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李白 >

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精選10篇)

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精選10篇)

《行路難》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詩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後的感慨,反映了詩人在思想上既不願同流合污又不願獨善一身的矛盾。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一起來看一下吧。

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精選10篇)

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 1

一、導入,詩化詩仙形象

師:同學們,説起唐詩,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尋李白》中這樣讚歎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李白的名篇《行路難》,一同輕叩浪漫詩仙那扇獨特的心扉。

(板書:行路難李白。)

二、誦讀,把握感情波瀾

師:現在請大家自由放聲地朗讀課文,並準備在全班朗誦。

(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誰願意為大家讀一讀?

(一生讀,師帶頭鼓掌,全班掌聲。)

師:字正腔圓,掌聲是同學們對你的讚賞。但我覺得句與句之間的停頓應該還可以再長一點。

(一生主動朗讀課文,全班掌聲。)

師:我覺得節奏有點小問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師模仿學生讀書。)

師:這種節奏和表達作者心情的節奏不太吻合,作者這時心情是比較鬱悶茫然的,所以讀時主要用四三節奏來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師範讀。)

生1:聽您朗誦《行路難》,彷彿感覺老師就是李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師:謝謝,我多麼希望能將李白約出來,在這堂課上和大家見見面。

生2:我覺得老師讀出了感情的變化,特別是詩的後半部分讀得很有氣勢。

師:你是一個善於傾聽的學生,注意到了這首詩情感的抑揚。請同學們再讀詩歌,注意結合書下注釋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歷程。

(生自由讀詩歌及註釋。)

師:在“花間一壺酒”之中,在“舉杯邀明月”之時,在意氣風發之際,在愁苦無助之刻誦讀李白的詩歌,都可以感受到一種力量。誰願意再來朗讀一遍。

(一生朗讀,全班掌聲。)

師:情感比較到位,請你説説:你是怎樣理解詩人的情感變化的?

生3:一開始是……説不出來。

師:有種説不出來的感覺,不着急。這首詩是天寶三年李白離開長安時所寫。天寶元年,李白被徵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視,一時春風得意,自以為將大展雄圖。但沒等到他“功成”便被“賜金還山”,實際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驅逐出朝了。在朋友為他送行的離宴上,他寫下了這首詩。現在,你可以試着用自己的話來説説一開始詩人是怎樣的心情?

生3:應當是特別憂愁、苦悶,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

(板書:苦悶。)

師:好,感覺出來了。那接下來呢?

生4:接下來寫作者想要渡過黃河,卻被冰川堵塞了;想登上太行,卻被大雪封住了。這應當充滿着無奈。

師:感覺越來越好。其他同學願意接着説嗎?

生5:我覺得從“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以姜太公和伊尹自比,彷彿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可以看出詩人在苦悶之後彷彿又找到了方向。

生6:接下來又感到道路崎嶇,不知道身在何處,迷惘無措。

(板書:希望迷惘。)

生7:最後,他很自信,認為還是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完成偉大的抱負。

(板書:自信。)

師:這首詩歌短短的82個字,生動地表達了李白被迫離開長安之際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內容變化縱橫,百步九折。在悲憤中不乏豪邁之情,在失意中仍滿懷信心。

(師完善板書成波浪狀,“苦悶”、“迷惘”在波谷,“希望”、“自信”在波峯。)

師:請大家再次誦讀全詩,感悟詩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和豪放不羈、自強不息的個性。

三、玩味,叩擊詩人心扉

師:在唐朝,視詩歌質量為名譽的詩人們是很注重“詩眼”打造的。一般來説,“詩眼”往往是詩人苦吟錘鍊的結果,本詩的詩眼是——

生(齊):行路難。

師:“難”在何處?面對困難,又會如何?抓住詩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題內涵,可以品味詩歌藝術。我們就圍繞詩眼“行路難”,用“從___的詩句中,我讀出了一個___的李白”來説話。

生1:從“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詩句中,我讀出了一個面對行路難,憂鬱茫然、不知何去何從的李白。

師:是啊,對於“嗜酒見天真”,“會須一飲三百杯”的李白,面對如此盛宴,本應豪飲,此時此刻他卻舉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拋開。老師把這句換成“胸中惆悵不能食,眼中無路心茫然”,你們看行嗎?

生2:我覺得缺少對李白當時憂愁和迷惘的細膩刻畫,顯得大而空洞。

師:此句妙在借用動詞捕捉意象來刻畫渲染。所以,我們在朗讀時要注意處理好這些重音,語速慢些,語調低沉些,體會此處的情感。

(生齊讀句子。)

生3: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中我讀出了樂觀豪邁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時候,可見現實之難,行路之難。

師:這裏以黃河、太行隱喻人生之路上的艱難險阻。在受詔入京,有可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時,卻又被賜金放還,這不正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嗎?

生4:從“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中,我讀出了一個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李白。

師:這句詩怎樣理解?

