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未來簡史有感(精選8篇)

讀未來簡史有感(精選8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未來簡史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1

雖然很難以啟齒,但我也要誠實的説,斷斷續續,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終於草草讀了一遍《未來簡史》,而且是跳躍的讀,應該説並沒有以一而貫之的通讀,更不用説讀懂、讀通了。在培訓期間所有推薦書目中,我最先看的是這本書,是"史"字吸引了我,應該説我是一個表象主義者、形象思維者,喜歡歷史性的傳記、歷史性題材的故事,不太喜歡學術性太強的書籍、大部頭,那些精深的理論、想破頭也難以知其所以然的模型、公式和輾轉騰挪的論證令我頭疼不已,只能止步不前、望洋興歎。

從中學開始,我就喜歡讀譯著,是因為喜歡翻譯過來文章的這種文風,語句常有倒樁、排比長句常見,比喻、擬人等幽默的氣息都吸引我,有一種雜文的感覺。但《未來簡史》讀下來,我錯了。因為《未來簡史》不僅是"史"更是"推演未來"的"史"; 它是史學,還是哲學和科學、未來學。這部譯著我讀起來感覺有點難,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國外的史書,引證的事例大部分是世界的,並不是我熟知的;二是未來的技術、信息和概念,由於孤陋寡聞,也難以共鳴,往往還要查一些資料來學習,比如説信息和生物技術、人文主義特徵、宗教和歷史事件等等,有些梗過不去,就要反覆幾遍的讀;三是不同於我們熟悉的紀傳體、編年體和斷代史等體例,這個"史"以人為核心,包括科學、技術、意識,又有預測,採用倒敍、插敍的手法分類、分塊闡述和記敍,是基於過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指向未來。四是近幾年抱着手機看短評、聊八卦,沒有靜心讀大部頭、學術性著作的心境、毅力和習慣了。

但不得不説《未來簡史》既震撼人心,又趣味盎然,既告知了我們熟知不熟知、經歷未經歷的過去,也以各種殘酷無情或者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或修正、或顛覆我們對現在的思考、思索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將歷史呈現給我們的同時,讓我們試圖感覺、看到、認識未來,以及人類終將走向何方。所以説,博大精深的《未來簡史》,截止寫這個體會,我還未窺其一斑,未能登堂入室。

基本判斷是:人類基本解決了幾千年來長期困擾併為之不斷改革、創新和鬥爭的"饑荒、瘟疫和戰爭"等三大問題。為什麼説是基本解決,是因為這三個問題局部小範圍內還依然存在,並有時時發生的概率。但是我們有能力控制其蔓延,也就是風險可控的意思。不久的將來,甚至是今天,永不滿足的人類面臨三大命題:長生不老、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這篇體會只能就"長生不老"來提出幾個疑惑和思考,看看小夥伴們有沒有同感,也算是從數據主義的角度收集點信息吧…

我們渴望延長自己生命的長度,是想延伸我們生存價值的廣度和深度,是想要不斷的追求和更加完美。物質不滅,那作為同為物質體的人類本身也是有多個部件、零件(專業叫法是器官、組織和神經)組成的,往微觀了説也是由原子、分子等組成,也將永生、永存。關鍵是尋找到一種技術,避免這個物質被腐蝕,避免一切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近年來生物基因技術的重大發展使我們掌握了對抗死亡有力武器,解讀生命密碼、掌握長生不死之術,我們將不再慨歎去日苦多,也無需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將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我們的興趣與愛好、專研於我們的工作及事業,將一切做到極致,那是怎樣的愜意和快樂。

但"長生不老"給了我們希望,也讓我們恐懼;給了我們篤定,也讓我們失落。生命的樂趣和意義在於成就感和有事可為,如果生命長到無所事事、生無可戀死亦無所懼的地步,是不是人類下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尋找怎樣幸福、快速又不違反道德的終結生命的方法了。

《未來簡史》説: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隨着醫學、生物學的發展我們也許會實現超長的生命力。這是幸事,但也很殘酷無情,以前我們60歲退休,我們要過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發現自己60歲退休之後,自己還有60年要生存。那我們要怎麼辦?我們要怎麼去面對呢?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知識儲備去面對呢?我們未來的競爭力在哪裏?

