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未來簡史》有感(精選16篇)

讀《未來簡史》有感(精選16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未來簡史》有感(精選1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未來簡史》有感1

未來簡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鉅作。下面我對於這本書逐一闡述我的感觸。曾經的世界為饑荒而頭疼,有錢人爭着吃各種高脂產品來餵養自己,窮人吃着地裏可憐的蔬果度日。可現在有錢人卻吃着養身的蔬菜食品,而窮人吃着零食和高脂、油炸的快餐。雖然全世界更重視養身了,但肥胖依舊奪走了300萬窮人的生命。

病毒很可怕,例如黑死病、天花病毒和西班牙流感,但現代醫學跑在了病毒的前頭,抗生素,納米機器人。但出現了另一種危機,那就是人類自己為了某種殘忍的意識形態,可以製造出流行病。這樣看來,那個人類對流行病束手無策的時代反而叫人有點懷念。

戰爭正在消失,人類打破了“叢林法則”“契訶夫法則”,原因在於核導彈的出現逼迫超級大國們採取積極和平的政策。恐怖組織並不能把我們拖回中世紀,我們不能面對恐怖組織的表演而反應過度。

成功孕育着野心,當世界不為戰爭和饑荒擔心時,人們追求長生不老、幸福和不死。而一旦出現生命的良藥,就會引發激烈的政治衝突。歷史上過往的戰爭都不及這場為了永恆青春的戰爭。

人類追求幸福快樂的權利是與生而來的。儘管我們的經濟越來越好,物質越來越豐富,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但我們總是不能提高幸福指數或只能短暫提高。我個人認為,這使得我們人類能不斷地去追求和探索甚至索取。正是因為生物進化的淘汰,使得實現真正的幸福快樂,難度不亞於戰勝老死。

人類渴望成神。因為有機生命的限制,人類無法在其他星球和太空長時間居住,但人類正在突破這個限制,目前已可能創造出半機體生命,但我們的終極目標是無機生命。我們也在嘗試獲得一些特殊能力,例如長生不老,能夠設計和創造生命,能夠改造自己的身體,能夠控制環境和天氣,能夠讀心及遠距離溝通,能夠高速移動。在追求健康、快樂和力量的過程中,人類慢慢地改變自己的特質,於是特質一個又一個地改變,直到人類不再是人類。

發展不可能踩剎車。經濟需要不斷增長,否則經濟的崩潰會拖垮社會。人類對於新科技的使用也要有限制。

很多神論表示人類有靈魂,而豬則沒有,但人類科學家查看過人類的各個角落,並沒有靈魂,所以神論信徒對進化論恨之入骨。但在今天,如果殺死了一名美國公民,遠比殺死一名阿富汗公民要反響大得多。

這本充滿哲學色彩的書籍,講述了從智人征服世界、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到智人失去控制權等種種震撼人心的理論和證據,讓我歎為觀止。人類應該更關注這些問題,這本書是幫助人類找到方向的一條大道。

讀《未來簡史》有感2

人類過去這些年,究竟在忙什麼?未來,又需要幹什麼?

在第一章,赫拉利對此做了總結。過去的幾千年,人類一直忙着對付饑荒、瘟疫和戰爭。這三大問題一直是人類的心頭大患。雖然人類發明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機制和方法,但是看起來依舊是年復一年地出現。

到了二十一世紀,人類在這三個方面的鬥爭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雖然談不上完全解決,但已經獲得了有效地遏制。現在,如果出現饑荒、瘟疫和戰爭,人們不會再將問題歸結為命運或者神靈,而是會覺得是哪個人,或者哪個政體出了問題。

這似乎看來讓人匪夷所思,我們一直沒有感覺到饑荒、瘟疫和戰爭有離我們遠去。赫拉利看來,這是因為現在發達的新聞媒體,讓我們更容易關注到這些事件。事實上,在2010年,總共有100萬人死於饑荒,但卻有300萬人死於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併發症。雖然在這個世界上的某些地區還是戰火頻繁,但是目前的和平狀態和核威懾的存在,已經讓人很難相信可以爆發大規模戰爭。

“自然界害怕真空”。所以,在饑荒、瘟疫和戰爭發生的概率越來越小,其他新的議題就開始慢慢浮現。那麼,其他的新議題是什麼?