生4:當年呂尚閒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裏乘舟路過太陽邊。

師:這是用典,是指用文獻典籍中的詞語或故事來説話,表達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種手法,也給人以美感,真正的含義是詩人希望有機會得到賞識,被委以重任。

生5:老師,我還覺得“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一句在全詩結構上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師:好,有眼光。“欲渡黃河”遇“冰塞川”,“將登太行”逢“雪滿山”,詩人似乎只能賦閒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這才有下句對政治理想的執著追求。

生6: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讀出了一個壯志難酬、仰天長歎、慷慨悲歌的李白。

師:“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沒有,這兩句在句式結構上與全詩有些不大一致。要不,我們試着給改一下?

(生思考討論。)

師:有沒有改好的?説説你是怎樣改的?

生1:行路難啊行路難!多歧路兮今安在?

(師生大笑。)

師:我覺得這同學改得不錯,句式和前面一致,整齊得多。大家感覺怎麼樣?

(生討論,交流,思考。)

生2:改句雖然形式上整齊了,意思也差不多,可是感覺語氣和感情好像沒有原句強烈。

師:不錯,你能從語氣和感情方面發現問題,語感非常好。那誰能結合原文具體地説一説,為什麼原文的語氣和感情更強烈呢?

生3:請大家注意標點符號,前面用了兩個感歎號,強烈地感歎行路之難;後面則是用問號,有質問和詰責的意味。

(全班掌聲。)

師:多聰明啊!善於捕捉細節,從標點符號入手來感悟情感。還有誰要補充嗎?

(生沉默。)

師:大家可以從句式特徵來體會表達效果的異同,這一點以前我們提到過。回憶起來了嗎?長句和短句的表達效果?

生4:短句字數少,簡潔有力;長句字數多,適合表達比較複雜的內容。

師:你説得很好。我們再請一位同學對以上幾位同學的發言作一個系統的總結,完整地來説説為什麼改句不及原句好。

生5:原詩不但運用了反覆、反問的修辭手法,而且還注意到短句的表達效果和標點符號的運用,這些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是一致的。

師:你説得很好。此時的李白,為了自己的夢想終於來到君王側,然而只如曇花一現般,還沒來得及華美燦爛就凋謝結束了。他向蒼天詰問: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朗讀時,語調先揚後抑,語速先快後慢,頓挫錯落有致。

(師深情朗讀該句,生熱烈鼓掌。)

師:這首詩中有一個千古名句,你從中又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李白?

生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相信:總會有一天,我還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雲帆,渡滄海,酬壯志。我從中讀出了一個面對挫折卻自信豪邁的李白。

師:是啊,這個句子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態的、勇往直前的畫面。它表現出海闊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壯思飛揚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們評價説它是“千古雄句,激盪人心”。這樣的句子已經流傳在我們現在的書面語中,流傳在口語中,流傳在廣告中,流傳在我們寫文章的引用中。你認為怎樣朗讀,可以傳達這樣的`情感?

(生朗讀最後兩句,師生掌聲。)

師: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顧影自憐的李白,而是一個鐵骨錚錚的李白,一個迎風傲岸的李白,一個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對我們自信微笑的李白。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備,煥發着美的理想光輝,為其折服,令人難忘。盛唐這沃土養育了他,他也充實了盛唐的氣象。讓我們再次走近李白,去誦讀他的美麗華章,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師生齊誦全詩。)

四、拓展,延宕詩歌意藴

師:離開長安後,李白仍關心國事,希望有一天能夠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後,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懷着恢復國家安定的志願,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卻因此獲罪並被流放。這時李白已經五十九歲,但他仍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流放歸來後,李白一度準備參加李光弼的軍隊,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願。兩年之後,李白在當塗去世,時年六十二歲。可以説,李白的一生都與失敗交織在一起。我們的未來不會一帆風順,或許當我們在成長的路上遭遇失敗時,可以拿李白的詩句來勉勵自己——

師生(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師: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走着笑對紅塵,走着辭別故友。一壺濁酒,“歌遍山河八萬裏”;一葉輕舟,“惟見長江天際流”。渴望建功,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翰林遭貶,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流放夜郎,他“鳳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遊”。他一生命運多舛,卻始終未停下腳步,因為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

但願這節課能夠用李白的詩歌和大家共勉,更希望同學們愛詩讀詩,最後送大家一句話:“在不利和困難中百折不撓。”

(板書:在不利和困難中百折不撓。)

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 2

學習目標:

1、瞭解三首詩詞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

2、品味字句,研讀賞析,領會詩詞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及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學習重點:

培養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豐富文化積累,提升文化素養。

預習導學:

1、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詞,並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暫()

2、作者鏈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生活在盛唐時期,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靜夜思》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2)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竹枝詞》(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楊柳枝》(一)、《西塞山懷古》《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其詩集有《劉賓客集》。

3、背景鏈接。

(1)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2)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4、文體常識。

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其體裁之完整,技巧之純熟,風格之遒勁,境界之高遠,都達到了完美與輝煌,堪稱中國傳統詩歌之集大成者。

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種獨立的重要的文學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聲”(燕樂)而創作的歌詞,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漸脱離按曲拍填詞的束縛,成為一種長短句的詩體,以格律詩的形式流傳至今。

合作探究:

學習《行路難》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奏。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

2、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3、詩人引用呂尚、伊尹的典故有什麼用?