不推陳哪能出新,沒有前浪死在沙灘上,哪能後浪一浪又一浪。我們如何應對繁衍和傳承?原來的認知是死亡是自然規律,沒有死亡就沒有新生。今天我們為避免人滿為患、失業率50%甚至更高導致新一輪的"饑荒、瘟疫和戰爭",為了永生要掐斷新生嗎?這個問題我想不出來,作者好像也沒有告訴我們確切的答案,歡迎小夥伴們告訴我。

《未來簡史》是作者的預言,樂觀與悲觀各參半。但整體目的是為了引發思考。對此,我等屌絲也不過是害怕不能適應未來,難於駕馭未來,被未來所拋棄而聊發一感,美其名曰讀書體會,實為完成鄒羣主愛護、關心我們所下發的閲讀任務…不怕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無論樂觀還是悲觀,未來終將到來,趁還有時間和機會,多思考一下各種可能性、瞭解些未來的趨勢、多學些新知識、讓自己多掌握些技能,成為一個兼具各種能力的多面手,總沒壞處。

最後來一句警句名言煲個湯:活到老,學到老。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2

今天早上讀了隆興發羣裏的一篇情感文章,説林徽因,樑思成,金嶽霖的情感,當時他們3個坐下來談誰更愛林徽因,結果是樑思成,林與樑便選擇結婚,可笑的後來林徽因死了,樑思成馬上再娶,而金嶽霖為了林徽因終生不娶。 誰更愛。看了我其實覺得有點可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因此發表的文字也是毋庸置疑的態度,也許每個人都認為金嶽霖是為了林徽因終身不娶,子非魚又焉知魚。或許金嶽霖就與我們現在大多數的剩男剩女一樣,當時錯過了一份感情,後面左突右擊,就再難得尋找到那個互相喜歡的人了呢?而並非不娶就是為了林徽因。

這就印證了我們羣裏一起發起讀書會要讀的書裏的話,這本書就是《未來簡史》,它裏面寫到“意義的網”的時候就是這麼説的:人覺得現實只有兩類:客觀現實與主觀現實。殊不知還有一種情況:互為主體。我們給很多東西賦予了一種意義,其實都是虛構的,人類會為一種不斷自我循環的方式,持續增強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確認,會讓意義這張網收的越近。所以很多並非存在的東西,大家都認為是這樣的,那麼它就是這樣的。很多東西並不存在,但是我們都認為它是存在的,那就存在了,就如上面林樑金三者之間的關係,看所有的文章都認為金嶽霖是為了林徽因終生不娶,因此一般的人深信不疑,但是誰知道結果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呢。這只是一個例子,或許你認為他們的感情與我無關,我只要過好我自己的生活就夠了,但是那只是一個例子,放到很多事情中皆準。所以在評判想象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總認為自己有那麼的正確,不要對自己一貫以來的思想那麼深信不疑。

讀《未來簡史》,讀書會要分享,對於這種類型的看法我想我暫時表達還有點困難,我比較擅長把它寫下來。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無宗教信仰之人。因為我確實不信教啊,我也認為沒有上帝,也許大部分人都與我一樣。但是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認為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宗教主義信仰者。為什麼呢?因為我總是相信destiny,在美劇大片中,總是在結尾的時候會讓你相信這是destiny。平時我也相信冥冥之中,很多事情總覺得是冥冥之中發生的,相信很多事情是命運,就比如婚姻,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總是不能找到合適的人結婚,我就認為這是冥冥之中的事情,冥冥之中總會安排那麼一個人在等待。但是看完《未來簡史》之後,我不免有點絕望了,因為這本書裏面根本沒有destiny,一切都是算法,連意識感覺都是算法,可以從根本上來説都是虛無的,哪裏還會有destiny呢?