赫拉利認為,未來,戰勝死亡、獲取更大的快樂、獲得神性,是人類追求的目標。

醫學、基因工程正在讓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但是對死亡的恐懼,使得人類依舊沒有放棄繼續延長壽命的努力。而資本、商業也樂於推進這樣的研究,畢竟這裏面隱藏着巨大的利潤。

如果人類的壽命能夠足夠延長,那麼追求快樂就是必需的,沒有人願意在痛苦中永生。事實上,快樂的感覺是人的大腦獲得外界刺激後的情緒反應,那麼唯一能夠長久獲得這種感覺的辦法,就是去掌控大腦中的那種反應,最後實現掌控自身的情緒。獲得神性,看起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但事實上是前兩個問題解決後自然而然的結果。如果一個人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死,能夠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緒,豈不是已經接近於神了?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很可能在追求這些目標的時候,一點偏差就會讓人類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比如,未來壽命會延長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已經讓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疲於應對。

所以,我們需要回過頭去,看看歷史。複習一下,人類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了動物界的神。

因為,這在未來,很有可能就是神人和普通人之間的關係。

讀《未來簡史》有感3

尤瓦爾·赫拉利預測:智人這個物種最終會消失,我們可能是最後幾代智人了。説實話,這也是我對《未來簡史》最大的好奇,人類的未來會走向何方?人的出生不由自己決定,但是人的未來,卻不得不去面對,未知的未來充滿神祕…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智人十有八,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整沒的。我們不是毀於核武器或環境災難,而是人類在不斷升級的過程中,把自己給變成了另一個物種,所以“人”就不存在了。

尤瓦爾·赫拉利指出人類未來的三種存在模式:生物工程、半機械人和無機生命。生物工程是在生物層面進行干預,從而改變你的外形、能力。半機械人是將機器與人體結合起來,讓人腦和電腦實現雙向互動,讓科技電腦能讀懂人腦的信號,同時釋放出大腦能讀懂的信號。而無機生命,就有點細思極恐了,在算法當道的時代,機器學習的能力在不斷提升、進化,人類一旦創造出一個自學習程序,它就能開始自己進化,人類就完全控制不了,甚至預測不了它的發展方向了。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既樂觀又悲觀,樂觀的是估計我們人類在短期內不會滅絕;而悲觀的是,如果人類最終會滅絕,哪些人會先被淘汰?在《未來簡史》中,得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富人將越來越富,窮人不會越窮,窮人最終會被精英人羣給消滅。

在三年前,我們還習慣於在車上備一點零錢,便於在車庫付停車費。收費的還是那些叼着煙嘴的中年大叔或是發福的中年大媽,面無表情地跟你説“20元”的那種人工收費。而在三年後的今天,免人工智能停車收費系統已經在各大商場、小區崗亭普及到位,科技的小小進步就可以如此快速且輕易地讓460萬人失業,這就是現實。

而這種現實將在各行各業普遍輪番上演。士兵被無人機替代、銀行櫃枱被自助服務終端替代、收銀員被電子支付替代,投資顧問被智能投顧取代,而在醫學領域,計算機能夠正確診斷90%的肺癌病例,但人類醫生的正確率只有50%。

各行各業都呈現出的共性是,首先被人工智能替代掉的,就是大量機械的重複性勞動的崗位,而從事這些崗位的,恰恰就是低收入人羣。

隨着人類在就業市場上全面被計算機代替,財富和權力會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當我們失業的時候,不再有工會帶領維權,因為我們已經沒有出租車司機,沒有鐵路工人,沒有流水線工人。機器人不需要產假、病假和婚假,機器人不會罷工。權力將越來越集中於階層頂端,窮人不斷失去工作,無法維繫正常生活。

這是否意味着,不愛學習不能進步不能擁抱智能人工的人類,很快就會失業乃至被淘汰?