4、你認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好,還是鮑照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歎息”好?

(三)名句賞析

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四)詩歌主旨

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奏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聯交代了什麼?“淒涼地”和“棄置身”表露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2、頷聯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特點?描寫了怎樣的現狀?體會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

3、頸聯寫的是什麼意思?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境界?

4、結合詩題,説説尾聯的用意。

5、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愛國詩詞積累。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宋陸游《金錯刀行》)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明於謙《立春日感懷》)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魏曹植《白馬篇》)

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能夠讀準字音,把握節奏,達到熟讀成誦。

(2)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鑑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體會詩人複雜變化的情感及樂觀自信、積極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唐詩,不得不提到李白,提起李白大家會想起那些詩句呢?(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他的經典詩歌不勝枚舉。李白最大的愛好是喝酒!可是,這樣一個酒仙,也有面對美酒佳餚喝不下去的時候,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李白的《行路難》這首詩,尋找答案!(老師板書“行路難李白”)

(二)預習展示

1、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2、背景資料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3、讀準字音

金樽zn投箸zhù冰塞sè川

(三)朗讀

1、(幻燈片展示《行路難》朗讀節奏)

《行路難》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聽範讀,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3、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掌握節奏。

4、指名配樂朗讀。

5、同學互評評價

6、全班齊讀。

(四)理解詩意

1、根據註釋,獨立理解詩意,對文中的疑難處做好標記。

2、小組交流自己理解不了的詩句的意思。

(小組交流時,教師巡視協助)

3、小組組長推薦代表展示。(以後進生為主)

(五)品讀詩歌,體會感情

1、個人獨立思考,畫出疑難。

2、小組交流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3、教師指名回答。

(幻燈片出示):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擠被迫離開京城長安,朋友設宴為他送別,詩中是怎樣描寫酒宴的`?此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朋友的做法表達了對李白的怎樣的情感?

明確:(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誇張)(不捨和惋惜之情)

(2)面對美酒佳餚,豪爽縱酒的李白是怎樣做的?他的心情如何?為什麼?從哪些動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極度苦悶、抑鬱)(結合背景:仕途艱難)(停投拔顧)

(3)詩中“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實寫嗎?運用了什麼修辭?詩人用“冰塞川”和“雪滿山”比喻什麼?用“欲渡黃河”和“將登太行”比喻什麼?

明確:(不是,是虛寫,是想象)(比喻,對偶)(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仕途道路的艱難)(對理想的追求,在仕途上有所作為。)

(4)在寫了自己仕途受挫後,詩人又寫了哪兩個典故?李白寫這兩個典故有什麼目的呢?

明確:(呂尚和伊尹得到賢君重用成就一番事業的故事)(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5)李白在受挫折後,發出了怎樣的感慨?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在?)(反覆,抒情)(對人生感到很擔憂,很茫然)

(6)仕途受挫後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從此句中我們感受到了什麼?

明確:(沒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自信樂觀的態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六)賞析名句

1、明確賞析詩歌的方法:

(1)抓關鍵詞

(2)修辭方法

(3)表達方式

(4)情感

(5)藴含的哲理等

2、分配任務,幾個小組賞析一句相同的句子,形成競爭組,比較哪組賞析的更全面,更準確。

(1)1、2、3組賞析:“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2)4、5、6組賞析:“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3)7、8、9、10組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3、小組中每個同學先自己賞析,然後在小組中交流,彙總意見,使句子的賞析更全面。

4、小組組長推薦代表展示(以後進生為主)。

賞析同一句詩句的幾個小組分別展示,其他組成員對這兩個組的賞析做出評價,評價優點與不足。

明確:

(1)“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作者內心的苦悶抑鬱。

(2)“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採用典故的修辭手法,借呂尚和伊尹得到賢君重用成就一番事業的故事,委婉含蓄的表現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採用卒章顯志的寫法,表現了作者自信樂觀的態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同學們請看:聯繫前面的難以下嚥,難以施展,難以選擇,無論他的人生路怎麼樣,我們都看到一個怎樣的李白?

(真實、堅定、不屈服、不放棄、獨立、一身傲骨、灑脱)

(幻燈片出示)

這是一個雖然懷才不遇,但在豪邁中不乏豪邁氣概,是一種仍懷有希望的李白!

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他面對權貴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他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他思念親情時: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

他讚美友情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他人生失意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七)再次誦讀,嘗試背誦

1、“掌一,坐二,蹲三,站四”四遍讀法(讀完第一遍,與同桌擊掌,坐在座位上讀第二遍,蹲在地上讀第三遍,站着讀第四遍。)

2、分組競爭讀。

3、嘗試背誦

(八)總結

同學們,歷史的天空中,總有一些響亮的名字,如恆星般綻放無盡的光輝,給人力量、催人奮進。李白,就是這樣!他離開我們已經1300多年了,但他卻依然鮮活生動、永葆青春,深深紮根在我們的心靈裏、血脈中。今天我們重新開啟了一扇認識李白的大門,希望大家課下多讀讀李白的詩歌,吸取那裏面釋放出來的一切正能量,通過自己的積極進取,在我們這個大好的時代,爭做出彩的中國人!加油~!