又比如我喜歡説隨緣,按《未來簡史》説的意思,是沒有緣這一字的,一切都是意識中的虛幻,哪有緣可以隨,不過這讓我想起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劉滔,我們認識也好多年了,從高中開始的朋友,他之前沒結婚的時候要我介紹女友,我與他説“這麼急幹什麼,隨緣吧”,他當時是這麼回答我的:“如果聽你的隨緣,這輩子我估計就娶不到老婆”,現在他已經結婚很久了。有點搞笑,確實有時候真的不要太過於相信隨緣,或許這生活中根本就沒有緣。

其次看完這本書之後,我還是覺得現在的生活很好,因為未來的某一天,全世界都是數據化時代,什麼都是算法,你的思維,你的感知都只是算法,我不免覺得那是一個冷冰冰的時代,因為連情感與體驗都是可以花錢買到,就像買一支雪糕一樣。每個人都不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買藝術家的才華,科學家的智慧,你能想象得到的,都可以買。都可以像芯片一樣存儲於你的身體,你可以變成萬能,升級為神。那麼我想我還是不願當神,我還是願意活在這個世界當一個普通的人,體驗普普通通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

以前我大部分就是讀讀紅樓夢,張愛玲,世界名著,中國名著這類型的文學作品,託羣裏一大咖的福,讓我接觸到了很多我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東西。看了一些以前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看的書,比如《三體》《世界通史》《未來簡史》《道德經》等等,這些書放以前或許從來不會進入我的世界,現在我卻會為之入迷,讀書對我的生活或許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它不能幫我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或者讓我過上不一樣的生活。但是它確實開闊了我的眼界,讓我的思想從只關注自身的一點小情小愛突然開闊起來。我會明白站在歷史的長河中,站在宇宙的高度,我真的連一粒沙子都不是。所以很多時候不必那麼糾結自己的一點鬱鬱寡歡。儘管最終我還是回到我的小小世界中來,寫着一些我自己的小小情緒的文字。但是至少我明白了這個世界還有那麼多站在人類的高度在奮鬥的人。

最後再送大家一首詩:

《 惑 》

我難道是真的在愛着你嗎

難道 難道不是

在愛着那不復返的青春

那一朵

還沒開過就枯萎了的花

和那樣倉促的一個夏季

那一張

還沒着色就廢棄了的畫

和那樣不經心的一次別離

我難道是真的在愛着你嗎

不然 不然怎麼會

愛上

那樣不堪的青春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3

竟然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才把赫拉利《未來簡史》讀完。不是因為這本書晦澀難懂、部頭巨大,而是因為自己內心浮躁、私慾膨脹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作為一個文科生,科學素養實在欠缺。然而,讀這本書竟然深深被吸引,被作者犀利的思想、淵博的知識、海量的信息、辯證的思維所折服。

顧名思義,《未來簡史》是一本關於未來的書。依據近三百年來人類社會地覆天翻一日千里的變化,對未來的人類和人類社會做了諸多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推測和想象,儘管這些推測和想象僅僅是一種可能性。但是,這本書並不是關於未來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或其他什麼制度的安排,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由此推演出可能的未來社會。而且,赫拉利一再強調,這種結果只是一種可能性,進而啟發我們思考怎樣達到這種可能性或避免這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下我們應該怎麼做。

這是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文版扉頁上的親筆書寫:當我們面對這個混亂的世界的終極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中國讀者貢獻智慧。

活在當下,我們是幸福的。當大約6萬年前人類走出非洲邁向世界各地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經歷了多少磨難呀!6萬年,對於地球42億的年齡,實在算不上什麼。然而,就是在這6萬年裏,人類征服了地球,成為地球的最高統治者,萬物惟我獨尊!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萬物互聯,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這財富,有物質,滿足我們的物慾;有精神,滿足我們的神性;有制度,無論是專制的還是民主的,都使得我們人類強大有力量。這一切都奠定了我們人類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是一張著名的照片,1990年,旅行者1號探測器即將飛出太陽系的時候,在距離地球60億公里的地方,美國太空總署命令它回頭再看一眼,拍攝了60張照片,其中一張上,正好包括了地球——圖中那個亮點。天體物理學家、著名科學作家卡爾·薩根就上面照片説了這段著名的話—在這個小點上,每個你愛的人、每個你認識的人、每個你曾經聽過的人,以及每個曾經存在的人,都在那裏過完一生。這裏集合了一切的歡喜與苦難,數千個自信的宗教、意識形態以及經濟學説,每個獵人和搜尋者、每個英雄和懦夫、每個文明的創造者與毀滅者、每個國王與農夫、每對相戀中的年輕愛侶、每個充滿希望的孩子、每對父母、發明家和探險家,每個教授道德的老師、每個貪污政客、每個超級巨星、每個至高無上的領袖、每個人類歷史上的聖人與罪人,都住在這裏——一粒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