如何應對這種趨勢,尤瓦爾·赫拉利説“21世紀,進步的列車將再次離站,而且這可能是智人最後一次機會。錯過的人,永遠都不會有再上車的機會。想上車,就必須瞭解21世紀的科技,特別是生物科技和計算機算法的力量。這些力量的潛能遠大於蒸汽機和電報,而且不會只用來生產糧食、紡織品、車輛和武器。21世紀的主要產品將會是人的身體、大腦和心智,懂得與不懂的如何進行這些大腦及自身工程的兩種人,彼此的差距將遠遠大於狄更斯的英國和馬赫迪的蘇丹。事實上,還會大於智人與尼安德特人之間的差距。在21世紀,搭上列車,就能獲得創造和毀滅的神力,留在原地,就面臨滅絕。”

當然,這些結論和理論都只是尤瓦爾·赫拉利預測的,並不代表未來就會是完全按照這種趨勢走下去。但是,他論述的充分性已足夠給我們一種的未來的想象,也是人類走向的一種選擇。重視了它們,我們或許可以避免不好的狀況發生,扭轉未來的局面。這就是《未來簡史》這本書迷人的地方。

讀《未來簡史》有感4

讀完尤瓦爾的《未來簡史》,有一種對人類就像看着一個嬰兒長大並走向衰老的悲傷,人類目前正如日中天成為地球的主宰,可是未來的方向在哪裏?長生嗎?科技如果延長了生命的長度卻無法提升他的質量,那長生又有何意義?那連質量也一併提升了呢?成為永遠幸福快樂的超級物種能上天入地?《莊子》裏的神人至人,也不過如此嘛。不信你看,“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修改DNA序列,不用膚護品都白白嫩嫩)。

不食五穀,吸風飲露(根本不用吃飯,一滴營養液就夠維持生命所需)。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如鋼鐵俠般,隨意飛來飛去)。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外套比防彈衣還堅韌,還能自動調節温度,不怕冷熱)”,目測這些科技發展也能做到。於是,本書作者告訴我們,人,這個物種,最終將被科技殺死。科技殺死的,不是作為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是作為世界主體的人,因為主宰這個世界的不是人,而是數據。如書所言,“數據對人的威脅,正如人類對其他動物的威脅。數據不在乎我們的主觀需求”,人文主義悲哀地沒落、隱退了。

這個觀點不是最近出現的,從尼采喊出“上帝死了”,到福柯喊出“人死了”,人類歷史正經歷着從宗教中心到人類中心再到結構中心的轉化。宗教時代人是上帝或神的創造物,按神的旨意活着,到文藝復興,理性的人類崛起,人以自己為中心,自然和其他物種都是為人類服務的,人才是世界存在的目的,再到現代的結構主義,人受信息的主宰,算法比我們更清楚自己,如果AI自我進化出的算法更有效,人類終將被淘汰。

大約尤瓦爾也和老子發出了同樣的感歎,“比於赤子”,“復歸於嬰兒”,所以才在人類簡史裏描繪了一副狩獵採集時期的美好畫卷。不過在現代世界生活的芸芸眾生,大概也回不去了,因為現代人野外生存能力幾乎為零,貝爺那種大概有百分之五,畢竟他還帶刀和火石。尤瓦爾大概想重新呼喚起人類存在的意義,我們活着的意義不在於更久更快樂更富有,我們從國家、宗教、貨幣這些虛構的東西里是無法找到真實的。大約只有放下那個看着聽着思維着的人,我們才能照見偶然的真實吧。

主觀臆測了一堆作者的觀點,也不知道對與不對,算了,“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天要我當一隻貓我就當一隻貓,天要我當一個人,我就當一個人,天要我做一個AI算法的部分,我就做一個AI算法的部分吧。

讀《未來簡史》有感5

《人類簡史》的作者,著名的歷史學家,又推出了新的作品《未來簡史》。我有幸拜讀,受益匪淺。以後,你再也不用思考,人活着是為了什麼?

隨着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發展的日益成熟,人類將面臨着從進化到智人以來,最大的一次機遇。可能就像,原始人類學習了用火,智力突飛猛進。現在的人工智能,又會給人類帶來一場新的變革。

人類的智商比其他地球生物高,於是自稱萬物之靈。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過人類,那麼會發生什麼呢?

