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陶淵明 >

陶淵明飲酒詩文化意藴

陶淵明飲酒詩文化意藴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之一,他歸隱田園後寫出了大量歌頌自然,抒發個性,讚美勞動的詩歌,在中國田園詩派中佔有重要一席地位。同時,陶淵明也是善於以酒入詩的一位詩人。桃源明現存詩歌一百二十四首,其中飲酒詩就有二十首,佔他詩歌總量的六分之一。其飲酒詩包容的社會生活面很廣,思想性深刻,藝術造詣也很高,尤其是飲酒詩所包含的文化意藴更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樑昭明太子蕭統曾説:“有疑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焉”(陶淵明序)。蕭統的話説得很好,我們應該透過陶淵明飲酒詩的表面現象,來分析其飲酒詩所藴含的文化意藴。

陶淵明飲酒詩文化意藴

一、對農村風物的熱愛和讚美

陶淵明作《飲酒》時正值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當時,東晉王朝正處於即將滅亡的大變亂中,在鎮壓農民起義和剷除異己勢力中興起的軍閥劉裕,先派人縊死晉安帝,扶司馬德文上台當傀儡皇帝,是為恭帝。後劉裕又自稱帝,殺死恭帝。從此,東晉滅亡,劉宋易代。《飲酒》就是詩人在晉宋易代前夕寫的。這組詩前有小序:“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序言雖表明了詩人當時寫詩時的心情是抑鬱寡歡、孤獨苦悶的。他在借酒澆愁,借醉後題詩抒發內心的憤慨。

由於陶淵明幾經仕宦,諳知社會,僅做了八十一天彭澤縣令便毅然辭官歸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説明他從小就沒有出仕為官的世俗慾望,本性愛好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因此他筆下的農村田園風光往往是寧靜、淳樸而美好的,無論是春遊、登高、飲酒、讀書,還是與家人歡聚,與朋友談心,心情都是十分愉快的。與渾濁的官場相比,這裏的一切是那麼寧靜、美好,因此,他筆下的那十幾畝田地,遠離塵囂的八九間草廬、無車馬喧鬧的住宅,房前屋後茂盛的桃李和榆柳,還有深巷中的狗吠、桑樹巔的雞鳴,以及那遠處隱隱的村落,近處農舍裊裊的炊煙,都充滿盎然的生機和恬靜的情趣。也勾勒出農村田園生活的圖畫。又如《飲酒》第七首寫道:“秋菊有佳色,裛 露掇其英;汎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詩人筆下的秋菊是那樣的鮮豔奪目,帶着露水採菊的樂趣遠遠勝過了世人所求其他遣情方式的歡快。這種遠離塵囂的情趣令詩人流連忘返,讚歎不已。即就是望着夕陽西下,夜幕降臨的肅穆景象,詩人也沒有產生孤獨悲哀之情,而是以“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的灑脱,和着“歸鳥趨林鳴”的叫聲,“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在和諧的大自然中,獲得永恆的生命。詩人讚美大自然,熱愛恬淡的農村生活。他對田園生活的讚美是真摯的,發自內心的,縱然他詩中描述的鄉村自然景物中還有很多理想化和虛構的成分,但他的感情卻是真摯的.,絲毫沒有虛偽和做作。而是把自己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大自然中獲得生命的真諦。

二、對勞動生活的熱愛。

陶淵明認為人生的第一需求是吃飯穿衣——“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而獲得衣食主要靠勞動。因此,他的詩中常反映出重視農業生產勞動的可貴思想,如《飲酒》第九首,農夫勸他出仕做官,以改變歸田窘困的生活現狀。但他婉言謝絕田父的好心,毅然不改變初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寧願老死田園,也不願重返官場。他“不食嗟來之食”,立志靠勞動來養活自己,陶淵明通過親自參加勞動,同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交往融洽,有了共同語言,耕耘稼穡,收穫年成常常是他們談話的主要內容。“躬耕”成了陶淵明主要的生活來源,他比任何時候都關心莊稼收成的好壞。

但是,陶淵明的“躬耕”並不能保障起碼的温飽。所以,他的不少詩篇,又都如實地訴説了生活十分貧困的艱難處境。在《飲酒》第十五首中寫道:“貧居乏人工,灌木荒餘宅”。十六首中寫道:“竟抱固窮節,飢寒飽所更”。詩人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並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説明他並不善於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辭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在情理之中。儘管如此,詩人也毫不灰心,絲毫沒有怨言,“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歎”反而在許多詩篇中以悠閒的筆調寫出了勞動後的輕鬆愉快的心情,反映出詩人對勞動生活的熱愛。

三、隱居的樂趣。

陶淵明在自然淳樸的田園生活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他在寧靜的鄉居生活中,或與鄰人“披草共往來” “但道桑麻長”;或“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或“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他一邊辛勤地勞動,一邊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在會友飲酒當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我,表現出他歸隱田園的無限樂趣。《飲酒》第十四首就寫了陶淵明與老友鄉親同樂得山野情趣,借酒陶情的出世心情:“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詩人招飲,其情自然不俗;故人“賞”此趣,其情亦雅,而各自“挈壺”赴會,既見鄉間獨有的古樸風情,又使人意會到來者都是些本分質樸的人。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自稱“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故人“挈壺相與至”,正是深知陶淵明的境況和性情。“班荊坐松下,數斟(盞)已復醉”沒有几案可憑,沒有絲竹相伴,這也無甚要緊,鋪荊於地,賓主圍坐,格外親切;聽那風吹松葉,不是更有情趣?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陶醉?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既醉之後,更有隨意談笑,舉觴相酬,歡然自得。“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然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在醉意朦朧中,自我意識消失,外物更不縈於胸中,詩人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而此中的“深味”是奔趨於名利場的世人難以體會的。

標籤: 陶淵明 飲酒 意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taoyuanming/9grm2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