讓我們齊誦這首詩,帶着對李白的崇敬和我們那掛雲帆,濟滄海夢想——揚帆遠航!

(九)佈置作業

基礎:背誦默寫。

提高:將本詩擴寫。

(十)板書設計

行路難

唐李白

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 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

(2)通過反覆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鑑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體會詩人複雜變化、激盪起伏的情感及樂觀自信、積極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學過程

1、教師課件展示下列詩句,引導學生複習舊知,過渡到新知識。

(1)李杜詩篇萬古傳。(趙翼《論詩》)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4)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啟發設問:以上詩句都與古代哪位詩人有關?你能談談他的有關情況嗎?

教師點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談

a、李白的生平、時代、代表作品;

b、有關李白的故事、傳説;

c、你對李白的`評價。

學生思考,發言交流,教師因勢導入本課學習。

2、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點、不足。

從讀音、停頓、音調以及感情上評議,是否朗讀到位?如果不合適,應該怎麼讀比較符合詩的內容?(對有爭議之處,教師不做結論,引導學生往下學習,讓學生學習課文後再做結論。)

3、教師解題(課件展示,指名學生讀或全班齊讀),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時代背景。

《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抑鬱不平之感。

4、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互讀等形式儘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並參考註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5、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投影展示,師生共同探究。

(1)是什麼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境?

(3)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麼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面對現實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5)最後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要點如下:

(1)是濃重的憂鬱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於朝中奸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鬱。

(2)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願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願望。

(4)“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寫出了詩人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傳達出詩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的複雜心理。

(5)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衝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後人引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6、師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師再提出問題(課件展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浪漫的詩風在本詩中有哪些體現?

(2)從全詩來看,其感情基調應該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探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最後歸納。

要點如下:

(1)李白這首詩“浪漫”的詩風表現在:a,巧用歷史故事、典故;b,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c,跳躍式的結構。

(2)全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7、鞏固體驗詩作感情,嘗試有感情朗讀。

五、課堂小結

這首詩我們要注意一句警句、兩個比喻、三處用典、四句短句。

詩人以行路難來描寫人生路上的坎坷,運用了“黃河”“太行山”“滄海”這些壯美的意象,表現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

六、作業

背誦並默寫《行路難》

七、板書設計

行路難

賞析情感誦讀

停、投、拔、顧憂鬱悲憤低沉失落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矛盾痛苦憂傷彷徨

兩典故不甘消沉昂揚憧憬

三字短句進退失據短促埋怨

長風破浪、雲帆濟海樂觀豪邁高亢自信

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 5

一、導入

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詩人他豪情滿懷,詩酒仗劍走江湖。他才華橫溢,滿懷經世治國之志。在道士吳均的推薦下,在人生邁入第四十一個春秋之際,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滿以為實現理想、施展才華的時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聵,美夢初醒,他很快被賜金還放,理想與現實的交織下,他陷入矛盾之中,這個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行路難》走進李白的精神世界。

二、學生朗讀

早上呢同學們都預習過了,下面我來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我請一個同學來讀一下。

請同學評價一下……你覺得要讀出什麼感情呢?

三、老師範讀

聽到同學讀,老師也想來讀一讀,好不好啊?等一下我也請同學來評價一下老師有沒有讀出情感。

問:那麼你們從老師剛才的朗讀中聽出什麼樣的感情呢?大家的意見是不是一樣的?

問:哪幾句應讀出苦悶?

問:哪幾句應該讀出喜悦?

問:哪個同學能給我們總結一下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情感變化:苦悶——憧憬——愁——喜悦,大家分析了之後感覺作者的情感複雜變化。

《行路難》呢是樂府古題,李白以此為題做了三首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大家不要小看這首詩歌雖然短,但是它可是李白的傳世名篇之一,因為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複雜變化。

四、這節課我們試着看看能不能通過朗讀讀出李白的激盪起伏、複雜變化的情感世界,進而理解李白的人格理想。

1、下面我請同學自由朗讀前三句,體會他的愁苦。

問:我們如何朗讀才能傳遞出李白的這種愁苦的情感?下面我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問:哪個同學能評價一下他朗讀得怎麼樣?

背景介紹:

李白四十一歲時被玄宗召至長安,欣喜若狂的李白應詔如宮,供奉翰林,本以為可以實現其“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政治抱負,而唐玄宗已經昏聵了,不理政事,欣賞的只是李白的才華,只是想用李白的才華為宮廷生活作點綴粉飾太平。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性格也同權貴們格格不入,如此種種,在宮廷不久即蒙受讒言,被李隆基賞了一些金子給趕了出來。情感是非常失落、惆悵的。

(1)重讀:鬥千金、直萬錢——盛宴

(2)重讀:停、投“停”、“投”什麼意思?

酒也喝不下了,飯也吃不下了,為什麼?

