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陶淵明 >

飲酒陶淵明古詩

飲酒陶淵明古詩

這首詩也是陶詩藝術風格的一個典範代表,具有陶詩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於理趣,詩句更流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飲酒陶淵明古詩,希望大家喜歡。

飲酒陶淵明古詩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詩、詩意】

生活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你問我何能如此,心靈清遠,地自靜偏。採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氲,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着伴兒歸還。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達,欲要説明,卻又忘記了語言。

【註釋】

①《飲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後偶然的題詠,不是一時所作。一作考證《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

②人境:人類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黃昏的時候。

④末二句用《莊子》語。《莊子·齊物論》:“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詩意是説從大自然的啟示,領會到真意,不可言説,也無待言説。

結廬:建造簡單的房子。

問君:詩中是指問自己。

何能爾:怎麼能如此。

心遠:心境高遠,超脱世俗。

地自偏:住的地方自然顯得偏僻、清靜。

悠然:悠閒自得的樣子。

山氣:山中景色。

相與還:結伴歸來。

此中:這裏面。真意:指從大自然中所領會到的真實淳樸的意趣。

欲辨:要想説明白。

忘言:意思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賞析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代。只是到了陶淵明這一代,這個家族已經衰落了。陶淵明也斷斷續續做了一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場中鑽營取巧的一套,終於回家鄉當隱士去了。《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説,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鑽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雲覆雨,然後都是少不了的。在這裏沒有什麼尊嚴可説。陶淵明既然心甘情願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並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説,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説來也是貴族後代,但陶淵明跟那些沉浮於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麼來往,然後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麼能做到這樣?然後而後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採取疏遠、超脱、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脱離,必然導致與奔逐於這一軌道上的人羣的脱離。

那麼,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然後人從什麼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的生活方式,然後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然後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着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説,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於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然後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裏,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閒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峯中同時發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着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然後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羣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裏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説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説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像很容易懂;內藴卻很深,然後需要反覆體會。對於少年人來説,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後才能真正懂得。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東晉時代的大詩人。

陶淵明少年時候,就有高尚的志趣。陶淵明曾經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説這位先生不知是何許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邊種有五棵柳樹,故稱作五柳先生。他不圖名利,不慕虛榮,就是特別喜歡喝酒,可是由於家貧,不能常常買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了,時常請他喝酒。他一去,總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後回到破舊的屋裏,讀書寫文,生活過得安樂自在。寫五柳先生,就是寫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實錄。

陶淵明曾擔任江州祭酒、鼓澤令等小官職。彭澤(今江西彭澤)令,是陶淵明仕途生活中的最後一任官職,這在蕭統的《陶淵明傳》中敍述得最為詳細。

《傳》中説陶淵明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去當彭澤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種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説:我常常喝醉,就心滿意足了!陶淵明的妻子堅持要種大米。於是,將二頃五十畝田種糯米,五十畝田種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郵來見陶淵明,縣吏就叫陶淵明穿好衣冠迎接。陶淵明歎息説: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當天就解去官職,寫了一篇《歸去來辭》。

其實,陶淵明辭官歸隱的真實思想,不僅於此。在《歸田園居》詩裏,就講得十分明白。他説,他十三年中,幾度出仕,深受羈縛;這次堅決脱離官場,歸隱田園,就像籠中鳥飛回大自然一樣,感到無比自由和愉快。家鄉的草屋、田地、樹木、炊煙,乃至雞鳴、犬吠,都是那麼親切可愛,作者的這種心情,正反映了陶淵明對黑暗官場的憎惡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陶淵明有《飲酒》詩20首,都是酒後所題。陶淵明在序裏説:我閒居在家,缺少歡樂,再加上近來日短夜長,遇到好酒,每晚都飲。一個人飲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後,寫題詩自娛,這不過是單純為了歡笑罷了。

陶淵明有時一個人獨飲,更多的是和鄉親父老對飲,從中取得某些安慰和樂趣。更重要的是在飲酒中,可以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心願。這就是蕭統所説的寄酒為跡。

關於陶淵明喝酒的傳説很多。如説陶淵明每逢酒熟時,就取下頭上的葛巾過濾酒,過濾完畢,仍把葛巾戴在頭上。又如淵明所居的慄裏,有塊大石,淵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內有淵明埋藏的酒。有個農夫鑿石到底,發現一隻石盒,石盒內有個銅器,有蓋,是扁平的酒壺。將蓋揭開,壺內都是酒。壺旁邊刻着十六個字:語山花,切莫開,待予酒熟,煩更抱琴來。大家懷疑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結果是酒香滿地,經月不滅。

標籤: 古詩 飲酒 陶淵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taoyuanming/2yy04v.html
專題