絕大部分平庸的人類,將淪為“無價值的羣體”,只有少部分人類,在與人工智能對抗中,能進化為特質發生改變的“神人”。

以後的人類,將面臨着三大問題:

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

意識與智能的.分離;

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瞭解自己。

讀《未來簡史》有感6

尤瓦爾赫拉利所著《未來簡史》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拜讀之後,有一種悲觀的感覺。其實,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換一個角度看,人類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從人類發展史看,總體上是進步的。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人類擺脱了茹毛飲血、危機四伏的生活,圈養牲畜種植莊稼,生活穩定;從農業社會到近現代工業社會,大多數農民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進廠打工;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從事機械勞動的產業工人走向靈活多樣的服務業。

其次,(按書中觀點)從第三個千年來看,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從未來發展看,人類將面臨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等新議題,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機器代替,解放人類的體力和腦力。即便絕大多數人將淪為無用的階級,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於虛擬世界……這不是今天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説明社會進步的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人類在生物界的絕對控制權。

綜上所述,我們要樂觀看待未來社會的發展。

當然,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人類還面臨不同的困境。例如農業社會階層分化的陷阱,工業社會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未來世界發展中的各種風險等,但究其根源,並非是人類知識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在於人類貪得無厭的慾望和生存競爭的生物本能。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今世界,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讓許多人目瞪口呆,讓一部分人手足無措乃至抓狂。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作為弱小的個體,生存其中必須趨利避害。我是屬於EDIRW羣體,即來自東方、受過教育、工業化、退休、婦女的羣體(相對於WEIRD即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的羣體),也要用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要加強學習,吸收新事物;不隨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現代科技給自己晚年生活帶來的便利。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未來往何處去?不必深究。個人是渺小的,是由細胞演變發展的生命個體而已,快樂活在當下!

讀《未來簡史》有感7

饑荒、瘟疫、戰爭的問題得以解決,人類的遠景將是史無前例地得到昇華,可以活得更久,可以幸福快樂,甚至可以化身為神;完全可能,因為我們正在掌握古人所不懂的計算機、基因學、納米科技…

比如,我們通過體內納米機器人而預防疾病和檢測身體;通過基因而使自身變得強大,通過智能手機便能足不出户地瞭解世界此時此刻發生的事情,無人駕駛汽車感知路況且統一合理地到達目的地,甚至遠程操控機器人作業…

當然,隨着技術的無限發展,世界也將有着“成也人類,敗也人類”的悲壯。因為機器人取代人類作業,將會存在人類的無用階層,而萬物互聯網將更先進更智能,它能通過數據和算法而對生物進行預判,包括對人類,告訴你跟誰結婚、挑什麼工作以及是否開戰。

未來有可能就是數據時代,機器通過沒有意識形態的算法進行學習,分析的數據量是天文數字,前往人類未曾踏足之地,人類亦無法企及。

難道我們僅是數據流裏的一片漣漪嗎?

數據和算法,即為人類所生,便能為人類所用。作者所言的超人類即為神人,普通人聽從數據算法,數據算法聽從神人,神人就是那些數據算法不能理解的精英,是未來世界的主宰者。

作者也説,未來不可預測,或許人類將走進另一個方向,而並非算法主導。

閲讀這本書,作者對宗教、科技的發展進行很好的解釋,讓讀者拓寬視野,接觸到作者有理有據的看法,使得本書更具理性。推薦閲讀。

讀《未來簡史》有感8

説實話,我被作者所講的智能算法嚇着了。按照他所説的邏輯,以算法為中心的世界,智人只能像猛獁象和恐龍那樣被淘汰。所幸,這只是探討。但誰説這一定不會實現呢。

之前讀美麗新世界,感歎於人類終究會對自己下手,比如連悲喜都不能自主,都可以由一顆藥丸控制。現在讀未來簡史,原來美麗新世界還是心軟的,它只告訴人們未來你可能是一個廢物,悲喜不能自持,意義也面臨詰問,未來簡史則將人類至於廢物的處理階段,廢物還能怎麼處理呢,出局就是了。

這真的和神的世界的邏輯南轅北轍。神的邏輯是這世界由神創造,人世的意義在於神所賦予的意識、情感和愛,這是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是神賦予人類獨有的天分,經由此,人類走向回家的路。但是,作者提出這個只是人類意識創造的故事,如果神只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故事,那麼為人類無限進步兜底的能量就沒有了基礎,人類在無意識的智能世界裏簡直就像一腳邁進了漆黑的深淵,那是無法想象的世界,而那個世界人類或許只是低等存在,甚至不再存在。