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歲才開後門,進入朝廷卻被皇帝當作點綴生活、粉飾太平的御用文人,還來不及抒發鬱悶之情,在宮廷不久被人打小報告,就被李隆基賞了一些金子給趕了出來。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間付之汪洋。因此內心非常失落。

為什麼要重讀?——襯出詩人內心的悲苦。當精神苦悶的時候,美味佳釀也難以下嚥。

(3)重讀:拔、顧

怎麼理解“拔劍”?

古人飲酒時,常舞劍以助酒興。這裏也是舞劍助酒興嗎?

有點激憤的味道。你悲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

還有嗎?

(4)欲、將重讀,冰塞川、雪滿山

“欲渡……”怎麼理解這句話?——用“冰塞川”、“雪滿山”作比喻,説明自己的仕進道路受到阻塞,濟世安民的理想無法實現。

你來讀讀看。

大家比較一下這兩種讀法,(一種強調“欲”、“將”;一種強調“冰塞川”、“雪滿山”)有什麼區別?哪個更符合李白當時的心境。——生:第一種欲、將:想。這個想不是一般地想。李白的想是非常熱烈,非常之期盼,而且一生為之追求。為什麼李白的期盼這麼熱烈呢?

談談你們的理解:李白一生熱望為國家建立功業。他對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負,他自許“懷經濟之才,抗巢由之節,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為宋中丞自薦表》)他政治抱負宏大,他“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渴望為國家建立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上李邕》)建功立業的首要條件就是入仕為官。

我叫同學讀一下(幻燈片詩句),你讀出了一個什麼樣的李白。——充滿抱負的李白。

李白的政治理想實現了沒有?——沒有。

從哪裏看出?

我們説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越能現出他的愁苦之情,所以我們讀到冰塞川、雪滿山語調怎麼樣?

有些人為了表現李白的失落、鬱悶之情時,讀到這裏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我覺得一點都不過分。

到這裏為止我們找到了使詩人產生這中苦悶、迷惘的原因了,是什麼呢?

政治上的受挫失落。

請大家在下面試試看能不能把詩人這種感情讀出來。

2、大家知道李白不會輕易言敗的接下來他如何感歎的?基調有所轉變了。變得怎麼樣了?為什麼?

問:用什麼歷史故事?哪個同學能給大家講一講?

問:李白為什麼要引用這兩個典故?

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給詩人迷茫的心田注進希望之光,夢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

既然李白相信自己也會有這樣的機遇,那麼我們的大詩人該暢想一下自己的未來了吧?我請一位同學把下面一句給大家讀一下。誰來讀一下?

點評一下,他讀得怎樣?

問:大家注意標點符號了嗎?

我改一下大家看看我改得怎麼樣?“遙想未來行路難,多歧路兮今安在。”

原詩不但運用了反覆、反問的修辭手法,而且還注意到短句的表達效果和標點符號的運用。

當他的思路一回到現實人生中來,想到被棄的無奈,想到政治的抱負,想到人生的價值,又感到世道多艱,心緒茫然,因而連用四個三字句,反覆詠歎“行路難”,充分唱出詩人苦悶茫然和焦灼不安的心聲。

是啊,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苦心經營多年,終於一朝選在君王側,可是隻如曇花一現般,沒來得及華美燦爛,就這樣結束了。人間事不如意者十有八或九,一次慘痛的失敗後,有的'人會改弦更張,另覓他途,而有的人則以矢志不移的執著來繼續自己的追求。而李白呢?我們一起來把這首詩的最後一句齊讀一下。

同學們談談在這裏李白表達了什麼感情?

如何讀?

這一句話呢,

“滄海”怎麼理解

謂“濟滄海”者,乃棄世歸隱之意。

《李太白全集》中,使用“滄海”共11次(另有1次在《南奔書懷》中,被認為是偽作),有三句,“滄海”即大海。有二句,“滄海”指滄海君,秦時的一位賢者,張良曾往見之,求得力士。還有五句,“滄海”指滄海島,是傳説中仙人所居之北海仙島。

《海內十洲記滄海島》雲:“滄海島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萬里,海四面繞島,各廣二千里,水皆蒼色,仙人謂之滄海也。”

他的人生設計,簡括地來説,就是“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不論李白後期生活道路如何變化,思想如何發展,這個基本設計都沒有改變,雖然有時是畸輕畸重的。所以在詩的最後,詩人再一次表明為自己設計的終極目標——“直掛雲帆濟滄海”,亦即離開人世,去和神仙打交道。

附錄:

李白的《古風》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黃犬空歎息,緣珠成釁仇。何如鴟夷子,散發棹扁舟。”《行路難》其三:“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功成身退,歸隱山林,訪道求仙,縱情丘壑,嘯傲風月,像莊子所説,“訪廣成”,“問大隗”,最後“使罔象掇玄珠於赤水,天不知其所如也。”這是古代士大夫的另一種境界

講到這裏我們基本上完成了對李白人格精神的解讀。今天的學習讓我們看到一個從憤懣中掙脱,洋溢着自信風采的李白。下面我請全班同學能不能把他背下?試試看吧!

