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維 >

《終南山》王維唐詩鑑賞

《終南山》王維唐詩鑑賞

終南山

《終南山》王維唐詩鑑賞

王維

太乙近天都,

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

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

隔水問樵夫。

王維詩鑑賞

《終南山》一詩約作於開元末至天寶初年,此時詩人王維曾在他的終南山別業過着縱情山水,亦官亦隱的生活。這首詩是詩人望山興歎之篇。詩人以主峯太乙為軸心,以雲靄陰晴之變幻為映襯,歌詠終南山的奇偉磅礴,畫面清新,主次分明,與其後期寥落的心境迥異。前人“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手筆不在杜陵下”的讚語,從《終南山》可見一斑。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二句,是説太乙山( 即終南山)距京都長安不遠,山脈連綿延伸千餘里,直達海邊,從而指出了山的位置及其縱橫綿亙的長度。

終南山距海很遠,這裏説其峯巒疊連到海,是誇張其跨度之長遠,有意將詩的畫面拓展向無垠。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二句,意思是回望終南山的層巒疊嶂,白雲繚繞,遠看煙霧迷茫,雲氣青青,然而接近之後,卻又看不見了。這是渲染終南山的高峻。這一對句,天然渾成,不加藻飾,生動而含蓄地刻畫了自然景色似有若無的姿態,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從這一描寫中,不僅能看到景物自身的變幻,而且能想象出詩人觀察動作和角度的變化。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

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濛濛“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説,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裏為我們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是説中峯太乙一峯之隔,山的兩側屬於不同的分野;在同一時間之內,各個山谷之間的陰晴也各不相同。這就託襯出了終南山地域之廣大。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

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峯變”一句來表現。遊山而有“分野中峯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峯”,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波,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

的“中峯”,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眾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濃、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這是兩句虛擬、設想之語,並非詩人的實際行動。意思是説遊山者如果面對終南山的雄奇,樂而忘返,想要找人打聽宿處的.話,深山之中能去問誰呢?只有隔水去詢問打柴人了。這裏明為寫人,實則還是寫山,重在渲染山裏人煙之稀少,山路的崎曲。“隔水”二字是很值得品味的。因為山勢高峻,山澗危深,人們往往只可隔澗問答,“隔水”二字既側面襯托出攀登終南山這崇山峻嶺的不易,又含蓄地告訴讀者:正因為登山太多艱險,所以詩人只好望山興歎,寫下這首別具一格的“望山詩”了!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是頗具特色的。詩人以終南山主峯太乙為觀察對象,採用多種觀察角度,從各個不同的側面來勾勒終南山的巍峨氣勢,從而使詩歌的藝術畫面迭宕有致、疏密相間、重點突出、富有立體感。全詩八句,一、二句是從終南山的方位和長遠跨度進行描繪;三、四句是從山的高度落筆描寫;五、六句是從山的寬大程度方面來進行藝術構圖;而七、八句則是從人煙之稀少方面來表現山的高峻、廣袤和危聳。但是,由於詩人構思雄闊、畫面清麗,因此,這首詩也就象一幅山水國畫一般,無怪乎詩人被譽為山水詩畫的大師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wei/3p8dq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