應該説,今天的我們擁有了人類以來最舒適的生活了。大快朵頤的美食,安全便利快捷的交通,寬大漂亮的房子,舒適開心的工作,開放平安的社會,民主自由的政治,核威懾下的和平,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用了6萬年的時間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當下。

活在當下,我們是痛苦的。也許真的如赫拉利所説,人類一下子成為地球的主宰就如同暴發户沒有心理、文化的準備一樣,我們給這個地球帶來的災難也是前無歷史的。物種的滅絕,氣候的變暖,人口的爆炸,山洪、地震、瘟疫、戰爭等等,一直以來困擾着人類。人類在無窮盡的追求物質享受的進程中也把自身置於危險的境地。

赫拉利在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石器時代的體驗:第一天,在原始深林徒步旅行10小時,在河邊開闊的空地搭營過夜;第二天,獨木舟順流而下10小時,在小河旁露營;第三天,向當地人學習如何在湖裏釣魚、在附近的樹林裏採蘑菇。

現代無產階級體驗:第一天,在受到污染的紡織廠工作10小時,在擁擠的公寓大樓過夜;第二天,在當地百貨公司收銀員10小時,回到同一棟公寓大樓睡覺;第三天,向當地人學習如何開立銀行賬户、填寫貸款表格。

你會選擇哪一個?答案顯而易見。

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人類到底怎麼了?人性,物性,亦或是神性?

未來一定是美好的。這是我的斷言,也是我的堅信。儘管赫拉利説我們無法真正預測未來,儘管他把未來的宗教歸結為數據主義而不是人文主義。數據主義可能是未來的宗教,人們可以把一切都歸於數據,但是,人,人類,一定會在這個新宗教裏起到決定作用。離開了人的宗教,無論這個宗教信仰的是上帝,人自身,還是無處不在的數據,都將是毫無意義且沒有價值。數據的力量再強大,如同無所不能的上帝,那都是人賦予他們的。人類追求的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把自己埋葬。人類因為是人類,所以不斷在犯錯。但是人類一直在修正錯誤,不斷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編者後記:以色列的赫拉利簡直是一位“奇人”,1976年出生的他,年紀輕輕就寫下了讓全球學術界矚目的世界史書,這位“曠世罕見的天才歷史學家”一下子結合那麼多的“硬科學”,寫出了一本完整的“人類未來史”,他的非同尋常的想象力有些匪夷所思。正如我們知道“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樣,不親身體會,怎會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未來一定是美好的》這篇讀後感的作者是一位哲學系文科生,與工作百忙之中抽點滴碎片時間看完赫拉利的鉅作,實屬不易,也貴有持之以恆之心,在當今網絡電子橫行時代肯花時間看書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也可稱為“奇人”了,“奇人”看“奇人”,碰撞出幾多共性火花,又產生出幾多逆向思維,但共同點都是一樣的:我們人類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雖然之前有眾多的“世界末日論”,人類只有把握好擁有的科技,正確運用科技,遵循自然法則,讓人成為或者接近更智慧的神,在“宇宙大爆炸”之前,讓我們這個“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上的人類在謝幕之前,珍惜在一起的時間,過好共同存在的每一天。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4

《未來簡史》是由以色列社會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創作的科技理論類著作,是作者大型社會學三部曲中的收官之作。人類歷史上,我們已經和饑荒、瘟疫和戰爭鬥爭了上千年。進入現在社會後,死於饑荒、瘟疫和戰爭的總人數在不斷的降低。400年前,暫時的和平帶來了西方文明中重要的文藝復興時代,而現在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正朝着向二元世界大步前行。

《未來簡史》中提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哲學問題:作為智人的我們所擁有的的意識究竟是不是必要的呢?因為那些不必要的意識,讓我們更容易犯錯。未來,會不會進化出一個沒有意識的人類,從此人類從智人進化為“神人”呢?這章內容讓我感觸頗深。記得很早的時候聽過一個故事:説從前有一個極度理智的蠢驢,在兩堆完全相同的乾草中思考應該先吃那一堆才是最佳的方案,最後因為極度理智而餓死。現在看來,這個蠢驢應該很快就要橫空出世了,因為我們迎來了AI時代。那個極度理智的蠢驢應該最有可能就是赫拉利筆下沒有意識的“神人”,不過它應該不至於餓死,最多隻是沒有電量等待救援吧。