請全班同學一起朗讀一遍。

短短的45分鐘時間,讓我們來不及細細品味更多李白的人格內涵,在這節課中老師只是為大家輕輕打開一扇窗,為大家搭起一座橋,引導大家欣賞外面更多更美好的風景。大家要知道更多的知識有待你們、我們一起去探究、

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 6

教學重難點:

1、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理解主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比興”手法的運用。

3、對比閲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行路難》為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擬,摹仿《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種種憂患,寄寓悲憤之情。

二、知人論世:

(一)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二)作者簡介:

1、鮑照的生平

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是“負鍤下農”。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為王國侍郎,以後擔任過太學博士及縣令等低級官職,最後任臨海王劉子頊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於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鮑參軍。鍾嶸《詩品》説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

2、鮑照的人生道路

鮑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滿着悲劇色彩,這悲劇色彩來源於他生存的時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衝突兩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但是鮑照出身寒微,這兩者之間的衝突只是鮑照悲劇形成的前提,形成鮑照悲劇的決定性因素是他個人的抱負和志向,鮑照是一個性格和人生慾望都非常強烈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等種種目標的追求,並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一切,他不顧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心靈中就激起衝騰不息的波瀾,表現出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這種憂憤的情感發於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獨特風格。

3、鮑照的詩歌創作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詩、賦、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還是詩歌。《擬行路難》18首為其代表。這組詩主要表現其建功立業的願望,抒發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

三、描述詩意,整體把握

在平地上傾倒杯水(介賓後置),水向四處分流(比喻人生際遇不同)。人生是即定的,怎麼能成天自怨自艾。舉杯飲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這句説,歌唱聲因舉杯飲酒愈益悲愁而中斷。)人心又不是草木,怎麼會沒有感情?欲説還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説什麼不敢表達自己的思想。悲愁深沉,鬱結在胸,酌酒難以自寬,長歌為之斷絕。滿腹感慨吞聲不能言,(其內心痛苦可想而知。)

四、探究討論:

1、文中有沒有可以表現詩歌整體情感的詞語?

“愁”(詩眼)

(1)愁什麼?愁的內容——“命”(門第決定人生)(課後練習二)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説明了什麼道理?

明確: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説,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這一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人生哲理。暗示了現實社會裏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麼?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説的“命”,就是門第決定人生,有什麼樣的門第就有什麼樣的遭遇,這是古代的血統論。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出憤怒的控訴。

(2)如何解愁?借酒消愁,悲歌斷愁

(3)愁的結果?吞聲躑躅不敢言(不敢言不等於無言啊)

(4)詩歌的主旨:

明確:詩人以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起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表現了詩人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遭受壓抑的激憤之情,對士族門閥的壓迫表現出了強烈的不滿和反抗。

(5)體會“安能行歎復坐愁”“心非木石豈無感?”這兩個反問句,在表現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課後練習一)

“安能行歎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説人生苦樂自有命,怎麼能成天自怨自哀,應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藴涵着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暗含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

“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是詩人思想情感的大轉折。上文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剋制。到“借酒消愁”“悲歌斷愁”結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湧。“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用反問的句式,達

(6)描述並畫出詩人情感變化的曲線: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看似平靜以理自喻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歎復坐愁?

暗流湧動所歎者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借酒消愁悲歌斷愁

心非木石豈無感?

心非木石豈能無愁

吞聲躑躅不敢言。

忍氣吞聲不敢言愁

情感:看似平靜——悲憤難抑——激昂抗爭——無奈壓抑

認命——不認命——認命

抨擊悲憤無奈

(7)比較閲讀:李白的《行路難》與鮑照的《擬行路難》(課後練習三)

圖片

問題1:從思想內容和表達情感看,李白的《行路難》與鮑照的《擬行路難》有何異同?

明確:從思想內容看,兩首都是寫懷才不遇的悲憤不平的感情;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於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深邃的詩意全詩氣勢連貫,筆力酣暢淋漓、跳蕩雄肆

742年詩人李白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問題2:同樣是行路難,同樣懷才不遇,抱負不能施展,李白卻在行路難中喊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樂觀自信;而鮑照卻是“吞聲躑躅不敢言”,憂憤不平。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原因。

明確:

(1)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

明確:李白生活在盛唐,經濟繁榮,政治相對開明,士族門閥政治受到抑制,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李白的詩歌中也總會出現愁緒,但是顯示的是強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氣。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體現出了盛唐氣象(雄渾、充沛的活力)

鮑照,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鮑照的作品藝術風格俊逸豪放,雖才華橫溢,又獻詩言志,卻因出身寒門,一生沉淪下僚,鬱郁不得志。

(2)詩人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處世自信,性格豪邁,充滿激情,雖仕途坎坷,但仍樂觀自信;鮑照是充滿追求,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等種種目標的渴望,並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一切,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性格上多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

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 7

教材簡析

這首樂府古題是李白於天寶三年被以“賜金放還”的名義打發出長安時所做。作者做翰林供奉僅兩年卻受奸佞權貴所害,被迫離開,此詩抒寫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憤慨和逆境中豪邁樂觀的氣概。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複雜矛盾的感情變化,苦悶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覆誦讀,理解詩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全詩。

