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維 >

終南山王維古詩注音

終南山王維古詩注音

在盛唐詩人中,王維有着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同學們,我們看看下面的終南山王維古詩注音版吧!

終南山王維古詩注音

終南山王維古詩注音

zhōng nán shān

終南山

wáng wéi

王維

tài yǐ jìn tiān dū , lián shān dào hǎi yú 。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bái yún huí wàng hé , qīng ǎi rù kàn wú 。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fēn yě zhōng fēng biàn , yīn qíng zhòng hè shū 。

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

yù tóu rén chǔ sù , gé shuǐ wèn qiáo fū 。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句解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太乙”,終南山的別稱。“天都”,一説指帝都長安,一説指傳説中天上玉帝所居住的地方。按第一種理解,詩開篇兩句言終南山靠近長安,山峯連綿不絕,一直向東延伸到海邊。按第二種理解,則是先極寫終南山之高,再極寫終南山之廣。

無論作上述何種解釋,可以肯定的是,詩人是先從大處着筆,勾畫出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兩句是寫遠景,寫詩人遙望之所見。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邊。説它“接海隅”,當然是藝術誇張。然而遙望終南,山勢綿延,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人們很自然地會想象它一直鋪展到大海邊上。因而説它“接海隅”,正是以誇張寫真實。

如果將第一句理解為寫終南山之高,那麼“近天都”也同樣是以誇張寫真實。終南雖高,去天甚遙,但從平地遙望,其頂峯高聳入雲,的確會讓人感覺與天相接。

遙望終南,氣勢恢宏;進入終南山後,又會見到怎樣的景色呢?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詩人由遠而近,進入終南山。此時,白雲迷漫,一切都籠罩在雲中,人也彷彿正浮游於白雲之中。一路行去,白雲分向兩邊,似乎自動地要為人讓出眼前的山路;駐足回首,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將身後的路封住。這種奇妙的境界,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將其表現得如此真切?

山中雲霧迷漫,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靄。青靄是藍色的煙霧。朦朧的輕煙在詩人的面前若隱若現,誘惑着詩人的眼,彷彿只要再向前一步,就可以摸着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摸不着,看不見,無影無蹤。

山無雲煙,如春無花草。詩人獨具匠心,把終南山的美景都藏在雲煙之中,給人留下了無比廣闊的想象空間。山高始有云,林深方有煙。白雲、青靄告訴人們,終南山何其高峻,山中林木何其鬱郁蒼蒼。而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終南山的一切都籠罩在茫茫白雲、濛濛青靄之中,更令人心馳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緩緩而上,且行且止,因為仍然留戀着已經看過的美景,所以不能不“回望”。可在白雲、青靄之下,剛才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卻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沒有明説,而是用簡單的十個字“畫”了出來。

穿過雲海,走過青靄,詩人終於登上了終南山主峯峯頂。

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

“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對應地上的州國區域,稱為分野。“中峯”,指終南山主峯太乙峯。終南山從北到南十分廣闊,中峯兩側雖只有一峯之隔,卻屬於不同的州域。

詩人立於中峯山頂,縱目四望。四周羣峯羅列,陽光透過雲靄照射下來,由於眾峯高低、方位不同,顯得或明或暗,或濃或淡,或有或無,千形萬態。隨着陽光照射角度的不斷變化,更是明暗顯晦,瞬息變幻,氣象萬千。

詩人盡情欣賞着終南山的風光,不覺間已到黃昏。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也許是詩人流連於山中美景,誤了下山,不得不留宿山中;也許是詩人興致未盡,欲留宿山中,明日再遊。但山高林深,人跡罕至,詩人四處尋找,終於,聽到了樵夫砍柴的聲音。詩人尋聲辨向,發現了山澗那邊的樵夫。於是,隔着山澗,詩人大聲詢問,樵夫口答手指。在詩的最後,詩人為無聲的畫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丁丁聲、山澗流水的潺潺聲,還有一問一答的唱和聲,可謂畫龍點睛之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wei/ypny4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