二元世界究竟能不能真實還原我們感官中世界呢?深度學習的基礎理論其實模仿了人類的神經樹突工作機制,通過增加上下層之間的權重與聯繫,深度學習後的模型能對事物作出預知判斷,結果還極為準確。比如以下的圖1,通過模型,機器能識別出不同位置的貓,甚至遮擋了大部分的貓,而且還能識別出圖2中經過偽裝的貓。但是現在的機器學習遠遠沒有到科幻大片中的程度。比如,圖2裏吃着香蕉偽裝成猴子的貓能被機器識別為貓,但是猴子的相似度丟失了,機器識別結果中找不到任何猴子的痕跡,但是任何一個孩子都能通過幾張很簡單的照片就能快速的分辨哪個是貓,哪個是偽裝的猴子。

二元世界的漫長道路僅僅是一個開端,谷歌Alpha-Zero的出現標誌了未來可能研究在某一個技能上超越人類的機器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人類是一個平均體,從現階段看,人類輕鬆就能實現的事情,比如迅速感知周圍環境、和諧平衡的活動四肢。2017年MIT研究員Lex Fridman在《機器學習》課程中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視頻,表述了人類能做的最簡單的事情機器人是多麼的困難和可笑(詳見壓縮文件中的視頻文件)。他指出,人工智能現階段無法替代人類進行工作,現階段的智能應用更多是幫助人類做到“人機協作”,Lex Fridman在他和特斯拉合作的智能汽車系統中也體現出:人類可以隨時接管汽車,汽車也能時刻協助人類規避風險的設計理念。

赫拉利對未來人類的發展的假想可能比較遙遠,但是他對人類“人文主義新宗教”的説法讓我們認識到——未來,“人”的.意識和情感肯定超越一切,“上帝已死”,我們比任何時候活的都更像原來的我們。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5

未來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知道的事情,因為未來自然對現在,對過去,對自己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價值,從此就有了許多預言者,去盡力地預言未來是怎麼樣的。最後,這些預言者到了現代就發展成一種史學流派,叫未來史學家。

但是這種未來史學家的文章一般都沒有人看,因為這些東西要在未來才能應驗,無法考證,到了十年之後誰還記得你説的話呀,所以説,許多未來史學家即使作出的大多數預判都是錯誤的,但是他依然沒有受到許多追究,但是偏偏就有那麼一個作者,他寫的文章就非常受大家歡迎,而且被主流認為是對未來的一種正確見解,那就很奇妙了。那麼我們撇開《未來簡史》的內容不談,我今天想説説,為什麼未來簡史可以大獲成功?

首先就是由於這個作者立意新穎,立意新穎這個詞啊,是每一個寫文章的人一開始都會遇到了一個詞,但是一般人能做到了是切入角度獨特,但是作者做到的事腦洞清奇,這就不在同一個層面上了,一個腦洞打開的人才能應對腦令人腦洞大開的未來,因為未來發展速度肯定比現在要快,所以,那時的場景是任何人都無法想象的,正是有了這種凡是從別的角度去想,有這種精神,才能寫出這類特別有先見性和新穎性的好文章,因為未來總體上是無法被預測的,而要從暗霧中找到一道光,這當然不是正面的發現就可以達成的,而是需要從一些側面的角度

來綜合性的分析,有了這種分析之後,才能透過迷霧看到未來的實質。

第二,就是抓住了古今中外乃至宇宙變化不變的一些特點。我們現在説未來都是變化的。

現在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但是實際上縱觀整個宇宙,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是不會變的,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些不變的關鍵點來寫文章,而這些點相當於是看透未來的一隻眼睛,因為這些東西可以預見的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基本上沒有太大改變的可能,這些原理就相當於一個公設一樣支撐起了它結論,假如沒有這類公設性的結論,那麼這個文章就只能全是假想了,因為沒有一個合適的根基,未來發生什麼事就完全無法被預測,那麼最後就相當於是一個人光靠想,想出一個未來圖景其實沒有一點用處。有了這些不變的東西之後,他才能寫出來真正有根據科學性的文章,這就是為什麼叫未來史學家不叫未來科幻作家的原因。