4、賞析重點語句,品讀詩人形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讀詩詞,感受詩人激盪的情感變化。

難點:體會詩人悲憤、失意中自信積極樂觀的思想境界。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走近李白

從小到大我們是在李白詩句的浸潤下長大的。在你記憶的寶庫中存了多少,請大家動手數數。(學生回憶詩句)

在豐富的詩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漸漸樹立在我們心中,請你用一句詩仿照例句説説自己心中的李白。

(學生回憶自己積累的李白的詩作名句,並藉助詩句歸結形象。

例如:我從“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讀出了孤單寂寞的李白。(投影出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真是一個千年萬年讀不厭、都不透的李白。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千古名詩《行路難》,看看你又將認識一個怎樣的李白。

二、初讀感知掃除障礙

(一)出示學習目標:

1、反覆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2、自主研討,理解詩人複雜矛盾的心情。

體會詩人的高尚品格

(二)學生自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

(1)學生自讀古詩

(2)集體齊讀,糾正易錯字音:塞(sè)

(三)瞭解樂府古題。學生再讀古詩,把握感情基調。

(四)師生互讀,走進意境。

(聽着你們讀,也勾起了老師的朗讀慾望,大家聽聽和你讀的有什麼不同。)

學生點評(每一部作品背後都有其鮮為人知的'背景,誰瞭解這部作品的背景。)學生點評後教師補充。(出示背景)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詩人“安社稷”“濟蒼生”的願望無法實現。《行路難》三首皆是離開長安時在朋友為他餞行的酒宴上所作。

三、細讀品味艱難處境

(一)學生再讀詩文。

1、詩中哪些詞句能看出作者艱難的處境,請你結合詩句分析。

(學生在品讀的同時,用圈點批註法分析詞句,老師巡迴檢查。)

問題預設:學生會涉及到表現技巧上的問題,如:對比、比喻、反覆、設問)

2、作者的處境為何如此艱難?

3、他的心情如何?(請同桌之間相互競讀,讀出“歧路多彷徨的苦悶”)

4、穿越時空,假如你是李白,面對這樣的境遇,你的心境是怎樣的?請同桌之間再次合作,誦讀全詩,相互展演。

(他心中僅有懷才不遇的苦悶憤慨和茫然嗎?你從哪裏看出的?)

四、品讀形象

“詩如其人”,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李白?

(悲而不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使他擺脱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堅信長風破浪的日子一定會來臨。他將直掛雲帆實現自己“安社稷”“濟蒼生”的偉業。這就是李白,一個在逆境中不顧影自憐、自怨自哀的李白,而是一個豪邁樂觀,穿越了千年依然對我們自信的微笑的李白。我們為他的詩折服,更為其高尚的品質折服。)

五、感謝有你,李白

生活中難免經歷痛苦與挫折,在多歧的迷茫中我們苦悶過,也彷徨過,認識了李白,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釋然。請以“感謝有你,李白”寫一段話,記錄自己本節課的收穫。

(瀟灑自如的李白也有苦悶的時候,但李白畢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並沒有讓他一蹶不振,他選擇了堅強、自信和樂觀。人生歷程風雨兼程,遭遇逆境時讓我們也像李白一樣乘長風破巨浪,直抵蒼茫的彼岸。讓我們在吟誦全詩中結束這堂課。)

六、作業

背誦並默寫

課外閲讀《行路難》其二、其三。

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 8

【教學目的】

學習這首古詩,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鑑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背誦默寫。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解題: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2、朗讀:

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饈(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饈,美味食品。直同

值,價值。

3、理解:

金盃盛着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餚。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裏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閒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裏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雲帆,渡滄海,酬壯志。

4、賞析:

⑴敍事開篇,化用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歎息,用誇張的筆法,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的宴飲,詩人卻停杯,投箸,拔劍不能飲,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別於《擬行路難》。

⑵聯想而過渡,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是象徵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現實之路雖然坎坷,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聯想到呂尚未遇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伊尹受湯聘前,曾夢見乘舟經過日月旁邊,呂尚伊尹最後他們實現了自己的願望。這兩個典故表達詩人要像他們那樣有為於當世。

⑶直接抒情,詩人一向所抱的輔弼天下的願望,一直無法實現,因此悲歎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詩的結尾,用典表達要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沉鬱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會有施展才能的'時候。

全詩情感迭變:他的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着追求。

5、名句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掛雲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

現在常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實現理想抱負的堅定的信念。

6、背誦,指導感情的表達。

7、作業,默寫強調標點符號。

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 9

教學要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

3、學會比較閲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2、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背誦《湘夫人》導入新課

二、結合之前的詩歌學習,歸納鑑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1、讀懂大意;

2、知人論詩;

3、領悟情感;

4、賞析技巧

三、欣賞詩歌

(一)讀懂大意

明確體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讀懂大意之體裁:聯想比較學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鬆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懂大意之讀音、節奏;

3、同位合作,根據大意試背誦

(二)知人論詩

1、就全詩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詩談一談自己的理解,並通過朗讀體現自己的理解。

2、示範誦讀,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

①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補充時代背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②領悟詩歌主旨:

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是怎樣的難?