幸好目前還未有證據確鑿證明這些邏輯演繹有多高概率是正確的。人們,還是踏實做一個日常工蟻吧,以免聽信各種聲音平白叫這支搖擺不安的思想的蘆葦添了許多的痛苦去。

讀《未來簡史》有感9

算法的建議或決定,實際上是一種概率,作者在文中有意忽略了這點,進而誇大了算法的作用。數據輸入,算法,二者改變其一。輸出結果就大為不同。如果人的意識不是算法,算法與人的關係,僅是用統計的方式瞭解下人們大致的思維模式。如果人的意識是算法,今天的科技堅定的向前發展,總有一天這個算法模型會被計算機所瞭解。人類的生物算法被瞭解後,最為重要的就是掌控輸入的數據。如此方能使算法達到作者文中的水平或者説發明者的期望。到時我們儘可以把我們的一切都交個算法,如此健康,力量,長生等我們可以想到的一切美好都唾手可得。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慾望,又有幾人可以抵擋呢?算法告訴路人甲,何時睡眠,何時起牀,一天吃些什麼,運動的模式,運動的時長,最為健康。告訴他學習什麼,每天的學習量多少,才能最有效率,路人甲會不遵守算法的意見?輸入數據不僅僅是人,諸如天氣,食物,空氣成分乃至太陽耀斑爆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算法。越精密的算法,越容不得誤差,更別提錯誤,這些自然條件是否該予以控制?違背算法的人,不僅影響算法在自身上的效用,也會遵守算法的人。對這些遵守算法的人來説,他們,違背算法的人都是錯誤的,因為他們影響了算法的效用。為了提高算法的準確性,人們會如何,我不得而知。

假定輸入的數據都可以被控制,人是人,還是温室的花朵?算法是否會成為律法?人是算法生產的產品嗎?

讀《未來簡史》有感10

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組對比:

在18世紀,人文主義從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走向以人為中心,把神推到了一旁。

而在21世紀,數據主義則可能從以人為中心走向以數據為中心,把人推到一邊。

作為人文主義的忠實擁護者,對未來是絕對的樂觀派,不相信數據主義會推倒人文主義。

科技變革的21世紀,正是我們這一代人努力創造的時代,一切與我們息息相關。作者所説的算法統治世界的假設,不管多麼有理有據,反正我是不會相信。

人文主義能取代以神為中心的宗教主義,是人真正需要愛與自由,而對於數據主義取代或是推倒人文主義的説法,感覺有點虛妄。數據是人創造的,反過來又操控人,那人真的那麼需要數據嗎?

就目前的形勢看,雖然科技的列車在極速前行,但人們總是在“居安思危”地預測着,防範着數據統治人心,數據主義稍露苗條就會被人們所厭惡,就算算法比我們更瞭解自己,作為充滿好奇心與好勝心的人類,怎麼可能將自己的世界局現在算法推薦的標籤裏?

相反,我覺得科技變革不斷推進,數據主義的出現只會讓人們意識到人文主義的重要性,在大量數據流中,人們最終會覺得,最珍貴的還是人性!

讀《未來簡史》有感11

用碎片時間斷斷續續地看完了,在前兩本的基礎上又有一些新的突破。

本書的第一章就提出了七大人類新議題:從貧困、飢餓到疾病,戰爭到延長生命、醫學技術的進步,人類辛福快樂的權利再到仿生生物工程、無機生物工程的出現。最後作者問了我們最想問的問題:這所有一系列的發展我們還能踩下剎車嗎?

第一部分講智人與其他動物的關係,從而來理解智人這個物種有個獨特之處。

第二部分重新審視智人在過去數千人間創造了怎樣光怪陸離的世界,又怎樣把我們帶到了現在這個十字路口。

第三部分回到21世紀,重新審視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以及可能的未來。

最後作者向讀者提了三大問題: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數據處理嗎?

2、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

3、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們更瞭解我們自己時,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會有什麼變化?

作為讀者,我最想知道的是:科技發展到智能機器人能取代人類的時候,或者説有一天機器人控制智人的時候,科技對人類的發展還有何意義?如果生命是一種算法,數據主義就不需要人文主義了嗎?人類沒有任何隱私可言又會出現哪些犯罪行為呢?