最後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善於採用各種新穎的寫作手法,新穎的寫作手法在我們平常人看來,用在一篇平常文章裏面可能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要面對未來這種難以琢磨的事情,多采用各種手法,才是讓你領會未來是怎樣一個圖景的正道,就好像這本書裏一個特別經典的比喻,或者説類比就是,到現在為止,因肥胖症而死的人已經比餓死的人還多,因恐怖組織而死的人已經比因戰爭而死的人多。這個類比一出,我們就更容易想象未來和現在會是一種怎樣的圖景,就更能看清未來世界是一種怎麼樣趨勢。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6

尤瓦爾赫拉利所著《未來簡史》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拜讀之後,有一種悲觀的感覺。其實,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換一個角度看,人類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從人類發展史看,總體上是進步的。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人類擺脱了茹毛飲血、危機四伏的生活,圈養牲畜種植莊稼,生活穩定;從農業社會到近現代工業社會,大多數農民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進廠打工;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從事機械勞動的產業工人走向靈活多樣的服務業。

其次,(按書中觀點)從第三個千年來看,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從未來發展看,人類將面臨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等新議題,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機器代替,解放人類的體力和腦力。即便絕大多數人將淪為無用的階級,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於虛擬世界……這不是今天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説明社會進步的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人類在生物界的絕對控制權。

綜上所述,我們要樂觀看待未來社會的發展。

當然,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人類還面臨不同的困境。例如農業社會階層分化的陷阱,工業社會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未來世界發展中的各種風險等,但究其根源,並非是人類知識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在於人類貪得無厭的慾望和生存競爭的生物本能。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今世界,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讓許多人目瞪口呆,讓一部分人手足無措乃至抓狂。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作為弱小的個體,生存其中必須趨利避害。我是屬於EDIRW羣體,即來自東方、受過教育、工業化、退休、婦女的羣體(相對於WEIRD即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的羣體),也要用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要加強學習,吸收新事物;不隨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現代科技給自己晚年生活帶來的便利。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未來往何處去?不必深究。個人是渺小的,是由細胞演變發展的生命個體而已,快樂活在當下!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7

尤瓦爾。赫拉利的邏輯比較清晰。過往人類擔憂的三個歷史難題正在逐漸消退,飢餓、瘟疫、戰爭,已經不是威脅生存的重點,新的問題是健康長壽,快樂,神性,第一個是技術問題,後兩者是感受問題。但後文的論述則將後兩者也歸結為技術問題,即人的靈魂、自我、內心這些説法並不成立,僅僅是虛構出來的故事。技術問題技術解決,現在如日中天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能源技術似乎已經讓人們看到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希望。

當然,作者也承認目前技術水平對意識,情感的研究還所知甚少,我們也可以從旁觀者角度考慮,作者列舉的前沿科技成果是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而相反或者無作用的結果沒有在書中給出。所以,看完以後,除了知道作者説了什麼,還要保留質疑的權利,畢竟古往今來能預測未來的人實在太少。倒是他們用的實實在在的證據更具有時代代表性,可以多多留意。

對於未來的軌跡,數據主義,人工智能,終極算法似乎在邏輯上都行得通,如作者所言,當多數人成了無用階級之後,精英怎麼對待這些底層呢?這也是很多人焦慮的地方。如果是富人統治窮人,甚至奴役窮人,有沒有可能呢?這裏先確定,什麼是富人?身價千萬?十億?如果科技如此發達,財富能代表什麼呢?畢竟擁有幾萬塊身價能操作或者設計智能機器的人,可以憑藉高效的生產力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幾十幾百倍的財富。坐擁財富的人與如今坐擁資源的人有多大的不同?這至少可以引起一個討論:憑藉已有財富是否能決定誰去誰留?

就算粗暴的假設,某一標準下的窮人被無情毀滅,對富人有什麼好處?所有的生意都必須做到收益>成本,沒有龐大的消費羣體,機器智能帶來的巨大產能如何消化?身價千萬的人是否會被身價億萬的人壓迫?進而消失。因為窮人都消失了,他就是窮人。何況,傳承財富從來不易,多少首富的孩子還是首富,又有多少首富的孩子被人算計,一生坎坷,這種例子隨便查查都有不少。財富問題不簡單,權力也如此。當然,如果長生不老,那就更是幾本書也討論不完了。古今多少帝王夢寐以求,倘若未來實現了,是不是會激烈爭奪技術,還是被當作黑魔法明令禁止,留給以後的聰明人討論吧。