鍾嶸《詩品》説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後又似乎“不認命”,最後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説明了什麼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説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麼?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麼樣的門第就有什麼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裏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鬱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着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鬱了。

④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麼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繫於對世事的感慨,心並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於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悽愴的《行路難》。面對着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着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複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四、拓展:讀出蒐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五、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抨擊悲憤無奈

行路難李白教學實錄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詩歌的內容。

2、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緒的用意。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思想情感的變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初中學過的一首詩,李白的《行路難》,初中時我們學習過李白的《行路難》,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詩。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本是樂府雜曲,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

提問:這裏的行路難指的是什麼?是交通堵塞嗎?

明確:還指人生道路,具體説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負的政治之路不平。

提問:面對此種境況,作者也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停、投、拔、顧憂鬱悲憤

長風破浪、雲帆濟海樂觀豪邁

可是作者最終的選擇是什麼?

明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面對困境,仍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態,相信未來可以乘風破浪直濟滄海。

同樣是寫懷才不遇,鮑照又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跟隨詩人的腳步走進他的作品,瞭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詩情。

二、《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擬,摹仿《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

三、讀詩:

1、學生自讀,結合課下注釋讀準字音,(寫標題)

酌酒躑躅

2、請同學們齊讀

四、分析詩歌內容:

1、讀過詩作後,請你找出一個代表詩人情感的詞?

——“愁”

哪句詩直言詩人之“愁”?

“安能行歎復坐愁”

·下面就讓我們來解讀這個“愁”字。

“愁”的表現是什麼?

“行、坐”“歎、愁”(外在行動)

通過詩人的外在行為,想象一下詩人愁到了何種程度?(濃重、無可排解)

這愁緒如此濃重,令詩人坐卧不寧、寢食難安,卻又揮之不去、排解不開。

2、詩人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這和愁苦有何聯繫?

我們這個單元學習的是知人論世的解詩方法,下面我們就來知其人論其世。看看詩中的“命”到底指什麼?這和愁苦有何聯繫?

先請同學們看一下注釋,聯繫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老師介紹),説説他看到了怎樣的“命”。(知人論世)

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出身的高低貴賤直接決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際遇。)

3、面對這一現實,詩人也只能承認“人生有命”。那麼,怎麼又説“亦”?和上文什麼內容相承接呢?

明確: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這一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呢?(比興,比喻)

運用了比興手法,説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個方向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麼樣的門第就有什麼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裏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4、接下來體會“安能行歎復坐愁”在表現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歎復坐愁”是一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説人生自有命,不應該自怨自哀,要放寬心胸,承認現實。實際上,語言中暗含藴涵着憤懣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

5、齊讀後面四句思考詩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書:酌酒,歌《行路難》(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斷愁。)

(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鬱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

詩人趁着酒意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欲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但是因為太過悲痛連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書:愁———無可排解,壓抑鬱悶

6、接下來愁的矛盾解決了嗎?

沒有,對,一句“心非木石豈無感?”這個反問句,是詩人情感鬱結到了極點。活着的心靈不同於無知的樹木、石頭,怎麼可能沒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感情沸騰,忍無可忍。

7、最後一句,吞聲躑躅不敢言。急轉直下,隱忍吞聲。

不敢言:無可奈何,詩人精神上極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負重。為什麼不敢説呢?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了他是寒士,門第等級決定仕途,縱使才高八斗,滿腔報國熱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隱忍吞聲。

8、請同學畫出詩人情感變化的曲線

明確:平靜壓抑——自我寬慰——憤懣不平——無奈壓抑

詩人開始平靜的表達了水的流向由地勢決定,用比興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斷愁,心中仍然憤懣不平,此時呢情感爆發到極點,但又急轉直下,隱忍吞聲。

9、師問:結合剛才的`分析,那麼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達了對士族門閥制度的不滿和控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知道了個人命運和所處時代是息息相關的,千百年來,許多文人雅士,感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那我們看課後習題三,根據本單元知人論世的目標,是不是很容易分析出李白和鮑照在抒發情感時的原因啊。

同樣是行路難,同樣懷才不遇,抱負不能施展,李白卻在行路難中喊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而鮑照卻是“吞聲躑躅不敢言”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原因。

明確: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經濟繁榮,政治相對開明,士族門閥政治受到抑制,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李白的詩歌中也總會出現愁緒,但是顯示的是強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氣。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體現出了盛唐氣象(雄渾、充沛的活力)

鮑照,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鮑照的作品藝術風格俊逸豪放,雖才華橫溢,又獻詩言志,卻因出身寒門,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

(2)詩人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處世自信,性格豪邁,充滿激情,雖仕途坎坷,但仍樂觀自信;鮑照則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無法實現、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作業:背誦詩歌,預習《蜀相》

板書設計:擬行路難

鮑照

才子寒士

懷才不遇的憤懣與愁苦

平靜壓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bai/mp8g8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