讀《未來簡史》有感12

花了15個小時讀完本書,留下了168個筆記,足以證明本書信息含量之大。它預言未來,數據主義興起,人類自由意志終結,理由是:數據算法將比人類更瞭解任何事,在數據算法的輔助下,人類將挑戰生命、幸福度、個人超能力。正如歷史上人類戰勝了饑荒、瘟疫、戰爭一樣。書中列舉的很多論據都非常精彩。

而且,作者是歷史學家出生,他看待歷史的態度很值得借鑑:歷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實是讓我們意識到一些通常不會考慮的可能性。歷史學家研究過去不是為了重複過去,而是為了從中獲得解放。我們每個人都出生在某個特定的歷史現實中,受特定的規範和價值觀制約,也由獨特的經濟和政治制度來管理。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所處的現實是理所當然的,認為這一切純屬自然、不可避免、無法改變。但我們忘了世界是由一連串的意外事件所創造的,歷史不僅塑造了我們的科技、政治和社會,也塑造了我們的思想、恐懼和夢想。“過去”從祖先的墳墓裏伸出冰冷的手,掐住我們的脖子,讓我們只能看向某個未來的方向。我們從出生那一刻就能感受到這股力量,於是以為這就是自然,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很少試着掙脱並想象自己的未來還有其他可能性。

讀《未來簡史》有感13

温習一下。

赫拉利認為,進入21世紀之後,饑荒、瘟疫和戰爭這三大舊議題已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將是長生、快樂和意義這三大新議題。

1、長生,不是永生或不死。目前已經有人在嘗試了,而且為數不少。永生或不死是不可能的,但不斷延長壽命,將是人類整體未來的追求之一。隨着生命科學和醫學的不斷髮展,生老病死的問題將不再是哲學問題,逐漸成為可以應對的技術問題。隨之產生的,將是對“人”的本質屬性的重定義,還有更加嚴峻的個體平等問題。

2、快樂,不是幸福,或許也不應該是簡單的快感。除了伊壁鳩魯主義和功利主義,哲學上談論快樂的貌似並不多見:快樂貌似比幸福更加低級一些,更遑論卓越、正義和至善了。然而我們都渴望快樂。快樂是什麼呢?如果生物是算法,快樂就簡單多了;但是快樂和快感還是有區別的。所以快樂是什麼呢?是不是“適當地”滿足個體需求呢?

3、意義。人文主義大行其道之時,人類將神拉下神壇,認為意義不在彼岸,而在人本身。但在冷冰冰的算法和數據主義洗劫之後,人類還有多大的自信認為“我”很重要呢?我們只是一堆算法,而無意識的智能在數據處理上優於人類智能百倍不止。我們的意義在於將意識變成智能或“數據”麼?

意義問題較之於長生與快樂,在此虛無的數據時代,無疑將是更為棘手的問題。

讀《未來簡史》有感14

當我們真的仰望未來的時候,説不定會緬懷現在擁有的一切吧。

整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通透,而且非常前衞”,很多觀點未被推翻,也未得到證實。人與生俱來的生物性(即無意識狀態下的行為)與自主意識下的行為的辯論顯示出了人類這種生物是具有矛盾的複雜體。敍事自我與現實自我衝突時,人們該選擇什麼,也許是跟着感覺走,也許是根據事實。還有有趣的一件事情便是“人文主義”的爭論,從神到人的關注點的改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最後是啟蒙運動”思想意識的流變是思想的解放還是在滾滾歷史車輪下做出的當然選擇,作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的這個問題引發我們的思考。在我看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關注神進而到關注人的種種需要是當時社會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思想的解放只是促成品,而人們所説的“意義”還是被人所定義的,加上了很多主觀成分。

數據和信息時代,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全新體驗,同時也引發一系列問題。這就是科技的雙刃劍的作用,人們享有信息獲得,溝通的便利,同時個人隱私也會受到威脅。例如現在下載各類app很多都需要授權個人信息,訪問電話聯繫人,相冊等各種權限,在社交平台上發佈的照片可以在瞬間的速度傳播,甚至會引導輿論。被數據和各種信息充斥的我們是否喪失獨立思考了呢?比如各類自媒體的興起也許是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卻暗含着深層次的危機。一旦被輿論控制了思想,喪失了自己獨立的思考,一味跟風,大多數都變成了一羣“烏合之眾”,被精英羣體所控而不自知,也是一種悲哀吧。

讀《未來簡史》有感15

以下是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斷斷續續記錄下來的點滴想法。不連貫也沒有邏輯性。就當存個念想兒。

整本書作者就想説明一句話呀,人類早晚都得被取代,也許是智能算法,也許是其他的高等生物,總之一句話,人類被取代是歷史發展的的必然!

