、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正在不斷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其他物種之間關係,所以我們所有物種都面臨着巨大的挑戰。甚至可以説,這本書比他(本書作者:尤瓦爾.赫拉利)那本了不起的《人類簡史》根據可讀性和重要性”。

掩卷沉思,感觸尤深,誠然,當今社會,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物聯網技術如大浪淘沙般對各行各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革新甚至是衝擊,人工智能的蓄勢待發,超越人類智慧已成為必然,《未來簡史》一書似乎也在暗示着這樣的答案,“2013年9月,牛津大學的CarlBenediktFrey及rne發表了《就業的未來》研究報告,調查各項工作在未來20年倍計算機取代的可能性。根據他們所開發的算法估算,美國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風險被計算機取代。例如到了2033年,電話營銷人員和保險業務員大概有99%的概率會失業,運動裁判員有98%的可能走性,收銀員97%、廚師96%、服務員94%、律師助手94%、導遊91%、公交司機89%.......(P293)。”看來,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規劃和職業發展。

《未來簡史》以極具開拓性的思維、宏大的歷史視角和獨到的觀點,顛覆了人們對人類歷史的認知,並顛覆了我們面對未來的思考方式。在前所未有的變革激盪中,一切皆有可能,甚至超乎想象。

我們應該如何審視自己的位置、規劃自己的人生,或許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定義和把握自己的價值,變革的車輪滾滾而來,在對新技術、新環境、新發展保持足夠的敬畏和尊重的同時,更需要明確的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所在,尊重、維護並欣賞那看不見的深邃價值。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8

為了更好的理解人類的未來,我們需要用最新的科學認知來審視人類社會的過去和現在,重新思考生物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以及意識、意志和人文主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對人類的影響,讀本書是一次大跨界的思考過程。

從人類征服其他動物,到後來主宰世界,相對其他動物而言,人類像神一般的存在。本書作者赫拉利卻認為,人和其他動物其實並無不同。人類追求的種種以及人類本身都是一套生物算法,情感驅動和慾望使然的算法幫助人類快速做出決策,只是因為目前技術尚為有限,這套算法的原理及所以然,人類至今未能發現和察覺。等到某一天機緣到時,技術爆炸,奇點到來,生物算法的奧祕被某位計算機科學家、神經科學家或生物科學家找到,人類也就完成了從智人到智神的新的進化。那時,新的兩極階層也就形成了,通過人工智能融合技術進行了智力升級的“超人類”和尚未完成進化的普通人類。

在最後幾章講的人類進化過程中,一部分已進化的智神如何統治尚未進化的普通人類,美國數學家維納的論述更為冷靜而冷峻,借來此處闡述一下:當個體人被用作基本成員來編織成一個社會時,如果他們不能恰如其分的作為負着責任的人,而只是作為齒輪、槓桿和螺絲釘的話,那即使他們的原料是血和肉,實際上和金屬並沒什麼區別。作為機器的一個元件來利用的東西,事實上就是一個元件。不論我們把我們的決策委託給金屬組成的機器抑或是血肉組成的機器(機關、大型實驗室、軍隊和股份公司),除非我們問題提得正確,我們絕不會得到正確的答案的。肌膚骨骼組成的猴掌就跟鋼鐵鑄成的東西一樣沒有生命……

儘管作者在本書一開始便提出了預言擾動歷史的悖論:“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我們擁有越多數據,對歷史瞭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得越快,我們的知識也過時得越快。”本書未必對未來做出預言,但仍然對未來提出了一種可能性,也並不妨礙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9

看完《未來簡史》歸結於一句話:萬物互聯讓人類的能力指數上升,人類放棄意義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權,極少數人控制世界。放下書,世界還是世界,貿易摩擦,圍追堵截,崛起增長與壓制,民粹主義與開放合作,現在還是柴米油鹽,未來還只是未來,甚至可能永不會成為現實,當前獨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沒有變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淵明就説了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嗯,就這感覺,感覺都沒變。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變化:

1、認識到靠虛擬的願景、文字和貨幣,人類開展了大規模的分工協作,從此一騎絕塵。大規模協作是人類力量提升的核心關鍵。

2、對自由人文主義,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獨立意志,追隨自己的內心,不那麼確定,那麼執着了。

3、對萬物互聯,個人隱私,數據自由,有了新的認識,或許,這是人類進行大規模協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趨勢,勢不可擋,順者昌逆者亡。

4、意識到如果生命最終只是技術問題,會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另外,我會想人和人的差異在哪裏?答案是:能力,見識和眼光。

1、能力包括了決斷力、執行力、理解力、與人連接力,意志力,當然也包括了語音能力,運動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總結能力,洞察能力,規劃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等。

2、眼光高低取決於見識,見識又取決於知識和能力。為什麼會目光短淺,因為沒有見識,為什麼沒有見識,很多知識不知道,知道了也沒有能力抽絲剝繭,歸納總結形成自己的觀點啊。

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選擇是基於已有知識、能力、見識和眼光的選擇。

有些事我們知道自己知道,我們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東西多少,決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們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總是通過直覺、感覺,隱隱地,經常性地影響我們的選擇,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們不知道,所以就會執,就會固執己見,就會畫地為牢,就會刻舟求劍。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異來源。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0

今年單位組織的讀書月活動,我選擇了前段時間一直關注的一本書——《未來簡史》。它是《人類簡史》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又一部力作。如果説《人類簡史》是關於我們從哪裏來,那麼《未來簡史》就是關於我們人類的未來命運。

該書主要講述了未來的人類(書中稱“智人”)將擺脱歷史上一直困擾人類的三大問題:饑荒(和貧窮不是一回事)、瘟疫(是指大規模發生的讓人束手無策的致命傳染病)和戰爭(是指全球規模的),未來的人類分化會更加劇,絕大多數人會淪為“無用的人”和“沒有自主的人”,只有少數精英會利用生物技術主動升級,進化成為掌控這個世界的“神人”,他們和我們的區別,相當於我們和猿人的區別。對於永生、幸福和成神的追求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旋律。現代社會制度立足的根本:自由和平等將會消亡(神人可以通過操控基因,改變你大腦裏的化學物質分泌和電波信號從而操縱你的意識,讓你無從反抗,也可以通過更換人體的全部配件,甚至將意識轉移到機器上達到永生,從而打破“死亡”這一上帝留給人類最後的平等),萬物互聯網正在形成、而我們的一舉一動甚至是每一個意識都是餵養這個龐大數據庫的養分,一切生命和意識不過是算法而已。

對於未來,我們人類一直在不斷的暢想,其實我們現在對於未知的未來的研究方式,仍然和寫資治通鑑時的古人一樣,歷史怎樣,我們覺得未來會怎樣,也不知道這個規律是否仍然奏效。不過長期看,預測未來無論對錯,其實對於未來沒有大的影響。本質上我們對於未來無能為力,歷史車輪誰也擋不住這話當然也適用於未來。

人類大船駛向未知大洋,我們是這船上一代代的水手,貌似遇到問題只能遇到再開始着手解決,很難發明一勞永逸的方法來面對未知。所以讀這本有意思的書對工作生活沒啥作用,屬於懂得很多和生活徹底無關的道理,當然不能用它來指導生活。不過暫時的,把我們從個人的喜怒哀樂寵辱得失中抓出來歇歇,在內心中扮演一下人類導師角色,替整個人類操操心,給我們自己放鬆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07yp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