況且,技術出現是一個方面,能商業化推廣是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太多新技術出現時被抱以巨大預期,而後被逐漸淘汰的案例,查查那些破產倒閉的公司,廢棄的場地,甚至覆滅的國家,就知道在發展之路上倒下過多少人。當然,這次完全可能不一樣,無數人樂見其成。人工智能想做到取代智能,前路慢慢,有沒有政策干預?倫理之爭何時開始,何時解決?除了全球幾大強國,其他沒有相關產業的國家的人如何抉擇?技術的推廣,演變還是比較漫長的。此外,成熟技術的一個普遍結果就是產品的標準化,平價化。如果每個人都能買的起機器人,種糧足以養活自己,發電足以吃撐家庭生活,未來的可能遠比被終結多的多。這也是可能的,現在大型科技公司的智能算法都開源了,普通芯片價格也越來越低,單一功能機器人是有可能出現在普通家庭的。至於超人類未來取代智人的話題,我沒有證據去證實或證偽,但達爾文的進化論説的不正是越發展越強大嗎,今天的人相比半個世紀前,算不算某種意義上的超人呢?

總的來説,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代確實來臨了,能投身其中,就像中世紀騎士投入戰鬥一樣,還是讓人覺得心情澎湃,倍感榮幸的。只不過,支撐人類前進的,是一個新的宗教、信仰。

未來已來,我們能做的就是,迎接未來。

讀未來簡史有感 篇8

未來簡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鉅作。下面我對於這本書逐一闡述我的感觸。曾經的世界為饑荒而頭疼,有錢人爭着吃各種高脂產品來餵養自己,窮人吃着地裏可憐的蔬果度日。可現在有錢人卻吃着養身的蔬菜食品,而窮人吃着零食和高脂、油炸的快餐。雖然全世界更重視養身了,但肥胖依舊奪走了300萬窮人的生命。

病毒很可怕,例如黑死病、天花病毒和西班牙流感,但現代醫學跑在了病毒的前頭,抗生素,納米機器人......但出現了另一種危機,那就是人類自己為了某種殘忍的意識形態,可以製造出流行病。這樣看來,那個人類對流行病束手無策的時代反而叫人有點懷念。

戰爭正在消失,人類打破了“叢林法則”“契訶夫法則”,原因在於核導彈的出現逼迫超級大國們採取積極和平的政策。恐怖組織並不能把我們拖回中世紀,我們不能面對恐怖組織的表演而反應過度。

成功孕育着野心,當世界不為戰爭和饑荒擔心時,人們追求長生不老、幸福和不死。而一旦出現生命的良藥,就會引發激烈的政治衝突。歷史上過往的戰爭都不及這場為了永恆青春的戰爭。

人類追求幸福快樂的權利是與生而來的。儘管我們的經濟越來越好,物質越來越豐富,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但我們總是不能提高幸福指數或只能短暫提高。我個人認為,這使得我們人類能不斷地去追求和探索甚至索取。正是因為生物進化的淘汰,使得實現真正的幸福快樂,難度不亞於戰勝老死。

人類渴望成神。因為有機生命的限制,人類無法在其他星球和太空長時間居住,但人類正在突破這個限制,目前已可能創造出半機體生命,但我們的終極目標是無機生命。我們也在嘗試獲得一些特殊能力,例如長生不老,能夠設計和創造生命,能夠改造自己的身體,能夠控制環境和天氣,能夠讀心及遠距離溝通,能夠高速移動......在追求健康、快樂和力量的過程中,人類慢慢地改變自己的特質,於是特質一個又一個地改變,直到人類不再是人類。

發展不可能踩剎車。經濟需要不斷增長,否則經濟的崩潰會拖垮社會。人類對於新科技的使用也要有限制。

很多神論表示人類有靈魂,而豬則沒有,但人類科學家查看過人類的各個角落,並沒有靈魂,所以神論信徒對進化論恨之入骨。但在今天,如果殺死了一名美國公民,遠比殺死一名阿富汗公民要反響大得多。

這本充滿哲學色彩的書籍,講述了從智人征服世界、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到智人失去控制權等種種震撼人心的理論和證據,讓我歎為觀止。人類應該更關注這些問題,這本書是幫助人類找到方向的一條大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9ommz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