那麼人類的未來在哪裏?!既然所有算法都是基於已知,那麼人類的未來也許就是探索未知。

過去,人類向前發展的歷史一直都是摸着石頭過河,人類的進化是靠着自然法則,突然之間,人類不但可以自己掌握進化進程了,而且還可以確定方向,這是非常可怕。

人類創造出了在諸多能力全面超越人類的全新物種。

如果算法在所有方面都比人類強好多,那麼人類評什麼讓算法伺候人類,算法難道自己就不能想着乾點兒什麼嗎?

未來的新人類會是什麼樣,怎樣與算法合作與分工?現在就是打破腦袋也不會想出百分之一,還是那句老話,未來——還是摸着石頭過河吧我對未來充滿期待。

如果人類只經過四五次工業革命就走進神壇,未免有些膚淺,未來還遠着呢!

讀《未來簡史》有感16

一日偶然在網絡上讀到了一些有關“中國小趨勢”的看法觀點,對其深以為然,查閲出處,書名為《未來簡史》,名字便有些神祕意味,便更加興致盎然地在工作之餘抽時間前去閲讀。

翻開《未來簡史》一書,前言的第一句便令我感觸頗多:我們都是沒有明天的人。在此書中講述了無數個實現或者未曾實現的預言,而所有的預言都是對未來的猜想,沿着各種軌道,文學的、藝術的、科學的、宗教的,最大膽的推測,都向着明天與未來奔去。

未來簡史就像是一本預言之書,它關注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關注點在多樣豐富的傳播上,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中,在日趨多元的生活方式裏,也在飛速奔向未來的社會中,在快速發展的經濟時代中,更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裏。無數預言的實現,在時間裏沉澱,一筆筆地勾畫着時代的藍圖。預言有好有壞,重要的是我們看待它的方式與視角。我們懷抱着兩種不相同的態度來面對預言,一是希望,二是恐慌,而這些都來自於一種內心的不確定感。但是當我們選擇全部傾聽時也許能夠走的更遠,無論在哪個位置上,我們都應當有足夠的理由去相信未來。

閲讀之中,除了一個個預言引發着我的感觸與思考,我對我們生活的環境也逐漸有了更多的關注。時代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確實給我們的地球帶來了更多的傷害,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當代大力提倡的價值理念更彰顯出其重要性與必要性。颶風、海嘯、地震、瘟疫、饑荒……似乎在自然生氣的時候,我們更加地卑微與渺小。我們需要努力,去讓自己融入自然,愛護環境,為了我們自己,更為了那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即使不能做很多事情,但是哪怕是日常生活裏少用一雙一次性筷子、少浪費一張紙也能盡一份力呀!而這些微薄之力,卻有希望能匯成涓涓細流,浸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在現今的時代發展大趨勢中,似乎個人的發展小趨勢也都在朝着同一個方向而努力,但事實上並不盡然。在如今的時代,正是由於各種科技的不斷髮展與優化,工作效率不斷提高,我們無數個小的個體有精力與時間去做更多的事情,社會上甚至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斜槓青年”,他們同時從事多種工作,在各自的生活中不斷努力創造着自己生活中的與眾不同。我們有很多時候都可能迫不得已跟隨着時代洪流大趨勢前行,但在這個時代,在這個開放發展的中國,我們個人也完全可以選擇自己的小趨勢,我們也可以登上舞台,在自己的崗位上閃閃發光,取得喜人的成績。每一個人都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工作,無數的個人選擇匯聚成為小趨勢的洪流,由小趨勢衍生成為大趨勢,最終甚至決定一個民族進化發展的方向,而中國也因此變得愈發嶄新與強盛。

想象力是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正是因為我們豐富的暢想,我們的生活才充滿了希望,在平淡而有意義的工作之中,我想我也可以試着去學會想像,學會思考,去想想未來的樣子,自己給未來畫一個像,似乎在這有時略顯瑣碎的當下也是一件樂事呢!

書中有提到:我們不作任何預言。那麼我們做的是什麼呢?我思考許久,其實更可能做的是對當下細膩的感知與對未來敏鋭的洞察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wn7k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